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九年级中考数学压轴题锦囊妙计—将军饮马(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九年级中考数学压轴题锦囊妙计—将军饮马(含解析)

资源简介

将军饮马
知识背景
传说亚历山大城有一位精通数学和物理的学者,名叫海伦。一天,一位罗马将军专程去拜访他,向他请教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将军每天从军营A出发,先到河边饮马,然后再去河岸同侧的B地开会,应该怎样走才能使路程最短?从此,这个被称为“将军饮马”的问题广泛流传。
模型概述
将军饮马模型主要是指求路径最短、线段和最小、线段差最大、周长最小等一系列最值问题。
基本原理
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4、垂线段最短。
基本模型
模型一:一条定直线,异侧两个定点,一个动点,求和最小。
1、如图,定点A、B分布在定直线l两侧,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的值最小。
解:连接AB交直线l于点P,点P即为所求,PA+PB的
最小值即为线段AB的长度。
理由:在l上任取异于点P的一点,连接、,
在中,,即
∴P为直线AB与直线l的交点时,PA+PB最小。
基本原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模型二:一条定直线,同侧两个定点,一个动点,求和最小。
2、如图,定点A和定点B在定直线l的同侧,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得PA+PB值最小(或的周长最小)
解:作点A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连接交l于P,
点P即为所求;
理由:根据轴对称的性质知直线l为线段的中垂线,由中垂线的性质得:,要使PA+PB最小,则需值最小,从而转化为模型1。
基本原理: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模型三:一条定直线,同侧两个定点,一个动点,求差最大。
3、如图,定点A、B分布在定直线l的同侧(A、B两点到l的距离不相等),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的值最大。
解:连接BA并延长,交直线l于点P,点P即为所求;
理由:此时,在l上任取异于点P的一
点,连接、,由三角形的三边关系知,即.
基本原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模型四:一条定直线,异侧两个定点,一个动点,求差最大。
4、如图,定点A、B分布在定直线l的两侧(A、B两点到l的距离不相等),在直线l上找一点P,使的值最大。
解:作点B关于直线l的对称点,连接并延长交
于点P,点P即为所求;
理由:根据对称的性质知l为线段的中垂线,由中垂
线的性质得:,要使最大,则需值最大 ,从而转化为模型3。
基本原理: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模型五:两条定直线,一个定点,两个动点,定点在两直线同侧,求和最小。
5、如图,A为锐角∠MON外一定点,在射线OM上找一点P,在射线ON上找一点Q,使AP+PQ的值最小。
解:过点A作于点Q,AQ与OM相交于点P,此
时,AP+PQ最小;
理由:,当且仅当A、P、Q三点共线时,
AP+PQ取得最小值AQ,根据垂线段最短,当AQ⊥ON时,AQ最小。
基本原理:垂线段最短。
模型六:两条定直线,一个定点,两个动点,定点在两直线异侧,求和最小。
6、如图,A为锐角∠MON内一定点,在射线OM上找一点P,在射线ON上找一点Q,使AP+PQ的值最小。
解:作点A关于OM的对称点A′,过点A′作AQ⊥ON
于点Q,A′Q交OM于点P,此时AP+PQ最小;
理由:由轴对称的性质知AP=A′P,要使AP+PQ最小,
只需A′P+PQ最小,从而转化为模型5。
基本原理: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垂线段最短。
模型七:两条定直线,一个定点,两个动点,定点在两直线异侧,求和最小。
7、如图,A为锐角∠MON内一定点,在射线OM上找一点P,在射线ON上找一点Q,使的周长最小。
解:分别作A点关于直线OM的对称点A1,关于ON的对
称点A2,连接 A1A2交OM于点P,交ON于点Q,点
P和点Q即为所求,此时周长最小,最小值
即为线段A1A2的长度;
理由:由轴对称的性质知AP=A1P,AQ=A2Q,的周
长AP+PQ+AQ=A1P+PQ+A2Q,当A1、P、Q、A2四点共线
时,其值最小。
基本原理: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模型八:两条定直线,一条定线段,两个动点,定线段在两直线异侧,求和最小。
8、如图,A、B为锐角∠MON内两个定点,在OM上找一点P,在ON上找一点Q,使四边形APQB的周长最小。
解:作点A关于直线OM的对称点,作点B关于直线
ON的对称点,连接交OM于P,交ON于Q,则
点P、点Q即为所求,此时四边形APQB周长的最小值即
为线段AB和的长度之和;
理由:AB长为定值,由基本模型将PA转化为,将QB转化为,当、P、Q、四点共线时,的值最小,即PA+PQ+ QB的值最小。
基本原理: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模型9:两条平行直线,一条垂线段,两个定点,定点在平行线外侧,求和最小。
9、如图,直线,A、B分别为m上方和n下方的定点,(直线AB不与m垂直),在m、n之间求作垂线段PQ,使得AP+PQ+BQ最小。
解:如图,将点A沿着平行于PQ的方向,向下平移至
点A′,使得AA′=PQ,连接A′B交直线n于点Q,过点
Q作PQ⊥n,交直线m于点P,线段PQ即为所求,此
时AP+PQ+BQ最小。
理由:易知四边形QPAA′为平行四边形,则QA′=PA,当B、Q、A′三点共线时,QA′+BQ最小,即AP+BQ最小,PQ长为定值,此时AP+PQ+BQ最小。
基本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模型10:一条定直线,一条动线段,两个定点,定点在直线异侧,求和最小。
10、如图,定点A、B分布于直线l两侧,长度为a(a为定值)的线段PQ在l上移动(P在Q左边),确定PQ的位置,使得AP+PQ+QB最小。
解:将点A沿着平行于l的方向,向右移至,使=PQ=a,连接交直线l于点Q,在l上截取PQ=a(P在Q左边),则线段PQ即为所求,此时AP+PQ+QB的最小值为+PQ,即+a。
理由:易知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则,当、Q、B三点共线时,+QB最小,即PA+QB最小,又PQ长为定值此时PA+PQ+QB值最小。
基本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模型11:一条定直线,一条动线段,两个定点,定点在直线同侧,求和最小。
11、如图,定点A、B分布于直线l的同侧,长度a(a为定值)的线段PQ在l上移动(P在Q左边),确定PQ的位置,使得四边形APQB周长最小。
解:作A点关于l的对称点,将点沿着平行于l
的方向,向右移至,使,连接
交l于Q,在l上截取QP=a(P在Q左边),线段
PQ即为所求,此时四边形APQB周长的最小值为
,即。
理由:易知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则,当、Q、B三点共线时,最小,即最小,又AB长为定值,此时四边形APQB周长最小。
基本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模型12:两条定直线,两个定点,两个动点,两个定点分别在两条直线上,求和最小。
12、如图,点A在射线OM上,点B在射线ON上,在射线OM上找一点P,在射线ON上找一点Q,使AQ+QP+PB最小。
解:作点A关于直线OM的对称点,作点B关于直线
ON的对称点,连接交OM于P,交ON于Q,则
点P、点Q即为所求,此时AQ+QP+PB最小,即为线段的长;
理由:AB长为定值,将QA转化为,将PB转化为,当、P、Q、四点共线时的值最小,即AQ+QP+PB的值最小。
基本原理:中垂线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典例精析
例1、如图,直线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和点B,点C、D分别为线段AB、OB的中点,点P为OA上一动点,当PC+PD最小时,点P的坐标为_________,此时PC+PD的最小值为_________.
解:连接CD,作点D关于x轴的对称点D′,连接CD′交x轴于点P,此时PC+PD值最小.
令中x=0,则y=4,∴点B坐标;
令中y=0,则,解得:,
∴点A的坐标为.
∵点C、D分别为线段AB、OB的中点,
∴CD为的中位线,
∴轴,且,
∵点D′和点D关于x轴对称,
∴O为DD′的中点,D′,
∴OP为的中位线,
∴,
∴点P的坐标为.
在中,CD′===5,即PC+PD的最小值为5.
例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A的坐标为,点B的坐标为,点P在直线上运动,当|PA﹣PB|最大时点P的坐标为_________,|PA﹣PB|的最大值是_________.
解:作A关于直线对称点C,易得C的坐标为;
连接BC,可得直线BC的方程为,
与直线联立解得交点坐标P为;
此时|PA﹣PB|=|PC﹣PB|=BC取得最大值,最大值BC==。
例3、如图,在矩形ABCD中,AB=10,BC=5,若点M、N分别是线段AC、
AB上的两个动点,则BM+MN的最小值为    .
解:作点B关于AC的对称点E,再过点E作EN⊥AB于N,则BM+MN=EM+MN,其最小值即EN长;
∵AB=10,BC=5
∴AC==
等面积法求得AC边上的高为

易知
∴,代入数据解得EN=8
即BM+MN的最小值为8
例4、如图,,点P是内的定点且,点分别是射线OA、OB上异于点O的动点,则周长的最小值是多少?
解:如图,作P点分别关于OA、OB的对称点C、D,连接CD分别交OA、OB于M、N.
则MP=MC,NP=ND,OP=OD=OC=,∠BOP=∠BOD,∠AOP=∠AOC,
∴PN+PM+MN=ND+MN+NC=DC,

∴此时周长最小,作OH⊥CD于H,则CH=DH,
∵,
∴OH=OC=,CH=OH=,
∴CD=2CH=3.
即周长的最小值是3.
例5、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O,以点O为原点,OC所在的直线为x轴,建立直角坐标系,AB交y轴于点D,,,∠A=60°,线段EF所在的直线为OD的垂直平分线,点P为线段EF上的动点,PM⊥x轴于点M点,点E与E′关于x轴对称,连接BP、E′M.
(1)请直接写出点A坐标为   ,点B坐标为   ;
(2)当BP+PM+ME′的长度最小时,请求出点P的坐标.
解:(1)∵∠A=60°,AD=2,
∴,
∴,
∵四边形ABCO是平行四边形,
∴AB=OC=6,
∴DB=6-2=4,

(2)如图,连接OP.
∵EF垂直平分线段OD,PM⊥OC,
∴∠PEO=∠EOM=∠PMO=90°,
∴四边形OMPE是矩形,
∴PM=OE=,
∵OE=OE′,
∴PM=OE′,,
∴四边形OPME′是平行四边形,
∴OP=EM,
∵PM是定值,
∴PB+ME′=OP+PB的值最小时,BP+PM+ME′的长度最小,
∴当O、P、B共线时,BP+PM+ME′的长度最小,
∵直线OB的解析式为y=x,
∴.
例6、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顶点坐标分别为,,,把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到.
(1)求C、D两点的坐标;
(2)求经过A、B、D三点的抛物线的解析式;
(3)在(2)中抛物线的对称轴上取两点E、F(点E在点F的上方),且EF=1,使四边形ACEF的周长最小,求出E、F两点的坐标.
解:(1)由旋转的性质可知:OC=OA=2,OD=OB=4,
∴C点的坐标是,D点的坐标是.
(2)设所求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ax2+bx+c,
由题意,得
解得,
∴所求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3)要使四边形ACEF的周长最小,只需AF+CE最短.
抛物线的对称轴为x=1.
将点A向上平移至,则AF=A1E,作A1关于对称轴x=1的对称点
,连接A2C,A2C与对称轴交于点E,E为所求,
可求得A2C的解析式为,当时,,
∴点E的坐标为,点F的坐标为.
【学以致用】
1、如图,正方形ABEF的面积为4,是等边三角形,点C在正方形ABEF外,在对角线BF上有一点P,使PC+PE最小,则这个最小值的平方为( )
A. B. C.12 D.
2、如图,在中,AB=AC,AC的垂直平分线交AC于点N,交AB于点M,AB=12,的周长是20,若点P在直线MN上,则的最大值为( )
A.12 B.8 C.6 D.2
3、如图,在∠MON的边OM,ON上分别有点A、D,且∠MON=30 ,OA=10,OD=6,B、C两点分别是边OM,ON上的动点,则AC+BC+BD的最小值为 .
4、如图,在菱形ABCD中,AB=6,∠ABC=60 ,AC与BD交于点O,点N在AC上且AN=2,点M在BC上且,P为对角线BD上一点,则的最大值为 .
5、如图,在菱形ABCD中,,∠A=120 ,点P、Q、K分别为线段BC、CD、BD上的任意一点,则PK+QK的最小值为 .
6、如图,等边的边长为4,AD是BC边上的中线,F是AD边上的动点,E是AC边上一点,若AE=2,当EF+CF取得最小值时,则的度数为多少?
7、如图,在中,已知AB=AC,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N,交AC于点M,连接MB.
(1)若∠ABC=70 ,则∠NMA的度数是 ;
(2)若AB=8,的周长是14.
①求BC的长度;
②若点P为直线MN上一点,请你直接写出周长的最小值.
8、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点E为AD的中点,点F为AE的中点,AC⊥CD,连接BE、CE、CF.
(1)判断四边形ABCE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2)如果AB=4,∠D=30 ,点P为BE上的动点,求的周长的最小值.
9、如图,在中,AB=AC,AD是中线,且AC是DE的中垂线,
(1)求证:∠BAD=∠CAD;
(2)连接CE,写出BD和CE的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
(3)当∠BAC=90 ,BC=8时,在AD上找一点P,使得点P到点C与到点E的距离之和最小,求的面积.
10. 如图,在中,∠ACB=90 ,以AC为边在外作等边三角形ACD,过点D作AC的垂线,垂足为F,与AB相交于点E,连接CE,
(1)说明:AE=CE=BE;
(2)若DA⊥AB,BC=6,P是直线DE上的一点,则当P在何处时,PB+PC最小,并求出此时PB+PC的值.
11、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中,∠A=90 ,∠C=90 ,∠D=60 ,AD=3,,若点M、N分别为边CD、AD上的动点,则的周长最小值为( )
A. B.3 C.6 D.3
1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DA⊥AB,DA=6,∠B+∠C=150 ,CD与BA的延长线交于E点,A刚好是EB中点,P、Q分别是线段CE、BE上的动点,则BP+PQ最小值是( )
A.12 B.15 C.16 D.18
13、如图,等边中,AD为BC边上的高,点M、N分别在AD、AC上,且AM=CN,连接BM、BN,当BM+BN最小时,∠MBN= .
14、如图,矩形ABCD中,AB=4,BC=6,点P是矩形ABCD内一动点,且,则PC+PD的最小值为 .
15、如图,在中,∠ACB=90 ,点D是直线BC上一点.
(1)如图1,若AC=BC=2,点D是BC边的中点,点M是线段AB上一动点,求周长的最小值;
(2)如图2,若AC=4,BC=8,是否存在点D,使以A,D,B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若存在,请直按写出线段CD的长度;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6、如图,在锐角三角形ABC中,,∠ABC=45 ,BD平分∠ABC,M、N分别是BD、BC上的动点,试求CM+MN的最小值.
17、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BD是对角线,∠ADB=90 ,E、F分别为边AB、CD的中点.
(1)求证:四边形DEBF是菱形;
(2)若BE=4,∠DEB=120 ,点M为BF的中点,当点P在BD边上运动时,求PF+PM的最小值.
18、已知:矩形ABCD中,AD=2AB,AB=6,E为AD中点,M为CD上一点,PE⊥EM交CB于点P,EN平分∠PEM交BC于点N.
(1)求证:PE=EM;
(2)用等式表示BP2、PN2、NC2三者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
(3)过点P作PG⊥EN于点G,K为EM中点,连接DK、KG,求DK+KG+PG的最小值.
将军饮马
【参考答案】
1、解:连接AC、AE,过点C作CG⊥AB,如图所示:
∵四边形ABEF为正方形,
∴AE⊥BF,OA=OE,
即可得:E关于BF的对称点是A,连接AC交BF于P,则此时EP+CP的值最小,EP+CP=AC,
∵正方形ABEF的面积为4,是等边三角形,
∴AB=BE=2,BE=BC=2,
在中,,BC=2,
∴CG=1,,
∴,
∴,即这个最小值的平方为.
解:∵MN垂直平分AC,
∴MA=MC,
又∵,BM+MA=AB=12,
∴,
在MN上取点P,∵MN垂直平分AC,
如图所示,连接PA、PB、PC,∴PA=PC,
∴,
在中
当P、B、C共线时有最大值,此时,故选B.
3.解:作点D关于OM的对称点D',作点A关于ON的对称点A',连接A'D',与OM,ON的交点就是点B、C,如图所示:
此时AC+BC+BD=A'C+BC+BD'=A'D'为最短距离。
连接OD',OA',
根据对称性可知:
OA=OA',OD=OD',∠AOA'=60 ,∠DOD'=60 ,
∴和是等边三角形,
∴OD'=OD=6,OA'=OA=10,∠A'OD=90 ,
根据勾股定理,得,
∴AC+BC+BD的最小值为.
4.解:如图所示,作以BD为对称轴作N的对称点,连接,,
根据轴对称性质可知,,∴,
当P,M,N'三点共线时,取“=”,
∵在菱形ABCD中,AB=6,∠ABC=60 ,
∴AC=6,
∵O为AC中点,
∴AO=OC=3,
∵AN=2,∴ON=1,
∴ON'=1,CN'=2,∴AN'=4,
∵,
∴,
∴,
∴,∠CMN'=60 ,
∵∠N'CM=60 ,
∴为等边三角形,
∴,即的最大值为2.
5.解:过点C作CE⊥AB,如图所示:
∵菱形ABCD中,,∠A=120 ,
∴∠ABC=60 ,,BD平分∠ABD,
∴,,
∵BD平分∠ABD,
∴在AB上作点P关于BD的对称点,
∴,
当,K,Q三点共线且时,PK+QK有最小值,
即最小值为平行线AB,CD的距离,则最小值为.
6.解:过E作,交AD于N,如图所示:
∵AC=4,AE=2,
∴EC=2=AE,
∴AM=BM=2,
∴AM=AE,
∵AD是BC边上的中线,是等边三角形,
∴AD⊥BC,
∵,
∴AD⊥EM,
∵AM=AE,
∴E和M关于AD对称,
连接CM交AD于F,连接EF,则此时EF+CF的值最小,
∵是等边三角形,
∴∠ACB=60 ,AC=BC,
∵AM=BM,
∴.
解:(1)∵AB=AC,∴∠C=∠ABC=70 ,
∴∠A=40 ,
∵AB的垂直平分线交AB于点N,
∴∠ANM=90 ,
∴∠NMA=50 ;
(2)①∵MN是AB的垂直平分线,
∴AM=BM,
的周长=BM+CM+BC=AM+CM+BC=AC+BC,
∵AB=8,的周长是14,
∴;
②当点P与M重合时,周长的值最小,
理由:∵PB+PC=PA+PC,,
∴P与M重合时,PA+PC=AC,此时PB+PC最小,
∴周长的最小值=AC+BC=8+6=14.
8.解:(1)四边形ADCE是菱形,理由如下
∵点E是AD的中点,
∴,
∵,
∴AE=BC
∵,即,
∴四边形ABCE是平行四边形,
∵AC⊥CD,点E是AD的中点,
∴CE=AE=DE,
∴四边形ABCE是菱形;
(2)由(1)得,四边形ABCE是菱形
∴AE=EC=AB=4,且点A、C关于BE对称,
∵点F是AE的中点,,
当PA+PF最小时,的周长最小,
即点P为CF与BE的交点时,的周长最小,
此时的周长=PA+PF+AF=CF+AF,
在中,点E是AD的中点,则CE=DE,
∠ECD=∠D=30 ,
∴是等边三角形,
∴AC=AE=CE=4,
∵AF=EF,CF⊥AE,

的周长最小.
9.解:(1)∵AB=AC,AD是中线,∴∠BAD=∠CAD;
(2)BD=CE.
理由:∵AD是中线,∴BD=CD,
∵AD,AE关于AC对称,∴CD=CE,∴BD=CE;
(3)连接BE交AD于点P,此时PE+PC的值最小,如图所示:
∵AB=AC,∠BAC=90 ,BD=DC=4,
∴AD=AE=4,
由题意,AE=AD=BD,
∴四边形ABDE是平行四边形,
∴PA=PD=2,
∵PD⊥BC,
∴.
10.解:(1)∵是等边三角形,DF⊥AC,
∴DF垂直平分线段AC,
∴AE=EC,
∴∠ACE=∠CAE,
∵∠ACB=90 ,
∴∠ACE+∠BCE=90 =∠CAE+∠B=90 ,
∴∠BCE=∠B,
∴CE=EB,
∴AE=CE=BE;
(2)连接PA,PB,PC,如图所示:
∵DA⊥AB,
∴∠DAB=90 ,
∵∠DAC=60 ,
∴∠CAB=30 ,
∴∠B=60 ,
∴BC=AE=EB=CE=6.
∴AB=12,
∵DE垂直平分AC,
∴PC=AP,
∴PC=PB+PA,
∴当PB+PC最小时,也就是PB+PA最小,即P,B,A共线时最小,
∴当点P与点E共点时,PB+PC的值最小,最小值为12.
解:作点B关于CD、AD的对称点分别为点B'和点B'',连接B'B''交DC和AD于点M和点N,连接MB、NB;再DC和AD上分别取一动点和(不同于点M和N),连接,,和,如图1所示:
∵,,,
∴,
又∵,,,
∴,
时周长最小;
连接DB,过点作于的延长线于点H,如图示2所示:
在中,AD=3,,
∴,
∴∠2=30 ,
∴∠5=30 ,,
又∵∠ADC=∠1+∠2=60 ,
∴∠1=30 ,
∴∠7=30 ,,
∴=∠1+∠2+∠5+∠7=120 ,

又∵,
∴∠6=60 ,
∴,,
在中,由勾股定理得:

∴,故选C.
12.解:如图,作点B关于CE的对称点F,连接BF,EF,则EB=EF,
∵∠B+∠C=150 ,
∴∠BEC=30 ,
∴∠BEF=60 ,
∴是等边三角形,
连接BP,PF,PQ,则BP=FP,
∴BP+QP=FP+PQ,
当F,P,Q在同一直线上且FQ⊥EB时,BP+PQ的最小值为FQ的长,
此时,Q为EB的中点,故与A重合,
∵DA⊥AB.DA=6,
∴,
∴中,,
∴BP+PQ最小值值为18,故选D.
13.解:作CH⊥BC,使得CH=BC,连接NH,BH,如图所示:
∵是等边三角形,AD⊥BC,CH⊥BC,
∴∠DAC=∠DAB=30 ,,
∴∠HCN=∠CAD=∠BAM=30 ,
∵AM=CN,AB=BC=CH,
∴,
∴BM=HN,
∵,
∴B,N,H共线时,BM+BN=NH+BN的值最小,
当B,N,H共线时,如图所示:
∵,
∴∠ABM=∠CHB=∠CBH=45 ,
∵∠ABD=60 ,
∴∠DBM=15 ,
∴,
当BM+BN的值最小时,∠MBN=30 .
14.解:如图,作PM⊥AD于M,作点D关于直线PM的对称点E,连接PE,EC.设,
∵四边形ABC都是矩形,,
AB=CD=4,BC=AD=6,
∵,
∴,
∴,
∴AM=2,DM=EM=4,
在中,,
∵PM垂直平分线段DE,
∴PD=PE,
∴PC+PD=PC+PE≥EC,
∴,
∴PD+PC的最小值为.
15.解:(1)如图,作C关于AB的对称点E,连接DE交AB于M,此时,周长的值最小,
∵AC=BC,∠ACB=90 ,
∴∠BCE=45 ,
连接BE,∴BC=BE=2,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周长的最小值;
(2)存在,
∵AC=4,BC=8,
∴,
当AD1=AB时,的等腰三角形,
∵AC⊥BC,
∴CD1=BC=8
当时,是等腰三角形,
∴,
当AD3=D3B时,的等腰三角形,
∴,
∴,
∴,解得CD2=3,
当时,的等腰三角形,
∴,
综上所述,以A、D、B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线段CD的长度为8或或3或.
16.解:如图所示,过点C作CE⊥AB于点E,交BD于点,过点作于,则CE即为CM+MN的最小值.
∵,∠ABC=45 ,BD平分∠ABC,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
故CM+MN的最小值为4.
17.解:(1)证明:∵平行四边形ABCD中,,
∴∠DBC=∠ADB=90 ,
∵中,∠ADB=90 ,E时AB的中点,
∴,
同理,BF=DF,
∵平行四边形ABCD中,AB=CD,
∴DE=BE=BF=DF,
∴四边形DEBF是菱形;
(2)连接BF,如图所示:
∵在菱形DEBF中,∠DEB=120 ,
∴∠EBF=60 ,
∴是等边三角形,
∵M是BF的中点,
∴EM⊥BF,
则,
即PF+PM的最小值是.
18.解:(1)证明:过P作PQ⊥AD于Q,则PQ=AB,如图所示:
∵AD=2AB,E为AD中点,
∴AD=2DE,
∴PQ=DE,
∵PE⊥EM,
∴∠PQE=∠D=∠PEM=90 ,
∴∠QPE+∠PEQ=∠PEQ+∠DEM=90 ,
∴∠QPE=∠DEM,
∴,
∴PE=EM;
(2)三者的数量关系是:BP2+NC2=PN2
①点N与点C重合时,P为BC的中点,显然BP2+NC2=PN2成立;
②点P与点B重合时,N为BC的中点,显然BP2+NC2=PN2成立;
③证明:连接BE、CE,如图所示:
∵四边形ABCD为矩形,AD=2AB,E为AD中点,
∴∠A=∠ABC=90 ,AB=CD=AE=DE,
∴∠AEB=45 ,∠DEC=45 ,
在和中,,
∴,∠BEC=90 ,
∴BE=CE,
∴∠EBC=∠ECB=45 ,
∴∠EBC=∠ECD,
又∵∠BEC=∠PEM=90 ,
∴∠BEP=∠MEC,∠EBP=∠ECM
在和中,,
∴,
∴BP=MC,PE=ME,
∵EN平分∠PEM,
∴∠PEN=∠MEN=45 ,
在和中,,
∴,
∴PN=MN,
在中有:MC2+NC2=MN2,
∴BP2+NC2=PN2;
(3)连接PM,如图所示:
由(2)可得PN=MN,PE=ME,
∴EN垂直平分PM,PG⊥EN,
∴P、G、M三点共线,且G为PM的中点,
∵K为EM中点,
∴,
又∵∠D=90 ,
∴,
由(2)可得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根据勾股定理,可得,
∴,
∴当ME取得最小值时,DK+GK+PG取得最小值,
即当ME=DE=6时,DK+GK+PG有最小值,最小值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