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4张PPT)12.3传统节日中的“家”统编版三年级上册内容总览单元学习内容01单元教学情境02教学目标03新知导入04新知讲解0506目录作业布置单元学习内容单元内容一览表 家是最温暖的地方 课题 栏目 目的与要求10.父母多爱我 父母默默的爱多一些理解 感受父母对我们的爱,学会爱父母,表达我们的关心,了解我们的家庭,懂得家的重要性。11.爸爸妈妈在我心中 我们都爱父母 我们了解父母吗? 爱父母 在行动 12.家庭的记忆 家庭称呼抢答赛 “家史”小调查 传统节日中的“家” 语言文字中的“家” 单元教学情境内容 大单元情境 国家课程 补充素材 课时了解父母在生活中怎样关心照顾我们,为我们付出的辛苦,懂得去理解父母的举动,体谅父母的难处。 “第一个问题:父母爱我们吗” 父母默默的爱 多一些理解 《父母的节日》 2学会向父母表达关爱之情,用实际行动去爱护父母,回报父母的爱。 “第二个问题:我们爱父母吗” 我们都爱父母 我们了解父母吗?爱父母 在行动 《爱父母,怎么做》 2认识我们的家庭,了解不同家庭成员的定位和称呼,知道我们的家庭变化历史,理解家在文化和语言中的重要性。 “第三个问题:家是什么” 家庭称呼抢答赛“家史”小调查 传统节日中的“家”语言文字中的“家” 《汉字中的“家”的演变》 4教学目标核心素养:道德修养1.学生学习了解春节的意义及过年习俗。2.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与家有关的节日。3.学生能够体会感受家在传统节日中的特殊地位。新知导入每到年末,高铁站、火车站这些地方都会挤满人,人们背着大包小包地出行,你知道他们是要去哪儿呢?为什么他们要离开?返回家乡过春节新知讲解吃“年夜饭”的习俗由来已久,每当春节来临,中国人都要与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上一顿热热闹闹的“年夜饭”。1.吃“年夜饭”时,你家通常有哪些人呢?2.你家的“年夜饭”常吃些什么?你知道它们的寓意吗?3.说说当时的情形和你的心情。新知讲解试着回答关于“年夜饭”的问题一起吃“年夜饭”的通常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姑姑伯父,还有他们的家人。我们的年夜饭有鱼有肉,听说每道菜都代表一个吉利的寓意。每次吃“年夜饭”都很热闹,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很温馨快乐。新知讲解说说你见过的“年夜饭”有哪些菜?新知讲解“年夜饭”对我们国家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农历除夕(农历年最后一天 )的晚餐。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一年一度的“年夜饭”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新知讲解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回“老家”过春节等呀等呀,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外面寒气逼人,我的心情却格外兴奋。与父母一起坐上出租车,不一会儿就来到了火车站,这里人很多,等了半个多小时,我们便上了回“老家”的火车。在火车上一坐就是近十个小时,直坐得腰酸背疼腿抽筋。但是我们的心里却是喜滋滋的,因为马上就能回到“老家”,见到爷爷奶奶等亲人啦!夜里十一点左右,火车终于进站了。我迷迷糊糊地拎着大包小包跟着父母走到了出站口,突然听到“哥!嫂子!慧慧!”的喊声,仔细一瞧,原来是叔叔来接我们了。上了叔叔的电动三轮车,走了半个多小时,我终于看到了那熟悉的村庄。啊! 村头站立在风中的不就是我日思夜想的爷爷和奶奶吗?我冲上去,抱住了他们,久久不愿松开……新知讲解为什么很多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呢 “老家”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成长的地方,是家族亲情最浓厚的地方,对我们有特殊意义。为了生活,爸爸妈妈和很多长辈都在外面打工,老人通常留在家里,只有春节回“老家”才能团聚。“老家”是我们情感寄托的地方,无论去了哪里,只有回“老家”才是回到我们真正的家。新知讲解你知道过春节有哪些习俗吗?这些习俗怎么来的吗?贴窗花贴春联看舞狮新知讲解在我们的习俗背后伴随着许多有趣的来源与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每当到了年末,有只叫“夕”的怪兽就会跑进村子里袭击人,因为它每年出现一次,又被叫作年兽。后来人们发现年兽害怕鞭炮的响声,于是到了年末,大家都会点燃鞭炮,吓走想要进村的年兽,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被年兽袭击。而年末这一天又叫作“除夕”,大家也保留了放鞭炮的习惯。新知讲解你还知道哪些和“家”有关的节日?试着填一填下面的表格节日名称 时间 主要活动 意义农历正月十五纪念逝去的亲人吃月饼、赏月重阳节新知讲解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赏灯、猜灯谜,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新知讲解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也有些地区有食用青团的风俗。新知讲解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期秋夕祭月演化而来。后来又因为月圆有团圆之意,成为了家人团聚的节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传播至今,经久不息。新知讲解看一看《嫦娥奔月》的故事,想想它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感情?很久以前有一个勇士叫后羿,他有位名叫嫦娥的妻子。有一回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灵药,两个人吃了能长生不老,一个人吃了就能变成神仙。有个同村的人听说了这件事,趁后羿不在家时闯进去,逼嫦娥交出灵药。嫦娥不愿意屈服,情急之下将灵药吃下去,就变得轻飘飘的,一直往天上飞,飞到月亮上,但她一直思念着人间和丈夫,因此中秋节又是嫦娥在月宫里思念亲人的日子。新知讲解重阳节,是农历的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在这个日子里,人们会登高、赏菊、吃重阳糕、配茱萸。新知讲解这些和家有关的节日给我们怎样的体会?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离开家之后,很难再和亲人团聚,因此才创造各种和家有关的节日。人们重视亲情,也重视和家人相处的时光,所以只要一到团聚的节日,就会聚在一起。对家庭和家人的关心与重视,一直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延续到今天也没有改变。作业布置了解人们过春节会做哪些准备,还有哪些习俗?谢谢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兼职招聘: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大单元教学设计一、大概念设计主题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主题为《家是最温暖的地方》,聚焦家庭亲情。根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道德修养”中“孝敬父母,尊重师长,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师长的辛劳”,确定本单元的大概念设计主题为“理解父母的爱,重视家庭温暖”。二、单元内容、学段学科关联 父母对我们的爱护从我们诞生开始,无时无刻不在生活中有所体现,家庭温暖是我们生活的基础,因此,我们要懂得理解父母的关爱,学会爱护父母,珍视我们的家庭。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知识逻辑体系,以儿童立场对本单元进行再度开发与整体设计。学生经过该主题的学习能够理解父母对我们的爱,能够基于同样的角度学会对父母表达爱意,关注我们的家庭,理解家的含义。单元内容一览表家是最温暖的地方课题栏目目的与要求10.父母多爱我父母默默的爱多一些理解感受父母对我们的爱,学会爱父母,表达我们的关心,了解我们的家庭,懂得家的重要性。11.爸爸妈妈在我心中我们都爱父母我们了解父母吗?爱父母 在行动12.家庭的记忆家庭称呼抢答赛“家史”小调查传统节日中的“家”语言文字中的“家”本单元链接家庭亲情,引导学生重视父母亲情,懂得表达对父母的关爱,对家的理解和重视。小学、初中各阶段关联性较强,具体联系如下图。三、设计单元教学情境 在本单元中,教材以家庭亲情为主题,聚焦父母亲情,引导学生学会理解父母的爱护,并能够主动表达个人对父母的关心,学会互相关爱,共同维护家庭亲情。因此设置“家庭问答赛”作为本单元的主情境。按照“家是一道需要我们去理解作答的题目”的逻辑设置“第一个问题:父母爱我们吗”、“第二个问题:我们爱父母吗”、“第三个问题:家是什么”三个分场景,形成整个单元设计的情境链。“第一个问题:父母爱我们吗”以“父母多爱我”为开场,引导学生去了解父母平常对我们的关心,知道父母为我们做出了哪些牺牲,在我们没注意的地方,父母如何照顾我们的生活,学会理解父母付出的辛劳,懂得体谅父母的难处。“第二个问题:我们爱父母吗”情境具体内容为“爸爸妈妈在我心中”,学生在认识到父母的爱之后,同时也应学会回报爱护父母,向父母表达我们的爱,懂得去了解父母,加深彼此间的感情联系,并付出实际行动,去表达对父母的关爱。“第三个问题:家是什么”情境内容以“家庭的记忆”为主,家庭由父母和我组成基础,家庭中还有其他的成员,学会主动关心我们的家庭,了解家庭中不同的成员,关注家庭的历史故事,认识到家对于我们的特殊含义。内容大单元情境国家课程补充素材课时了解父母在生活中怎样关心照顾我们,为我们付出的辛苦,懂得去理解父母的举动,体谅父母的难处。“第一个问题:父母爱我们吗”父母默默的爱多一些理解《父母的节日》2学会向父母表达关爱之情,用实际行动去爱护父母,回报父母的爱。“第二个问题:我们爱父母吗”我们都爱父母我们了解父母吗?爱父母 在行动《爱父母,怎么做》2认识我们的家庭,了解不同家庭成员的定位和称呼,知道我们的家庭变化历史,理解家在文化和语言中的重要性。“第三个问题:家是什么”家庭称呼抢答赛“家史”小调查传统节日中的“家”语言文字中的“家”《汉字中的“家”的演变》4四、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成形的初级阶段,需要建立起对父母和家庭的正确认识,学会重视家庭亲情,体会父母关爱,学会回报父母,关心家庭。本单元着眼于家庭亲情,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父母对我们爱护的表现,理解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如何照顾我们,懂得体谅父母的付出,学会感恩并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对父母的关心,从而认识家庭的重要性,了解家庭中不同的组成成员,知晓家的历史,学习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性。五、单元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道德修养1.学生通过对父母之爱的学习,认识到父母对我们的关爱,从而建立起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学会理解父母,化解与父母产生的矛盾,达成互相理解。2.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实际行动去表达对父母的爱,知道爱护父母的正确方式。3.学生认识家的概念,了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主动了解家的历史,并学习家在传统文化及语言中占据的特殊地位。六、单元学习评价设计 第一单元学习评价项目自评互评他评学生能够知晓父母爱护我们的具体行为,从父母的行为中体会到对自己的关爱之情,学会去理解父母某些看似对我们严格的要求,理解父母的心情。学生能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表达对父母的爱,积极主动地帮助父母,主动了解父母,用实际行动表达对父母的关爱之情。学生学习家庭的重要性,了解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体会家庭成员对彼此的关心与爱护,主动了解家的历史,能够认识到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知道家的重要性。小学一下第三单元《我爱我家》、三上第四单元《家是最温暖的地方》五下《我们一家人》初中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2《家庭的记忆》第三课时传统节日中的“家”一、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道德修养1.学生学习了解春节的意义及过年习俗。2.学生了解传统文化中与家有关的节日。3.学生能够体会感受家在传统节日中的特殊地位。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生学习了解春节的意义及过年习俗难点:学生能够体会感受家在传统节日中的特殊地位三、教学准备 课件素材四、评价任务 1.春节是团圆节评价量表1评价项目评价标准星等学习春节的习俗及其重要意义1.能说出年夜饭的参与人员及意义得1星。( )2.能说出春节时人们回老家的重要原因得1星。( )3.说出春节的不同习俗得1星。( )2.家的节日评价量表2评价项目评价标准星等了解传统节日中和家有关的节日及习俗1.说出传统节日中有哪些和家有关的节日得1星。( )2.能够说出不同节日的过节习俗得1星。(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效果评价导入新课 导入环节:师:每到年末,高铁站、火车站这些地方都会挤满人,人们背着大包小包地出行,你知道他们是要去哪儿呢?为什么他们要离开?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答问题。师:为什么“春运”会发生呢?一到年末大家都要不远千里回到家乡过春节,究竟这个节日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导入环节:通过日常生活现象导入本课主题。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学生回答,判断学生是否关注春节,对本课主题具有一定了解和认识。讲授新课 环节1:春节是团圆节师:吃“年夜饭”的习俗由来已久,每当春节来临,中国人都要与全家人团聚在一起,吃上一顿热热闹闹的“年夜饭”。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来想一想,吃“年夜饭”时,你家通常有哪些人呢?你家的“年夜饭”常吃些什么?你知道它们的寓意吗?说说当时的情形和你的心情。课堂讨论,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学生1:一起吃“年夜饭”的通常有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姑姑伯父,还有他们的家人。学生2:我们的年夜饭有鱼有肉,听说每道菜都代表一个吉利的寓意。学生3:每次吃“年夜饭”都很热闹,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很温馨快乐。师:提到我们的“年夜饭”,总是有很多好吃的,同学们能说说你见过的“年夜饭”有哪些菜吗?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举例,如红烧鲤鱼、粉蒸肉、清蒸虾、口水鸡等常见菜式。师:相信每位同学都有这样的体会,无论怎样一年的最后一天,家里的亲戚们都要聚集在一起,吃一顿年夜饭,这说明“年夜饭”对我们国家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师:“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农历除夕(农历年最后一天)的晚餐。这一天人们准备辞旧迎新,一家相聚,共进晚餐。一年一度的“年夜饭”表现出中华民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亲密。师:看一看,下面这里有份材料,请同学们读一读,然后回答问题。材料阅读:《回“老家”过春节》 等呀等呀,我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外面寒气逼人,我的心情却格外兴奋。与父母一起坐上出租车,不一会儿就来到了火车站,这里人很多,等了半个多小时,我们便上了回“老家”的火车。在火车上一坐就是近十个小时,直坐得腰酸背疼腿抽筋。但是我们的心里却是喜滋滋的,因为马上就能回到“老家”,见到爷爷奶奶等亲人啦!夜里十一点左右,火车终于进站了。我迷迷糊糊地拎着大包小包跟着父母走到了出站口,突然听到“哥!嫂子!慧慧!”的喊声,仔细一瞧,原来是叔叔来接我们了。上了叔叔的电动三轮车,走了半个多小时,我终于看到了那熟悉的村庄。啊! 村头站立在风中的不就是我日思夜想的爷爷和奶奶吗?我冲上去,抱住了他们,久久不愿松开……师:同学们,让我们结合自己的感受和这篇材料,说一说,为什么很多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呢?课堂讨论,学生结合实际生活体验举手回答问题。学生1:“老家”是我们祖祖辈辈生活成长的地方,是家族亲情最浓厚的地方,对我们有特殊意义。学生2:为了生活,爸爸妈妈和很多长辈都在外面打工,老人通常留在家里,只有春节回“老家”才能团聚。学生3:“老家”是我们情感寄托的地方,无论去了哪里,只有回“老家”才是回到我们真正的家。师:除了“年夜饭”,我们还有很多过春节的习俗,你知道过春节有哪些习俗吗?这些习俗怎么来的吗?举例:贴窗花、贴春联、看舞狮学生结合各地不同的春节风俗回答问题。师:在我们的习俗背后伴随着许多有趣的来源与传说,就拿放鞭炮来说,我们要在除夕这天放鞭炮是因为年兽。阅读材料:传说在很久以前,每当到了年末,有只叫“夕”的怪兽就会跑进村子里袭击人,因为它每年出现一次,又被叫作年兽。后来人们发现年兽害怕鞭炮的响声,于是到了年末,大家都会点燃鞭炮,吓走想要进村的年兽,从此之后再也没有人被年兽袭击。而年末这一天又叫作“除夕”,大家也保留了放鞭炮的习惯。环节2:家的节日师:除了春节外,你还知道哪些和“家”有关的节日?试着填一填下面的表格。师引导学生回顾和家有关的节日,展开依次详细介绍。师:其实我们的节日中和家有关的有很多,让我们依次来看看,过了春节之后,我们过的第一个和家有关的节日是——元宵节。师: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人们吃元宵、赏灯、猜灯谜,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师:过完元宵节,一转眼就是四月,每年的四月四就是我们的清明节。师: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也有些地区有食用青团的风俗。师:接下来还有哪个节日和家有关呢?这是一个同学们非常喜欢的节日,那就是中秋节。师:中秋节,又称祭月节、月光诞、月夕、秋节、仲秋节、拜月节、月娘节、月亮节、团圆节等,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中秋节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时期秋夕祭月演化而来。后来又因为月圆有团圆之意,成为了家人团聚的节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传播至今,经久不息。师:说到中秋的习俗和传说,那可多了。比如我们很多人,都听说过《嫦娥奔月》的故事对不对?来看一看《嫦娥奔月》的故事,想想它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感情?阅读材料《嫦娥奔月》。很久以前有一个勇士叫后羿,他有位名叫嫦娥的妻子。有一回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灵药,两个人吃了能长生不老,一个人吃了就能变成神仙。有个同村的人听说了这件事,趁后羿不在家时闯进去,逼嫦娥交出灵药。嫦娥不愿意屈服,情急之下将灵药吃下去,就变得轻飘飘的,一直往天上飞,飞到月亮上,但她一直思念着人间和丈夫,因此中秋节又是嫦娥在月宫里思念亲人的日子。师:中秋之后就是重阳节。重阳节是农历的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在这个日子里,人们会登高、赏菊、吃重阳糕、配茱萸。师:想一想,这些和家有关的节日给我们怎样的体会?课堂讨论,学生思考后回答问题。学生1:古时候交通不便,人们离开家之后,很难再和亲人团聚,因此才创造各种和家有关的节日。学生2:人们重视亲情,也重视和家人相处的时光,所以只要一到团聚的节日,就会聚在一起。学生3:对家庭和家人的关心与重视,一直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延续到今天也没有改变。 环节1:结合生活实际,学生了解“年夜饭”对家的重要意义,掌握春节的习俗。环节2:通过课堂学习,学生了解并掌握和家有关的节日及过节习俗。 环节1:教师通过学生回答,判断学生是否熟悉春节的各种过节习俗,认识春节对于人们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完成评价量表1。环节2:教师通过学生回答,判断学生是否了解日常节日背后蕴含的与家庭有关的情感,掌握各个节日的习俗,引导学生完成评价量表2。课堂总结 学生自主设计思维导图,总结归纳知识点。 帮助学生学会设计思维导图,通过导图总结归纳本节课内容。 教师考查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及时给予评价。作业布置 课后采访一下身边的人,了解人们对于传统节日的看法,并写下你的感受。采访对象对于传统节日的看法你的感受 帮助学生通过实践行动的形式加深对本课的理解,加深对传统节日的了解。 教师及时查看学生作业完成情况并给出修改建议。板书设计 传统节日中的“家”快乐的年夜饭过春节,共团聚家的节日多又多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大单元整体教学】12.3《传统节日中的“家”》课时教案.doc 【大单元整体教学】12.3《传统节日中的“家”》课时课件.pptx 【大单元整体教学】第四单元 《家是最温暖的地方》单元整体分析.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