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统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阅读。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读古文的时候,通常在“谁/干什么”或“谁/怎么样”中间停顿一下。下面不符合这种停顿方法的一项是( )A.群/儿戏于庭 B.众/皆弃去C.儿/得活 D.一儿/登瓮2.本文主要写司马光,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孩子的表现呢?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当时确实有很多孩子,不能忽视他们的存在。B.说明其他孩子很害怕,反衬出司马光遇事冷静、勇敢沉着。3.根据短文内容答题。(1)用原文填空:面对危险,其他小朋友的做法是“ ”;司马光的做法是“ ”。(2)从这件事上,你对司马光的评价是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孔融让梨年四岁时,与诸兄共食梨,融辄①引小者。大人问其故,答曰:“我小儿,法当取小者。”由是宗族②奇之。【注释】①辄(zhé):总是。②宗族:指同一父系家庭的成员。4.下面选项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融辄/引小者 B.融/辄引/小者C.融辄引/小者 D.融辄/引/小者5.结合文下的注释,用自己的话写写这则故事的大意。小古文阅读。龟兔竞走龟与兔竞①走②,兔行速,中道而眠。龟行迟,努力不息。及兔醒,则龟已先至③矣![注释]①竞:比赛。②走:跑。③至:到达。6.下面对“龟与兔竞走”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龟/与兔竞走 B.龟与/兔竞走C.龟与兔/竞走 D.龟与兔竞/走7.“龟行迟,努力不息。”下面对这句话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乌龟跑得慢,却总是不停地跑。B.虽然乌龟迟到了,但仍然在努力。C.乌龟越跑越慢,但仍然在努力。D.乌龟跑得慢,却不停地休息。8.这则寓言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A.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B.速度决定胜负。C.马虎是成功路上的拦路虎。D.比赛的时候不能偷懒。课内阅读。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9.下列句子中“于”的用法与“群儿戏于庭”中相同的一项是(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C.乃设九宾礼于庭。D.从径道亡,归璧于赵。10.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 里,事件是11.“足跌没水中”的“没”读 (写拼音)。12.翻译下面的句子。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13.读了短文,你觉得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呢?小古文阅读。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②.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注释]①智:聪明,这里的意思是“认为……聪明”。②坏:毁坏。③亡:丢失。14.富人家被盗是因为( )A.雨天损坏了墙壁,使贼人有了方便之门。 B.邻居是小偷。C.这家的孩子很聪明,预料之事,变成现实。 D.富人有很多钱。15.“其家甚智其子”,下面对这句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这家人很赞赏儿子的聪明。B.这家人很聪明,包括他的儿子。C.这家人怪罪这个聪明的孩子。D.这家人怀疑儿子和邻居一起偷了钱。16.读了这则寓言,你最想对文中的哪个人发表一下自己的感慨?阅读短文回答问题。司马光传司马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②讲《左氏春秋》,爱之,退③为家人讲,即了④其大旨⑤。自是⑥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注释:①逐走:赛跑。走:跑。①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②闻:听。③退:回去。④了:清楚。⑤大旨:大意,主要意思。⑥自是:从此。17.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1)司马光生七岁。( )A.出生 B.长到 C.生活(2)至不知饥渴寒暑。( )A.至于 B.到来 C.甚至18.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是( )A.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B.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C.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D.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19.根据短文内容,下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光是个不怕寒暑饥渴的孩子。B.司马光是个爱给别人讲故事的孩子。C.司马光是个勤奋好学的孩子。D.司马光是个乐于助人的孩子。20.根据你的理解填空。司马光听到有人讲( ),非常喜欢,回家后马上( )。从此(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道边苦李王戎七岁,尝(曾经)与诸小儿游(游玩),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诸(各位)儿竞(争着)走取之,唯(只有)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确实这样)。21.读画线的句子,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标上“/”。22.根据文中括号里的注释,给句子选择恰当的解释。①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A.王戎七岁时,尝试着跟小伙伴们游玩。B.王戎七岁时,曾经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游玩。C.王戎七岁时,曾经和小伙伴们一起去游泳。②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 )A.(他们)看见路边上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弯了。B.(他们)看见路边上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把树枝都压断了。C.(他们)看见路边上李树结了很多子,把树枝都压弯了。23.用横线画出文中说明王戎不去摘李子的原因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 小古文阅读有一大虫,欲向野中觅食,见一刺猬仰卧,谓是肉脔①,欲衔之。忽被猬卷着鼻,惊走,不知休息,直至山中,困乏,不觉昏睡,刺猬乃放鼻而走。大虫忽起欢喜,走至橡树下,低头见橡斗②,乃侧身语云:“旦③来遭见贤尊④,愿郎君且避道!”【注释】 ①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②橡斗:带壳的橡果。 ③旦:早上。④贤尊:对他人父亲的敬称。24.【理解词语】读一读,填一填。(1)读完古文后,我知道文中的“大虫”是指 。(2)联系生活,结合语境,文中“觅食”的意思是 。25.【分析内容】为什么老虎把橡树的果实当成了刺猬的孩子?( )A.因为老虎头昏眼花,看不清楚。B.因为老虎不认识带壳的橡果。C.因为老虎被刺猬刺了一下,鼻子还疼着,看见浑身是刺的东西就紧张不已。26.【领悟道理】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些什么道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事应该冷静分析,弄清究竟,三思而后行。B.要对事物进行准确的分析,不要被表象所蒙蔽。C.只有像故事中的老虎一样吸取教训,才能避免再次受到伤害。课外阅读。程门立雪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①年四十矣。一日见②颐,颐偶③瞑④坐,时与游酢⑤侍⑥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注释】①盖:大概。②见:拜见。③偶:偶尔。④瞑:打瞌睡。⑤游酢:北宋著名的哲学家。⑥侍:在尊长旁边陪着。27.运用学过的方法,写出下列字在文中的意思。去:觉:28.下列对文中“杨时见程颐于洛”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杨时在洛阳看见了程颐。B.杨时在洛阳接见了程颐。C.杨时在洛阳拜见程颐。29.用自己的话写一写本文的主要内容。30.判断,对的打“√”,错的打“×”。(1)本文写了杨时和游酢不懂礼貌的事。( )(2)本文写了杨时等人不懂得变通,只知道固守礼仪的事。( )(3)本文写了杨时等人谦虚好学、尊敬师长的事,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道旁李苦王戎七岁,尝与诸①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②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③。注释:①〔诸〕众,许多。②〔走〕跑。③〔信然〕确实是这样。31.尝与诸小儿游。( )A.品尝。 B.尝试。 C.曾经。32.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A.孩子。 B.果实。 C.植物的种子。33.“诸儿竞走取之”的意思是( )A.小朋友们比赛谁先能摘到。B.小朋友们竟然跑过去摘。C.小朋友们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34.面对李子树,小朋友们和王戎分别是怎样做的?用“____”在文中画出来。35.王戎说“此必苦李”的根据是什么?(用原文回答)36.王戎是一个( )的孩子。A.懂得礼貌和谦让B.不随便拿别人东西C.善于观察思考,十分聪明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参考答案:1.A 2.B 3. 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 沉着冷静、机智勇敢4.B 5.四岁的孔融和兄弟们一起吃梨,他总是挑小的吃,有大人问他原因,孔融说自己年龄最小就应该吃小的。因此同族的亲戚认为他是个奇才。6.C 7.A 8.A9.C 10. 院子 有个小孩跌到水缸里去了,司马光把缸砸破,救了小孩。 11.mò 12.一个小孩爬到水缸上去玩,一不小心掉进缸中淹着了。 13.司马光是一个聪明、爱动脑筋的人。14.A 15.A 16.我想对富人说:要善于听取正确的意见,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的,对人不能持有偏见。17. B C 18.C 19.C 20. 《左氏春秋》 讲给家人听 他就常常把书本拿在手里,不愿放下,甚至不知道饥饿口渴、寒冷炎热。21.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22. B A 23.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李树在路边,上面结了这么多李子却没有人摘,这李子一定是苦的。24. 老虎 寻找食物 25.C 26.C27. 离开。 睡醒。 28.C 29.本文主要写了杨时和游酢拜见程颐时,程颐碰巧在睡觉,他俩为了不打扰程颐休息,一直在门外面等候,等到程颐睡醒了,外面的积雪已经很深了的事。 30. × × √31.C 32.B 33.C 34.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35.树在道边而多子。 36.C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