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5张PPT)望海潮 扬州慢开卷有益白衣卿相柳三变白衣卿相,奉旨填词,道不尽烟柳画桥,良辰美景。楚楼奉馆,浅斟低唱,吟不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遥想当年,挥毫泼墨,壮志凌云,你也曾有一腔壮志热血,奈何偶失龙头望,从此你只愿流连烟花巷陌,世人懂得的只是你的风流不羁,可有谁了解你风尘仆仆酸楚无奈的那颗心,多少个黄昏,你独自呐喊“无言谁会凭栏意”,却无人应答,终于,你慢慢地老去,你终凝成了那个时代最浪漫的回忆。“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你留下的不只是名字,你留下的是那个朝代无数读书人的美梦,你留下的更是你那凄婉美丽的中华词魂!我更乐意把柳永这样的“宋词作者”称为“大众歌手”,他们的作品通俗易懂,又极具个性,在反重吟唱中能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内心美感。文化传承与理解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1.文学常识浪漫词人柳三变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一生屡试不中,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擅长写词,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立意幽远。词多为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与情场失意之作,但也有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异变之感慨,寄寓忧国伤时之作。姜夔喜欢自创新曲,本篇《扬州慢》即其自度曲之一。主要作品:诗《昔游诗十五首》《姑苏怀古》,词《扬州慢(淮左名都)》《永遇乐(云隔迷楼)》等。北宋这些词人,包括苏轼、柳永,他们的可爱在于他们觉得人是不同的,没有人规定你一定要和别人一样,所以你回来做自己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蒋勋2.写作背景投赠之作——《望海潮》《望海潮》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世谊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写这首词赠给他。所以,有人说这是投赠之作(在宋代以长调来写景物投赠之作,当以柳永青年时期所写的这一首词为较早),但词中描写景物多于写投赠之意,我们也不妨把它作为写杭州风景的作品。作者用铺叙的手法,由都会而重湖,由十万人家而钓叟莲娃,层层展开,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宋前期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富庶的太平景象。据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罗大经《鹤林玉露》)。黍离之悲——《扬州慢》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下,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时隔十五年之后,词人经过扬州时仍然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词人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名作,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一首《扬州慢》,深情难赋,黍离之悲难抒,连序言都美到极致!3.相关知识婉约派词人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一般也包括晚唐五代时期的温庭筠和李煜)。“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约”的本意是为缠束,引申为精炼、隐约、微妙。故“婉约”与“烦滥”相对立。其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唐宋词发展的四个时期的主要风格及其代表作家时期 主要风格 代表作家唐、五代、北宋初 婉约艳丽 温庭筠、韦庄、李煜北宋中叶到南渡 婉约豪放 柳永、苏轼、秦观、李清照南宋前期 壮怀高歌 辛弃疾、陆游南宋后期 哀痛低吟 姜夔、张炎语言建构与运用1.解释文中加点词。①形胜 .②三吴 .③烟柳画桥 .④风帘翠幕 .⑤参差 .形容地理形势优越。即吴兴、吴郡、会稽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如烟的柳树,雕饰华丽的桥。遮挡门窗的帘子与青绿色的帷幕。高下不齐貌。⑥云树 .⑦怒涛 .⑧天堑 .⑨珠玑 .⑩罗绮 .高耸入云的树木。指汹涌的波涛。天然壕沟。此处指钱塘江。珠宝。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绫罗绸缎。 重湖 . 叠巘 . 三秋 . 桂子 . 羌管 . 指西湖,分里湖、外湖。重重叠叠的山岭。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即是桂花,是对桂花拟人化的爱称。此称谓常见于文学作品中。即羌笛,羌族之簧管乐器。“晴弄”的倒文,意思是“在晴空下吹奏”。“夜泛”的倒文,意思是“在夜空下飘荡”。泛,漂游。戏乐的样子。牙旗,将军之旗。这里借指孙何。牙:军旗,竿上以象牙饰之。描绘。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无实义。即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代指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2.思考:本词中的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答案: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近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词风豪放)1.解释文中加点词。①至日 .②弥望 .③戍角 .④黍离 .⑤淮左 .冬至。满眼。指驻防部队的号角。《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淮河东面。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⑥少驻 .⑦初程 .⑧春风十里 .⑨胡马窥江 .⑩废池乔木 . 渐 .短暂停留。初段行程。指昔日繁华的扬州长街。指金兵进犯长江北岸。废毁的池台,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向,到。 清角 . 俊赏 . 豆蔻 . 青楼 . 二十四桥 . 红药 .凄清的号角声。俊逸清赏。形容少女美艳。妓院。扬州城内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2.思考:如何理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答案: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对当权者的控诉。那些经历战乱的树,每一个年轮就是每一块伤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痛只会越深越浓。3.思考:“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好在哪里?答案:(示例)用杜牧诗,以原有的热闹繁华反衬现在的沉寂冷清。二十四桥仍旧,明月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经的繁华已去。随着水波的荡漾,明月揉碎在荡漾的水波之中,不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诗人那颗本就破碎的心。月亮倒映在水中,不仅水寒,连月也寒。用“无声”来写“月”,仿佛月曾经会有声,她仿佛曾经也被二十四桥繁华热闹的景象被玉人的箫声感染,但现如今看到扬州城衰败残破的景象,她沉默了。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与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二、巩固自测1.重要字音。参差( ) 沙堤( ) 天堑( ) 珠玑( )凝噎( ) 暮霭( ) 初霁( ) 怆( )然豆蔻( ) 荠( )麦 戍( )角 窥( )江罗绮( ) 豪奢( ) 翠幕( ) 清嘉( )箫( )鼓 羌( )管 菱( )歌 钓叟( )重( )湖 叠 ( ) 千骑( ) 骤( )雨cēn cīdīqiànjīyēǎijìchuànɡkòujìshùkuīqǐshēmùjiāxiāoqiānglíngsǒuchóngyǎnjìzhòu形容词,优越动词,禁得起动词,超过动词,簇拥动词,拥有动词,拿着动词,同“壅”,堵塞助词,用于动词之后,无实义动词,率领名词,将领,带兵的人动词,扶持名词,视野名词,名望,声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动词,谱写,作曲动词,量,丈量动词,推测,估计副词,短暂动词,轻视,看不起名词,少年3.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图:异日图将好景( )霁:夜雪初霁( )赋:难赋深情( )4.特殊句式。倒装句钱塘自古繁华( )参差十万人家( )归去凤池夸( )动词,描绘动词,天由雪转晴动词,表达应为“自古钱塘繁华”应为“十万人家参差”应为“归去夸凤池”5.文化知识。(1)三吴 指吴兴(今浙江湖州),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今浙江绍兴)。(2)三秋 古时人们将农历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三秋”有时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如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3)高牙 牙旗,将军方旗。词中借指孙何。(4)凤池 即凤凰池,本为皇帝禁苑中的池沼,因魏晋时中书省掌管机要而接近皇帝,故以凤凰池称中书省,此处代指朝廷。古代外任者不如京官,故以“凤池”祝其升迁。(5)黍离 《诗经·王风》中的一首有感于家国兴亡的诗。后用“黍离之悲”指对故国残破的悲思。(6)淮左 今淮河以东地区,南宋时设置淮南东路。(7)扬州 古称广陵、江都、维扬。(8)豆蔻 比喻少女的青春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时。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探究《望海潮》1.如何理解词中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明确:这句词是用来表现杭州水色山光之美的。桂子,即桂花。桂花与荷花本非一时花木,但作者为了写景、铺叙的需要,便打破了时序的界限,使人忘记了桂子、荷花的不同时,一想到杭州风景便是“隘上的三秋桂子,水面的十里荷花”。使人如见如嗅,色香一片,陶醉在美的花丛中,难怪金主亮闻歌后“遂起投鞭渡江之志”。2.最后两句是写给谁的?从哪里看出来的?明确:词中“图将”是指把杭州美景画出来,“凤池”指朝廷。这样一来,此句的意思就十分明显了。是说:希望长官把杭州美好的景色画出来,等日后升迁,去朝廷做官时,可以把它拿出来,献给朝廷,并夸示于同僚。这里其实暗含对长官日后飞黄腾达、不断高升的美好祝愿。它是作者纯粹的奉承之辞。《扬州慢》1.赏析“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表达作用。明确:这三句由所见转写所闻,气氛的渲染也更加浓烈。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这是用音响来衬托寂静。“清角吹寒”四字,“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词人不言天寒,却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寒”产生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所闻是清角悲吟,所感是寒气逼人,再联系所见的“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三者交织在一起,“都在”二字,使一切景物联系在一起,一切景物在空间上来说都统一在这座“空城”里,同时在景物描写上赋予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来突出“黍离之悲”。2.“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明确:内容上:由上片尾句的“空”引出“惊”,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富有才情的杜牧也“难赋深情”,反衬现实的扬州是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结构上:连缀全词,由上片的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实,一边是虚。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3.本词在写景抒情方面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主要是通过对比、反衬的手法描写扬州昔盛今衰的境况。上片用昔日“名都”反衬今日“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反衬今日风流云散和深情难赋,以昔日“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景,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以“波心荡”的动,映衬“冷月无声”的静等。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词中通过对战后的扬州萧条破败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以及对昔日扬州繁华景象的怀念,更抒发了词人对国计民生的忧虑之情。4.《扬州慢》这首词多处化用晚唐诗人杜牧描写扬州的诗句,借以表达今昔之感、黍离之悲。请结合词作内容加以分析。明确:此词中多处化用了杜牧的诗句,用杜诗中的意象及其中所蕴含的赞赏之意,来与今日在扬州的见闻、感受形成对比、衬托关系,很好地抒发了词人的“黍离之悲”。如化用“春风十里扬州路”,是以昔日扬州的繁华兴盛与如今的“尽荠麦青青”相对照,抒发感时伤乱、今不如昔的感慨;化用“豆蔻梢头二月初”和“赢得青楼薄幸名”两句,是为了说明面对如今疮痍满目的扬州,纵是杜牧风流俊赏,才情过人也难有风流情怀,从而曲折地表达了词人此刻难言的忧伤;化用“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两句,进一步抒写景物依旧、风光不再的哀痛。化用这些诗句,借用它的意境,起到了以昔衬今、今昔对照的作用,词人的故国之思、今日之痛,也由此曲折地表达出来。审美鉴赏与创造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一)素材这样积累1.在教材中提炼(1)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共舞,给人美的享受。繁华美丽的杭州自然风景秀美。杭州西湖,满眼“烟柳画桥”,钱塘江水,澎湃浩荡,天堑一望无涯;湖山之美更惹眼,那“三秋桂子”天香云外飘,“十里荷花”映日别样红。江南水乡风光醉人。然而杭州如果没有人文,同样少了韵致,看那湖光山色之中,藏着“风帘翠幕”。一方水土一方人,在那莲花深处,“嬉嬉钓叟莲娃”,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尽情地抒发着心中的欢畅。正所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美丽的风景应有人的活动才富有生机,有意蕴。看一片风景,赏一点人文,留一段醉意。相关链接没有文人,山水也在,却不会有山水的诗情画意,不会有山水的人文意义。——余秋雨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篇》(2)缺憾也是一种美。离别对于人生来说是一种残缺而痛苦的。残缺是一种遗憾,但这种缺憾未尝不是一种美,是美丽的忧愁。从别离的时刻开始,思念潜滋暗长,心里打下了千千结。柳永因为别离而体验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意情怀,多少人咀嚼着这份别离之苦而慢慢品出了甘味。破碎的事物也是一种废墟,却蕴含着无尽的底蕴,引人思索;残败的花枝,失落的伤兵,无奈的思妇,他们都是残缺的,但残缺中叠满了生命的印痕,厚重、深沉而美丽。相关链接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②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皱褶,皱褶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张晓风《月,阙也》2.在名句中选择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②剪裁用尽春工意,浅蘸朝霞千万蕊。③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④国防要隘中天堑,寰宇称雄是此关。⑤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⑥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⑦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⑧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⑨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⑩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素材这样运用 大众歌手——柳永蒋勋在柳永的作品里,我选了通常不会被选讲的一首《鹤冲天》。我一直很希望所有准备考大学的年轻人都读一读它。在中国古代那么长久的科举制度当中,很少有人敢于抗拒考试,人们永远在用这个东西去断定自己在社会里的价值和优劣。不止是考生个人,整个社会也觉得考试会决定你的一生。这首《鹤冲天》写的其实是一个落榜的小子,换了别人大概就偷偷摸摸走掉了,不会去跟人家讲,可是他讲了出来,而且是写成一首词。即使是很开明的时代,科举考试也会对贤才有所遗漏。我希望所有落榜的学生都敢讲这句“明代暂遗贤”,因为这其实是对自信的找回。生命价值没有简单到由一个考试就定论了,每一个生命应该拥有他自己可以决定的东西。他进一步说:“如何向?”这该怎么办呢?竟然连我这样的人都遗漏了。柳永在一步一步地对没有考取这件事进行调侃。“争不恣狂荡”,那好吧,我考不取,我不做官不就完了嘛,我可以到处去玩一玩,比较自由,无拘无束。“何须论得丧。”生命为什么要讲得失这种问题,你有所得的时候,一定有所失。他这也是对自己的安慰。“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多么了不起的结论。柳永自认是一个才子,词写得极好,穿的虽然是普通老百姓的衣服,可是身份大概和一品官差不多。这一句既让我们看到柳永对自己生命的自信,也让我们感到他是一个在民间拥有广大听众的歌手。我一直用“歌手”这个称呼形容他,为什么?因为在词的历史当中,“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只要有井水的地方,都在唱柳永的词,你看他多红。我不把他当成一个狭义的文学创作者或者诗人看待,他的歌在民间流传,被大家喜爱,而且他对此是很得意的。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在我们的封建时代当中,宋代大概是第一次不以社会阶层出身和是否考试做官去判断人的价值。这个人虽然落榜了,可是他有另外的生命价值。我觉得这是科举历史上了不起的一件事——有一个人敢于挑战科举,他没有被科举压死,也没有觉得我要通过科举来决定生命的全部意义。这一点在今天也是有意义的,一个生命的可能性这么大,为什么非要被限定在一个狭窄的范围里呢?柳永的可爱都在于他回来做了一个真正的人,从容,没有被压迫之感;敢于做与世俗不同的、另类的,或者说有一点颠覆性的人。二、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 宋人的山水宋人诗词机趣非常,听之清风萦耳,念来清气叩齿,而目之所及,四向皆是宋人山水:林泉野鹤,江天烟树,身形恍然化作山舍一客,潇湘一蓑。往往拈出一片萧然孤寂、清静空灵之境,而这正和了琴箫之音。琴音绵绵,箫声悠悠,古筝之幽,长箫之婉,配合默契,将心音,将诗词里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一时间,高山在侧,流水潺潺,古音古韵顿时溢满了空间,门外大都市的繁华与喧嚣隐退了,被欲望充斥的人间烟火飘远了。或许,那一琴、一箫实在是太过渺小,甚至有些单调,但正是这古朴单一的乐器,在李祥霆先生的精湛演奏中,声声句句,丝丝缕缕,拨动着听众的心弦。屏住呼吸,听高山流水,听古怨幽兰,那么奇妙,那么空灵!这是世界上最纯净的音乐,虽穿越了数千年风云岁月,却不带一丝世间尘埃。古时的风,古时的韵,纯净得让我们暂时抛却了滚滚红尘中的一切欲念忧烦,重新回归自己的内心。泡上一杯香茗,在清音妙韵中穿越,去体会或旷然悠远、或情真意切、或凄怆怨慕、或绮丽妩媚的古人情怀……唐人开放,宋人收敛;唐人外向,宋人内向;唐人的世界是江山塞漠,是用眼光来打量,用脚步去丈量,用胸膛来面对的。宋人的世界是梦与楼台,是闭上眼睛,用想象来思量的。唐人去自然中欣赏自然,宋人只是在盆景中想象自然。“明日落红应满径”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相比,孟浩然虽然也足不出户,但外面世界的气息已渗透进来,“处处闻啼鸟”;而宋人则拒绝外面世界,心怀叵测地猜测外面的世界。如果唐人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么宋人定会说“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深度阅读1.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宋代:柳永阅读提示柳永的《八声甘州》是词史上的丰碑,传颂千古。全词景中有情,情中带景。上片于壮丽的秋景之中含有凄凉伤感之柔情,下片于缠绵的离情中带有伤感之景,前后情景交相辉映。上片写观景,虽未点明登楼而登楼之意自明;下片于“依栏杆处”再点登楼,起到了首尾呼应作用。作者不愧为慢词的奠基人,作品具有意境舒展高远,写景层次清晰,抒情淋漓浓郁,语言通俗形象凝练,气韵浑厚清劲精妙等特点,堪称叙写离愁别绪这一传统主题诗词之上品。原诗对潇潇①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②。渐霜风凄紧③,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④,苒苒⑤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⑥,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⑦。想佳人妆楼颙望⑧,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⑨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⑩!注释①潇潇:风雨之声。②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③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凄紧,一作“凄惨”。④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是处,到处。红,翠,指代花草树木。语出李商隐《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杀人。”⑤苒苒:渐渐。⑥渺邈:遥远。⑦淹留:久留。⑧颙(yóng)望:抬头远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⑨争:怎。⑩正恁凝愁:恁,如此。凝愁,忧愁凝结不解。译文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着佳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思念着我,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2.雨霖铃·寒蝉凄切宋代:柳永阅读提示《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原诗寒蝉凄切①,对长亭②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③无绪,留恋处,兰舟④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⑤。念去去⑥,千里烟波,暮霭⑦沉沉楚天⑧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⑨,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⑩,更与何人说?注释①凄切:凄凉急促。②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③都门帐饮: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④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⑤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⑥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⑦暮霭:傍晚的云雾。⑧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⑨经年:年复一年。⑩便纵有千种风情:纵,即使。风情,情意。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译文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蓝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3.蝶恋花①·伫倚危楼风细细宋代:柳永阅读提示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春愁”即“相思”,词人却迟迟不肯说破,只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些消息,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词的最后两句,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原诗伫倚危楼②风细细,望极③春愁,黯黯生天际④。草色烟光⑤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⑥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⑦还无味。衣带渐宽⑧终不悔,为伊消得⑨人憔悴。注释①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②伫倚危楼:长时间依靠在高楼的栏杆上。伫,久立。危楼,高楼。③望极:极目远望。④黯黯生天际:黯黯,迷蒙不明,形容心情沮丧忧愁。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⑤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⑥拟把疏狂:拟把,打算。疏狂,狂放不羁。⑦强乐:勉强欢笑。强,勉强。⑧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⑨消得:值得,能忍受得了。译文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碧绿的草色,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打算把放荡不羁的心情给灌醉,举杯高歌,勉强欢笑反而觉得毫无意味。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4.《暗香疏影》宋代:姜夔阅读提示白石词往往有小序,或述作词缘起,或纪心绪行踪,要言不烦,与词的内容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从题序看,这两首词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辛亥(1191)冬季,当时词人应邀到范成大退休隐居的苏州附近的石湖别墅做客。范成大也喜爱梅花,买园种梅,并著有《梅谱》。白石投主人之雅好,驰骋才华,创作了这两篇咏梅绝唱。这两首词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咏梅词,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张炎在所著《词源》中说:诗之赋梅,惟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原诗辛亥①之冬,予载雪诣石湖②。止既月③,授简索句④,且征新声⑤,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⑥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暗 香⑦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⑧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⑨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⑩易泣,红萼 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 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注释①辛亥:光宗绍熙二年。②予载雪诣石湖:我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载雪,冒雪乘船。诣,到。石湖,在苏州西南,与太湖通。范成大居此,因号石湖居士。③止既月:指刚住满一个月。④授简索句:(石湖居士)请求我创作新曲。简,纸。句,这里指词调。⑤征新声:征求新的词调。⑥工妓隶习:工伎,乐工、歌妓。隶习,学习。⑦暗香:词牌名。下文“疏影”也是词牌名,都是姜夔的自度曲。“暗香”“疏影”语出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⑧何逊:南朝梁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萧伟的记室。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后居洛思之,请再往。抵扬州,花方盛片,逊对树彷徨终日。杜甫诗“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⑨但怪得:惊异。⑩翠尊:翠绿酒杯,这里指酒。 红萼:指梅花。 千树:杭州西湖孤山的梅花成林。 苔枝缀玉:范成大《梅谱》说绍兴、吴兴一带的古梅“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飘飘可玩”。苔枝,长有苔藓的梅枝。缀玉,梅花像美玉一般缀满枝头。 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用罗浮之梦典故。旧题柳宗元《龙城录》载,隋代赵师雄游罗浮山,夜梦与一素妆女子共饭,女子芳香袭人。又有一绿衣童子,笑歌欢舞。赵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株大梅树下,树上有翠鸟欢鸣,见“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已”。殷尧藩《友人山中梅花》诗:“好风吹醒罗浮梦,莫听空林翠羽声。”翠禽,翠鸟。 客里:离乡在外期间。 无言自倚修竹: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昭君”四句:化用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和王建《塞上咏梅》诗:“天山路边在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昭君已没汉使回,前后征人谁系马?” 蛾绿:用寿阳公主事。蛾,形容眉毛的细长;绿,眉毛的青绿颜色。《太平御览》引《杂五行书》云:“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安排金屋:《汉武故事》载,汉武帝刘彻幼时曾对姑母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这里借指梅花。译文辛亥年冬天,我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居士要求我创作新曲,于是我创作了这两首词曲。石湖居士吟赏不已,教乐工歌妓练习演唱,音调节律悦耳婉转。于是将其命名为《暗香》《疏影》。暗 香昔日皎洁的月色,曾经多少次映照着我,对着梅花吹得玉笛声韵谐和。笛声唤起了美丽的佳人,跟我一道攀折梅花,不顾清冷寒瑟。而今我像何逊已渐渐衰老,往日春风般绚丽的辞采和文笔,全都已经忘记。但是令我惊异,竹林外稀疏的梅花,谒将清冷的幽香散入华丽的宴席。江南水乡,正是一片静寂。想折枝梅花寄托相思情意,可叹路途遥遥,夜晚一声积雪又遮断了大地。手捧起翠玉酒杯,禁不住洒下伤心的泪滴,面对着红梅默默无语。昔日折梅的美人便浮上我的记忆。总记得曾经携手游赏之地,千株梅林压满了绽放的红梅,西湖上泛着寒波一片澄碧。此刻梅林压满了飘离,被风吹得凋落无余,何时才能重见梅花的幽丽?疏 影苔梅的枝梢缀着梅花,如玉晶莹,两只小小的翠鸟儿,栖宿在梅花丛。在客旅他乡时见到她的倩影,像佳人在夕阳斜映篱笆的黄昏中,默默孤独,倚着修长的翠竹。就像王昭君远嫁匈奴,不习惯北方的荒漠,只是暗暗地怀念着江南江北的故土。我想她戴着叮咚环佩,趁着月夜归来,化作了梅花的一缕幽魂,缥缈、孤独。我还记得寿阳宫中的旧事,寿阳公主正在春梦里,飞下的一朵梅花正落在她的眉际。不要像无情的春风,不管梅花如此美丽清香,依旧将她风吹雨打去。应该早早给她安排金屋,让她有一个好的归宿。但这只是白费心意,她还是一片片地随波流去。又要进而听玉笛吹奏出哀怨的乐曲。等那时,想要再去寻找梅的幽香,所见到的是一枝梅花,独立飘香。第4课 望海潮 扬州慢开卷有益白衣卿相柳三变白衣卿相,奉旨填词,道不尽烟柳画桥,良辰美景。楚楼奉馆,浅斟低唱,吟不完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遥想当年,挥毫泼墨,壮志凌云,你也曾有一腔壮志热血,奈何偶失龙头望,从此你只愿流连烟花巷陌,世人懂得的只是你的风流不羁,可有谁了解你风尘仆仆酸楚无奈的那颗心,多少个黄昏,你独自呐喊“无言谁会凭栏意”,却无人应答,终于,你慢慢地老去,你终凝成了那个时代最浪漫的回忆。“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你留下的不只是名字,你留下的是那个朝代无数读书人的美梦,你留下的更是你那凄婉美丽的中华词魂!我更乐意把柳永这样的“宋词作者”称为“大众歌手”,他们的作品通俗易懂,又极具个性,在反重吟唱中能深刻感受到作者的内心美感。文化传承与理解——知识积累,素养提升1.文学常识浪漫词人柳三变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监、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一生屡试不中,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擅长写词,词风清空峭拔,清丽典雅,立意幽远。词多为记游、咏物、感叹身世飘零与情场失意之作,但也有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异变之感慨,寄寓忧国伤时之作。姜夔喜欢自创新曲,本篇《扬州慢》即其自度曲之一。主要作品:诗《昔游诗十五首》《姑苏怀古》,词《扬州慢(淮左名都)》《永遇乐(云隔迷楼)》等。北宋这些词人,包括苏轼、柳永,他们的可爱在于他们觉得人是不同的,没有人规定你一定要和别人一样,所以你回来做自己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蒋勋2.写作背景投赠之作——《望海潮》《望海潮》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世谊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写这首词赠给他。所以,有人说这是投赠之作(在宋代以长调来写景物投赠之作,当以柳永青年时期所写的这一首词为较早),但词中描写景物多于写投赠之意,我们也不妨把它作为写杭州风景的作品。作者用铺叙的手法,由都会而重湖,由十万人家而钓叟莲娃,层层展开,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宋前期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富庶的太平景象。据说“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罗大经《鹤林玉露》)。黍离之悲——《扬州慢》宋高宗在位期间,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占领扬州,大肆烧杀掳掠,扬州被洗劫一空。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又大举南下,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时隔十五年之后,词人经过扬州时仍然是满目疮痍、“荠麦青青”。词人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篇名作,表达了深沉的“黍离之悲”。一首《扬州慢》,深情难赋,黍离之悲难抒,连序言都美到极致!3.相关知识婉约派词人婉约派为中国宋词流派。婉约,即婉转含蓄。其特点主要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音律婉转和谐,语言圆润清丽,有一种柔婉之美。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有柳永、张先、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李清照等(一般也包括晚唐五代时期的温庭筠和李煜)。“婉约”一词,早见于先秦古籍《国语·吴语》的“故婉约其辞”,分别言之:“婉”为柔美、婉曲;“约”的本意是为缠束,引申为精炼、隐约、微妙。故“婉约”与“烦滥”相对立。其内容主要写男女情爱,离情别绪,伤春悲秋,光景流连;其形式大都婉丽柔美,含蓄蕴藉,情景交融,声调和谐。唐宋词发展的四个时期的主要风格及其代表作家时期 主要风格 代表作家唐、五代、北宋初 婉约艳丽 温庭筠、韦庄、李煜北宋中叶到南渡 婉约豪放 柳永、苏轼、秦观、李清照南宋前期 壮怀高歌 辛弃疾、陆游南宋后期 哀痛低吟 姜夔、张炎语言建构与运用——新知预习,语言构建作业时间:20分钟一、自学预习(一)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东南形胜①,三吴②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③,风帘翠幕④,参差⑤十万人家。云树⑥绕堤沙,怒涛⑦卷霜雪,天堑⑧无涯。市列珠玑⑨,户盈罗绮⑩,竞豪奢。重湖 叠巘 清嘉。有三秋 桂子 ,十里荷花。羌管 弄晴 ,菱歌泛夜 ,嬉嬉 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 好景,归去凤池夸。1.解释文中加点词。①形胜 ②三吴 ③烟柳画桥 ④风帘翠幕 ⑤参差 ⑥云树 ⑦怒涛 ⑧天堑 ⑨珠玑 ⑩罗绮 重湖 叠巘 三秋 桂子 羌管 弄晴 泛夜 嬉嬉 高牙 图将 凤池 2.思考:本词中的数量词的运用有什么特色?(二)阅读课文下面自然段,完成相应问题。淳熙丙申至日①,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②。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③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④”之悲也。淮左⑤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⑥初程⑦。过春风十里⑧,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⑨去后,废池乔木⑩,犹厌言兵。渐 黄昏,清角 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 ,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 词工,青楼 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 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1.解释文中加点词。①至日 ②弥望 ③戍角 ④黍离 ⑤淮左 ⑥少驻 ⑦初程 ⑧春风十里 ⑨胡马窥江 ⑩废池乔木 渐 清角 俊赏 豆蔻 青楼 二十四桥 红药 2.思考:如何理解“废池乔木,犹厌言兵”?3.思考:“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好在哪里?二、巩固自测1.重要字音。参差( )( ) 沙堤( )天堑( ) 珠玑( )凝噎( ) 暮霭( )初霁( ) 怆( )然豆蔻( ) 荠( )麦戍( )角窥( )江罗绮( ) 豪奢( )翠幕( ) 清嘉( )箫( )鼓羌( )管菱( )歌钓叟( )重( )湖叠· ( )千骑( ) 骤( )雨2.一词多义。胜拥将望度少3.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图:异日图将好景( )霁:夜雪初霁( )赋:难赋深情( )4.特殊句式。倒装句钱塘自古繁华( )参差十万人家( )归去凤池夸( )5.文化知识。(1)三吴 指吴兴(今浙江湖州),吴郡(今江苏苏州),会稽(今浙江绍兴)。(2)三秋 古时人们将农历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三秋”有时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如王勃《滕王阁序》:“时维九月,序属三秋”。(3)高牙 牙旗,将军方旗。词中借指孙何。(4)凤池 即凤凰池,本为皇帝禁苑中的池沼,因魏晋时中书省掌管机要而接近皇帝,故以凤凰池称中书省,此处代指朝廷。古代外任者不如京官,故以“凤池”祝其升迁。(5)黍离 《诗经·王风》中的一首有感于家国兴亡的诗。后用“黍离之悲”指对故国残破的悲思。(6)淮左 今淮河以东地区,南宋时设置淮南东路。(7)扬州 古称广陵、江都、维扬。(8)豆蔻 比喻少女的青春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时。思维发展与提升——合作学习,疑点探析合作探究《望海潮》1.如何理解词中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一句?答: 2.最后两句是写给谁的?从哪里看出来的?答: 《扬州慢》1.赏析“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表达作用。答: 2.“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该句在全词中有何作用?答: 3.本词在写景抒情方面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4.《扬州慢》这首词多处化用晚唐诗人杜牧描写扬州的诗句,借以表达今昔之感、黍离之悲。请结合词作内容加以分析。答: 审美鉴赏与创造——素材积累,读写迁移一、源头活水,积累妙用(一)素材这样积累1.在教材中提炼(1)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共舞,给人美的享受。繁华美丽的杭州自然风景秀美。杭州西湖,满眼“烟柳画桥”,钱塘江水,澎湃浩荡,天堑一望无涯;湖山之美更惹眼,那“三秋桂子”天香云外飘,“十里荷花”映日别样红。江南水乡风光醉人。然而杭州如果没有人文,同样少了韵致,看那湖光山色之中,藏着“风帘翠幕”。一方水土一方人,在那莲花深处,“嬉嬉钓叟莲娃”,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尽情地抒发着心中的欢畅。正所谓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美丽的风景应有人的活动才富有生机,有意蕴。看一片风景,赏一点人文,留一段醉意。相关链接没有文人,山水也在,却不会有山水的诗情画意,不会有山水的人文意义。——余秋雨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篇》(2)缺憾也是一种美。离别对于人生来说是一种残缺而痛苦的。残缺是一种遗憾,但这种缺憾未尝不是一种美,是美丽的忧愁。从别离的时刻开始,思念潜滋暗长,心里打下了千千结。柳永因为别离而体验到“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意情怀,多少人咀嚼着这份别离之苦而慢慢品出了甘味。破碎的事物也是一种废墟,却蕴含着无尽的底蕴,引人思索;残败的花枝,失落的伤兵,无奈的思妇,他们都是残缺的,但残缺中叠满了生命的印痕,厚重、深沉而美丽。相关链接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②天地是有缺陷的,但缺陷造成了皱褶,皱褶造成了奇峰幽谷之美。——张晓风《月,阙也》2.在名句中选择——————————————○①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②剪裁用尽春工意,浅蘸朝霞千万蕊。③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④国防要隘中天堑,寰宇称雄是此关。⑤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⑥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⑦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⑧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⑨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⑩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二)素材这样运用大众歌手——柳永蒋勋在柳永的作品里,我选了通常不会被选讲的一首《鹤冲天》。我一直很希望所有准备考大学的年轻人都读一读它。在中国古代那么长久的科举制度当中,很少有人敢于抗拒考试,人们永远在用这个东西去断定自己在社会里的价值和优劣。不止是考生个人,整个社会也觉得考试会决定你的一生。这首《鹤冲天》写的其实是一个落榜的小子,换了别人大概就偷偷摸摸走掉了,不会去跟人家讲,可是他讲了出来,而且是写成一首词。即使是很开明的时代,科举考试也会对贤才有所遗漏。我希望所有落榜的学生都敢讲这句“明代暂遗贤”,因为这其实是对自信的找回。生命价值没有简单到由一个考试就定论了,每一个生命应该拥有他自己可以决定的东西。他进一步说:“如何向?”这该怎么办呢?竟然连我这样的人都遗漏了。柳永在一步一步地对没有考取这件事进行调侃。“争不恣狂荡”,那好吧,我考不取,我不做官不就完了嘛,我可以到处去玩一玩,比较自由,无拘无束。“何须论得丧。”生命为什么要讲得失这种问题,你有所得的时候,一定有所失。他这也是对自己的安慰。“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多么了不起的结论。柳永自认是一个才子,词写得极好,穿的虽然是普通老百姓的衣服,可是身份大概和一品官差不多。这一句既让我们看到柳永对自己生命的自信,也让我们感到他是一个在民间拥有广大听众的歌手。我一直用“歌手”这个称呼形容他,为什么?因为在词的历史当中,“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只要有井水的地方,都在唱柳永的词,你看他多红。我不把他当成一个狭义的文学创作者或者诗人看待,他的歌在民间流传,被大家喜爱,而且他对此是很得意的。这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在我们的封建时代当中,宋代大概是第一次不以社会阶层出身和是否考试做官去判断人的价值。这个人虽然落榜了,可是他有另外的生命价值。我觉得这是科举历史上了不起的一件事——有一个人敢于挑战科举,他没有被科举压死,也没有觉得我要通过科举来决定生命的全部意义。这一点在今天也是有意义的,一个生命的可能性这么大,为什么非要被限定在一个狭窄的范围里呢?柳永的可爱都在于他回来做了一个真正的人,从容,没有被压迫之感;敢于做与世俗不同的、另类的,或者说有一点颠覆性的人。二、书声琅琅——由此及彼,拓展视野宋人的山水宋人诗词机趣非常,听之清风萦耳,念来清气叩齿,而目之所及,四向皆是宋人山水:林泉野鹤,江天烟树,身形恍然化作山舍一客,潇湘一蓑。往往拈出一片萧然孤寂、清静空灵之境,而这正和了琴箫之音。琴音绵绵,箫声悠悠,古筝之幽,长箫之婉,配合默契,将心音,将诗词里的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一时间,高山在侧,流水潺潺,古音古韵顿时溢满了空间,门外大都市的繁华与喧嚣隐退了,被欲望充斥的人间烟火飘远了。或许,那一琴、一箫实在是太过渺小,甚至有些单调,但正是这古朴单一的乐器,在李祥霆先生的精湛演奏中,声声句句,丝丝缕缕,拨动着听众的心弦。屏住呼吸,听高山流水,听古怨幽兰,那么奇妙,那么空灵!这是世界上最纯净的音乐,虽穿越了数千年风云岁月,却不带一丝世间尘埃。古时的风,古时的韵,纯净得让我们暂时抛却了滚滚红尘中的一切欲念忧烦,重新回归自己的内心。泡上一杯香茗,在清音妙韵中穿越,去体会或旷然悠远、或情真意切、或凄怆怨慕、或绮丽妩媚的古人情怀……唐人开放,宋人收敛;唐人外向,宋人内向;唐人的世界是江山塞漠,是用眼光来打量,用脚步去丈量,用胸膛来面对的。宋人的世界是梦与楼台,是闭上眼睛,用想象来思量的。唐人去自然中欣赏自然,宋人只是在盆景中想象自然。“明日落红应满径”与“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相比,孟浩然虽然也足不出户,但外面世界的气息已渗透进来,“处处闻啼鸟”;而宋人则拒绝外面世界,心怀叵测地猜测外面的世界。如果唐人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那么宋人定会说“外面的世界很无奈”。 深度阅读1.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宋代:柳永阅读提示柳永的《八声甘州》是词史上的丰碑,传颂千古。全词景中有情,情中带景。上片于壮丽的秋景之中含有凄凉伤感之柔情,下片于缠绵的离情中带有伤感之景,前后情景交相辉映。上片写观景,虽未点明登楼而登楼之意自明;下片于“依栏杆处”再点登楼,起到了首尾呼应作用。作者不愧为慢词的奠基人,作品具有意境舒展高远,写景层次清晰,抒情淋漓浓郁,语言通俗形象凝练,气韵浑厚清劲精妙等特点,堪称叙写离愁别绪这一传统主题诗词之上品。原诗对潇潇①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②。渐霜风凄紧③,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④,苒苒⑤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⑥,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⑦。想佳人妆楼颙望⑧,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⑨知我,倚阑杆处,正恁凝愁⑩!注释①潇潇:风雨之声。②一番洗清秋:一番风雨,洗出一个凄清的秋天。③霜风凄紧:秋风凄凉紧迫。霜风,秋风。凄紧,一作“凄惨”。④是处红衰翠减:到处花草凋零。是处,到处。红,翠,指代花草树木。语出李商隐《赠荷花》诗:“翠减红衰愁杀人。”⑤苒苒:渐渐。⑥渺邈:遥远。⑦淹留:久留。⑧颙(yóng)望:抬头远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语出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⑨争:怎。⑩正恁凝愁:恁,如此。凝愁,忧愁凝结不解。译文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着佳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思念着我,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2.雨霖铃·寒蝉凄切宋代:柳永阅读提示《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词人在仕途失意,不得不离京都(汴京,今河南开封)时写的,是表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秋景作为衬托来表达和情人难以割舍的离情。宦途的失意和与恋人的离别,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人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原诗寒蝉凄切①,对长亭②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③无绪,留恋处,兰舟④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⑤。念去去⑥,千里烟波,暮霭⑦沉沉楚天⑧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⑨,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⑩,更与何人说?注释①凄切:凄凉急促。②长亭:古代在交通要道边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长亭供行人休息,又称“十里长亭”。靠近城市的长亭往往是古人送别的地方。③都门帐饮:都门,国都之门。这里代指北宋的首都汴京。帐饮,在郊外设帐饯行。④兰舟:古代传说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南朝梁任昉《述异记》)。这里用做对船的美称。⑤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⑥去去:重复“去”字,表示行程遥远。⑦暮霭:傍晚的云雾。⑧楚天:指南方楚地的天空。⑨经年:年复一年。⑩便纵有千种风情:纵,即使。风情,情意。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译文秋蝉的叫声凄凉而急促,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在京都郊外设帐饯行,却没有畅饮的心绪,正在依依不舍的时候,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对方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云雾笼罩着蓝天,深厚广阔,不知尽头。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为离别而伤感,更何况是在这冷清、凄凉的秋天!谁知我今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只有杨柳岸边,面对凄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气、好风景,也如同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3.蝶恋花①·伫倚危楼风细细宋代:柳永阅读提示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春愁”即“相思”,词人却迟迟不肯说破,只是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些消息,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词的最后两句,相思感情达到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激情回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原诗伫倚危楼②风细细,望极③春愁,黯黯生天际④。草色烟光⑤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⑥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⑦还无味。衣带渐宽⑧终不悔,为伊消得⑨人憔悴。注释①蝶恋花: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鹊踏枝”“凤栖梧”。②伫倚危楼:长时间依靠在高楼的栏杆上。伫,久立。危楼,高楼。③望极:极目远望。④黯黯生天际:黯黯,迷蒙不明,形容心情沮丧忧愁。生天际,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⑤烟光: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⑥拟把疏狂:拟把,打算。疏狂,狂放不羁。⑦强乐:勉强欢笑。强,勉强。⑧衣带渐宽:指人逐渐消瘦。⑨消得:值得,能忍受得了。译文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碧绿的草色,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打算把放荡不羁的心情给灌醉,举杯高歌,勉强欢笑反而觉得毫无意味。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4.《暗香疏影》宋代:姜夔阅读提示白石词往往有小序,或述作词缘起,或纪心绪行踪,要言不烦,与词的内容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从题序看,这两首词作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辛亥(1191)冬季,当时词人应邀到范成大退休隐居的苏州附近的石湖别墅做客。范成大也喜爱梅花,买园种梅,并著有《梅谱》。白石投主人之雅好,驰骋才华,创作了这两篇咏梅绝唱。这两首词是文学史上著名的咏梅词,是姜夔的代表作之一。张炎在所著《词源》中说:诗之赋梅,惟和靖一联而已,世非无诗,不能与之齐驱耳。词之赋梅,惟姜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原诗辛亥①之冬,予载雪诣石湖②。止既月③,授简索句④,且征新声⑤,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工妓隶习⑥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暗 香⑦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⑧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⑨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⑩易泣,红萼 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 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疏 影苔枝缀玉 ,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 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 。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 。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 。等恁时B21、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B22。注释①辛亥:光宗绍熙二年。②予载雪诣石湖:我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载雪,冒雪乘船。诣,到。石湖,在苏州西南,与太湖通。范成大居此,因号石湖居士。③止既月:指刚住满一个月。④授简索句:(石湖居士)请求我创作新曲。简,纸。句,这里指词调。⑤征新声:征求新的词调。⑥工妓隶习:工伎,乐工、歌妓。隶习,学习。⑦暗香:词牌名。下文“疏影”也是词牌名,都是姜夔的自度曲。“暗香”“疏影”语出北宋诗人林逋《山园小梅》诗:“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⑧何逊:南朝梁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萧伟的记室。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后居洛思之,请再往。抵扬州,花方盛片,逊对树彷徨终日。杜甫诗“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⑨但怪得:惊异。⑩翠尊:翠绿酒杯,这里指酒。 红萼:指梅花。 千树:杭州西湖孤山的梅花成林。 苔枝缀玉:范成大《梅谱》说绍兴、吴兴一带的古梅“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飘飘可玩”。苔枝,长有苔藓的梅枝。缀玉,梅花像美玉一般缀满枝头。 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用罗浮之梦典故。旧题柳宗元《龙城录》载,隋代赵师雄游罗浮山,夜梦与一素妆女子共饭,女子芳香袭人。又有一绿衣童子,笑歌欢舞。赵醒来,发现自己躺在一株大梅树下,树上有翠鸟欢鸣,见“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已”。殷尧藩《友人山中梅花》诗:“好风吹醒罗浮梦,莫听空林翠羽声。”翠禽,翠鸟。 客里:离乡在外期间。 无言自倚修竹:杜甫《佳人》诗:“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昭君”四句:化用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和王建《塞上咏梅》诗:“天山路边在株梅,年年花发黄云下。昭君已没汉使回,前后征人谁系马?” 蛾绿:用寿阳公主事。蛾,形容眉毛的细长;绿,眉毛的青绿颜色。《太平御览》引《杂五行书》云:“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安排金屋:《汉武故事》载,汉武帝刘彻幼时曾对姑母说:“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贮之。”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这里借指梅花。 玉龙哀曲:马融《长笛赋》:“龙鸣水中不见己,截竹吹之声相似。”玉龙,即玉笛。哀曲,指笛曲《梅花落》。此曲是古代流行的乐曲,听了使人悲伤。唐皮日休《夜会问答》说听《梅花落》曲“三奏未终头已白”,可见一斑。故曰“玉龙哀曲”。恁时:那时候。南唐冯延巳《忆江南》词:“东风次第有花开,恁时须约却重来。”小窗横幅:翻用陈与义《水墨梅》诗“睛窗画出横斜枝,绝胜前村夜雪时”之意。译文辛亥年冬天,我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居士要求我创作新曲,于是我创作了这两首词曲。石湖居士吟赏不已,教乐工歌妓练习演唱,音调节律悦耳婉转。于是将其命名为《暗香》《疏影》。暗 香昔日皎洁的月色,曾经多少次映照着我,对着梅花吹得玉笛声韵谐和。笛声唤起了美丽的佳人,跟我一道攀折梅花,不顾清冷寒瑟。而今我像何逊已渐渐衰老,往日春风般绚丽的辞采和文笔,全都已经忘记。但是令我惊异,竹林外稀疏的梅花,谒将清冷的幽香散入华丽的宴席。江南水乡,正是一片静寂。想折枝梅花寄托相思情意,可叹路途遥遥,夜晚一声积雪又遮断了大地。手捧起翠玉酒杯,禁不住洒下伤心的泪滴,面对着红梅默默无语。昔日折梅的美人便浮上我的记忆。总记得曾经携手游赏之地,千株梅林压满了绽放的红梅,西湖上泛着寒波一片澄碧。此刻梅林压满了飘离,被风吹得凋落无余,何时才能重见梅花的幽丽?疏 影苔梅的枝梢缀着梅花,如玉晶莹,两只小小的翠鸟儿,栖宿在梅花丛。在客旅他乡时见到她的倩影,像佳人在夕阳斜映篱笆的黄昏中,默默孤独,倚着修长的翠竹。就像王昭君远嫁匈奴,不习惯北方的荒漠,只是暗暗地怀念着江南江北的故土。我想她戴着叮咚环佩,趁着月夜归来,化作了梅花的一缕幽魂,缥缈、孤独。我还记得寿阳宫中的旧事,寿阳公主正在春梦里,飞下的一朵梅花正落在她的眉际。不要像无情的春风,不管梅花如此美丽清香,依旧将她风吹雨打去。应该早早给她安排金屋,让她有一个好的归宿。但这只是白费心意,她还是一片片地随波流去。又要进而听玉笛吹奏出哀怨的乐曲。等那时,想要再去寻找梅的幽香,所见到的是一枝梅花,独立飘香。第4课 望海潮 扬州慢语言建构与运用一、(一)1.答案:①形胜:山川壮美之地。②三吴:即吴兴、吴郡、会稽三郡,在这里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③烟柳画桥:如烟的柳树,雕饰华丽的桥。④风帘翠幕:遮挡门窗的帘子与青绿色的帷幕。⑤参差(cēncī):高下不齐貌。⑥云树:高耸入云的树木。⑦怒涛:指汹涌的波涛。⑧天堑(qiàn):天然壕沟。此处指钱塘江。⑨珠玑:珠宝。珠是珍珠,玑是一种不圆的珠子。⑩罗绮:绫罗绸缎。 重湖:指西湖,分里湖、外湖。 叠巘:重重叠叠的山岭。 三秋:秋季,亦指秋季第三月,即农历九月。 桂子:即是桂花,是对桂花拟人化的爱称。此称谓常见于文学作品中。 羌(qiāng)管:即羌笛,羌族之簧管乐器。 弄晴:“晴弄”的倒文,意思是“在晴空下吹奏”。 泛夜:“夜泛”的倒文,意思是“在夜空下飘荡”。泛,漂游。 嬉嬉:戏乐的样子。 高牙:牙旗,将军之旗。这里借指孙何。牙:军旗,竿上以象牙饰之。 图将:描绘。将,助词,用于动词之后,无实义。凤池:即凤凰池,原指皇宫禁苑中的池沼,代指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2.答案:词中数量词的使用尤见匠心,“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或实写,或虚写,或夸张,营造出高迈豪放的气势,整首词所表现出来的博大豪迈的格调,已接近于苏轼所开创的豪放词风。(词风豪放)(二)1.答案:①至日:冬至。②弥望:满眼。③戍角:指驻防部队的号角。④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⑤淮左:淮河东面。古人方位名,面朝南时,东为左,西为右。⑥少驻:短暂停留。⑦初程:初段行程。⑧春风十里:指昔日繁华的扬州长街。⑨胡马窥江:指金兵进犯长江北岸。⑩废池乔木:废毁的池台,残存的古树。二者都是乱后余物,表明城中荒芜,人烟萧条。 渐:向,到。 清角:凄清的号角声。 俊赏:俊逸清赏。 豆蔻:形容少女美艳。 青楼:妓院。 二十四桥:扬州城内古桥,即吴家砖桥,也叫红药桥。 红药:红芍药花,是扬州繁华时期的名花。2.答案: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毁坏的城池和大树至今仍厌恶谈到战争。物犹如此,人何以堪?此句不仅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对敌人的痛恨,对人民的同情,对祖国山河破碎的痛惜之情;更有对当权者的控诉。那些经历战乱的树,每一个年轮就是每一块伤疤,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痛只会越深越浓。3.答案:(示例)用杜牧诗,以原有的热闹繁华反衬现在的沉寂冷清。二十四桥仍旧,明月依然,但玉人不在,曾经的繁华已去。随着水波的荡漾,明月揉碎在荡漾的水波之中,不仅揉碎了月影,也揉碎了诗人那颗本就破碎的心。月亮倒映在水中,不仅水寒,连月也寒。用“无声”来写“月”,仿佛月曾经会有声,她仿佛曾经也被二十四桥繁华热闹的景象被玉人的箫声感染,但现如今看到扬州城衰败残破的景象,她沉默了。月仿佛像一位见证人一样,见证了扬州城曾经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衰败,与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有异曲同工之妙,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二、1.答案:cēncī dī qiàn jī yē ǎi jì chuànɡ kòu jìshù kuī qǐ shē mù jiā xiāo qiāng líng sǒu chóng yǎn jì zhòu2.答案:形容词,优越 动词,禁得起 动词,超过/动词,簇拥动词,拥有 动词,拿着 动词,同“壅”,堵塞/助词,用于动词之后,无实义 动词,率领 名词,将领,带兵的人 动词,扶持/名词,视野 名词,名望,声望 名词,农历每月十五/动词,谱写,作曲 动词,量,丈量 动词,推测,估计/副词,短暂 动词,轻视,看不起 名词,少年3.答案:动词,描绘 动词,天由雪转晴 动词,表达4.答案:应为“自古钱塘繁华” 应为“十万人家参差” 应为“归去夸凤池”思维发展与提升任务探究一1.明确:繁华。此词一开头就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云树”一句,由城内说到郊外,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高耸入云。“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市列”三句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这里主要指富室)穷奢极侈的一面。2.明确: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所见的景象——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走在漫长的扬州道上,词人所见到的全部是长得旺盛的野生麦子。而昔日那个晚唐诗人杜牧笔下的扬州城美景一去不复返。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是“废池乔木”了。日落黄昏,清越的号角声又四处响起,回荡在扬州城孤寂的上空,也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词的下阕,写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凄冷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笼罩在一种悲凉凄怆的氛围中。任务探究二1.明确:《望海潮》中柳永以清新秀丽的诗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杭州居民生活画卷,所表达的是对承平盛世的赞美与歌颂。《扬州慢》中姜夔运用丰富的表达技巧,传递了遭受兵燹之祸的黍离之悲。在诗词作品中,作者表达思想情感可以通过“意象-意境-感情”的途径、设置“诗眼”“词眼”的方式或直抒胸臆。自由朗诵一遍两词,简要分析该词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并说明依据。《望海潮(东南形胜)》通过对一系列描写自然景色的意象和描写人文风情的意象进行交叉组合的方式很好地表现了杭州风景优美、市井繁华、人民生活安乐的特点,表达了对盛世杭州壮美、秀丽、繁华、安乐的赞美之情。同时其中的“夸”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可视为本词词眼。联系注释1,该词表面上表达对杭州美景的夸耀之情,暗中委婉表达对孙何政绩卓著的夸赞之情,同时寓含对孙何入朝执政的祝福之意,并借此希望得到对方的提携。2.示例:(1)喜欢柳永的表达。柳永以如椽之笔,描绘的杭州城自然人文之景俱佳,展示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对杭州城的讴歌、赞美,体现了承平盛世的气象,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读来令人愉悦。(2)喜欢姜夔的表达。灾难文学是一种古老的文学形态,灾难主题是中国文学的恒久母题。在灾难的视野里,人类不自觉地以文学的方式抒发郁积的情感,慰藉受伤的心灵。虽然一向清空骚雅的姜夔不习惯在诗词中与现实对接,但其中对衰亡时局的伤悼和战争劫难的泣诉,还是让人历历在目。读《扬州慢》,我分明看到姜夔用文字在言说两个时空中的扬州故事,在对立的城市记忆中,我感受到了他的悲凉诗心。(3)这是两种不同的演绎,无论从历史的真实反映还是从文学的审美表达,都各有其价值。从历史的真实来看,繁华和灾难是人类进程中的花开花落,城市就是在这样的起起落落中向前发展的。从文学的表达来说,讴歌太平与反映灾难都是文学的责任。《望海潮》和《扬州慢》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内容不同,意趣亦相异,共同构成了历史的真实,体现了文学的价值。任务探究三1.明确:①善于铺叙。词选取最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极力铺排,从不同的角度表现杭州的繁荣、美丽、富饶。②动静相衬。“云树绕堤沙”写出了树木环绕江堤的静态美,同时“怒涛卷霜雪”则写出钱塘江涌潮势极雄豪的动态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以动衬静;“嬉嬉钓叟莲娃”,垂钓的老翁怡然安闲,采莲的姑娘喧闹嬉戏,动静结合。给读者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权贵闲暇时品酒赏音,纵情山水,吟诗作画,何等风流潇洒。既摹写自然景色,也注意穿插人物的活动,动静结合,美丽的西湖洋溢着生机,荡漾着欢乐。③点面结合。这首词开篇即是“文眼”,先总括杭州全貌,突显了钱塘在政治与经济方面的重要地位。接下来细描杭州与西湖,从湖山胜概、四时风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点带面,铺叙晓畅,形容得体。2.明确: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阕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来反衬今日“尽荠麦青青”的荒凉景象。下阕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月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3.明确:《望海潮》上阕写杭州城内以及钱塘江的景色为实写,而下阕写西湖美景主要为虚写,如提到杭州两种典型的植物的“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一句就是很好的例子。《扬州慢》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新教材2023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4望海潮扬州慢学生用书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doc 新教材2023版高中语文第一单元4望海潮扬州慢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