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
课外阅读。
《论语》(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其怒乎!己所不欲, 。
1.在横线上写上正确的句子,将原文补充完整。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关于学习态度的,还是关于学习方法的,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此的感受。
3.下列各项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一句主要阐述的是学习态度,指出要虚心向一切人学习。
B.“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用反问的语气,强调了学习知识不在于让别人了解,而在于提高自己。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阐述的是做学问不能不懂装懂。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今天仍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它启示人们在学习上应该虚心好学。
智子疑邻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4.下列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天雨墙坏 雨:下雨 B.其邻人之父亦云 父:父亲
C.暮而果大亡其财 亡:丢失 D.其家甚智其子 甚:很,十分
5.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C.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D.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宋有富人,天雨墙坏。翻译: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毁坏了墙。
B.暮而果大亡其财。翻译: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
C.不筑,必将有盗。翻译:不把它修好,一定会有盗贼进来。
D.其家甚智其子。翻译:他家的那个孩子十分聪明。
7.这个故事主要想告诉我们(  )
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B.富人儿子非常聪明。
C.评价一个人要客观公正。 D.做人不要多管闲事。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选自《列子·汤问》
8.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伯牙善鼓琴( )①善良;慈善。 ②擅长;长于。③赞许。
(2)善哉   ( )①善良;慈善。 ②擅长;长于。③赞许。
(3)志在高山( )①意向,心里想着。②记号。③记载的文字。
(4)伯牙所念 ( )①惦记。②说,读,诵读。 ③心里想到的。
9.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部分的意思。
10.由“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可以看出(  )。
A.伯牙弹的曲子,钟子期都听得清清楚楚
B.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听不懂
C.伯牙心里想什么,都能通过琴声传达出来
D.钟子期也很懂音乐,伯牙的琴声中听不出伯牙所想
11.“高山流水”常用来比喻    。
A.知音难遇或乐曲高妙
B.有山有水的绝美风景
C.纤尘不染的美好境界
D.文笔流畅优美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③乎?
【注释】①遽(jù):急忙,立刻。②契(qiè):同“锲”,用刀子刻。③惑:糊涂
12.这则寓言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
A.刻舟求剑 B.木已成舟 C.逆水行舟 D.破釜沉舟
13.下列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楚人/有涉江者
B.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1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楚人有涉江者 B.是吾剑之所从坠 不辨是非
C.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是吾剑之所从坠 D.舟已行矣 行之有效
15.试将文中画“_______”的句子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写出来。
16.寓言中的楚人可笑在哪里?
传统文化传承
鲧禹治水
尧舜①时,九河不治,洪水泛滥。尧用鲧②(gǔn)治水,鲧用壅(yōng)堵③之法,九年而无功。后舜用禹④治水,禹开九州⑤,通九道⑥,陂(bēi)九泽⑦,度(duó)九山⑧。疏通河道,因势利导,十三年终克水患。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
注释:①尧舜:尧和舜。据说都是中国上古时代的贤明君主。②鲧:人名。禹的父亲。③壅堵:堵塞。④禹:传说中国夏代的第一个君主,他曾经治理洪水。⑤开九州:开通九州。传说大禹治水时,把天下分为九州,后来九州就成了天下的代名词。⑥通九道:疏通九州的河道。⑦陂九泽:修建九州的湖泊。陂,水边、岸。这里是修筑河岸的意思。泽,湖泊。⑧度九山:测量九州的大山。度,计算,测量。
17.“十三年终克水患”中“克”的意思是( )
A.能够 B.制服,压制 C.攻下,战胜 D.限定,约定
18.禹治水“因势利导”中“导”的具体措施是( )
A.开九州 B.通九道 C.陂九泽 D.度九山
19.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一成一败,其治不同也”的意思。
20.你从这个故事里明白了什么道理?请写一写。
课内阅读。
少年中国说(节选)
①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②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21.“履”字本义是“步行”,后又有“鞋”和“踩踏”的意思。下面词语中的“履”字和“地履其黄”的“履”意思一样的是( )
A.郑人买履 B.衣履 C.履行 D.如履薄冰
22.结合句子意思,解释下列加点字的词语。
①故今日之责任: ②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2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2)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24.文中以龙来比喻少年中国的句子是: 。
25.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好处。
阅读短文。
不能与不为
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2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越过,跳过。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老:尊敬,敬重。
C.为不用明焉 明:明亮。 D.天下可运于掌 运:转动。
2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B.为长者折枝/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C.而功不至于百姓者/舍瑟而作
D.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非挟太山以超北海
28.下列对文段的理解或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剖析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
B.孟子认为,对齐王而言,通过“推行王道”而实现天下大治是一件可以做到的事情。
C.孟子借类比表明,要像古贤人一样善于“推恩”,并把它作为治理天下的重要方法。
D.孟子借此揭露了齐国政治的黑暗,也希望能够引起齐王警觉。
小古文阅读。
墨鱼①自蔽②
海有虫,拳然③而生者,谓之墨鱼。其腹有墨,游于水,则以墨蔽其身,故捕者往往迹④墨而渔之。噫!彼所自蔽者,乃所以⑤自祸⑥也欤?人有恃⑦智,亦足以鉴。
注释:①墨鱼:乌贼。②蔽:隐蔽。③拳然:屈曲成一团的样子。④迹:循着踪迹,即跟踪。⑤所以:……的原因。⑥自祸:给自己带来祸患。⑦恃:凭借,依仗。
29.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字。
①故捕者往往迹墨而渔之。故: 渔:
②亦足以鉴。鉴:
30.翻译下面的句子。
则以墨蔽其身。
人有恃智,亦足以鉴。
31.为什么说“彼所自蔽者,乃所以自祸也欤”?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32.这个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阅读小古文,按要求做题。
父母之恩
人初生时,饥不能自食,寒不能自衣。父母乳哺①之,怀抱之。有疾,则为延医②诊治。及年稍长③,又使入学。其劳苦如此,为子女者,岂可④忘其恩乎?
——选自《孝经》
【注释】①哺:喂食。②延医:请医生。③及年稍长:等年龄大一点。及,等到。长,年龄较大。④岂可:怎么能。
33.【朗读断句】借助注释读小古文,下列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父母/乳/哺之,怀/抱之。 B.父/母乳/哺之,怀/抱之。
C.父母乳/哺之,怀抱/之。 D.父母/乳哺/之,怀抱/之。
34.【提取信息】这篇小古文讲述了父母为孩子做的哪些事情?( )(多选)
A.乳哺、怀抱 B.延医诊治 C.使入学 D.不忘其恩
35.【理解句意】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画线的句子的意思。
36.【表达运用】天下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也许他们表达爱的方式不尽相同,但都为孩子倾注了自己的心血。请你回顾自己生活中亲身经历的或见到的感人场景,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阅读古文,回答问题。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节选)
大抵①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子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②,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④”。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注释】①大抵:大概。②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没有读熟文章,就一句一句在心里硬记。③云:说。④见:同“现”。
37.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几案( ) 不可倒一字( ) 牵强暗记( )
38.根据注释和自己的理解,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2)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3)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39.短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读书要先 ,在此基础上进行 ,这样才能有所得。
40.读书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41.读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请用“______”画出来。
42.多读的好处有哪些 请你根据短文归纳出两点。
课内阅读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43.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漫浪: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急:
44.读书中的“三到”指的是:
45.为什么说“三到之中,心到最急?”(用原文回答)
46.请把“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换一种说法。
47.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请写出一句与大家分享。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
1.其不善者而改之 勿施于人 2.关于学习方法。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味的学和一味的思考都是不可取的,只有将学习和思考相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持久的进步。 3.D
4.B 5.B 6.D 7.C
8. ② ③ ① ③ 9.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伯牙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 10.C 11.A
12.A 13.D 14.A 15.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16.可笑在不知道船在动,而掉下去的剑却不会跟着船走。
17.C 18.B 19.禹和鲧治水,一个成功,一个失败,是因为他们治水的方法不同。 20.(1)做事要遵循规律,顺应自然。(2)堵不如疏,有时候采用疏导的办法解决问题会更有效。
21.D 22. 因此、所以。 在 23. 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国万寿无疆。 头顶着苍天,脚踏着黄土大地。 24.潜龙腾渊,麟爪飞扬。 25.作者运用了排比句,把少年和国家的关系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使每个少年理所当然的感到责任在肩。
26.C 27.A 28.D
29. 所以。 捕捉。 借鉴。 30. (它们)就用墨汁隐蔽自己。 也有觉得自己智力很高而自负的,也应该借鉴墨鱼了。 31.因为渔人会发现它们的墨汁,跟踪墨汁就会捕捉到它们。 32.不要聪明反被聪明误。
33.A 34.ABC 35.父母这样操劳辛苦,做子女的,怎么能忘记父母的恩情呢? 36.示例:读小学四年级时,快到期末考试了,我却生病了。爸爸妈妈第一时间送我去医院看病。当时医院人很多,妈妈坐在我旁边陪着我打针,爸爸跑上跑下,忙着缴费、拿药。看着他们汗湿的衣衫,还有关切的目光,我感动不已,不由地流下了眼泪……
37. jī dào qiǎng 38.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我的嘴巴。 书读得次数多了,其中的意思自然就知道了。 不用解释说明,自己就知道其中的意思了。 39. 熟读 精思 40.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 41.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 42.久远不忘、自晓其义
43. 随意 要紧 44.心到、眼到、口到。 45.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46.心既到矣,眼口必到乎。 47.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