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2.1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一框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一、理论基础和依据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科学概念,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性质、动力和前途等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论述,并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概括为“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1948年,毛泽东《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第一次全面、系统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总政策,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完整的科学表述。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过的一条救亡图存之路。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深刻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社会稳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找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进行了二十八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九四九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这些重要论述不仅简要回顾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更彰显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中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在革命斗争中,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经过艰苦探索、付出巨大牺牲积累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也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
二、课标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2.1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提示:以“社会主义为什么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为议题,探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可列举基本事实,反映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的悲怆历程,分析多种尝试终归失败的原因,证实只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政权,才能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中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三、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小学和初中历史课相关内容以及日常收看电视影片,学生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尤其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史实有较多认识,但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概念的界定和革命的背景、特点、性质和意义缺乏系统性认知和学理性分析。
为了更好地开展本课的教学,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可以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一些具体任务,让学生观看一些相关的影片和阅读相关图书资料,根据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四、教学目标
(一)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1.政治认同
通过对“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表现和近代中国人民处境”的探究与分享,深刻认识那段苦痛的历史,明白在当时处境下无数仁人志士追寻民族复兴的拳拳爱国之情,感知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通过了解近代仁人志士为改变中国境遇所做的种种努力以及对最后结果的分析,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通过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意义与价值以及对今日中国乃至我们每个人的影响,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追根溯源,提升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以无数革命先锋为榜样,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达成政治认同,实现公共参与。
2.科学精神
通过对“为什么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特点”的深入探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探寻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理解中国革命分两步走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尊重,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遇决定的。辩证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培育科学精神。
(二)学科能力目标
1.学习理解
知道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表现以及仁人志士的探索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简要过程;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深刻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特点和意义。
2.实践应用
能结合具体材料说明为什么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
3.迁移创新
形成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必然性的认同,认识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实际选择的一条适合自身的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继承无数革命先贤的梦想与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特点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其目的不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2.教学难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
为了挽救空前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人民曾经进行过多次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这些斗争和探索,每一次都对推动中国社会走向进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每一次都摆脱不了失败的命运。事实证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都不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近代中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以及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客观条件。中国在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无法完成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必须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以最先进最有战斗力的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实现革命阶级的大联合,以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为最终奋斗目标,只有这样,中国才能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务。
六、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背景、性质、特征、历史必然性以及重大意义,这都需要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去体验。因此,本课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组织学生探究及分享近代中国和人民的处境、了解代表性历史人物等,让学生在具体情境、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较好地达成学习目标。本课的开头和结尾借助青年的角色认同实现情感的碰撞,共同的身份、不同的时代、接续的使命实现跨越百年的对话。
2.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本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更要让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决定的,是在无数仁人志士各种方案探索失败之后必须开辟的一条新路。要用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让学生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之前民主革命的区别。
七、教学流程
(一)课堂导入
同学们知道属于我们青年人自己的节日是哪一天吗?青年节的设立有哪些历史渊源?“青年”二字对我们每个人,对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有什么重要意义?
五四青年节源于中国1919年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青年是苦练本领、增长才干的黄金时期,对于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而言,青年代表着希望和未来。100多年前正是当时中国无数青年人怀着对国家的深厚情感与责任,探寻解救民族危亡之路。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样一份崇敬之心走进那段历史,共同学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们的课将从几幅青年人的照片开始。
【设计意图】从高中生共同的节日五四青年节及其历史渊源,以及对“青年”二字的理解入手,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内容。通过学生身边的例子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百年前风云激荡的日子里,无数青年人探寻解救民族危亡之路及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悲怆的历程-近代中国探索复兴之路
教师:首先我们看到的这幅有年代感的青年人照片摄于1872年。一群肩负解救民族危亡使命的青年人不远万里赴美留学,为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宏愿。这群青年人当中的很多人后来成了各个领域的精英,比如,中国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清华学校校长唐国安、民初国务总理唐绍仪、民初交通总长梁敦彦等等。他们见证了中国那个时代的跌宕起伏、兴衰荣辱,他们的经历曲折坎坷,他们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团体,记住他们的名字-留美幼童,中国最早一批留学生。
图1 留美幼童
结合历史史实,谈一谈留美幼童背后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表现和近代中国人民的处境。
学生活动:结合历史史实就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表现和近代中国人民的处境展开讨论与分享。
学生1:帝国主义日益成为统治中国、阻碍中国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因素。帝国主义不断发动侵华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他们操纵了中国的财政、经济、军事、文化,使本来已经落后的经济文化更加落后,成为阻碍近代中国独立发展的主要力量,也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我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人民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处境更加恶劣。
学生2:我知道近代有一幅漫画最能代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态,它就是《时局图》。它把19世纪末(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的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及时地、深刻地、形象地展示在人们面前,起到了警示钟的作用。图中熊代表俄罗斯,犬代表英国,蛤蟆代表法国,鹰代表美国,太阳代表日本,香肠代表德国,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封建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历史现实。
图2《时局图》
学生3;“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反映的是《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的形势。《辛丑条约》规定,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许中国人入内。当时的中国人还被侮辱性地称为“东亚病夫”,那是一段屈辱的历史,我们每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
教师:从鸦片战争开始,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多次野蛮的侵略战争,强迫中国清朝政府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割地、赔款和开辟通商口岸。帝国主义列强用输出资本的办法,直接榨取中国人民的血汗,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帝国主义列强采用这一切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压迫手段,使一个独立的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中国广大人民,不仅工人、农民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就连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也受着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就成为近代中国革命的基本任务。
【设计意图】政治认同必然体现为情感上的认同,而情感总是处在一定的情境之中。历史上每一个重大事件和每一次历史抉择都离不开相应的历史背景。学生只有在深刻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才能对当时人们的艰难抉择、对国家的前途命运等问题感同身受。通过回望当时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与人民的苦痛记忆,将学生带到特定的历史情境之中,以中国人共同的身份特征去感悟那段历史,伤痛能让我们对无数仁人志士民族复兴之路的追求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理解得更加深刻,只有回望历史才能不忘初心使命,坚定今天的道路。
教师:面对苦难与伤痛,中国人民并没有选择坐以待毙,无数仁人志士在救亡图存之路上不断探索。派遣赴美留学生是当时清政府洋务运动的重要举措之一。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的70多年间,不同阶层的仁人志士作出了改变中国前途命运的重要探索。请同学们分小组选取一个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谈一谈为了探索复兴之路,这位历史人物作了哪些尝试,最后有没有改变旧中国的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探究,从多维度进行解释和论证。组长负责,每个小组成员都要发言,指定记录员作好记录和整理,确定小组发言人代表小组进行展示。教师帮助学生小组协调分配好代表性历史人物,指导学生从人物背景、身份、主张以及最后的结果等角度进行分析和展示。
学生1: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领袖。创立拜上帝会组织,发动金田起义,建立太平天国,自称天王。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制定了按人口平分土地的办法,力图实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其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国最大的一场大规模反清运动。这场由千百万群众参加的伟大战争,由于领导集团政治上过早地封建化,太平天国所鼓吹的“同教一家”,以及小农意识使其领导人没有真正认识到列强的实质,最后遭到内外镇压,陷于失败。
学生2:康有为,领导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是晚清时期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但这场变法运动最终失败,因为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慈禧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
学生3:张之洞,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洋务派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主要宗旨,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所能办的,只是局限于从西方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不彻底的经济改革,始终不可能触动封建主义的政治体制,注定是要失败的。
学生4:孙中山,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的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辛亥革命最终失败了。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
教师总结:为了探索复兴之路,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了各种各样的尝试,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辛亥革命都接连失败了。
屈辱的岁月,艰辛的探索,反复证实了一个结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我们必须另辟一条新路。
【设计意图】苦难中的中国及中国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全新道路,这不是偶然,而是在无数仁人志士失败的实践之后得出的一个必然结论。本环节采用小组讨论的方法,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位历史人物,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刻认识历史人物的主张、贡献以及后果,更在彼此分享中实现观点的互识互辨,从仁人志士一次次实践尝试中明确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必然性。该环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积极性去分析、识别、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
环节二:胜利的征程-新民主主义革命
教师:接下来我们看第二幅青年人的照片。1921年7月的上海望志路106号,青年人为改变国家前途与命运聚集于此。会议出席者中,最为年长的“何胡子”何叔衡45岁,最为年轻的刘仁静19岁。13位代表的平均年龄是28岁,恰巧是毛泽东当时的年龄。一个全新的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了,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图3 中共一大会议场景再现
在此之前还发生了两件大事,1917年十月革命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请同学们在这三个重大历史事件中任选其一谈一谈该事件的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选取三个重大历史事件之一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回答。
学生1:在旧式的农民战争走到尽头、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屡屡碰壁、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革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其他种种方案纷纷破产的情况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
学生2: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区分了中国近代历史的不同阶段,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由屡次失败到胜利的转折点,是我国近现代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在中国民主革命过程中,五四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是旧民主主义的,五四以后则是新民主主义的。
学生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给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正如毛泽东所说的那样,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目就为之一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承担起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使命。
教师总结:大家总结得非常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入让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让中国革命有了强有力的领导力量,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走向解救民族危亡,推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业。
教师:阅读教材第22至24页,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并结合材料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谈一谈为什么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哪些特点。
材料一 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是分为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步骤,而其第一步现在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义,而是中国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那末,这个历史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呢?它是一百年来就有了的,还是后来才发生的呢?
只要研究一下中国的和世界的历史发展,就知道这个历史特点,并不是从鸦片战争以来就有了的,而是在后来,在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才形成的。我们现在就来研究这个形成过程。
很清楚的,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小组讨论,思考回答。
学生1:我们的革命必须分为两步走,这是由我们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的,与苏联不同,苏联在社会主义革命之前已经完成了资本主义革命,所以可以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并在鸦片战争之后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要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共和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这也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学生2: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结合了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探索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全新道路。同时,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的一个过渡,其目的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教师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民主革命。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三个方面:一是就领导权而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二是就革命前途来说,不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和资本主义制度,而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并最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三是就所属世界革命范畴而言,它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教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经历了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这四个阶段之后,终于在1949年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请同学们谈一谈新中国建立对于我国乃至世界历史的重大意义。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思考回答。
学生1:新民主主义革命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新中国的建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同时为社会主义革命和民族复兴伟业铺平了道路。
学生2: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我们“站起来”,为后面我们的“富起来”,以及今天的“强起来”打下了基础。
学生3:新中国的建立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是世界人民争取解放斗争的伟大胜利。
教师总结:(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2)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
【设计意图】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己任,不断在中国革命道路上进行艰辛探索,实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过程。
为什么必然要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何处?这些问题对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必须引导学生回到历史的背景之中,结合毛泽东同志当时的经典著作《新民主主义论》进一步深刻认识,理解我们党从来都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回顾走过的路,才能更好认识和走好今天的路,才能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我们党在道路探索上作出的一次伟大尝试,为后面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认识它的意义与价值。
正确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理解我们从一开始就将马列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明确我们走过的是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道路。对历史的回顾也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们如何走上了今天这样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而更加坚定道路、理论、制度自信。
环节三:不变的行程-接力民族复兴的伟业
教师:下面我们来看最后一幅青年人的照片,在这张照片当中虽然只能看到他们的背影,但我想同学们不会忘记他们的共同的名字-最美逆行者。不同的时代,同样的青年;不同的“战斗”,同样的一往无前。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一线,有一组数字特别值得关注:在4.2万多名驰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有1.2万多名是“90后”,其中相当一部分是“95后”甚至“00后”。疫情如水火,尤有始终;青年似花木,朝气蓬勃。青年所在,就是高地。
图4 最美逆行者
同学们,五四运动以来的100多年,是中国青年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凯歌前行的100多年,是中国青年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的100多年。今天,当时代的接力棒交到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手上时,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新时代的节点之上,我们应该向革命前辈学习些什么?我们今后的路应该怎么走?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思考回答。
学生1:我们应该学习革命前辈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的精神,始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
学生2:我们应该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但同时也应该脚踏实地,现阶段好好学习不断丰富自己,在未来实现人生价值。
学生3:我们应该坚定信心,相信我们走的这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断朝着民族复兴的伟业前进。
教师总结:我们要时刻铭记党走过的道路,增强我们开拓前进的力量和勇气。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那样,唯有踏着前人修出的路,走完他们没有走完的路,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才能走得更远,走出更加光辉的路。今天,新时代中国青年处在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面临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
新时代中国青年要继续发扬五四精神,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时代。实践充分证明,中国青年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深厚家国情怀的青年!中国青年是有伟大创造力的青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青年始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和中国整个近代史中感受中国青年人的使命与担当,同时迁移到现实生活之中,就站在新时代的重要节点之上作为青年人应该怎样去传承这样一份精神和力量、如何将个人与国家和民族紧密相连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选择,从而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出有价值的思考。
(三)课堂总结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同志说:“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
70多年过去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中的主人公成了在座的你我他。不同的时代同样的梦想,不同的局面同样的使命,我们也必将无愧于历史和人民,为我们这个国家、民族和人民作出我们的选择,贡献我们的力量。
【设计意图】总结教学核心内容,促进学生认识和情感升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