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知识点梳理复习第四章物态变化(山东专用)(共5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年中考物理一轮知识点梳理复习第四章物态变化(山东专用)(共52张PPT)

资源简介

(共52张PPT)
温度
1
定  义 表示物体的 _________
单  位 摄氏度,用符号℃表示
生活中常 见的温度值 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 (1标准大气压下);成年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 ℃;洗澡时感到舒适的水温约为40 ℃;人感觉到温暖而又舒适的环境温度约为25℃
冷热程度
0 ℃的冰与0 ℃的水冷热程度相同。
温度计的使用
2
液体热胀冷缩
量程
相平
零上
零下
36
-14
0.1 ℃
甩几下
1.(2021·四川成都)用实验室常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热水的温度时,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温度计的玻璃泡可以碰到容器壁
B.将玻璃泡浸入热水马上读出温度
C.读数时温度计可以离开被测热水
D.读数时如图所示,测量数据偏大
D
2.(2022·黑龙江龙东地区)通过观察图中的两个温度计,_____图是寒暑
表,_____图是体温计,甲、乙两表的示数分别为_______℃和 ____℃。


38.5
-5
3.(2022·广东节选)体温计是根据液体___________的规律制成的。体温
计离开人体后,直管内的水银 _____(选填“能”或“不能”)自动退回玻
璃泡,所以体温计能离开人体读数。图中的体温计示数是 _____℃。
热胀冷缩
不能
36.5
①使测量结果偏大。
③使测量结果偏小。
若不甩几下,示数“只升不降”。
六种物态变化及吸、放热判断
3
物态变化 定义 吸、放热 常见事例
熔化 物质从_____态变成_____态的过程 _______ 冰雪消融、铁块变成铁水
凝固 物质从_____态变成_____态的过程 _______ 滴水成冰、铁水铸钢
汽化 物质从_____态变成_____态的过程 ______ 洒水地面变干、额头擦酒精降温


吸热


放热


吸热
物态变化 定义 吸、放热 常见事例
液化 物质从_____态变成_____态的过程 ______ 露珠、雾、从冰箱内取出的饮料瓶外壁有水珠、冬天窗户内侧附着的水珠、“白气”的形成
升华 物质从_____态直接变成_____态的过程 _______ 樟脑球变小、灯丝变细、冰冻的衣服变干
凝华 物质从_____态直接变成_____态的过程 _______ 雪、霜、雾凇、冰花的形成;灯泡变黑


放热


吸热


放热
4. (2023·威海)中华大地,河山锦绣,随着四季更替,
水在不同的形态之间变化,形成了多彩的自然奇观,下列物态变化需要吸
热的是(   )
A
5.(2023·湖南永州)今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在炎热的夏天可以吃
上远方的新鲜食品,人们为了防止食品在长时间运输中腐烂变质,利用干
冰(固态二氧化碳)给食品降温,这是因为(   )
A.干冰熔化吸热
B.干冰液化吸热
C.干冰升华吸热
D.干冰凝华吸热
C
6. (2023·江苏苏州)卫星发射时,火箭点火升空刹那
间,可看到发射平台升腾起大量白雾,这是喷水系统同步将大量的水喷
撒到平台上所致。该过程涉及的物态变化是(   )
A.仅液化 B.仅汽化 C.先液化后汽化 D.先汽化后液化
D
此考点是常考点!
一定要熟记六种物态变化和常见事例。
【状元笔记】
“白气”“冒气”“出汗”“冒汗”等现象都是液化现象,它们通常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形成的小液滴。
固体熔化和凝固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4
升高

不变
固液共存

吸收
上升
降低

不变
固液共存

放出
下降
7.(2022·枣庄)小刚同学在探究某种物质熔化特点的实验中,根据实验数
据画出了该物质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该物质
是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熔点是_____℃,在熔化过程
中温度_______;在加热6 min时,该物质处于___________(选填“固态”
“液态”或“固液共存态”)。
晶体
80
不变
固液共存态
晶体熔化和凝固的特点以及温度—时间图像是考查重点。
【状元笔记】
(1)根据图像是否有一段水平线段,判断是否为晶体。
(2)根据图像中的曲线是上升还是下降,判断是熔化还是凝固。
(3)根据水平线段对应的温度判断晶体的熔点或凝固点。
(4)根据水平线段的两个端点判断熔化(或凝固)持续的时间。
蒸发与水沸腾时的特点
5
表面

温度
沸点
不变
汽化
吸收
8.(2021·北京)下列四个实例中,能够使蒸发加快的是(   )
A.将水果放在低温冷藏柜中       
B.将新鲜的蔬菜封装在保鲜袋中
C.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D.将新采摘的辣椒摊开晾晒在阳光下
D
9.(2021·广东节选)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如图
所示,其中图_____是水沸腾前的情况。沸腾前气泡大小变化的原因是气
泡上升过程中_____(多选,选填字母)。
A.气泡遇冷收缩
B.气泡遇热膨胀
C.气泡所受水的压强变小
D.气泡内水蒸气遇冷液化

AD
此考点是常考点!
沸腾的条件:
①达到沸点;
②持续吸热。
两者缺一不可。
解物态变化的辨识及吸放热判断的模板
1
说明:从固态→液态→气态是吸热过程,从气态→液态→固态是放热过程。
根据下列现象回答问题:
①露的形成;②雾的形成;③霜的形成;④雪的形成;⑤雾凇的形成;⑥滴水成冰;⑦春季,气温升高冰雪消融;⑧夏季雪糕周围冒“白气”;⑨用电吹风吹干潮湿的头发;⑩冬季室外冰冻的衣服变干; 夏季,吃刚从冰箱拿出的冰棒时会“粘”舌头; 用久的灯泡灯丝会变细; 用久的灯泡内壁会变黑; 冬季的窗上出现美丽的“冰花”。
(1)属于液化的是 _______,过程中会_______热量;属于汽化的是
_____,过程中会_______热量。
(2)属于升华的是_______,过程中会_______热量;属于凝华的是
___________,过程中会_______热量。
(3)属于凝固的是_______,过程中会_____热量;属于熔化的是_____,
过程中会_______热量。
①②⑧
放出

吸收

吸收
③④⑤
放出

放出

吸收
1.(2023·潍坊)标准大气压下,液态氮的沸点为 -196 ℃,室温下将液
态氮置于试管中,会看到试管周围有大量“白气”产生,并且筷子上有
霜形成,如图所示。下列关于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霜的形成需要吸热
B.霜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C.“白气”的形成需要吸热
D.“白气”是氮气液化形成的
B
2. (2023·聊城)(多选)早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我国
劳动人民就掌握了青铜器铸造技术。铸造青铜器时,工匠将铜料加热化为
铜液注入模具,铜液在模具中冷却成型,青铜器铸造初步完成。下列分析
正确的是(   )
A.铜料化为铜液,属于液化现象
B.铜液冷却成型,属于凝固现象
C.铜料化为铜液过程中温度不变
D.铜液冷却成型过程中需要放热
BCD
3.(2021·济宁)淡水资源缺乏已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利用太阳
能、海水等资源获得淡水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如图为小明设计的太阳
能海水淡化器,在海水淡化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先升华后液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汽化后凝华 D.先液化后汽化
B
4.(2023·湖北咸宁)如图是市面上出售的一种食品——“炒酸奶”。将
-196 ℃的液态氮和酸奶倒入容器中,液态氮迅速汽化_____(选填“吸
收”或“放出”)大量热量,使酸奶瞬间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成块。
吸收
凝固
解温度—时间图像的理解及应用的模板
2
(2022·日照)(多选)某科考队员在海拔5 500 m的高山上进行了下列实验探究。
(1)首先利用随身携带的普通烧水壶烧水,发现壶中水温才80 ℃就沸腾了。
(2)利用图甲所示装置安装两套相同的实验器材,在两套装置的试管中分别装有少量的固体P和固体Q,点燃酒精灯进行实验。利用实验测得的数据得到它们的温度与加热时间图像如图乙所示。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固体P熔化经历了15 min
B.固体P的熔点为50 ℃,一定是晶体
C.固体Q的熔点为80 ℃,在0~35 min内持续吸热
D.水80 ℃沸腾,说明实验时的大气压高于1标准大气压
5.(2023·滨州)如图是某小组“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
装置及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水不断冒出“白气”是沸腾现象
B.水沸腾时,水中上升的气泡由大变小
C.水沸腾时温度不变,不需要吸热
D.该实验地点的气压低于1标准大气压
D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设计与进行实验】
1.实验主要器材及作用
(1)石棉网的作用:使液体受热均匀;
(2)搅拌器的作用:使物体受热均匀;
(3)温度计的原理、使用及读数;
(4)选用小颗粒固体的原因:①小颗粒固体受热均匀;②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固体充分接触。
1
2.组装实验器材的顺序:________ 。
3.使用水浴法加热的优点:保证受热均匀,减慢熔化过程,便于观察和记录。
4.烧杯中水量的规定及试管插入水中的位置要求:烧杯中水量不宜太多,避免加热时间过长,要求是能够浸没试管中所装固体,同时试管不能接触到________ 。
5.根据实验现象判断物质的特点。
6.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温度—时间图像,并根据实验数据或图像分析判断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吸放热特点、各段物质的状态及温度变化的规律。
【分析、评估与交流】
7.判断烧杯口处“白气”的成因: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滴。
8.熔化前后曲线倾斜程度不一样的原因:同一物质在不同状态时的________不一样。
9.比较吸收热量的多少、比较比热容的大小:加热时间________,吸收的热量_______;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升得_______,比热容_______。
10.多次实验的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实验结论】
11.晶体熔化时需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在熔化时需要吸热, 物质先变软再变稠,然后变稀,温度一直在升高。
参考答案
2.自下而上 4.烧杯底和烧杯壁
8.比热容 9.越长 越多 越高 越小
10.寻找普遍规律
1.(2023·湖北荆州)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探究某物质的熔化规律。
(1)组装器材时,应先固定____(选填“A”“B”或“C”)。
(2)下列措施不能使物质受热均匀的是____。
A.加热过程中不断搅拌 B.通过水给试管加热
C.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物质中
(3)加热到某一时刻温度计示数如图乙所示,其温度为_____℃。
(4)根据实验数据绘出该物质的温度—时间图像如图丙所示,该物质是
_______(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5)另一小组同学用相同物质进行实验,绘制出的温度—时间图像中没有
出现明显的水平段,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一种即可)
C
C
38
晶体
加热时间不够长,温度未达到熔点
【拓展设问】
(6)观察图丙还可以得出,在C点的内能_______(选填“大于”“等于”
或“小于”)B点的内能。
(7)该物质熔化前(AB段)升温比熔化后(CD段)升温_____(选填“快”或
“慢”),AB段的比热容比CD段的比热容_____(选填“大”或“小”)。
大于


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
【设计与进行实验】
1.主要实验器材: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烧杯、
带孔硬纸板、水等。
(1)石棉网的作用: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
(2)烧杯上面盖上硬纸板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硬纸板上除了插温度计的小孔外还留一个小孔的作用:使烧杯内外的气压相同。
(4)组装实验器材的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温度计的使用和读数。
2
【分析、评估与交流】
3.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水沸腾时的温度—时间图像。
4.对表格数据或图像进行判断和分析
(1)水的初始温度、水的沸点、加热至沸腾所用的时间;
(2)在水沸腾过程中,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内能增大。
5.水沸腾前后气泡的变化:如图所示,沸腾前“上小下大量少”,沸腾时“上大下小量多”。
原因是沸腾前上面温度低,气泡遇冷收缩;沸腾时水温达到沸点,气泡上升时所受压强变小,体积变大。
6.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物态变化解释现象:温度计上部出现小水珠或烧杯口出现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________形成的小水滴。
8.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1)水的沸点低于100 ℃是因为当地大气压________________ 。
(2)将装有刚沸腾的水的烧杯塞紧瓶塞后倒置,用冷水浇烧杯的底部,看到水又重新沸腾起来。原因是用冷水浇时,烧杯中的水蒸气液化,瓶内气压降低,水的沸点降低。
9.撤去酒精灯后,水未立即停止沸腾的原因:石棉网的温度高于水的沸点,水可以继续吸收热量。
10.热量的相关计算:________。
【实验结论】
11.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参考答案
1.(2)减少热量的散失,使水在短时间内达到沸腾 (4)自下而上
4.(2)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6.①用初温较高的水;②减少水的质量
7.液化
8.(1)小于1标准大气压
10.Q=cmΔt
2.(2023·临沂)a、b两个实验小组用相同的酒精灯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所用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图像如图乙所示。
(1)实验过程中,烧杯口出现的“白气”是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的
结果。
(2)由图像可知,水沸腾前温度不断升高,沸腾后温度_______。
(3)进一步分析可知,____组所用水的质量较小。
(4)a、b两组所测水的沸点均不是100 ℃,这是由于 _________(选填“实
验误差”或“当地气压”)引起的。
(5)对实验进行评估可知,b组将水加热至沸腾的时间过长,你给他们的合
理化建议是: _____________(填写一条即可)。
液化
不变
a
当地气压
减少水的质量
【拓展设问】
(6)组装器材时,应按照_________(选填“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
的顺序进行。
(7)若按图丙所示装置用烧杯中的水为试管中的水加热,试管中的水
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沸腾。
自下而上
不能
(8)观察图丁气泡可判断此时水处于 _______(选填“沸腾前”或“沸腾时”)的状态。
沸腾时
(9)李老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了图戊演示,水沸腾后把烧瓶从火焰上拿
开,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结果发现已停止沸腾的
水又重新沸腾。这是因为浇冷水的烧瓶内的水蒸气_______(填物态变化名
称)导致水面上方的气压减小,沸点_______。
液化
降低
(10)根据图像乙推测,该实验地点可能在____(选填字母序号)。
A.拉萨   B.威海   C.北京
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