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三《逻辑与思维》第一单元复习一、关键知识背诵1、思维的狭义与广义之分(p.3)2、思维的特征(p.4)3、思维的分类及其分类标准(p.5)4、思维的基本形态及其基本单元(p.5)5、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主要特征(p.6)6、逻辑的含义/不同用法、狭义逻辑学、广义逻辑学的含义(p.8)7、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p.9)8、比较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要求、逻辑错误等方面)(p.10-13)9、科学思维的特征(p.15)10、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p.16-17)二、体系建构1、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特征,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及其特性。2、掌握逻辑的不同用法,区分狭义逻辑学和广义逻辑学。掌握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区分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3、掌握科学思维的特点。体悟学会科学思维的意义。三、课标要求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区 别 内容 是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是对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反映形式 以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反映事物,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 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阶段 认识的初级阶段 认识的高级阶段特点 直接性、形象性 间接性、抽象性联 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起点,建立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理性认识才是真实可靠的,坚持理性认识从感性认识中来。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因为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更深刻、更全面、更可靠的反映,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指导人们按规律办事,有效地改造世界。 1、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四、易混易错特征 间接性 概括性 能动性关键词 见…而知…;通过…推断出…;揭示出;推断出 共同之处是…;整体上看…;共性在于…;总结出 创新;有选择的;主动、自觉区别 含义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指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 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思维对认识对象的反映不是机械的、消极被动的,而是主动的或能动的;自觉的、有计划有目的地对认识对象的属性进行抽象重组,得出既有认识对象的痕迹,又不同于认识对象的主观映像。作用 ①凭经验能认识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属性。 ②凭经验能认识根本不可能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属性。 ③能在对事物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蔓延式无止境的扩展。 ①概括是形成概念的前提。同类事物总结共性;同类现象中总结本质的规律性内在联系。 ②概括是思维活动的速度、灵活迁移的程度、广度和深度的基础。 ③概括是一切科研的出发点。 联系 间接性和概括性都能体现能动性。 四、易混易错2、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1、人们根据化石能够判断出远古人的生活习性;地震来临之前会出现一些奇怪的现象,如鸡鸭等动物会不断鸣叫,于是人们总结出动物出现异常现象时,可能会发生地震。由此可见,思维的重要特征是( )①间接性 ②概括性③抽象性 ④创造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A课堂练习2、下列选项能够反映思维具有概括性特征的有( )A.人们能够依据科学知识回答感官不能直接感知的问题B.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C.任何发明家的原材料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或他的实验室D.“树”这个概念,揭示了一切树所具有的共同属性,即木本植物【解析】A体现的是思维的间接性;B体现的是思维的能动性;C说明了思维与实践的关系与题干无关;D是用“树”这个概念来概括所有“树”的共同属性。D课堂练习划分标准 类型 含义从思维的方向看 发散思维 向不同方向扩散的思维聚合思维 向同一方向收敛的思维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 综合思维 整体地认识对象的思维分析思维 分别地认识对象的思维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 辩证思维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形而上学思维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 抽象思维 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形象思维 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四、易混易错3、思维形态的类型1、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问学生“这是什么?”学生回答:“句号”“月亮”“烧饼”“乒乓球”“老师生气时的眼睛” ... ...发散思维2、评价一个人的好坏与价值,既要看他的贡献,又要看他的错误。综合思维3、对于人体来说,想要研究人类遗传规律,主要分析遗传物质DNA。想要识别人体内有无炎症,主要看白细胞的数量。分析思维思考:下述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思维形态?课堂练习某互联网公司曾经要招聘一名市场公关部总经理,设置了招聘考题,题目是:“日”字加上1个笔画会是什么字?第一个求职者说是“田”字,第二个求职者回答是“旦”和“旧”,第三个求职者认为可以组成很多个字,像是:甲、电、申等。结果第三个求职者胜出了。原因在于他( )A.坚持了发散思维 B.坚持了聚合思维C.坚持了形象思维 D.坚持了抽象思维A课堂练习二、思维基本形态及其特征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区 别 含义 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词语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抽象思维 如果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为基本单元,就属于形象思维基本单元 概念 感性形象思维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等 在感觉、知觉、表象的基础上,运用联想、想象和幻想等主要特征 概念性、推导性、严谨性 形象性、想象性、情感性联系 ①是根据思维加工所使用的基本单元而区分的两种不同思维形态 ②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都来源于实践。 ③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依赖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有待于上升到抽象思维 四、易混易错4、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1.漫画《就在这块取》讽刺了有些人金钱至上的人生观。这是属于( )A.抽象思维B.形象思维C.个体思维D.群体思维【解析】要明确事物各种形态的含义,然后根据漫画所描绘的感性形象作为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就可以选出正确答案。答案选B。B课堂练习2.杜甫在《春望》中所写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这表明形象思维具有( )A.基本单元的形象性B.运行方式的想象性C.思维表达的严谨性D.思维表达的情感性D课堂练习主要含义 范围 举例规律 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 “要把握科学研究的逻辑”“这是生活的逻辑”逻辑规律与规则(思维规律)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说话写文章要合乎逻辑”“说的不合逻辑”“根据材料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要遵守逻辑规律与规则)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霸权主义逻辑”“强盗逻辑”“诡辩家逻辑”(违背了逻辑规律与规则)逻辑学或逻辑知识 作为一门学科的逻辑学 “学一点逻辑是有好处的”“逻辑也是一门基础学科” “大学生应该上逻辑课”“在一般人的印象中,逻辑很难学”四、易混易错5、“逻辑”的不同用法1、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都要符合逻辑。在这里,“逻辑”的意思是( )A、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B、思维的规律性或规则C、某种特殊的理论、观点或说法D、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答案B 结合材料中的语境“说话”“写文章”,可以推断,“逻辑”应该是指“思维规律或规则”,故B项正确。B课堂练习2、“逻辑”是一个多义词。下列语句中的“逻辑”一词是基于“逻辑学”含义使用的是( )A、司法工作者应当学点逻辑B、夏天穿棉袄,太不符合逻辑了C、我们要善于逻辑地思维和明确地表达思想D、电影《黑天鹅》中主人公的命运是符合生活逻辑的A课堂练习(1)推理:是由前提和结论构成的,由前提推导结论,前提作为结论的理由。(2)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3)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四、易混易错6、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结论:推理结论是否一定为真,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前提内容的真实性二是推理形式的有效性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所有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思考:这两个判断有什么相同点?概念是怎么构成判断的?相同点:都是“所有......都是……”的形式结构。“金属”“导电的”“事物”“变化发展的”用“所有......都是……”这一形式结构将两个概念联系起来构成判断形式结构:逻辑学把不同思维形式之间的联系方式称为思维的形式结构,简称形式结构。概念判断所有“金属”都是“导电的”所有“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示例评析“所有违法行为都是要受法律追究的,所有偷税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所以,所有偷税行为都是要受法律追究的。”此推理之所以能得出正确结论,从形式逻辑角度看取决于( )A、前提正确 B、理由充分C、符合实际情况 D、遵守思维规律解析 A:前提正确,如果不符合思维规律,结论不一定正确,A说法错误。B:理由充分,不能决定前提和结论都为真,B说法错误。C:符合实际情况,但不一定符合思维规律,C说法错误。D:从形式逻辑角度看,从真前提推出真结论,并不取决于思想的具体内容,而是取决于思想的形式结构,即取决于是否符合思维规律,D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D课堂练习规律名称 内涵/基本内容 公式 要求 适用范围 逻辑错误同一律 任何一种论断都必须具有确定性 A是A 确定性(自身同一) 概念和判断 偷换/混淆概念、偷换/转移论题矛盾律 任何一种论断都与其否定论断不能同时为真,必有一假 A不是非A 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自相矛盾/两可排中律 任何一种论断都否定论断不能同时为假,必有一真 A或者非A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矛盾判断 两不可四、易混易错7、逻辑的基本规律1、某人做了好事但没留下姓名。已知在甲、乙、丙、丁四人中有一人是做好事的人。当有人问到甲、乙、丙、丁四个人时,他们的回答如下:甲:不是我做的;乙:是丁做的;丙:是乙做的;丁:不是我做的。若其中只有一人说了真话,根据他们的回答我们可知,做好事的人是( )A、甲 B、乙 C、丙 D、 丁A解析:由题干可得出,乙和丁两人不可能同时说假话或真话,故他们中间有一个说的是真话。首先,假设乙说的是真话,则丁说了假话,得出丁做了好事,但是此种情况下甲说的也为假话,故甲应该也是做好事的人,但是只有一人是做好事的人,所以此假设不成立。由此可得出,丁说的是真话,故其余人都说了假话,所以甲说了假话,故好事是甲做的,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这三项与上述推理的结论不符。故选A。课堂练习2、在《韩非子》中有这样一则故事:郑县有一位姓卜的人,常常在外鬼混。一天他的裤子弄出了一个洞。他买了新布,回家让妻子为他做一条新的裤子。妻子问他如何做,他说“照原样”。于是他妻子把裤子照原来的样式做好后,照样在裤子原来的地方剪了一个洞。妻子违反了( )A、同一律 B、矛盾律 C、排中律 D、对立统一律A课堂练习四、易混易错8、科学思维的特征(1)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科学思维不盲目崇拜权威,不盲目相信书本结论;科学思维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注重实事求是的推理和论证,坚持以理服人,努力把握和遵循客观规律。(2)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3)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为什么: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越是复杂的事物,对它的认识越要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表现: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1、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它赖以生存的外都环境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因此,企业的领导者要善于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态势,适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主要表明( )①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②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普遍的适用性③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④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A课堂练习2、在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举行的国家天文学会议上,来自英国普茨茅斯大学和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地外物理研究所的一群科学家肯定了爱因斯坦在宇宙膨胀方面的理论。他们称,研究显示,爱因斯坦在宇宙膨胀问题上的观点精确得令人难以置信,他的理论如今对科学家们研究神秘莫测的宇宙膨胀问题仍有帮助。材料主要体现了科学思维( )①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②结果具有预见性③能指导人们的实践 ④结果具有可检验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D课堂练习感谢聆听,下节课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