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专练:社会现象类(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届高考材料作文专练:社会现象类(含解析)

资源简介

材料作文专练-------社会现象类
1.根据要求,完成写作任务。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长时间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体悟了《论语》《孟子》《庄子》等诸子学说的智慧,领略了中国传统建筑和戏曲的风采,感受了《水浒传》《红楼梦》等名著的魅力。当然,我们也看到了鲁迅笔下祥林嫂的悲惨结局与“祝福”文化、封建礼教有关。
在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能挖掘、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但也有极个别同学对传统文化没有太多热情,仅仅是为学习而学习,为背诵而背诵,对传统文化认同感不是太强。
校学生会邀请你作为主讲嘉宾与高一学生在复兴中学文化节开幕式上进行交流。你作为学校国学社的一员,你会讲些什么呢?请写一篇演讲稿,针对上述现象谈谈你的思考和主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某同学认为林黛玉多愁善感,他找到了“黛玉葬花”等情节作为证据;
某人认为《红楼梦》是乾隆组织文人写作的,她提供的理由之一是“大观园”的名称来自乾隆所写的“燕台大观”;
某人讨厌薛宝钗,他设想宝钗的结局是嫁给贾雨村,他找到的证据是贾雨村曾吟诵过“钗于奁内待时飞”的句子(注:贾雨村字时飞)。
以上“提出观点,寻找证据”的做法在社会生活中也很常见,请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认识。
要求:(1)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4)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论语》中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里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二)我国是千年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今天,“讲文明,懂礼貌”是每个人耳熟能详的标语。然而,在我们身边,时不时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图书馆内随便占座,学校食堂买饭不排队,升国旗时交头接耳,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在公物上乱涂乱画,公开场合大声喧哗,随手丢弃垃圾……
对于生活中的不文明现象,你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观点明确,有理有据,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23年,在线票务平台数据显示,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10%;2月以来预订寺庙门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相关监测数据也显示,2019年“寺庙”在社交平台上还处于籍籍无名的状态,4年时间过去,如今的搜索量增长了368倍。北京雍和宫限流了,杭州灵隐寺的十八籽手串限购了,西安广仁寺门口排出了一公里长队……
“年轻人的寺庙热”逐渐成为一种新时代的社会现象,不少媒体调侃年轻人在“上班”与“上进”之间选择了“上香”,在“求人”与“求己”之间选择了“求佛”,更有甚者认为,“年轻人让风气逐渐垮掉”。也有人对此表示理解。
对年轻人“寺庙游”现象,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针对这一现象,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学校和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例文:
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与‘承’”,希望能和同学们共同学习、探讨、进步。
整整一个学期的语文学习,我们一直行走在古代传统文化的潇潇细雨中,无须撑伞,无须疾行。在这细雨的滋润下,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我们的心里萌芽,扎根,灼灼绽放。因此,我们更要承担好“传”和“承”的责任。
“传”就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领悟。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地去观看、欣赏、存续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之花。我们需要认真体悟孔子“为国以礼”的谆谆教诲;我们需要认真体悟孟子“保民而王”的治国情怀;我们还要深深体悟庄子“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游刃洒脱。烛之武的审时度势,机智勇敢;窦娥的善良决绝,战天斗地;李斯大气磅礴的胸襟格局,林觉民深情勇决,缠绵大义的家国情怀,都值得我们牢记于心。让那些“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警醒,那些“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的教诲,永远回荡在人们心间。
体验传统文化的美丽,尽最大努力的把它们保护留存,这是一份责任,也是一份义务。而有的同学却只为学习而学习,对传统文化少了一点喜爱,缺了一份热情,丢了一份认同感。久而久之,就会丢失传统文化的根脉,也丢了自己精神憩息的家园。
“承”就是要挖掘、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我们要撇掉传统文化浮面的泡沫,挖掘出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孟子说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是告诉我们要抓好物质生产;“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是告诉我们要抓好精神教育。这就启示我们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曾子的小康社会图景,正是我们新时代践行的方向。“祝福”里的祭祀礼仪,是乡村风俗的一种,也是家族凝聚的动力。祈求幸福,追求福祉的愿望,又怎么能消失?只是那些封建的忌讳思想,对妇女的歧视行径,应该被我们远远地扔到历史的垃圾堆里才好。有辨别的拿来,有创新的继承,让他们在新时代赋予新的价值,这样我们才能把传统文化承续下去。
只有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才不会有“雾里看花”的迷惑;面对当今,不会有“乡愁何寄”的困扰。当然,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这次举办的文化节,就是我们体味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舞台。呼吁大家在文化节上,积极学习,深刻体悟,热心传播,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尽属于自己的力量。
再次预祝学校文化节圆满成功,预祝同学们收获满满。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举了必修下学过的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第二段谈不同的同学对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一是“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并能够挖掘、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一是“仅仅是为学习而学习,为背诵而背诵,对传统文化认同感不是很强”。
题目给的情景是:你是学校国学社的一员,被学生会邀请作为主讲嘉宾和高一学生在复兴中学文化节开幕式上进行交流。给的任务是写一篇演讲稿。题目要求你针对上述现象谈谈思考和主张。“上述现象”一是指传统文化里的两个方面;一是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两种态度。“思考和主张”,就是找出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和解决办法,表明你个人的观点和主张。
写作时注意要求写演讲稿,所以要注意演讲稿的格式。同时情景意识要强,要关注听众是高一学生,是在文化节开幕式上的演讲,是针对关于传统文化的现象进行的演讲,这一些都要在文本中体现出来;主题要鲜明,也要涉及到传统文化糟粕的一面,举例子要举课本中学过的例子;语言方面,要多用短句,多用排比句,这样让演讲具有力度和煽动性。多用比喻可感染听众的情绪,可多用一些书面语,这样更能够让听众接受,信服。
立意:
1.做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2.对待传统文化的方式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3.传承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4.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例文:
未必需要“正确”
生命有自我证明和自我实现的本能,折射在现实中,好比一些人更看重那些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用它们来证明自己的正确性。无论出于寻求认同感或是为了达成特定目标,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且合乎情理,但它经不起理性的推敲。
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做法有助于人们坚定个人选择,减少异己干扰,主观上属于利己的行为。在一些情况下,寻找有利证据的自证可视作对舆论的有力对抗;地心说尚是主流观念的时代,哥白尼的日心说堪称离经叛道,正是他在寻找证据过程中不断坚定的信息和他个人不盲从大流的精神让他得以保留自己的见解,迈进科学的一步。
然而当下的人们所做的事与此有着本质上的差异:科学研究是从无数次推演和实践中得到结论,继而搜索旁类佐证的;现在的大多人没有经历全面合乎理性的思考,仅凭借有限的阅历或资料,草草定下观念,这之后才去寻求证据,属于本末倒置的行为。预设好的结论则会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影响人们的选择,使他们局部地去查阅史书或社会实事,着重于寻找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于是加重了片面的看法。男女有别乃21世纪热议的话题,网民们各执一词,纷纷搬出用以自证的社会事件,不同观念的网友间常常引发语言冲突甚至上升至网络暴力。实际上,如果能跳出固有的思维成见,以全局的观念搜阅古今的资料,便可见今日之无数都来自“歧视”与“被歧视”而已,没有对错之分,而重在采取行为力求改变。
刘擎说:“一个错误的、固定的看法,比无知的状态更加危险。”处在“舒适圈”中的人们很难看到这种状态下的弊端,如果不尝试打破成见,去寻找自己的认知之外,甚至与之相悖的例子,人就不会更新思维模式,学习到更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主动将自我纳入信息茧房中,所营造的不过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自信”与“正确”。《三体》中的人类被打上了思维钢印,使其坚信信条,然而信条的内容被篡改,引发了人类的集体绝望与反叛。一味地看重自我正确性,而不去吸纳更多可能,无异于自取灭亡。
实际上,人们常常不是因为看不到弊端,而是出于自证、自负等微妙心理固执己见。认可与自己认知相悖的事情并不代表“我是错的”,而是让我们“更加正确”。韦伯曾言真科学都具有证伪性,即具有是错误的可能性。只有经得住实验检验的观点是值得我们追寻的,而追寻的第一步,就是要打开眼界,拓宽胸怀,去承认自己有错误的可能,寻找多元的例证来丰富修正自己的思想,达到上乘的境界。
比起单单看重支持自己看法的证据,来证明自我的正确,我们更应该以开拓的眼界拥抱“不正确”的可能,实现灵魂的丰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材料列举了几个提出观点、寻找证据的例子。这些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分别从《红楼梦》中找出相关的例子。比如,第一段中某同学认为黛玉多愁善感,便专注于“黛玉葬花”等情节,而忽略终日以泪洗面的黛玉也有活泼娇憨的一面,比如宝玉见宝钗洁白丰满的手臂发呆便被她趣称为“呆雁”;宝钗为惜春画画开单子,黛玉打趣道“把他的嫁妆单子也写上了”;湘云咬舌被趣称为“爱哥哥”……比如,第二段中某人的说法,或许有道理,或许是对原文贾元春命名原因“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的忽略。对于第三段,材料首先便指出“某人讨厌薛宝钗”这一情感态度干扰,说明“提出观点,寻找证据”也会存在主观片面性。
写作要求中需要对“提出观点,寻找证据”的做法谈看法,也就是说,应当指出如何看待“提出观点,寻找证据”,可以认同,也可以反对。
如果认可,则需要对此进行阐述分析。为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寻找证据加以证明这是正确的做法。因为要证明自己观点是否正确,只能是提供有利的证据加以证明。古往今来人们也都是这样做的。因为只有证据是最可靠也是最有说服力的。比如《石钟山记》中,苏轼为了证明石钟山名称的由来,夜里与儿子亲自来到石钟山下进行探寻,最终证明别人的观点是错误的,而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类似这样的例子有很多。
若不认可这样的做法,可以从下面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观点,寻找证据”,无非就是用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是无可厚非的,但若因此忽视相反的证据,就容易造成认知的偏狭。当我们选择性地注意和收集那些支持性的证据,不断巩固自我认知,排斥与自己判断相反的证据,更不会去验证那些证据的对错。我们不也常常这样吗?比如,我们讨厌某个人就会下意识地多看这个人的短处,以进一步来证实此人的讨厌。这种情况,尤其会使我们在面对一些模棱两可、难以决断的复杂问题时,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判断和解释。对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给予过分关注,无疑会导致我们在认识上和行动上的一些误区。它会使我们忽略那些与自己看法相悖的证据,甚至还会让人花费更多时间和认知资源去否定和抵制与自己看法相左的观点,这当然是有害的。因此,这样做非但无助于“正确性”的形成,反而会让人陷入自以为是的泥沼。
当然,也可以指出“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也绝非毫无意义。每个人都渴望寻求“自洽”的状态,都需要拥有“确定感”;而这种对“正确性”的追求如果是热爱“真理”的表现,那么更是值得赞赏的。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由于客观局限,即便是对“真理”的认知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需要经过反复实践,还因为认识的无限发展性,决定了对真理的追求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由此,绝对的“正确性”是否存在,就颇值得怀疑。
写作的时候,可以先表明自己的观点,比如你认为“提出观点,寻找证据”的做法并不可取,然后可以分析原因,比如忽视相反证据,认识和行动上出现误区等。最后再重申观点。
立意:
1.眼见未必为实。
2.证据也未必可靠。
3.证据是最好的证明。
3.例文:
礼行天下,温暖你我
自进入幼教接受教育开始,老师就以“讲文明,懂礼貌”教育孩子。正是从娃娃抓起,文明礼仪教育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社会风化才日渐澄化。不过,我们在享受礼仪之邦厚重温馨的气息滋养的同时,还会看到一些有伤风雅,令人大跌眼镜的现象和事情。也正是如此,才让我们的心情“颇不宁静”。
温暖的人际关系、和谐的世界是每一个人都希冀和憧憬的,要达成所愿,就需要我们在处理各种关系时应该“礼”字当先。只有礼行天下,人与人之间才会少去几分凄寒彻骨,多一些脉脉温情。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君子之风,简而言之当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时彬彬有礼。以此为标准,古今中外的名人侠士很多是不能入君子之列的,像楚霸王项羽、焚书坑儒的秦始皇等,尽管他们在中国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但对五千年文明长河的疏浚,他们不是以文明礼仪为工具,而是以征战挞伐和杀戮为快意的。很显然,这种涂抹上鲜血和生命的历史画册与文明礼仪是背道而驰的。
荀子关于“人无逆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并不宁”的论述,充分说明礼仪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世风淳化,首先当是社会风气健康积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虽不需要做到相敬如宾,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互相帮助、相互取暖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以邻为壑、隔岸观火,那么整个世界就少去了生机与活力,也就没有了希望。
放眼当下,各种“霸”时时刷屏,乱刻乱画随处可见,“XXX到此一游”的清秀文字从陆地到大海,再飞上天空,行事者满足了自己一时“扬名于世”的虚荣心,殊不知因为自己的不文明、不礼貌破坏了社会的风气,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显而易见,这些逞一时之快而与社会主流相左的做法是为社会所不容的。要让我们生活的环境风清月明,必须把这些旁逸斜出的枝节剔除。
礼仪之邦,礼行天下。这样,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变得越来越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变得更加融洽。当代青年应该从自我做起,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把文明礼仪的接力棒牢牢握在手中,做一名合格称职的接力者。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综合分析情境材料可知,它是由两则材料组成的非连续性文本。就材料谈及的话题而言,主要探讨的是“礼”的问题。其中,第一则材料引经据典,从古代儒家经典中引述关于“礼”的论述,足见古人因为意识到礼对个人成长和社会风化的重要性,所以对“礼”特别重视;第二则材料,则是从现实的角度强调了注重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在具体分析时,先提出“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的意义,然后从反面列举了现实生活中不注重礼貌与文明的表现。由此,材料提供的思考角度有:当下,为什么要重视文明礼仪;我们该如何与不文明的现象进行“斗争”;“讲文明,懂礼貌”,我们该如何做;文明礼仪在现实社会中有什么意义。
理解了材料,明确了任务,文章写作时首先从材料中提取主题——文明礼仪行天下,温暖你我、和谐世界;继之,把观点与材料对接进行理论分析;然后,以论点观照现实,论述行文明礼仪的价值与意义。为了增强说服力,可以从反面列举不文明的现象进行对照;最后,关联现实,当代青年应该传承和接力文明礼仪的大旗,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和谐。
立意:
1.礼行天下,和谐你我。
2.用文明礼仪之水浇灌社会之花。
3.礼仪之邦倡文明,社会更温暖。
4.例文:
“上香”之外,更应用自己的声音与时代共鸣
最近,“年轻人不上进只上香”的话题在网络吵得沸沸扬扬。对此,有网友表示:年轻人“在上班和上学之间,选择了上香;在求人和求己之间,选择了求佛。”
说年轻人不上进只上香,更多是网友对这一现象的“自黑式调侃”,如果真的一本正经的当成大事去训诫,反倒是对年轻人以及如今寺庙游的双重误读。无需嘲讽,无需紧张,给予年轻人足够的宽容信任,也对这一现象理性看待,积极引导。
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当认识到,这或许是源于外部环境因素下年轻人的心理状态出现转变,寻求心理解压或慰藉成为共性。当生活压力和不确定性越多,人们越倾向于诉诸超自然力量。如今年轻人也面临不小的压力,考研究生、找好工作、摆脱单身等。而压力之下,年轻人寻找一个释放压力、转移焦虑的渠道,选中了香火氤氲、庄严宝相的寺庙。年轻人去寺庙,除了拍照打卡,体验不一样的消费场景,其中的确兼顾了寻找“树洞”的期待。
然而,走进寺庙不等于四大皆空。考试通过也好,事业顺心也罢,很多人去寺庙许下的愿望,都是“世俗”的。在“拜佛”中,年轻人寄托一种对更“向上”,也更“积极”的生活的期待。即使只是片刻的宁静,也会给那些时刻需要与生活“斗智斗勇”的年轻人增添一丝勇气与笃定,能够更加热情、也更加积极的面对生活。
起初,对于年轻人的上香热,也并不是所有人一开始就有理解,不乏指责当代年轻人不上进之语。但是,我认为,与其忧心年轻人上香,不如关心他们在求什么,从根子上解决他们的需求。
首先,我认为应当给予年轻人足够的支持,重塑对生活的确定感和控制权。比如政府部分要提供就业支持,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等等。此外,媒体也应持中守正,不贩卖焦虑,不要过度宣传内卷,也不无度支持躺平;多宣传正向价值,宣传平凡人生、劳动精神、勤劳致富的榜样,更全面、客观的向年轻人呈现世界的样貌。
但最重要的,则是我们自身寻求心理的抚慰之后,依旧要满怀奋斗热情投入现实生活。时代是时刻更新,随时进步的。无论以何种姿态来说,时代的大基调永远是发展的、上升的。我国现在需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而我们自当练就过硬本领,让自己成为我国人口总量、结构、素质任意一维的优势组成。正如雷锋所言:“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永远不会干枯,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最有力量。”
青春如白驹过隙,怎么才能过得丰富而有意义?“上香”永远不是终点,为自己发声,为时代伴唱,用自己的声音与时代共鸣,才能与时代共同谱写出冲击自己生命的灵魂交响曲。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中,雍和宫、灵隐寺、广仁寺等“寺庙游”项目的爆火,看似只是某一类型旅游项目的爆火,但实际上,年轻人去寺庙,并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而是意图借礼佛、上香等,希望自己能得到佛祖庇佑。所以,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今年轻人面对逆境,无法用自己的努力拼搏去改变,而只是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佛祖显灵”的虚妄思想上。对此,可以认为这是现在部分年轻人不求上进、又颓又丧的表现。当然,深入分析也可以看出,正是因为当代年轻人生活、工作等压力过大,已远远超出了他们自身所能承担的程度,才会导致“寺庙游”的火热。而且,或许这也只是部分年轻人的心理寄托,并不意味着“寺庙游”之后,年轻人们不会继续努力,因此可激励年轻人努力走出困境,在奋斗中找寻生命的价值。
写作时,对于这一现象,首先应当指出“寺庙游”火热背后的本质问题:即当代年轻人压力过大,寄托于“佛祖显灵”这一心理安慰。而对此,首先承认年轻人在遭遇压力、困境时寻求心理解脱行为的合理性,而不是对“寺庙游”一味地批判和否定。但在此基础上,还是应该深入思考,作为当代青年应当以何种态度面对人生困境。毫无疑问,在面对诸多困难时,我们年轻人不能自怨自艾,寻求庇佑,而是要提振精神,守住三观常识,用自知自足的良好心态,脚踏实地的稳健作风,学习奋斗的不懈努力,去开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可充分运用举例论证,列举当今时代老中青三代精神榜样在面对困境或巨大挑战时不气馁、不放弃、积极奋斗的例子加以论证说明。
立意:
1.以努力破困局,而不是寄希望于佛祖。
2.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生活中的不利因素。
3.把命运抓在自己手里,从自身寻找生活的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