资源简介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第十课第一框感受生命的意义教学设计【教学准备】一、课标分析:本课的内容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第一个框感受生命的意义。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总目标部分是“学生能够正确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珍爱生命,热爱生命”。核心素养目标:“健全人格”部分: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热爱生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另,政治认同:感受生命的不同意义,体会并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道德修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懂得生命的意义,热爱生活。责任意识:懂得生命是独特的,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珍爱生命,实现生命价值,增强责任担当。二、教材分析:本框题是七年级上册最后一课的第一框,通过生命教育唤醒学生,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理解生命的意义,从而走向第二框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编织自己生命的未来。本课的生命教育是针对初中学生这种特定的生理、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展开的。三、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刚刚从小学走过来。处于青春年华的他们风华正茂,对生活充满热情,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其中,有一些人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但是难以得到一个让自己满意的答案;也有一部分人感到生活的意义渺茫,自己的生命渺小而脆弱,日常生活机械而乏味,开始对生存的意义和生命价值产生怀疑,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漠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本课通过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探寻,帮助学生学会健康地成长并焕发出生命的生机与活力,帮助他们平稳的度过青春期,既学会珍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又能够树立积极正确的三观,从而提升生命质量和价值。【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感受生命的不同意义,体会并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2、道德修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懂得生命的意义,热爱生活。3、健全人格: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热爱生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4、责任意识:懂得生命是独特的,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珍爱生命,实现生命价值,增强责任担当。【教学重难点】怎样的一生是值得的?(人生的意义)——重点为什么要探索生命的意义?——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通过央视《朗读者》董卿关于“生命是多么深邃的话题”的短视频导入,来引起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引出第一目:生命的追问。结合:“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 —胡适《人生有何意义》的名言,引发学生对自己人生的思考。(设计意图:通过央视名人的朗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与思考。)<讲授新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生命的意义,把握课标对我们的学业的核心素养要求:1、政治认同:感受生命的不同意义,体会并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2、道德修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懂得生命的意义,热爱生活。3、健全人格:懂得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热爱生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4、责任意识:懂得生命是独特的,生命的意义是具体的,珍爱生命,实现生命价值,增强责任担当。(设计意图:围绕核心素养,明确学习目标。)关于人为什么活着,这样的话题,每个人都会来回答,下面咱们就一起来看看众生百姓是怎么想的?看幻灯片内容,大家的回答各不相同。(设计意图:体会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和生命无穷的奥秘,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那在芸芸众生中,怎样的人生是值得的呢?<视频播放> 咱们就一起来看看,我们亲爱的感动中国的张丽莉老师是怎么做的和如何想的?请大家认真用心看视频,一会儿抢答,答对加分。(设计意图:从最熟悉的初中老师,来感受活着的意义。)学生<举手抢答>(设计意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张丽莉老师因为什么被人所知?2、张丽莉老师给人的印象如何?<各组抢答> 答对加分。(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小组荣誉感和组间竞争力。)她在即将出车祸的危急时刻,推开了四位面临危险的学生,导致自己被压车底,后高位截瘫。——她己救人,照亮他人。她面露微笑,美丽、坚定。<深入探讨> 同学们心目中的张老师是怎样的?咱们继续接着聊,大家来看视频讲述。大家看完视频了,请举手抢答: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什么样的?生答:1、教学相长;2、亦师亦友。师问: 个人生命的特点有哪些?生答:生命是来之不易、独特、不可逆、短暂、不可预知的。(设计意图:温故知新,加强知识间的链接。)<继续探讨>师问:张老师的生命价值是如何体现的,从她身上,我们看到、思考怎样的一生是值得的?生答: 1)学有所长。 师提升: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生答: 2)勇担责任。爱生如命,激励鼓舞学生,即使学习暂时落后,也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快乐度过每一天。 师提升:付出爱心,勇担责任。生答:3)直面挫折。即使身处逆境、乃至遭遇重大挫折,直面它,也依然坚定地寻找光明,坚强地快乐活着。 师提升: 增强韧性,坚强快乐。生答:4)不断进取。只要活着,就要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作用,需要更加广阔的天地,做更大的贡献! 师提升:影响扩大,奉献社会,实现社会价值。(设计意图:挖掘学生智慧、凝聚班级共识;同时,通过语言转化为专业术语,提升学生学习道法的自信心和自豪感。)<视频播放>师:当张老师被撞之后,事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大家请用心观看,一会儿,小组讨论。播放结束,师说:好,现在小组讨论:大众百姓为什么被张丽莉老师的行为感动? (提示:时间,3分钟;1人整理,1人发言。)(设计意图:一是增强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二是调动组内合力,达到组内优势互补。)各小组代表各抒己见,积极发言。1、舍生忘死。——道德高尚2、爱生如命。——敬业尽责3、平凡的人在危急时刻展现出惊人的不平凡。 ——大爱担当……师总结:从张老师身上我们看到:怎样的一生是值得的?①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价值,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②在看到别人的需要时付出自己的爱心,无论事情大小,都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③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结合起来,这样的一生是值得的。(设计意图:回归课本。)师:同学们,那,我们自己要不要发现我的生命呢?又该如何形成我们自己的人生呢?我们一起在张老师的身上来找到突破点吧!(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尝试分析问题,并学以致用。)<视频播放> 张老师“我从来没有后悔过!”生各抒己见,师总结:① 探索生命意义,是人类生命的原动力之一。只有人类才可能驾驭自己的生活,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原因。② 生命是独特的,生命意义是具体的。 每个人的生活不尽相同,我们都是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一点一点地建构自己,形成人们所说的“我的人生”。——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③ 生命的意义需要自己发现和创造。明确自身的需要,我们会更加明确生命的意义。尝试做到。(设计意图:检查学生预习效果以及阐述问题的逻辑。)师:大家阐述的都非常好。那么,以张老师为榜样,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如何发现自己人生意义?(设计意图: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借鉴学习。)生站立抢答如下:1. 发现自己的喜好与特长,坚持下去。2. 珍惜时间,爱惜身体,珍惜生命,保持良好的心态。3. 待人友善,关心班集体,凝聚合力,为集体做贡献。4. 尊师敬长,虚心请教,完善自我。5. 树立远大理想,不断进取。师概括总结,指出:从生活点滴做起,自己去发现和创造自己的人生。从而活出自己的精彩,使自己的生命之花绽放。<知识小结>师引导小组抢答,尝试进行本框题小结复习。<达标检测>(设计意图:检测学生本堂课学习掌握情况,以明确下节课的授课任务。)1、关于“怎样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这个话题,下列观点正确的有( D )①伟人的生命才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们生而伟大②能坚守自己工作岗位③面对环境和生活的艰难考验,不放弃、不懈怠自己职责④能尽己所能为家庭的美好和社会发展作贡献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本题旨在考查“怎样的一生是值得的?”选D。解析:①绝对化的表述,错误的说法。生命的意义在于发现和创造。伟人的生命有意义,平凡的人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服务奉献同样有意义。利用排除法,自然选D。2、安徽省十佳少年金瞳,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她的作文时常被报纸采用,书法作品多次在全国比赛中获奖。金瞳还喜欢绘画、体育和电脑。她说:“我要尽力多学一点,学得更好一点,这样可以为大家多做一点,我也更快乐一点。”金瞳的事迹启示我们( D )①要让生命有意义,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素质②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③奉献会充实人的生活,使人感到生命的快乐④珍惜青春年华,创造有意义的人生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本题旨在考查榜样的力量,同时考查学生读材料、分析材料的能力。榜样所给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四个选肢的表述都是正确的,故而都选,因此,选D。3、人为什么活着?为了学习,为了养育后代,为了帮助他人……人们的回答也许各不相同。对有些人而言,是为了让生命有意义。值得我们拥有的、有意义的人生是( D )①将个人追求建立在满足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忽视集体利益、国家利益②能够活出自己的人生,自食其力,实现自我价值③当别人需要帮助时,付出自己的爱心,无论大小,自愿承担责任④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人类命运结合起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本题旨在继续巩固“怎样的一生是值得的 ”这一知识点。同时引发学生对下一框题内容的思考。①的表述是个人主义的表现,是自私自利的做法,与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是相悖的,排除。故而,选D。<提升觉悟>我被张丽莉老师的身上这点或这些做法惊叹到;我将以此为榜样,做到以下几点。下节课请同学们分享感悟给大家。(留为作业)(设计意图:感悟榜样人物的力量,向他们学习;学生切入视角不同,学到的东西也会有所不同,各抒己见、就会汇聚更大的精神力量;为下节课,活出生命的精彩,实现人生价值铺叙。)<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本框题具有浓厚的教育意义。因为切入点是张丽莉老师,因此,复习了一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为插曲),由她的事迹,涉及到了生命的特点以及如何增强生命的韧性,也做了温故。本堂课进行的速度,受限学生对以往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站立回答的速度,这些都是课下的硬功夫,都源于老师们在课下对学生的指导和训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