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净淡雅,内涵厚重-回归课本,再现高考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纯净淡雅,内涵厚重-回归课本,再现高考试题

资源简介

纯净淡雅,内涵厚重
-------回归课本,再现高考试题

包头土右萨一中 陈明小
2008年高考数学江苏卷第13题:
满足条件AB=2,AC=BC的△ABC的面积的最大值是___.
解法探究
思路1:由初中数学知识——三角形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切入。
设BC=x,则AC=x,作CD⊥AB,垂足为D.又设BD=y,AD=2±y,则有CD2=x2-y2=(x)2-(2±y)2,所以y=,
所以CD==,所以=AB×CD=
,显然当=12,即x=时,三角形的面积有最大值。
思路2:由高中数学知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三角形面积公式切入。
  △ABC的面积=AB×BC×,其中AB=2为定值,BC是变量, 设BC=x,能否求出关于x的目标函数呢?
事实上,=x,那么能否用x表示呢?
由BC=x,得AC=x,利用余弦定理得=,又=,所以=x=。则当x=时,的最大值为。
思路3:运动变化的观点――坐标法切入。
由于是定值,为求其面积的最大值,只需求出顶点C到AB边的距离的最大值即可。而AC=BC,说明点C是运动变化的,那么它的轨迹是什么?到此我们的思维“进入了”解析几何的领域。下面的解法就是自然的了:
以直线AB为x轴,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为y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直角坐标系。由已知得A(-1,0),B(1,0),设C(x,y),由AC=BC得=,化简得  (x≠0)
  所以点C到AB边的距离的最大值就是点C到x轴的最大值,故的最大值为。
评析与启迪
思路1只用到了初中数学中平凡的知识,但要具备一定的思维水平和运算能力;思路2是本题的一个自然解法,但过程繁琐,要有较高的运算能力;思路3用运动变化的观点审视静止的问题,吧数形结合的思想体现的淋漓尽致,正所谓:“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
本题纯净淡雅,内涵丰富.它以三角形面积为载体,巧妙地将数学的主干知识与重要数学思想方法――三角函数及其变换、函数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静与动等有机地交汇融为一体,多种思路,彰显新意,难度不大,是不同层次的考生都能得到个性化的考查和发挥,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是一道平而不俗、淡而出奇、内蕴厚重的好题。
题根探源
题根: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数学》第二册(上),第78页例5“已知一曲线是与两定点O(0,0),A(3,0)的距离比为的点的轨迹,求此曲线的方程,并画出该曲线。第85页例2和第88页A组19题都是与题根本质相同的试题。
题根变式:
⑴ (2005年高考数学江苏卷) 圆与圆的半径都是1,=4,过动点P分别作圆与圆的切线PM,PN(M,N分别为切点),使得PM=PN,
试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求动点P的轨迹方程。
              
⑵ (2006年高考数学四川卷) 已知两定点A(-2, 0),B(1, 0), 若动点P满足=2,则点P的轨迹所包围的面积等于 ( )
A π B 4π C 8π D 9π
4.解题感悟
 此题的情景设计与解题思维方法都源于课本,入口浅、寓意深、思路宽,体现了“立足教材,能力立意”的命题原则,强调了知识内容和思想方法的融会贯通,突出考查基本数学素养。问题的设计给考生留有很大的思维空间,符合新课程发展的要求和高考内容改革的命题方向,具有很好的导向和引领作用。
  该题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中学数学教学应该重视从整体上把握主干知识,注意掌握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让学生感悟知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提高对数学基本思想方法的运用和理性思维的能力。
 2008年9月20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