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实词教考衔接专练课件(共5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实词教考衔接专练课件(共52张PPT)

资源简介

(共52张PPT)
文言实词教考衔接专练
广东省佛山市S7高质量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
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便私,指有利于私门;当中的“便”字与成语“便宜行事”中的“便”字意思相同。
(至昧者则苟简息情,便私胶习,而不知变通之权,此其所失也。)
B.权,指权变,灵活性;与《齐桓晋文之事》“权,然后知轻重”的“权”意思不同。
C.箕敛,指苛敛民财;当中的“敛”字与《促织》“科敛丁口”的“敛”字意思相同。
(光曰:“善理财之人,不过箕敛以尽民财。”)
D.愎,指固执,任性,不接受别人意见:与成语“刚愎自用”中的“愎”字意思相同。
广东省佛山市S7高质量发展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
答案
1.A
解析:A.不正确。“意思相同”错误,意思不同。“便私”的“便”,有利于;成语“便宜行事”指根据情况,自行决定适当的措施或办法,便宜:因利乘便,见机行事。
B.正确。“意思不同”正确。“权”,权变,灵活性,原文句意:却不知道变通的权变;“权,然后知轻重”的“权”,衡量、权衡。
C.正确。“意思相同”正确。“箕敛”,用箕子收取,指苛敛民财;《促织》“科敛丁口”句意:向百姓摊派有关费用,敛:摊派,征收。
D.正确。“意思相同”正确。“愎”,固执,任性,原文句意:王安石性情不通达而固执任性;成语“刚愎自用”意思:倔强固执,自以为是。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1.便
biàn
①<名>便利;方便。《过秦论》:“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②<动>有利于。《信陵君窃符救赵》:“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
③<形>简便,轻便。《冯婉珍》:“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
④<副>就,即。《孔雀东南飞》:“槌床便大怒。”
⑤<连>即便,即使。《兵车行》:“便至四十西营田。”
pián
①<形>安逸。《墨子·天志中》:“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
②<形>口才好;能说会道。《孔雀东南飞》:“便言多令才。”
【便嬖】受宠幸的亲近小臣。《孟子·梁惠王上》:“便不足使令于前与?”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2.权
①<名>秤;秤锤。《论语·尧》:“谨权量,审法度。”
②<动>称量;衡量。《齐桓晋文之事》:“权,然后知重。”
③<名>权势;权力。《过秦论》:“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又】有权势的。《报刘一丈书》:“日夕策马,候权者之门。”
④<动>代理;兼任。胡仔《推敲》:“时韩愈吏部权京兆。”
⑤<名>权变;灵活性。《谋攻》:“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⑥<副>姑且;暂且。《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权在营前开了个茶酒店。”
【权变】变通;灵活处理。
【权首】主谋;首先起事的人。
【权时】衡星时势,即权时度势之义。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3.敛
①<动>收;收集;聚集。《陶侃》:“侃性聪敏恭勤,终日敛膝危坐。”《五人墓碑记》:“敛赀财以送其行。”
②<动>摊派;征收捐税。《捕蛇者说》:“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③<动>收整;约束;节制。《琵琶行》:“整顿衣裳起敛容。”
④<动>通“殓”。装殓;殡殓;殡葬。《祭十二郎文》:“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
【敛策】把马鞭收起来,指归隐不再出仕。
【敛迹】⒈指恶人有所顾忌而收敛约束,不敢露行迹。⒉藏身不出。⒊指退隐。
【敛衽】整一整衣袖,表示敬意。元以前,只指男子的礼节,元以后专指妇女的礼节。
【敛容】脸色严肃起来,表示尊敬。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4.愎
<形>固执;任性。《后汉书·袁绍传》:“而性矜愎自高。”
【愎过】坚持错误。《吕氏春秋传·诬徒》:“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自用。”
【愎谏】不听劝谏。《韩非子·亡征》:“很刚而不和,愎而好胜。”
广东省江门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贷,宽容、宽恕,与成语“责无旁贷”中的“贷”意思不同。
(其风概严而不猛,有犯,恻怛以处之,毋贷。)
B. 安,哪里,与《琵琶行并序》中“恬然自安”的“安”意思不同。
(尔来宦途不再,岁经涉万有余里,游已倦矣!安得幽闲之地,茸一容膝之斋)
C. 已,停止、结束,与《项脊轩志》中“庭中始为篱,已为墙”的“已”意思不同。
D. 之,“它”的意思,与《兰亭集序》中“及其所之既倦”的“之”意思相同。
广东省江门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
答案
2.D
解析:A.正确。“责无旁贷”中“贷”意思“推卸”。和“宽容、宽恕”意思不同。责无旁贷: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
B.正确。“恬然自安”中“安”意思是“安逸、安适”,和疑问词用法的“哪里”不同。恬然自安:心境的平和自己感到安逸。
C.正确。“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中“已”意思是“随后”,和“停止、结束”意思不同。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成了墙。
D.错误。“及其所之既倦”中“之”是动词,意思是:向往、求得、喜爱。和作代词时“它”的用法不同。及其所之既倦:等到对得到或喜爱的东西已经厌倦。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1.贷
①<动>借;借出;借入。王符《潜夫论·忠贵》:“宁积粟腐仓而不忍贷人一斗。”《庄周家贫》:“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②<动>宽恕;宽免。《书博鸡者事》:“汝罪宜死,今姑贷汝。”《后汉书·袁安传》:“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宁。”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2.安
①<形>安定;安稳;安宁;安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山。”《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
②<形>安适;安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琵琶行》:“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③<动>养;奉养.《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论语十则》:“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④<动>抚慰;安抚.《孔雀东南飞》:“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赤壁之战》:“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之安,与结盟好。”
⑤<形>安心;习惯于.《柳敬亭传》:“敬亭亦无所不安。”
⑥<动>安置;安放.《失街亭》:“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
⑦<疑问副词>怎么;哪里.《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⑧<疑问代词>表处所.哪里;什么地方.《鸿门宴》:“沛公安在 ”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3.已
①<动>停止。《<论语>十则》:“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劝学》:“学不可以已。”
②<动>完毕;完了。《苏武传》:“剑斩虞常已。”
③<动>治愈;消除。《捕蛇者说》:“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
④<动>罢了;算了。《冯婉贞》:“诸君无意则已,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⑤<副>已经。《察今》:“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垓下之战》:“汉皆已得楚乎?”
⑥<副>随后;随即。《项脊轩志》:“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⑦<副>太;过于。《五人墓碑记》:“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⑧<介>通“以”。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活板》:“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⑨<助>同“矣”。《<论语>十则》:“有如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4.之
①<动>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
②<代>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③<代>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等。《论积贮疏》:“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
④<代>指代说话者本人或听话者的对方。《捕蛇者说》:“君将哀而生之乎?”
⑤<代>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你”、“您”。《汉书·蒯通传》:“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
⑥<助>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邵公谏厉王弭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⑦<助>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必译出。《师说》:“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4.之
⑧<助>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蚓无爪牙之利。”
⑨<助>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作“得”。《捕蛇者说》:“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⑩<助>用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时间的副词后,补足音节,没有实义。《赤壁之战》:“顷之,烟炎张天。”
⑿<助>用在“前”、“后”、“内”、“外”等词语和它们的修饰语之间,表示对方位、时间、范围等的限制。《教战守策》:“数十年之后,甲兵顿弊。”
3.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下各方君主的统称。诸侯源自分封制,周代分公、侯、伯、子、 男五等。
B.“诚辱则无为乐生”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然,诚有百姓者”两句中的“诚”意思不同。
C. 文中“幸汝以成而名”的“幸”与《鸿门宴》中的“故幸来告良”的“幸”意思相同。
(其卒曰:“汝天下之国士也,幸汝以成而名。”)
D.“疏爵而贵之”中的“贵”与《师说》“是故无贵无贱”一句中的“贵”的用法不同。
广东省江门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
广东省江门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
答案
3.C
解析:B 项,“诚辱则无为乐生”的“诚”是“如果”的意思,此句意为:假如受到羞辱,他就不愿活下去。“然,诚有百姓者”的“诚"是"的确”的意思,此句意为: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有这种误解的)百姓。此项正确。
C 项,“幸汝以成而名”的“幸”是“使……活命”的意思,此句意为:饶你一死,让你成名。“故幸来告良”的“幸”是“幸亏"的意思,句意为: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此项错误。
D 项,“疏爵而贵之”中的“贵”,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显贵”的意思,此句意为:分赐爵位使他显贵。“是故无贵无贱”的“贵”是形容词,“高贵、尊贵”的意思,此句意为:因此无论地位高贵卑贱。此项正确。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1.诚
①<形>真诚;诚实。《谏太宗十思疏》:“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②<名>诚心。《陈情表》:“愿陛下矜悯愚诚。”
③<形>真实;真实的。《史记·扁鹊列传》:“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
④<副>实在;确实。《邹忌讽齐王纳谏》:“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⑤<副>果真;如果确实。《屈原列传》:“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诚壹】心志专一。《史记·货殖列传》:“田农,掘业,而秦、扬以盖一州。……此皆诚之所致。”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2.幸
①<形>幸运。《论积贮疏》:“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
②<副>侥幸。《童区寄传》:“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
③<副>幸亏。《鸿门宴》:“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④<形为动>为……高兴。柳宗元《骂尸虫文》:“妒人之能,幸人之失。”
⑤<动>宠幸;宠爱。《鸿门宴》:“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⑥<动>帝王到某处。《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⑦<副>敬词,希望对方照自己的意见做,可译为“希望”。《孔雀东南飞》:“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
【幸民】⒈侥幸苟生而怠惰的人。⒉幸福之民。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3.贵
①<形>价格高。《史记·货殖列传》:“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
②<形>地位高;显贵。《师说》:“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③<名>地位高的人。《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侍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④<形>重要;可贵。《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
⑤<动>重视;崇高。《察今》:“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
⑥敬词。《孔雀东南飞》:“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河北省秦皇岛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
4.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来,是“使……到来”,“烛之武退秦师”的“退”是“使……退”,两者用法相同。
(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
B.倍,指背弃,背叛,与(鸿门宴》“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中“倍”词义相同。
(或曰:仲尼之对,亡国之言也,愿民有倍心,而诚说之“视近而来远”,则是教民怀患。)
C.恃,依额,依仗,与现在所说“有恃无恐”“恃才做物”两词中的“恃”词义不同。
(有人无术以柴下,恃为舜而不失其民,不亦无术乎?)
D.智,通“知”,知道,了解,与《老子四章》中“知人者智”中的“智”词义不同。
(“太上,下智有之。”)
答案
4.C
解析:C项,“有恃无恐”“恃才傲物”两词中的“恃”也是“依赖、依仗”的意思,两个成语大意是“因为有依靠而不害怕”“仗着自己的才能而轻视他人”,故“意思不同”错误。
D项,“知人者智”中的“智”是形容词,理解为“有智慧的”,和原文用法不同(原文:通“知”,知道,了解)
河北省秦皇岛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1.倍
bèi
①原数的基础上增加的相等数。
②<动>通“背”,背向;背对着;违背;违反;背叛;背诵。
③通“悖”,悖逆乖戾。《管子·五辅》:“上下无义则乱,贵贱无分则争,长幼无等则倍,贫富无度则失。”
péi
<动>陪伴;伴随。《穆天子传》:“丧三即位,周室父兄子孙倍之。”
【倍谲】1.比喻各持一见,更相立异。《庄子·天下》:“俱诵《墨经》,而倍不同,相谓别墨。”2.同“倍僪”,太阳周围的光气。
2.倚
<动>依靠;依仗;凭借。《论积贮疏》:“故其畜积足恃。”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3.智
①<名>智慧。《屈原列传》:“竭忠尽智,以事其君。”
②<动>有才智。《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
③<形>聪明。《谏太宗十思疏》:“则智者尽其谋。”
【又】<形意动>认为……聪明。《智子疑邻》:“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④<名>智谋。《廉颇蔺相如列传》:“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
⑤<名>神智;理智。《吕氏春秋·疑似》:“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
【智囊】足智多谋的人。
江苏省202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初学情调研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会盟,特指诸侯集合结盟,如《过秦论》中“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秦穆公执晋侯,晋阴饴甥往会盟,其为晋游说无可疑者)
B. 寤,觉悟、明晓,与《诗经·关雎》中“寤寐求之”的“寤”用法相同。
(后既寤,则言:“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C. 见,表被动,相当于被、受到,与《陈情表》中“慈父见背”的“见”含义不同。
(范雎见疏于秦,蔡泽入秦,使人宣言感怒雎)
D. 烹,将犯人投入锅中烹煮,又称镬烹、汤镬,与大辟、凌迟等同为死刑。
(茅焦请谏,王召镬将烹之。焦数以桀、纣狂悖之行,言未绝口,王母子如初。)
答案
5.B
解析:B项,“用法相同”错误。寤,通“悟”觉悟,明晓。“寤寐求之”中“寤”的意思是:睡醒。句意:醒来睡去都想追求她。
C项,“慈父见背”的“见”表示:放在动词前,表示对我怎么样,可理解为第一人称。句意:我的父亲离开了我。“范雎见疏于秦”中的“见”为被动用法,用法不同。句意:范雎被秦王疏远。
江苏省2024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期初学情调研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1.寤
①<动>睡醒。《诗经·关睢》:“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②<动>醒过来。《盐铁论·忧边》:“若醉而新寤。”
③<动>同“啎”。逆;横着。见“寤生”。
④<动>同“悟”。觉悟;醒悟。《曲突徙薪》:“主人乃寤而请之。”
【寤寐】醒时与睡时,犹言日夜。
【寤生】逆生;难产。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2.见
jiàn
①<动>看;看到。《齐桓晋文之事》:“见牛未见羊也。”
②<动>遇见;碰见。《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
③<动>见面;会面。《琵琶行》:“移船相近邀相见。”
④<动>拜见;谒见。《邹忌讽齐王纳谏》:“于是入朝见威王。”
⑤<动>召见;接见。《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⑥<动>知道;懂得。《示儿》:“乃翁见事可怜迟。”
⑦<动>听见;听到。《林黛玉进贾府》:“总不许见哭声。”
⑧<名>见解;见识。《晋书·王浑传》:“敢陈愚见。”
⑨<副>用在动词前,表被动,译为“被”。《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⑩<副>在动词前,表示说话人自己,可译为“我”。《孔雀东南飞》:“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2.见
xiàn
①<动>同“现”,出现;显现。《毛遂自荐》:“锥之处囊中,其未立见。”
②<动使动>使……拜见。《荷蓧丈人》:“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3.烹
①<动>烧煮。《陈涉世家》:“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②<动>古代一种酷刑,用鼎来煮杀人。《史记·项羽本纪》:“吾翁既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③<动>杀;消灭。《史记·秦始皇本纪》:“烹灭强暴,振救黔首,周定四极。”
广东省湛江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开学考
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且夫,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可译为“况且,再说”,与“且夫天地之间”中“且夫”用法和意思相同。
B.速祸,招来(招致)祸患,与《六国论》“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中“速祸”意思相同。
(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C.济,在文中是“渡过(河流)”的意思,成语“同舟共济”中的“济”意思与此相同。
(夫州吁,阻兵【依仗武力】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济矣。)
D.觐,古代诸侯秋天朝见天子,后也泛指拜见。文中指石碏建议州吁去朝见周天子。
(州吁未能和其民,厚问定君于石子。石子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
广东省湛江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开学考
答案
6.C
解析:C项,“济,在文中是‘过(河流)的意思”错误。 文中翻译:民众背叛,亲信离去,难以成功了。其中“济”是“成功”的意思。 同舟共济:坐一条船,共同渡河。后比喻团结互助,同心协力,战胜困难。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1.速
①<形>迅速;快。《孔雀东南飞》:“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②<动>招致。《训俭示康》:“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
③<动>招请;邀请。宋濂《秦士录》:“今日非速君饮,欲少吐胸中不平气耳。”
【辨】快、速、疾、捷。这几个字都有快速的意思。“快”本是愉快的意思,快速是它后起引申义,上古快速主要用“速”表示。“疾”比“速”要快一些。“捷”指行动敏捷、轻快。
【速速】⒈疏远不亲的样子。⒉粗陋的样子。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2.济

①<动>渡;渡水。《子鱼论战》:“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又】<名>泛指河水。王粲《登楼赋》:“路逶迤而修迥兮,川既漾而济深。”
②<动>成功;成就。《赤壁之战》:“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③<动>救助;帮助。《赤壁之战》:“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④<动>停止。《淮南子·览冥》:“于是风济而波罢。”

<名>济水;河流名称,发源于河南,东流至山东入海,后来下游河道被黄河所夺。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3.觐
①<动>朝见帝王。《谭嗣同》:“至七月,乃扶病入觐。”
②<动>拜见;会见。《左传·昭公十六》:“宣子私觐于子产。”
【辨】朝,觐。“朝”指诸侯春天入朝见天子。“觐”本指诸侯秋天入见朝见天子。后来两者都指诸侯朝见帝王,不再有时间季节上的区别。
重庆市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
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亡,文中指“用之亡度”,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亡”,含义不相同。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
B. 文中“未之尝闻”和“莫之或止”,两句句式相同。
(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C. 靡,文中“靡之者甚多”,与《氓》中“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靡”,含义相同。
(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D. 方,文中“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与成语“方兴未艾”的“方”,含义不相同。
(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
重庆市七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
答案
7.C
解析:
A项,“而用之亡度”中的“亡”通“无”,没有。句意: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追亡逐北”的“亡”意思是:逃亡的人。句意:追击逃亡的人。
B项,“未之尝闻”和“莫之或止”都是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未尝闻之”/“莫或止之”。句意:没有听说过这事。/没有人去稍加制止。
C项,“靡之者甚多”中“靡”意思:消费、耗费。句意:而消费的人很多。“夙兴夜寐,靡有朝矣”的“靡”意思是:没有。句意:天天早起晚睡,这样的日子没有尽头。
D项,“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中的“方”意思:纵横、方圆。句意: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方兴未艾”中“方”的意思是:正。句意: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1.亡
wáng
①<动>逃跑。《陈涉世家》:“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
②<动>丢失;失掉。《智子疑邻》:“暮而果大亡其财。”《六国论》:“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③<动>灭亡。《子鱼论战》:“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过秦论》:“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④<动>死亡。《赤壁之战》:“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⑤<动>通“忘”。忘记。《韩非子·说林》:“人不能自止于足,而亡其富之涯矣。”

①通“无”。一指“没有”,一指“不”。《愚公移山》:“河曲智叟亡以应。”《报刘一丈书》:“他日来,幸亡阻我也。”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2.靡

①<形>奢侈;浪费。《论积贮疏》:“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
②<形>细腻。宋玉《招魂》:“靡颜腻理。”

①<动>倒下。《曹刿论战》:“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②<动>退下;败退。《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③<动>没有;无。《促织》:“于败堵丛草处,控石发穴,靡计不施。”
④<副>不。《诗经·氓》:“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敝】败坏。
【靡曼】⒈柔美。⒉华丽;美色。
【靡密】微细;细密。
【靡迤】⒈连绵不断的样子。⒉小步而行。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3.方
①<名>两船相并,也指并排竹木做成的筏。《诗经·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
②<名>方形,与“圆”相对。《促织》:“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颈。”
③<形>正直。《屈原列传》:“方正之不容也。”
④<名>方向;方位。《赤壁赋》:“不知东方之既白。”
⑤<名>区域;地方。《<论语>六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⑥<名>方圆;周围。《归园田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⑦<动>比拟;相比。《察变》:“则三古以还年代方之,犹瀼渴之水。”
⑧<名>方法;计策。《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助画方略。”
⑨<道理;礼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比及三年,可使有勇,旦知方也。”《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3.方
⑩<名>药方;单方。《林黛玉进贾府》:“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
⑾<介>当;在。《伶官传序》:“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
⑿<副>才;刚刚。《雁荡山》:“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
⒀<副>正;正在。《荆轲刺秦王》:“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⒁<副>将要;就要。《涉汇》:“吾方高驰而不欧。”
⒂<动>纵横;方圆。《邹忌讽齐王纳谏》:“今齐之地方千里。”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测评
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行人,掌管礼仪的官职,跟辛弃疾《菩萨蛮》中的“中间多少行人泪”的“行人”意思不同。
(行人烛过免胄而对曰)
B.弊,意为困乏、疲敝,与《过秦论》中“秦有余力而制其弊”的“弊”意思不同。
(简子投枹曰:“乌乎!吾之士数弊也。”)
C.速,意为快、迅速,与《六国论》中“始速祸焉”的“速”意思不同。
(简子未可以速去盾、橹也)
D.何惧,意为惧怕什么,与《归去来兮辞》中“乐夫天命复奚疑”的“奚疑”结构相同。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4届高三语文第一次联合测评
答案
8.B
解析:两个“弊”意思相同。都是“困乏、疲敝”之意。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1.弊
①<动>败坏。《教战守策》:“数十年间,甲兵顿弊。”《训俭示康》:“风俗颓弊如是。”
②<名>弊病;害处。《六国论》:“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答司马谏议书》:“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③<形>困乏;疲惫。《过秦论》:“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出师表》:“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又】通“敝”,困顿;失败。《过秦论》:“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朕,唐太宗的自称。秦以前,不论尊卑,皆自称朕,如《离骚》中“朕皇考曰伯庸”。
B.采访,此指搜求寻访;现代为新闻用语,指记者为获取新闻材料而进行调查等活动。
(因敕所司,采访大业中直谏被诛者子孙闻奏。)
C.济,指过河、渡,与李白《行路难》中“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意思相同。
D.属,指托付、委托,与苏轼《赤壁赋》中“举匏樽以相属”的“属”意思相同。
(时通二子在洛,帝曰:“今以东略属公,如二子何?”)
安徽省皖江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
答案
9.D
解析:D项,“举匏樽以相属”中的“属”意思是“劝酒”,意思和“托付、委托”不同。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1.朕
①<代>我,我的。《尚书·汤誓》:“朕不食言。”
②<名>秦始皇以后专用为皇帝的自称。《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
③<名>征兆;迹象。《庄子·应帝王》:“而遊无朕。”
【朕躬】皇帝自称辞,即我自身;我本人。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2.采
cǎi
①<动>摘取。《陌上桑》:“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采草药》:“用实者成实时采。”
②<动>采取;选择。《史记·秦始皇本纪》:“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③<名>色彩,又写作“彩”。《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
④<名>彩色丝织品。晃错《论贵粟疏》:“衣必文采,食必梁肉。”
⑤<名>文章的词藻。《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乃知文者以明道,是固不苟为炳炳烺烺,务采色,夸声音。”
⑥<名>神态。李白《白马篇》:“酒后竞风采,三怀弄宝刀。”
⑦<名>术名。栎木,又叫作柞树。《五蠹》:“茅茨不翦,采椽不斫。”
cài
<名>古代卿大夫的封地。《礼记·礼运》:“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处:使……居住,安置。)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3.属
zhǔ
①<动>连接。《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②<动>跟着。《垓下之战》:“项王渡江,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动>撰写。《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④<动>通“嘱”。托付。《岳阳楼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又】劝;劝请。《赤壁赋》:“举酒属客。”
⑤<动>通“嘱”,看。贾思勰《齐民要术·园篱》:“盘桓瞻属。”
shǔ
①<动>归属;隶属。《琵琶行》:“名属教坊第一部。”
②<动>管辖。《扁鹊见蔡桓公》:“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夸何也。”
③<名>部属。《陈涉世家》:“徒属皆曰:‘敬受命。’”
④<名>家属。《狱中杂记》:“富者就其戚属,贫则面语之。”
⑤<名>类;辈。《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过秦论》:“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适应性检测
10.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左右,文中指近臣、侍从,与成语“左右逢源”的“左右”意思不相同。
(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
B. 临,指治理、统治,与《过秦论》中“临不测之渊”的“临”字意思不相同。
(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
C. 再拜,指拜两拜,表示恭敬,与《鸿门宴》中“再拜献大王足下”的“再拜”意思相同。
D. 辟,同“避”,指躲避、逃避,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的“辟”字意思相同。
(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
浙江省名校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适应性检测
答案
10.D
解析:D项,“意思相同”错误。“辟”,同“避”,指躲避、逃避,或驳斥、排除。句意:忠臣不避危险。《答司马谏议书》中“辟邪说”的“辟”意思是:批驳。句意:驳斥(排除)错误言论。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1.临
①<动>从高处向下看。《滕王阁序》:“飞阁流丹,下临无地。”
②<动>到;靠近。《陈情表》:“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③<动>面对;对着。《过秦论》:“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
④<副>将要;快要。《出师表》:“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临池】学习书法。
【临存】地位高的人对下人的问候,看望。。
【临命】将死的时候。
【临蓐】将要分娩。
重要实词梳理巩固
2.辟

①<名>刑法;法律。《左传·昭公六年》:“制参辟,铸刑书。”
②<名>君主。《诗经·大雅·荡》:“荡荡上帝,下民之辟。”
③<动>征召。《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④<动>通“避”。《殽之战》:“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①<动>开;打开。《促织》:“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辟,不知何词。”
②<动>开辟;开垦;开设。《齐桓晋文之事》:“欲辟土地,朝秦楚。”《治平篇》:“隙地未尽辟,闭廛未尽居也。”《病梅馆记》:“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③<动>排斥;驳斥。《答司马谏议书》:“辟邪说,难任人,不为拒谏。”
④<形>偏僻;僻远。《汉书·萧何传》:“何买田宅必居穷辟处。”
⑤<动>比喻,打比方。《孟子·尽心上》:“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