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4.10《父母多爱我》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4.10《父母多爱我》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10《父母多爱我---父母默默的爱》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道德与法治课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将学生不断扩大的生活和交往范围作为建构课程的基础;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按照大中小学德育一体化的思路,依据我与自身,我与自然、家庭、他人、社会,我与国家和人类文明关系的逻辑,以螺旋上升的方式组织和呈现教育主题,强化课程设计的整体性。道德与法治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其中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它的主要表现中就有“做家庭好成员”的要求。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它的主要表现中就有“能够换位思考,学会处理与家庭、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的要求。《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规定的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中就有“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孝心。第二学段关于道德修养的学段目标中有“孝敬父母,尊重师长,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和师长的辛劳。”所以,本节课的教学是紧紧围绕新课标来设计。
教材分析:
《父母多爱我》是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十课,本册教材第四单元的主题是 “家是温暖的地方”。本单元共三课,分别是《父母多爱我》《爸爸妈妈在我心中》和《家庭的记忆》。本单元紧扣《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之“感受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感激、尊敬和孝心。"《父母多爱我》作为本单元的第一课,针对于当前年龄段的儿童因认识和理解有限,对父母之爱的表达方式有误解而进行编写的。它由两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的话题是“父母默默的爱”,为第一课时教学内容,第二板块的话题是“多一些理解”,为第二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的教学侧重讲父母对孩子默默付出的爱,有生活琐碎,也有感人故事。
学情分析:
《父母多爱我》的教学侧重讲父母对孩子的爱,本课由两个板块组成,第一板块的话题是“父母默默的爱”,本课时的编写主要针对8~9 岁年龄段的儿童因认识和理解有限而设计的,意在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发现并体会平凡琐碎都父母对孩子的爱,尝试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加深对父母的理解。三年级学生知道父母爱他们,但很多孩子习惯了长辈的呵护,一切都觉得理所当然,他们很容易忽视日常生活细节中父母默默给予的爱,这需要进行一定的引导。父母对子女的爱的形式是多样的,三年级学生不大容易理解父母深层的爱或者其他隐藏形式的爱。因此,要引导他们走进父母的内心世界,去发现爱、感受爱,从而形成积极的、互相理解和互相关爱的亲子关系。
教学目标
1.在日常生活小事的琐碎细节中,发现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付出,感受父母对孩子的爱是默默的;
2.在交流父母关爱子女的感人故事中,深入体会默默的爱;
3.初步了解父母对孩子的爱的表达方式不尽相同,但都是默默的爱。
教学重点
在日常生活小事的细节中,发现和体会父母默默的爱。
教学难点
在父母关爱孩子的感人故事中,体会父母深深的爱。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学生提前观察并记录父母为自己做了哪些事。
2.学生名字的寓意和来历。
【课前交流】
老师带来一个手指操,你们能不能学会呢?我有一个幸福的家,有爸爸,有妈妈。我们相亲又相爱,快快乐乐笑哈哈。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幸福的家,感受父母对我们的疼爱——上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唤醒生活
1.翻星星,抽取学生名字,被抽到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名字的寓意或来历。
2.从父母用心起的名字中感受到什么?
3.小结:他们的爱就是这样无声地藏在我们身边。
4.我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 10课,来感受父母默默的爱。
板书课题:《10.父母多爱我》。
二、探究体验活动
活动一:爱的记录卡
1.交流共建爱心树:
课前,同学们根据调查表观察并记录了“父母一天要为我们做的所有事”。请同学们拿出记录表,全班分享记录的事情。
(1)全班交流记录的事:由学生根据调查表班内汇报自己记录的事。老师相机引导学生发现一日三餐的起居生活和寒来暑往的求学路上都有父母的爱。
(2)建大树:小组活动,梳理记录的事请。
活动要求:
a比一比谁记录的事多,并数一数到底有多少?
b将具体数字写在自己的调查表上。
c在组长带领下,将自己的心形卡有序地贴在叶板上。由学生说统计的数字,由组长将记录的树冠贴在黑板。
老师梳理总结:
八年来,父母为我们做了很多事。引导学生体会到父母一直默默为孩子付出,一直默默地爱着孩子。
2.换位思考
(1)询问学生:如果你是家长是否愿意这样为孩子付出,为什么?
预设 1:愿意。父母太累了,为父母分担家务。
预设 2:不愿意。父母做的这些事情太多了,不想做。
(2)总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父母为孩子做的每一件看似普通的事情里都饱含着他们默默的爱!
活动二:爱的故事会
1.发现-鱼头里的爱
(1)读课本 67页的故事。
交流 1:妈妈和外婆为什么要说爱吃鱼头?预设:她们是把最好吃的留给我们。
小结:鱼头里藏着默默的爱。她们把大块的鱼肉留给了孩子,是因为爱孩子。
2.讲述-我家里的爱召开故事会,讲讲你生活中的那些“爱的故事”。先小组内讲述再全班分享爱的故事,互相感染。
预设 1:生病时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
预设 2:把好的留给自己吃。从一个爱的故事中体会到这默默的爱是细腻的,是无私的。
3.懂得-不一样的爱出示小东的疑惑了。
(1)播放音频,讲述小东故事,学生听后谈自己的看法。预设 1:他们是想锻炼我们生活的本领。
(2)总结:生活中,父母的爱不仅有细腻无私的呵护和付出,还有思虑深远的培养和锻炼。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这默默的爱从未改变!在爱中长大,我们无比幸福,心生赞美。
活动三:爱的赞美诗
1.妈妈的爱由孟郊的诗引到课本上《妈妈的爱》。
师生合作朗读后,由生谈感悟。
2.爸爸的爱那么在你的眼中,爸爸的爱像什么呢?
预设 1:爸爸的爱像大山。
预设 2:爸爸的爱像雨伞。
预设 3:爸爸的爱像大海。
师总结:当岁月静好时,父母对我们的爱是这样默默的。爱之细腻,爱之无私,爱之深远,让我们感动着,也让我们赞美着。
三、拓展与提升
活动四:爱的回音壁当面临生死时,父母对孩子的爱是那样伟大的!汶川地震中的母亲,废墟下给孩子留下短信。学生谈感受,我们在享受爱的同时不要忘了去回报爱。
(1)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习主席为表率。
(2)你会用什么方式回报你的父母呢
?预设 1:帮父母做家务。
预设 2:帮父母照顾弟弟妹妹。
四、课后践行
课后,请大家把语言化为行动,去回报父母的爱。下课!
评测练习:
1、 继续观察并记录父母一周为我们做的事写在下面左侧心形纸上。
2、 记录一周内我为父母做了什么,写在上面右侧心形纸上。
3、 将每一天的纸对贴在一起,和同学比一比并谈一谈你的感受。
课后反思:
这节课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并体会父母的爱是默默的,这样的爱藏在他们普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处不在。还要借此激发学生真情,受到情感熏陶。因此,我设计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推进、不断深入。这节课我觉得整体效果较好,学生参与较高,课堂目标达成较好。我注意到要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本课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设计了四个活动,以交流自己的名字寓意为导入,激发学生的交流兴趣,交流名字既是向大家介绍自己,也是展示父母对自己的爱,以此导入不仅能消除学生课前紧张、恐惧的学习心理,为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淮备;也能调动内心情感,为逐步加深情感体验做好铺垫。活动一从回忆父母为你做的事引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安排学生仔细观察爸爸妈妈为我们做的事,并有逻辑地叙述出来,从所知的日常生活入手,让新课生活化。搜集生活中父母做的小事,照片展示出来,并进行换位思考,通过交流发现做事之多、之细、之久,从而体会父母对我们的爱都是默默的。活动二的故事从多方面深挖这种默默的爱,默默的爱不仅是细腻无私呵护和付出,还是为之计深远的培养和锻炼。课堂中孩子们也较好的参与到故事中来,讲述自己家的故事时讲述者纷纷落泪,也深深感染着下面听众。故事讲到这里,孩子们的情感已加深。我又适时补充故事,同学们都能初步理解父母思虑深远的培养和锻炼。通过活动二的夯实,这节课的目标已基本完成。再进行活动三的赞美爱,学生自然能够顺情而发,赞美母爱,赞美父爱。我又补充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学生被这无畏生死的伟大之爱震撼,情感充沛又真实,落泪、感叹。顺势过渡到第四活动,用行动回报爱,孩子们畅所欲言,纷纷要表达对父母的爱。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引导他们由“知”到“情”的逐步深入。学生对父母默默的爱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和体会,感觉效果还不错。
当然,真实的课堂都是不完美的。我这节课的教学也是有一些不足的。活动设计略感平淡,活动方式再多样一些、活泼一些,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学生分享,也许会能激发更多的情感。我也会在今后的道法教学中不断探索,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争取让课堂少些不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