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第六节 化学实验实验一:葱汁写密信【实验器材】葱(两根)、毛笔、白纸、蜡烛【实验步骤】取两根葱,剪去它们的叶,留下葱白,用力挤出葱汁,然后用毛笔蘸葱汁在一张白纸上写字,过一会儿,葱汁干了,白纸上看不见字迹。要是把这张白纸放在烛火上烘烤,棕色的字会立即显现出来。葱汁能使纸发生化学变化,形成一种类似透明薄膜一样的物质,这种物质的燃点比纸低,往火上一烘烤,它就烧焦了,所以会显现出棕色的字迹来。柠檬汁、蒜汁、洋葱汁及醋等,都有这种特性,所以也能用来写密信。实验二:自制汽水【实验器材】500mL的饮料瓶一个、白糖、果汁、小苏打(碳酸氢钠)、柠檬酸。【制作方法】在约500mL的饮料瓶中加入2匙白糖和适量果汁,加入约1.5g小苏打(碳酸氢钠),注入凉开水,再加入约1.5g柠檬酸,立即旋紧瓶盖,摇匀,放入冰箱。半小时后,你就可以喝到清凉甘甜的汽水了。实验三:硼砂雪花【实验器材】绳子、宽口瓶、白色管清洁工具、硼砂、铅笔、沸水、蓝色食用色素(可选)、剪刀。【实验步骤】1、制作硼砂水晶雪花的第一步是制作雪花形状。将管道清洗器切割成三个相等的部分。2、在它们的中心把这些部分拧成一段,形成一个六面的雪花形状。不要担心拧得是否均匀,只要修剪一下就可以得到想要的形状。之后,把雪花装进罐子里。3、把绳子系在一个雪花的末端,把另一端系在铅笔上。你想要的长度应该是能够用铅笔把雪花挂在罐子里。4、用开水把罐子装满。5、在沸水中每次加入一汤匙硼砂,然后搅拌至溶解。6、如果需要,你也可以使用色素。7、把雪花挂在罐子里,让它完全被液体覆盖,并且可以自由地挂起(不触及罐子底部)。8、让罐子在一个不受干扰的地方过夜。9、你可以把雪花挂在窗户上,或者在窗户里捕捉阳光。实验四:水能灭火,还能点火【实验器材】蔗糖粉末5克、氯酸钾粉末5克、氧化钠3克、水、石棉网。【实验步骤】取干燥的蔗糖粉末5克与氯酸钾粉末5克在石棉网上混合,用玻璃棒搅匀,堆成小丘,加入过氧化钠3克,滴水,半分钟后,小丘冒出白烟,很快起火燃烧。实验五:水火相容【实验器材】一个碗、一支蜡烛、火柴、水【实验步骤】1、把蜡烛的底部用火稍微烧一下,迅速把它按在碗底,使它和碗牢牢地粘住(注意:一定要让蜡烛“站直”)。2、向碗里倒入一些冷水,使水平面刚好达到蜡烛头的边缘(注意:不要把水滴到蜡烛芯上)。3、点燃蜡烛,思考:当蜡烛燃烧到水面以下时,火焰会不会熄灭 4、观察蜡烛燃烧到水平面以下后蜡烛头的变化【实验原理】蜡烛在燃烧会越烧越短。当蜡烛燃烧到水面以下后,燃烧释放的热量便遇到了水,水很快地就把热量传走了,所以接触到水的一层蜡便没有被汽化,于是形成了漏斗形状。蜡芯的外围有了这一层保护壁,水便不会流过来把火焰熄灭。这样,就出现了“水火相容”的奇观。※阅读材料※中国古代趣味物理实验(三)7、刻鱼测雨汉代有一个奇特的物理 ( https: / / wuli. / " \t "_blank )实验,仪器是用玉石雕刻的鱼。这种鱼可能为椭圆形、中空,髟耆尾皆具。实验目的是以鱼的鸣吼来预测天气。原文见《西京杂记》:“昆明池刻玉石为鱼。每至雷雨常鸣吼,髟耆尾皆动。汉世祭之祈雨,往往有验。”这个实验巧妙地运用了共振效应,效果相当不错。使那些不知原理的人。对石鱼产生敬仰,并顶礼膜拜。我们清楚,风暴时,强风掠过海面会产生次声波,次声波和风暴怒吼的声波一起向四面八方传播,声波很容易被空气和大海“吃”掉,唯有频率很低的次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损失慢、传播距离远。加之次声波比风浪速度快许多倍,它能成为风暴来临的警报。但次声人耳无法分辨,如果能制造一种仪器,将次声变为可闻声,那么这一装置就成为一种风暴报警器。石鱼就是这样一种装置:它张口,腹空,当次声波不断对它施以周期性外力时,石鱼作受迫振动。若声波的策动力频率与石鱼的固有频率成倍数关系,石鱼产生非线性共振,发出声波。其中,高频部分为可闻声。此时,石鱼“髟耆尾该动”,其声学效应表现为大声“鸣吼”。在中国古代,利用共振效应预测天气、地震、兵乱的例子不胜枚举。如:“石鼓,冀县有天鼓山,山有石如鼓,河鼓星摇动,则石鼓鸣,鸣则秦土有殃”;“陕州黄河有钟,大水小水常自浮出,每昧朔阴雨之日辄鸣,声响悲亮,行客闻之莫不怆然”;“康熙戊申六月十七日戌刻,山东、江南、浙江诸省,同时地大震……又天鼓鸣,钟鼓自呜”;“汉武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诏问太史,待诏王朔,朔言恐有兵气。”8、铜镜透字古代有一种镜子,用铜铸成,不仅能照人容貌,而且当光束射到镜面时,铸在镜子背面的铭文图案,还会“透”过镜子映现在屋壁上,非常清楚。这种镜子叫“透光镜”,现已作为演示实验仪器将它搬上讲台。透光镜始于西汉。它与编钟、鱼洗一起,被称为中国古代青铜三宝。用透光镜进行实验演示,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隋唐的《古镜记》,因文字较长,不作叙述。现摘北宋沈括的实验记录如下:“世有透光鉴,鉴背有铭文,凡二十字,字极古,莫能读。以鉴承日光,则背文及二十字皆透屋壁上,了了分明。”铜镜何以透光 沈括说:“人有原其理,以为铸时薄处先冷,唯背文上差厚,后冷而铜缩多。文虽在背,而鉴面隐然有迹,所以于光中现。”这种解释合符科学 ( https: / / shiti. / 3034 / " \t "_blank )道理。显然,透光镜铸成后,镜面会有肉眼不易觉察的与镜背铭文相对应的微小起伏,这种微小起伏是在铸造加工中形成的。铸镜时,镜背的花纹凹凸处凝固收缩,产生铸造应力,加之镜面在研磨时产生压应力,造成弹性形变。当镜面研磨到一定的程度时,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镜面产生与镜背铭文相应的曲率。光束照在镜面,镜的微小起伏经光程放大,便显示出其“透光”效应了。关于透光镜的文字记载还有许多,如宋代的《癸卒杂识》、《云烟过眼录》、元代的《间居录》、清代的《铜仙传》、《镜镜言令痴》、《前尘梦影录》、《渊鉴类函》等等均有涉及。智慧火花同学奇思:我的妙想: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八年级 《科技活动》(小发明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