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课件(共30张PPT)-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课把握逻辑要义课件(共30张PPT)-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一单元
知识结构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思维形态及其特征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逻辑”的多种含义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
第二课 把握逻辑的要义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点
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核心考点 2022年 2023年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北京卷7
科学思维的特点、意义 北京卷17;
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 浙江6月28;广东卷16;湖北卷13
逻辑思维规则 判断 海南卷20 山东卷12;新课标Ⅱ卷23;辽宁卷15;
浙江6月27;湖北卷21(2);湖南卷15;
归纳 海南卷22 江苏卷12
推理 山东卷18⑴;北京卷8;辽宁卷16;海南卷21 山东卷13;浙江1月28、29;浙江6月32;
湖北卷12;湖南卷15;江苏卷20(2);
北京卷7、18(3)
辩证思维方法 山东卷9;辽宁卷20(2) 湖南卷20(3);辽宁卷19(2);
创新思维能力 山东卷13 新课标Ⅱ卷40(2);江苏卷13山东卷17;
辽宁卷15;浙江1月34;广东卷20(3);
北京卷6;湖北卷14;
最新考情分析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考点一 “逻辑”的多种含义
参看一轮提纲
主要含义 归属范围 举例
规律 所有学科的研究对象 ①历史的逻辑决定了人类社会将一直向前发展。
②适者生存,优胜劣汏,这是自然界的逻辑,也是市场竞争的逻辑。
逻辑规律与规则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①某篇文章逻辑性强
②只有材料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人们才能做出合乎逻辑的结论来。
(要遵守逻辑规律与规则)
思维方法 ①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是哪一家的逻辑!
②‘强权即公理’,这就是霸权主义者所奉行的逻辑。
(有正确错误之分)
逻辑学或逻辑知识 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学 ①大学生应该上逻辑课
②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逻辑很难学
一、“逻辑”的不同用法
1、“逻辑”的多种含义
1.在现代汉语里,“逻辑”是个多义词。下列对“逻辑”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要研究中国革命的逻辑”。这里的“逻辑”指的是理论、观点或看问题的方法
②“揭露霸权主义的逻辑”。这里的“逻辑”指的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③“作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这里的“逻辑”指的是思维的规律和规则
④“要在青少年中普及逻辑知识”。这里的“逻辑”指的是逻辑学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D
2.《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文化发展以人民为中心,需要创作者更多地深入生活、深入群众,需要让人民更多地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只有更多地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创作出的作品才能真实的反映现实生活的逻辑。这句话中的“逻辑”一词的涵义是( )
A.真实的面目
B.客观的规律
C.生活的感受
D.思维的规则
B
3.下列说法中的“逻辑”,属于逻辑学研究对象的有( )
①我们必须遵循经济自身的逻辑,才能搞好经济建设
②王同学本科毕业后,报考了逻辑学专业的研究生
③张老师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训练
④美国“长臂管辖"的强盗逻辑是不得人心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详解】“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①:该项中的“逻辑”指的是规律,①与题意不符。
②:该项中的“逻辑”指逻辑学这门学问,②与题意不符。
③:该项中的“逻辑”指逻辑规律与规则,③符合题意。
④:该项中的“逻辑”指思维方法,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选D。
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1)狭义的逻辑学:
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
1、逻辑学的含义:
(2)广义的逻辑学:
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3)二者关系:
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
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2、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
(1)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
(2)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
(3)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考点二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参看一轮提纲
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你读这么大声,
影响到别人了!
影响别人,又不影响你。
别人都没有怨言,
你有什么不平的?
这个女同学之外的人
这个女同学和这个男同学之外的人
两人关于“别人”概念的理解不同一,女生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违反了 同一律
思考:男生和女生对话中女生犯了什么错误?
(1)常用公式:“A是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
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1.遵循同一律的理由: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和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
2.同一律的常用公式和内容: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P10
3.同一律的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
4.违反同一律所犯的逻辑错误:
既可以指代概念,
也可以指代判断。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小试牛刀:下列表述是否违反同一律?
1.顾客:你这儿有好茶吗?
店员:我这儿全是好茶,从来不卖变质茶?
2.顾客:你们这儿是怎么搞的,啤酒里有苍蝇!
服务员:不要紧的,苍蝇不会喝你很多酒。
3.“小张去年还是学生,现在已是教师了”。
偷换概念
不违反,不同条件下
偷换论题
5.同一律的条件性:
①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
②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发展。
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P10
问题:这个神奇的生物是什么
儿子:“它是青蛙。”
女儿:“它不是青蛙。”
唐老师说:“它既是青蛙,又不是青蛙。”
三个人中谁说的话一定是错的?
对于两个相互否定的论断,不能同时都肯定,否则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违反了 矛盾律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P11
1.遵循矛盾律的理由:
2.矛盾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1)常用公式:“A不是非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表示对A否定的论断)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3.矛盾律的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
4.违反矛盾律的逻辑错误:
自相矛盾
小试牛刀:下列论断哪些是自相矛盾的,哪些不是?
1.有同学说:“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
2.小伙子给异地恋女友的微信中写道:“我爱你之深愿意为你上刀山下火海。明天若不下雨,我就去看你。”
3.人类的认识能力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
自相矛盾
自相矛盾
辩证矛盾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P12
5.矛盾律的条件性:
①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唯物辩证法所讲的辩证矛盾。
②客观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
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作的具有矛盾关系的论断,是对客观实际的错误反映,是思维混乱的一种表现。
辩证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某珠宝店钻石被盗,现查明罪犯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
赵:不是我偷的。 钱:李是罪犯。
孙:钱是罪犯。 李:不是我偷的。
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假话,请问罪犯是谁?为什么?


①因为钱的口供“李是罪犯”和李的口供“不是我偷的”相互矛盾。
②根据矛盾律,二者不能同真,必有一假。钱或李有一人说假话。
③因此,赵和孙的口供都是真的,按照孙的口供,钱是罪犯。
(提示:矛盾律——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请你破案】
儿子:“这是青蛙。”
女儿:“这不是青蛙。”
唐老师说:“这既是青蛙,又不是青蛙。”
妈妈:“这是青蛙,这不是青蛙,我都反对。”
你赞成妈妈的观点吗?
对两个具有矛盾关系的判断,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妈妈的观点不符合逻辑,犯了“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违反了 排中律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1.遵循排中律的理由
2.排中律的常用公式和基本内容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明确性的思维。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
(1)常用公式:“A或者非A”。
(2)基本内容: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4.违反排中律的逻辑错误: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
3.排中律的要求:
两不可
某珠宝店钻石被盗,现查明罪犯是赵、钱、孙、李中的一人,四人口供如下。
赵:不是我偷的。 钱:李是罪犯。
孙:钱是罪犯。 李:不是我偷的。
四人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请问罪犯是谁?为什么?


【请你破案】
①因为钱的口供“李是罪犯”和李的口供“不是我偷的”相互矛盾。
②根据排中律,二者不能同假,必有一真。钱或李有一人说真话。
③赵和孙的口供都是假的,按照赵的口供,赵是罪犯。
矛盾律与排中律的区别:
(1)适用范围不同:矛盾律针对矛盾关系和反对关系,
排中律只针对矛盾关系。
(2)内容不同:矛盾律指明“有假”,即指明两个相互矛盾或反对关系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而排中律是指明“有真”,即指明两个相互矛盾的判断,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3)实际作用不同:矛盾律是以真推假,排中律是以假推真。
【知识归纳】
课堂小结
连线:归纳三大逻辑基本规律
自相矛盾
A是A
明确性
(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偷换概念
偷换论题
一致性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两不可
同一律
矛盾律
排中律
A不是非A
A或者非A
确定性
(自身同一)
规律名称 公式 要求 逻辑错误
来源: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思维活动的总结。
必要性: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是形成科学思维的必要条件。
1.老师:你是怎么认识鲁迅的?学生:老师,我不认识鲁迅。对学生的回答分析正确的是( )
A.他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B.他犯了“两不可”的错误
C.他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D.他没有违背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A
2.顾客问:“老板啊,怎么珍珠奶茶里没有珍珠呢?”材料中顾客的话( )
①违反了同一律的一致性要求
②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③违反了同一律的确定性要求
④违反了排中律思维明确性的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C
3.下列关于逻辑思维基本要求的论断,说法正确的是( )
A.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违反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B.“有好点的香蕉吗 ”“有新鲜的桂圆。”——该回答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C.甲说:“所有的鸟都是会飞的。”乙说:“有的鸟就不会飞。”丙说:“你们俩说得都对。”——丙的说法违反了矛盾律
D.烟草行业是国家的一项重要产业,我不赞成禁烟。吸烟危害人的健康,我也不赞成不禁烟。——违反了同一律
C
4.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下列思维形式违反这一要求的是( )
①甲:我的记忆完全消失了。
乙:什么时间开始消失的 甲:去年5月3日。
②甲:你们店有好蛋糕吗
乙:我们店全是好蛋糕,从来不卖变质的蛋糕。
③甲:明天篮球比赛你参加吗
乙:谁说我不参加
甲:那你快去报名吧。
乙:我要是参加,早报名了。
④甲:你居然给孩子报了6个假期班,太多了会适得其反,不利于培养孩子兴趣。
乙:不给孩子报班,难道让孩子天天玩手机、看电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C
5.前不久,某中学组织本校青年教师开展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安排小赵、小徐、小孙、小李等四位老师同一天参加活动,但他们中有一人没有参加。当问到谁没有参加时,他们回答如下。如果他们当中有一人说了假话,可以推理出没有参加活动的是( )
小赵:小孙没有参加
小徐:小李没有参加
小孙:如果小李来了,就是我没有参加
小李:没参加的不是我
A.小赵 B.小徐 C.小孙 D.小李
C
6.课堂上,老师写了三张纸条交给三位同学,A同学纸条上写着:A不唱歌;B同学纸条上写着:B不唱歌;C同学纸条上写着:A唱歌。老师说:“三个纸条上的话只有一句是真话,根据这条件你会推出谁给大家唱歌?”结果B同学回答正确。B同学的推理是( )
①根据矛盾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
②根据排中律,“A不唱歌”和“A唱歌”必有一真
③“B不唱歌”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B唱歌”
④“A不唱歌”为假命题,真命题应该是“A唱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