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金属 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A.图A是比较黄铜和纯铜的硬度B.图B是验证质量守恒定律C.图C是测定溶液的pHD.图D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2.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铁丝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B.将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铜丝表面有银白色的银生成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3.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关于性质和用途关系的判断,不正确的是A.稀有气体通电时可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稀有气体用于制造多用途的电光源B.干冰升华吸热——用作制冷剂C.钨的导电性好——钨用于制作灯泡里的灯丝D.氢氧化钙能够与酸反应——氢氧化钙用于改良酸性土壤4.物质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性质,下列物质的用途体现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异味 D.钢丝用于作导线5.下列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A.酚酞试液遇到盐酸变红B.石灰水滴加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C.硝酸铵溶于水使溶液温度降低,浓硫酸遇水放热D.铁丝与稀盐酸反应,冒气泡,溶液变为浅绿色6.下列排序正确的是A.空气中物质含量: B.氯元素的化合价:C.碳元素含量: D.人类利用金属:7.某同学为验证锌、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他设计了以下四种实验方案,其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将Zn丝、Ag丝分别放入CuSO4溶液中B.将Zn丝分别放入Cu(NO3)2溶液、AgNO3溶液中C.将Cu丝分别放入Zn(NO3)2 溶液和AgNO3溶液中D.将Zn丝、Cu丝分别放入稀硫酸中,将Ag丝放入CuSO4溶液中8.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A. B.C. D.9.在硝酸银、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锌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没有铜 B.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可能有气泡产生C.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可能没有白色沉淀产生 D.该过程中一定发生的反应是Zn+Cu(NO3)2==Zn(NO3)2+Cu10.下列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A.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银白色固体表面有紫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B.电解水的实验:电极附近产生气体,一段时间后,正负极气体质量比约为1:2C.一氧化碳在空气中充分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放热D.生石灰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白色固体变成白色浆液,吸收大量的热11.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金刚石用来裁玻璃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C.酒精被用作内燃机中的燃料D.铝用于制造电线二、科学探究题12.某小组同学在实验室研究铝与氯化铜溶液的反应。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①红色物质附着于铝片表面 ②铝片表面逸出大量无色气体,放出大量的热 ③烧杯底部出现红色沉淀和白色沉淀(1)打磨铝片的目的是 。(2)现象①和现象③中的红色物质均为Cu,生成该物质的化学方程式为 。(3)经检验,现象②中的无色气体为氢气。甲同学猜测可能是氯化铜溶液显酸性,经pH计检验,pH 7,证实了甲的猜想。(4)探究白色沉淀的化学成分。乙同学通过查阅资料认为白色沉淀可能是氯化亚铜(CuCl)。CuCl中铜元素的化合价是 。【查阅资料】①CuCl可与浓氨水反应生成无色的Cu(NH3)2+和Cl-。②Cu(NH3)2+在空气中易被氧化变为蓝色;Cl-可与硝酸银溶液反应,产生白色沉淀。【进行实验】①取烧杯底部的白色沉淀,充分洗涤;②向其中加入浓氨水,沉淀溶解得到无色溶液,将无色溶液分为两份;③取其中一份无色溶液……④将另一份无色溶液放置于空气中……以上步骤③的实验方案是 ;步骤④的现象是 。【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可以确定,该白色固体是CuCl。【反思与评价】Al和CuCl2溶液反应为什么会出现CuCl呢?丙同学猜测:可能是Cu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了CuCl。丙同学为了验证猜想,取Cu粉与15% CuCl2溶液混合,无白色沉淀产生。(5)丙通过分析Al与CuCl2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改进了实验,证明了Cu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了CuCl,改进之处是 。(6)丁同学认为丙同学的实验还不够严谨,还应考虑 对Cu与CuCl2溶液反应的影响。三、计算题13.“黄铜”是铜、锌合金,为了测定某黄铜样品中锌的质量分数,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下:(烧杯质量均为56g)甲 乙 丙烧杯+稀盐酸质量 139g 129g 129g加入黄铜样品质量 20g 24g 20g充分反应后,烧杯+剩余物质质量 158.7g 152.7g 148.7g请回答下列问题:(1) 同学取用的稀盐酸和样品恰好完全反应,他制取的氢气的质量是 。(2)计算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四、填空与简答14.唐代《黄帝九鼎神丹谈》记载了“炼石胆取精华法”制取硫酸的部分场景如图。此法制硫酸比西方早五六百年。其过程为“炉中以炭烧石胆,使作烟,以物扇之,其精华尽入铜盘。炉中却火待冷,开取任用。”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①CuSO4·5H2O=CuO+SO3↑+5H2O↑ ②SO3+H2O=H2SO4(1)“精华入铜盘”,用铜盘而不用铁盘的原因是 。(2)烧石胆皆具蚀气,说明在古代人们已经认识到硫酸具有 性。(3)用泥封闭炉门“却火“,其主要的灭火原理是 。(4)古代用稀硫酸除去兵器上铁锈的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15.金属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回答以下问题。(1)为防止铁质栏杆生锈,通常采取的措施是 (写一条)。(2)铁是用途最广泛的金属。工业上通常用赤铁矿炼铁,其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3)向一定量的AgNO3溶液中加入铜和锌的混合物粉末,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呈蓝色,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是 。(写符号)16.请回答下列有关实验问题。(1)如图一实验,玻璃管中的现象是 ,玻璃管中发生化学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铁、铜、铝是生活中最常用的三种金属,小圆同学选取实验室提供的铁、铜、铝、稀硫酸、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做了如图二实验:①写出图中发生反应的实验现象 。②为什么铝比铁耐腐蚀 ,铝表面氧化膜主要成分的化学式 。17.按下列要求书写化学方程式:(1)用稀盐酸除铁锈 ;(2)盐与碱发生的反应 ;(3)炼铁的原理 ;(4)湿法炼铜的化学方程式 。18.化学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请你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氧气和 共同作用的结果。(2)保险丝(铅锑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熔点 。(3)某高性能锂电池中含有LiMnO2,其中锂元素Li的化合价是+1,锰元素的化合价是 。(4)在军事上,烟雾弹中红磷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19.A是常见金属单质,B、C是非金属单质,且C是密度最小的气体,甲是磁铁矿的主要成分,乙是无色液体,它们之间有如下的转化关系(部分产物和反应条件未标明)。(1)推断C的化学式为:C ;(2)A在B中点燃的实验现象是 ;(3)写出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 ;(4)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 。20.我国明代的《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书中介绍了古代炼锌的方法: 把炉甘石(主要成为是 ZnCO3)和煤炭饼装入炼锌罐泥封,“其底铺薪,发火煅红”“冷定毁罐取出”。炼锌罐剖面图如图所示。(已知:锌的熔点为 419℃,沸点 为 907℃)。 (1)ZnCO3中碳元素的化合价是 。(2)炼锌过程中主要发生的化学反应是,X 的化学式是 。(3)锌火是用燃烧法除去可燃性尾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其底铺薪”指利用燃烧的柴火将煤炭饼引燃,从燃烧条件分析,燃烧柴火的作用是 。(5)“冷定”后方能“毁罐”取锌,其原因是 。(6)把锌、铜加热熔合可制得黄铜合金,纯锌的硬度比黄铜 。在普通黄铜中加入其他合金元素称特殊黄铜,如加入铝,就称为铝黄铜。实验验证铝、铜、锌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可以选择的药品是 Al、ZnSO4溶液和 。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D【详解】A、黄铜片能够在纯铜片上面留下划痕,说明黄铜的硬度比纯铜硬度大,能够达到实验目的。B、天平在反应前后始终保持平衡,能够验证质量守恒定律,能够达到实验目的。C、用蘸有待测液的玻璃棒,蘸少量液体滴在pH试纸上,能够测定溶液的pH值,能够达到实验目的。D、使用图示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因为C燃烧生成CO2,压力变化小,不会形成压强差,所以无法准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错误,不符合题意。故选D。2.D【详解】A、铁丝如果没有点燃,直接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不能燃烧,不符合题意;B、描述中出现生成物的名称,属于实验结论,不符合题意;C、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白色固体,实验现象是产生大量白烟,不符合题意;D、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的氧化镁是白色固体,因此实验现象是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符合题意。故选D。3.C【详解】A、稀有气体通电时可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所以稀有气体用于制造多用途的电光源,正确。B、干冰升华吸热使温度降低,可用作制冷剂,正确。C、钨的熔点高,所以钨用于制作灯泡里的灯丝。错误。D、氢氧化钙能够与酸反应,可中和酸性土壤中的酸性物质,所以氢氧化钙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正确。故选:C。4.A【详解】A、氧气用于医疗急救,是利用了氧气能供给呼吸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符合题意;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C、活性炭用于除去冰箱异味,是利用了活性炭的吸附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D、钢丝用于作导线,是利用了金属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是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5.A【详解】A. 酚酞试液遇到盐酸不变色。故A错误。B.石灰水滴加硫酸铜溶液产生蓝色沉淀。故B正确。C. 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溶液温度降低,浓硫酸遇水放热。故C正确。D. 铁丝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体冒气泡,生成硫化亚铁溶液变为浅绿色。故D正确。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6.B【详解】A、氮气占 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稀有气体的含量多于二氧化碳,错误;B、根据化合物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其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因此ClO2、 Cl2、 HCl三种物质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4价,0价,-1价,氯元素的化合价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符合题意;C、金刚石是碳单质,因此碳含量一定高于生铁和钢,错误;D、铁的活动性弱于铝,人类利用金属铁优先铝,错误;故选B。7.B【详解】A、将Zn丝、Ag丝分别放入CuSO4溶液中,锌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锌和铜,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锌比铜活泼,银与硫酸铜不反应,无明显现象,说明铜比银活泼,可以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B、将Zn丝分别放入Cu(NO3)2溶液、AgNO3溶液中,锌能与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有红色固体析出,说明锌比铜活泼,锌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说明锌比银活泼,但是无法验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符合题意;C、将Cu丝分别放入Zn(NO3)2 溶液和AgNO3溶液中,铜与硝酸锌不反应,说明锌比铜活泼,铜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有银白色固体析出,说明铜比银活泼,可以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D、将Zn丝、Cu丝分别放入稀硫酸中,锌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说明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锌排在氢前,铜与稀硫酸不反应,说明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铜排在氢后,由此得出锌比铜活泼,将Ag丝放入CuSO4溶液中,银与硫酸铜不反应,说明铜比银活泼,可以验证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不符合题意。故选B。8.C【详解】A. Fe在O2中燃烧生成Fe3O4,而不是Fe2O3,化学方程式为,故A选项错误;B. 该化学方程式没有注明催化剂和反应条件,KClO3在有MnO2存在的条件下加热生成KCl和O2,化学方程式为,故B选项错误;C. P在O2中燃烧生成P2O5,化学方程式为,故C选项正确;D. Cu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不能与稀硫酸发生置换反应,故D选项错误。故选C。9.C【分析】根据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锌>铜>银,当把锌粉加入到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溶液中时,银首先被置换出来,在银完全置换后,铜才能被置换出来;一定量的锌粉,可能完全置换出银,也可能只置换出部分的银,滤液呈蓝色,说明滤液中含有硝酸铜,锌可能没有置换出铜,有可能置换出部分铜。【详解】A、滤液呈蓝色,说明滤液中含有硝酸铜,锌可能没有置换出铜,有可能置换出部分铜,故A错误;B、锌会首先与硝酸银发生置换反应,所以滤渣中一定有银,锌可能与硝酸铜反应,有可能没有反应,所以滤渣中可能含有铜,由于有硝酸铜的剩余,则一定没有锌,所以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不会产生气泡,故B错误;C、锌和硝酸银发生了置换反应,溶液显蓝色,所以滤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铜和硝酸锌;锌也可能反应了少量的硝酸银,也可能将硝酸银全部反应完,所以滤液中可能含有硝酸银,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不一定有白色沉淀产生,故C正确;D、该过程中一定发生的反应是锌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可能发生的反应是锌和硝酸铜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铜,故D错误。故选C。10.A【详解】A、铁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浅绿色的硫酸亚铁溶液和紫红色的铜,所以铁钉放在硫酸铜溶液中:银白色固体表面有紫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故选项正确;水通电可以分解出氢气和氧气,电极上有气泡产生,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二者气体体积之比为1:2,不是质量比,故选项错误;C、一氧化碳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放出热量,故选项错误;D、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生石灰中加入一定量的水,白色固体变成白色浆液,该反应放出大量的热,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难度不大,掌握金属活泼性、水通电的原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生石灰的化学性质等即可正确解答,同时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11.C【详解】物质的化学性质的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A、用金刚石裁玻璃是利用了金刚石的物理性质——硬度大,该性质无需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所以为物理性质,故A错误;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的物理性质——升华时吸热,该性质无需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所以为物理性质,故B错误;C、酒精用作燃料是利用了酒精的化学性质——具有可燃性,故C正确;D、铝作导线,是利用铝的导电性,该性质无需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所以为物理性质,故D错误。故选C。12. 除去表面氧化铝 2Al+3CuCl2=3Cu+2AlCl3 < +1 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 变为蓝色 将Cu与CuCl2溶液混合并加热 AlCl3【详解】(1)由于铝在空气中易与氧气反应形成一层氧化铝模,打磨铝片的目的是除去表面氧化铝;(2)由于铝的活动性大于铜,铝会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铝和铜,化学方程式为:2Al+ 3CuCl2 =3Cu +2AlCl3;(3)酸性溶液的pH<7;(4)氯化亚铜(CuCl)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l价,设氯化亚铜(CuCl)中铜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则x+(-1)=0,解得x=+1,[进行实验]根据资料需要验证步骤②中溶液是否有Cu(NH3)2+和Cl-。步骤④将另一份无色溶液放置于空气中,会变为蓝色,证明含有Cu(NH3)2+;所以步骤③要证明Cl-,故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5)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过程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反应过程放出大量热量,证明了Cu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CuCl,可以加热观察是否生成白色沉淀,若加热出现沉淀说明Cu与CuCl2溶液反应生成了CuCl,若不出现沉淀说明Cu与CuCl2溶液不能反应生成了CuCl;(6)由于实验中存在氯化铝,还要考虑氯化铝对实验可能带来的影响。13.(1) 丙 0.3g(2)解:设黄铜样品中参加反应锌的质量为xx=9. 75g样品中黄铜的质量为20g-9. 75g=10. 25g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答: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为51. 25%。【解析】(1)甲、乙、丙三次放出氢气的质量都是60. 3g,甲中稀盐酸的质量多,乙中黄铜样品质量多,所以丙同学取用的稀盐酸和样品恰好完全反应,他制取的氢气的质量是129g+20g-148. 7g=0. 3g,故填:丙;0. 3g;(2)见答案。14.(1)铁会与硫酸反应(2)腐蚀(3)隔绝氧气或空气(4)【详解】(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铁排在氢前,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铜和稀硫酸不反应,故用铜盘而不用铁盘;(2)烧石胆皆具蚀气,说明在古代人们已经认识到硫酸具有腐蚀性;(3)用泥封闭炉门“却火“,其主要的灭火原理是隔绝氧气或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4)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5.(1)刷漆(2)Fe2O3+3CO2Fe+3CO2(3)Zn2+、Cu2+【详解】(1)为防止铁质栏杆生锈,通常采取的措施是刷漆,能够防止锈蚀的原理是隔绝氧气和水。(2)赤铁矿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工业上用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炼铁,主要是利用CO的还原性,在高温下和氧化铁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O3+3CO2Fe+3CO2。(3)锌、铜的金属活动性比银,且锌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向一定量的AgNO3溶液中加入铜和锌的混合物粉末,锌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锌和银,锌粉反应完,若含有硝酸银,铜才能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充分反应后过滤,滤液呈蓝色,说明发生了铜和硝酸银的反应,但无法确定硝酸银是否有剩余,则滤液中一定含有的金属离子是锌离子、铜离子,其符号为Zn2+、Cu2+。16.(1) 红棕色粉末变成黑色(2) A试管中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常温下,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而铁锈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故铝比铁耐腐蚀Al2O3【详解】(1)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在高温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现象是:红棕色固体逐渐变黑(2)①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铜和硫酸铝不反应,故现象为:A试管中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析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②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常温下,铝能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进一步被氧化,而铁锈疏松多孔,具有吸附性,故铝比铁耐腐蚀;铝表面氧化膜主要成分是氧化铝,氧化铝中铝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化学式为:Al2O3。17.(1)(2)等(3)(4)【详解】(1)铁锈主要成分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化学方程式是。(2)盐与碱发生的反应可以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氢,化学方程式是。(3)炼铁的原理是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或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化学方程式是。(4)湿法炼铜的原理是硫酸铜与铁反应,化学方程式是。18. 水蒸气(或水) 低 +3【详解】(1)铁生锈实际上是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2)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熔点低;(3)LiMnO2中锂元素Li的化合价是+1,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设锰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可得:(+1)+x+(-2)×2=0,x=+3;(5)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9. H2 剧烈反应,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 2H2+O22H2O 3Fe+4H2OFe3O4+4H2【详解】A是常见金属单质,A是铁,B、C是非金属单质,且C是密度最小的气体,C为氢气,甲是磁铁矿的主要成分,甲是四氧化三铁,B是氧气,乙是无色液体——水,氢气和氧气点燃条件下生成水;氧气和铁点燃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四氧化三铁和氢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水;铁和水在高温条件下生成四氧化三铁和氢气;水在太阳能和光分解催化剂的作用下分解生成氧气和氢气。 故: (1) C的化学式为:H2;(2)铁在氧气中点燃的实验现象是剧烈反应,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热,生成黑色固体;(3)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2H2+O2 2H2O;(4)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3Fe+4H2O Fe3O4+4H2。20.(1)+4(2)CO(3)(4)使温度达到煤炭的着火点(5)防止生成的锌在较高的温度下又被氧化(合理即可)(6) 小 Cu/铜【详解】(1)锌元素显+2价,氧元素显-2价,设碳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3=0,则x=+4价;(2)由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均不变,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反应前碳、锌、氧原子个数分别为3、1、3,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锌、氧原子个数分别为0、1、0,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则3X分子中含有3个碳原子和3个氧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碳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则物质X的化学式为CO;(3)锌火是用燃烧法除去尾气的反应是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4)“其底铺薪”指利用燃烧的柴火将煤炭饼引燃,从燃烧条件分析燃烧柴火的作用是使温度达到煤炭的着火点;(5)“冷定”后方能“毁罐“取锌,是为了防止生成的锌在较高的温度下又被氧化成氧化锌;(6)合金与组成它的纯金属相比硬度大,所以纯锌的硬度比黄铜小;实验验证铝、铜、锌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可根据‘两盐夹一金’或‘两金夹一盐’选择药品,可以用:Al、ZnSO4溶液和Cu。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