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力学综合问题复习课——浮力》教学设计学科:九下·物理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课程,与小学科学课程相衔接,与初中化学、生物学等课程相关联,具有基础性、 实践性与发展性等特点。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旨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物理课程核心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促进人类科学事业的传承与社会的发展。义务教育物理课程帮助学生从物理学视角认识自然、解决实际问题,初步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思维习惯,进而学会学习;引领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STSE)的关系,形成科学态度和正确价值观,为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公民奠定基础。 新课标指出课程理念与设计思路:1.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物理课程核心素养2.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3.注重物理课程的基础性、实践性与发展性4.注重科学探究,倡导物理教学方式多样化 5.发挥评价教育功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中强调培养学生物理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其中物理观念包含了“物质观”、“运动和相互作用观”、“能量观”三部分内容;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素养中强调了分析、推理与论证、证据意识、解释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等科学要素。 其中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从“运动和相互作用观”部分进行的。具体的课标要求如下: 2.2 机械运动和力 2.2.3 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2.4 能用示意图描述力。会测量力的大小。知道二力平衡条件。 2.2.9 通过实验,认识浮力。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知道阿基米德原理,能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关于运动和相互作用教学策略建议中提到:①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②渗透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习惯。④从科学史视角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2.教学背景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力学内容主要涉及的章节有第六章质量与密度,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第十章浮力,第十一章功和能,第十二章简单机械;教材安排各章节内容前后呼应,前面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储备,后面的学习也是前面内容的递进和补充,《浮力》内容是“力”、“运动和力”、“压强”内容的延伸,同时解决浮力综合问题又涉及到前边知识的应用,在学业水平测试中,浮力相关题目难度较大,侧重考察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历了第一轮力学单元复习后,对力学基础知识有了系统性的认识,掌握了求浮力的几种方法,会用浮力与重力关系,物体与液体密度关系判断浮沉情况,但是运用受力分析分析问题的解题思路还需强化,对于综合问题的求解时,力、密度、体积等量间的联系还不太熟练,将图像与题目综合分析并得出结论的能力还需加强。同时一模在即,一部分学生迫切需要提高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来冲高分。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一、教学目标: (一)物理观念 1.通过研究“灌水取球”模型,总结分析浮力综合问题解题思路。 2.通过画物体所受浮力与水深度图像,梳理倒水过程中浮力变化,学会用图像记录物理过程。 3.通过对比物体所受浮力与水、酒精深度图像,掌握分析图像思路。 (二)科学思维 1.通过从“灌水取球”到往柱形容器灌水浮物,了解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2.通过灌水、酒精时,物体所受浮力与液体深度关系,迁移灌盐水时物体浮力与液体深度关系,掌握从已有经验分析推理的方法。 (三)科学态度与责任 1.通过小组讨论、展示的过程,进一步树立与人合作、尊重他人、乐于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从生活情境到物理模型,再到我国潜水成就,体会从生活到物理,再到生产生活的过程,体会学习物理的意义。 3.通过了解我国前沿科技以及伟人诗词,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分析“灌水取球”模型,总结解决浮力综合问题解题思路。 2.通过画图像和分析图像,总结读取图像信息方法。 三、教学难点: 利用图像读取信息。4.教学设计思路(物理方法) (物理模型) (生活情境) (解题思路) (倒水浮物) (灌水取球) (倒酒精) (分析图像方法) (倒盐水)5.教学过程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引入今天我们来进行力学综合问题——浮力内容的复习。我们先来看个小故事《文彦博树洞取球》 观看视频从故事引入,吸引学生总结解决浮力综合题解题思路 实验模拟: 倒水,物块上浮直至漂浮 提问:思考故事中的球什么时候开始上浮? 为了继续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将树洞取球抽象成一个物理模型,为了便于研究,将树洞抽象成一个柱形容器,球抽象成一个正方体物块。 物理模型:水平桌面上有一个足够高的薄壁圆柱形容器,其底面积为400cm2。现有一密度为0.9×103kg/m3的正方体物块,其边长为10cm,放入容器中,如图所示(g取10N/kg,ρ水=1.0×103kg/m3)。 问题一: 往容器中加水,直到物块刚好对容器没有压力应加水的深度是多少? 请思考、讨论如何分析这个问题? (找对象明状态分析力列方程)总结解题思路: 完成计算并展示学生书写过程 为了形象记录灌水过程中浮力随水深度的变化情况,我们往往采用画图像的方法。 问题二: (2)试画出物块所受浮力F浮与容器内水深度h的图像。 (F浮/Nh/cm乙)学生展示并说明图像。 问题三: 当我们换用其他液体,比如酒精,仍能从树洞中取出球吗? 换用酒精重复以上实验(ρ酒精=0.8×103kg/m3),试画出物块所受浮力F浮与容器内酒精深度h的图像。 讨论如何分析这个问题。 下面我们模拟倒灌入酒精的过程,来验证一下我们的分析。 计算、画图像 学生展示并说明 观察现象 讨论、思考、回答 浮力大小等于重力时、 球对树洞压力为0时 …… 思考、讨论、分析 回答分析过程 总结解题思路 完成计算过程 展示、讲解 画图像、展示 讨论、分析 计算、画图实验模拟,学生更直观感受球上浮直至漂浮过程。 通过故事情境,建立物理模型。 通过分析总结浮力综合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 通过展示学生计算过程,规范计算格式。 通过学生画图、展示、说明,加深学生对分段函数图像不同段对应物理过程的理解。 通过分析,强化解题思路。 通过学生画图、展示、说明,加深学生对最终沉底物体不同过程浮力随液体深度变化。总结读图像方法 (F浮/Nh/cm乙酒精)对比观察:小铭同学观察两个图像,觉得两个图像一样,你觉得小铭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F浮/Nh/cm乙水) 评价:小程同学换用盐水(ρ盐水>ρ水)重复上述实验,并在乙图中绘制浮力F随注入容器内的液体深度h的大致图像,请你来评价一下小程同学画的图像。 (F浮/Nh/cm乙) 提问:小芊同学利用密度计测出盐水密度,计算后画出了正确的图像,你能从图中你能读出哪些物理量?获得什么信息? (F浮/Nh/cm乙水酒精盐水F浮/Nh/cm酒精) 总结分析图像方法: (轴线点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物理量) 练习: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物体A放入圆柱形容器底部,如图甲所示,缓慢向容器内注入液体1(液体未溢出),测量容器内液体的深度h,分别计算出该物块对应受到的浮力F浮,并绘制了图乙中的实线图像。(g取10 N/kg) (1)物块的重力为_________N;(2)求液体1的密度; (3)换用另一种液体重复上述实验,并在乙图中绘制浮力F随注入容器内的液体深度h的图像(如图乙中虚线所示). 则图乙中h0为_____cm,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 观察、回答 评价 回答 总结方法 引导学生区分同一个物体最终漂浮和沉底时图像的异同,为后边审图像搭台阶。 通过对学生常见错误的评估,再次强化学生对图像对应物理过程的理解。 通过读图像总结读图像流程总结生活情境 物理模型的意义: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我国人民自古就有上天下海梦,上个月刚观看了天宫课堂第二课,感受到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下海方面的成就,从“蛟龙”号到“奋斗者”号,从海底7062米到10909米,深蓝色的中国梦正在逐步实现。伟大的工程离不开任何一个环节的严谨计算,“蛟龙”号质量22t,“奋斗者”号质量约36t,吊起潜水器的钢丝绳需要承担多大力,都是需要提前计算好的,生产中不考虑线缆所受拉力、重心问题、杠杆平衡等,都有可能出现严重后果,下面我们来看一段视频:《起重机翻倒》。 由此,我们知道了从生活中的情境抽象出物理模型,再进行研究计算,可以将所学应用到生产生活,甚至是伟大的事业中去。 下面把毛主席诗词的后两句送给大家,希望你们在中考复习和以后的人生中都有“谈笑凯歌还”的乐观。接下来的一模和中考冲刺中记住: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通过了解我国航海方面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知道学习物理是有用的。 课堂检测如图甲所示,水平桌面上放着盛有水的柱形容器,在容器上方的弹簧测力计下悬挂着一个实心圆柱体,将圆柱体缓慢浸入水中。记录圆柱体下表面到水面的距离h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并根据记录的数据画出F-h图像,如图乙所示。圆柱体浸入水的过程中,始终不与容器接触且容器中的水未溢出。已知水的密度为1.0×103 kg/m3,g取10 N/kg。求: (1)圆柱体的重力; (2)圆柱体受到的最大浮力; (3)圆柱体的体积。 收上来统计 检测课堂成效板书设计 力学综合问题 (找对象明状态分析力列方程) ——浮力 (轴线点物理过程物理状态物理量)解题思路: 分析图像: (规律:像在物的上方) (规律:像在物的上方) (规律:像在物的上方)课后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