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登泰山记》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6.2《登泰山记》同步练习(含答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16.2《登泰山记》同步练习
一、文言小题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道皆砌石为磴 B.道中迷雾冰滑
C.僻不当道者 D.道少半,越中岭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自京师乘风雪
余始循以入 回视日观以西峰
A.两个“自”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B.两个“自”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C.两个“自”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D.两个“自”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二、名句名篇默写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述异记》有:“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天鸡,日初出照此木,天鸡则鸣,天下之鸡皆随之鸣”的记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与之对应的诗句是: , 。
(2)小明登泰山看日出,泰山景色动人心魄,尤以太阳初升之景为壮美。他想起小学学习过的巴金《海上日出》的语句“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高中学习过的姚鼐《登泰山记》中与此景色相关的语句:“ , 。”
(3)明人李攀龙《草堂诗余售》卷三眉批秦观《鹊桥仙》:“相逢胜人间,会心之语。两情不在朝暮,破格之谈。七夕歌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独少游此词谓‘ , ’二句,最能醒人心目。”
5.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作者姚鼐在《登泰山记》中描绘的泰山夕照图,景色逼真,意境开阔,“ ”写出风雪初霁的光辉。
(2)古人常常把酒吟诗,如苏轼在黄州赤壁“举酒属客, , ”。
(3)《劝学》中的“ , ”两句,以劣马的执着为喻,强调为学必须持之以恒。
(4)《师说》中阐述老师作用的句子是“ , ”。
(5)贾谊在《过秦论》中交代陈涉的身份,说他不过是个“ , ”,且是个被迁戍边的兵卒。
(6)《谏太宗十思疏》“十思”中告诫君王要慎始慎终的句子是:“ 。”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登泰山记》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C.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D.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泰山,就是所说的东岳,五岳之一,在山东省泰安市。其余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南岳衡山。
B.阴,山南水北为阴;阳,与“阴”相反。阴阳,古代也指有关日、月等天体运转规律的学问。
C.乾隆,清高宗皇帝的年号。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准,乾隆皇帝的庙号为“高宗”,而开国君主的庙号一般是“祖”。
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的“帝京”也是此意。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姚鼐此行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颖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风雪、日光的描写,勾画出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
(2)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
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倦。
(节选自姚鼐《登泰山记》)
10.下面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酒属客 属同“嘱”,嘱咐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同“凭”,乘
C.历齐河、长清 历:经过
D.循东谷入 循:顺着
11.下列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月出于东山之上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B.①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②知不可乎骤得
C.①舞幽壑之潜蛟 ②彼童子之师
D.①余始循以入 ②作《师说》以贻之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民间一般把农历的每月十五日叫作“望日”,而“晦”则是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B.斗牛,星宿名,即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与成语“气冲斗牛”中的“斗牛”同义。
C.乾隆,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清朝皇帝多为一世一元,后世习惯以年号称之。
D.城郭,古义是指内城和外城,古代的都城大多有城郭之制,后常用城郭泛指城或城市。
13.比较(一)(二)两个文段,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A.都记叙游踪,但出游时间不同。苏轼是在秋天一个月圆之夜与客泛舟赤壁之下,姚鼐是在年末严冬的某一天携友攀登泰山之巅。
B.都描写景物,但景物特点不同。苏轼笔下清风大江明月,清新飘逸,宛如水墨;姚鼐文中苍山晚照日出,绮丽壮观,仿若油画。
C.都饱含情感,但表达方式不同。苏文触景生情,泛舟江上而不知所止,顿觉茫然若失;姚文融情于景,登山所见,令人心旷神怡。
D.都出自名篇,但语言风格有所不同。苏文是文赋,句式灵活而兼具整饬之美;姚文是桐城派的山水游记,文字朴素雅正,通畅清顺。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恽①材朽行秽,文质无所底,幸赖先人余业,得备宿卫。遭遇时变,以获爵位。终非其任,卒与祸会。足下哀其愚,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殷勤甚厚。然窃恨足下不深推其终始,而猥随俗之毁誉也。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过;默而息乎,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故敢略陈其愚,惟君子察焉。
夫人情所不能止者,圣人弗禁。臣之得罪,已三年矣。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忽羔,斗酒自劳。其诗曰:“种一顷豆,落而为萁。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是日也,奋袖低昂,顿足起舞;诚淫荒无度,不知其不可也。恽幸有余禄,方籴贱贩贵,逐什一之利。此贾竖之事,污辱之处,恽亲行之。下流之人,众毁所归,不寒而栗。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董生不云乎:“明明求仁义,常恐不能化民者,卿大夫之意也。明明求财利,常恐困乏者,庶人之事也。”故道不同,不相为谋,今子尚安得以卿大夫之制而责仆哉!
夫西河②魏土,文侯所兴,有段干木、田子方之遗风,漂然皆有节概,知去就之分。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于今乃睹子之志矣!方当盛汉之隆,愿勉旃,毋多谈。
(选自杨恽《报孙会宗书》,有删改)
【注】①孙会宗,杨恽友。杨恽被免官后,“治产业,起室宅,以财自娱”,孙会宗便写信告诫他。本篇即是杨恽的复信。②西河;孙会宗的家乡。
材料二: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间而轼①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②;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相之?”于是文侯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轼:凭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②地:指地位、权势。
15.下列中加点词的含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猥随俗之毁誉也 猥:随便,苟且
B.方籴贱贩贵 籴:买进
C.段干木之隆 隆:兴隆
D.乃案兵,不攻之 案:停止
1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赐书教督以所不及 前以降及物故
B.于今乃睹子之志矣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C.段干木光乎德 相与枕藉乎舟中
D.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 邻之厚,君之薄也
1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
B.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
C.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
D.顷者足下离旧土临安/定安定山谷之间/昆戎旧壤/子弟贪/鄙岂习俗之移人哉
18.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记”“表”“书”都是古代常见的文体:“记”通常指散文杂记,如《登泰山记》;“表”多用于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如《陈情表》《出师表》;“书”主要指信函,如材料一的《报孙会宗书》。
B.古人讲话十分重视谦敬,对帝王、尊长乃至朋辈都会使用敬称,如“君”“子”“公”“先生”“大人”等。自称时则出于礼貌使用谦称,如“仆”“愚”“足下”等。
C.古人常用“除”“拜”“任”等词表示官位的授予,用“拔”“擢”等词表示提升官职,用“左迁”“罢”“黜”等词表示贬官或解除官职。
D.《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战国时期秦国相邦吕不韦及其门客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后秦始皇选择以法家思想治国,《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便是其中代表。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恽在这封书信的开首即言明致书孙会宗的缘由,讲述自己的不幸遭遇,表示要向孙会宗说明自己的心意。
B.杨恽陈述自己沐浴皇恩,却不能有所建树,后遭遇变故,只好退而以小人自况。他自力更生,却因此遭世人讥议,令他深感愤懑。
C.魏文侯认为,段干木虽隐处穷巷,却声名远扬,而自己虽然地位显赫,富有财富,但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理应对他凭轼以表敬意。
D.魏文侯听从车夫的建议,请段干木做国相,但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送给段干木优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前往看望他,此举受到国人的称赞。
20.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言鄙陋之愚心,若逆指而文过;默而息乎,恐违孔氏各言尔志之义。
(2)虽雅知恽者,犹随风而靡,尚何称誉之有?
21.两则材料都提到了段干木,分别有何作用?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雪中望岱岳
清·施闰章
碧海烟归尽,晴峰雪半残。
冰泉悬众壑,云路郁千盘。
影落齐燕白,光连天地寒。
秦碑①凌绝壁,杖策好谁看?
【注】①秦碑,秦相李斯当年镌刻在悬崖峭壁上的石碑,为泰山上的著名古迹。
2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该诗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描写大雪初霁后的泰山景色,突出泰山雪景的壮观。
B.首句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意境相似,“烟”都指云雾。
C.“光连”句与“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都用了通感。
D.尾联诗人想象矗立在绝壁之上的秦碑,以问句作结抒发诗人想要登山极望之情。
23.施闰章的《雪中望俗岳》与姚鼐的《登泰山记》(选文如下)都描写了雪后泰山的雄奇壮丽,试分析两位作者笔下的描写有何不同。
……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参考答案:
1.D
2.(1)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领会道理有早有晚,学习技艺各有专长。
(2)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被照着,或红或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3.C
4.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5. 望晚日照城郭 诵明月之诗 歌窈窕之章 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瓮牖绳枢之子 氓隶之人 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6.C 7.B 8.A 9.(1)这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地方。(2)这一天(我们还)观看了路上的石刻,都是从唐朝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石刻)都已经模糊或缺失了。
10.A 11.C 12.A 13.C 14.(1)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其中挡在路上的像门槛一样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
(2)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红白颜色错杂,都像鞠躬的样子。
15.C 16.C 17.A 18.B 19.C 20.(1)如果直说我浅陋的看法,就好像违背您来信的意思,掩饰自己的过错;沉默不说,又恐怕违背孔子提倡的每人应当直说自己志向的主张。
(2)即使是向来了解我的人,尚且随风而倒(跟着讥刺我),还会有什么称颂我的人呢? 21.材料一:通过写段干木,表现孙会宗故土西河高尚的民风,以此与孙会宗如今的狭隘对比,表达对孙会宗的反驳批判。
材料二:通过写魏文侯对段干木的礼遇,塑造魏文侯贤明的形象。
22.B 23.(1)从描写手法上看:施诗主要借助山峰残雪、众壑冰泉、千盘云路、银白雪影等意象进行静态描写。姚文则通过不同意象的色彩变化进行动态描写。
(2)从修辞手法上看:施诗颈联用夸张的手法极力渲染泰山之巍峨。姚文以“若樗蒲”“若偻”等比喻生动形象地表现雪后泰山雄伟壮丽的意境。
(3)从描写的角度来看:施诗虚实结合,颔联实写冰泉和云路,突出严寒险峻高远;颈联想象山影雪光,极力渲染泰山的巍峨。姚文则实写泰山的雄奇壮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