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广西专版历史高考总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11 工业革命与世界殖民体系(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广西专版历史高考总复习--单元目标检测卷11 工业革命与世界殖民体系(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5广西专版历史高考总复习
单元目标检测卷十一 工业革命与世界殖民体系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随着流入城市的人口激增,城市原有的住房不能满足需求,城市住房十分拥挤。城市居住条件太差,卫生环境十分恶劣,疾病流行。英国工业化初期的主要能源是煤炭,其产生的煤烟尘和水蒸气相结合,使伦敦成了“雾都”。这说明(  )
A.圈地运动使得城市的人口剧增
B.城市化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C.工业化进程中的问题逐渐显现
D.内燃机的使用加剧了环境恶化
2.从1872年开始,法国政府创立了一批徒工学校。1879年,成立了技术教育委员会。1880年,制定了《徒工手工学校和初等学校补习学校法》,把徒工学校纳入学校教育系统。下列对此解释最合理的是(  )
A.人文主义对人的关注
B.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
C.工业革命对技术工人的巨大需求
D.民主政治发展对国民的素质要求
3.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劳动力短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外国劳工已达120万之多,他们遍布德国工农业生产的各个部门,德国因此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劳动力输入国。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德国 (  )
A.工业化推进的速度较快
B.殖民扩张导致劳动力不足
C.战争使得人口大量减少
D.民主政治有了长足的发展
4.据统计,在1901—1920年英国产生的159名贵族中,除因军功受封者外,有商人(其中一半是工业家)66人,34名专业人士(多数为律师),只有20人是凭借土地背景成为贵族。这一现象说明英国(  )
A.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关系变革
B.工人运动促进了民主化进程
C.贵族在政治生活中地位降低
D.工业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
5.英国经济史学家克拉潘说:“无怪不列颠的对外贸易几乎表现成为一个棉织品的问题,也无怪曼彻斯特在决定国家的商业以及工业和社会政策上要求更大的发言权了。”克拉潘意在说明工业革命(  )
A.使曼彻斯特迅速崛起为工业城市
B.冲击了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度
C.推动资本家对政府经济政策的干预
D.使英国实现了本国工业化
6.1848年6月,马克思、恩格斯在德国一起创办了《新莱茵报》。该报在1849年5月就被迫停刊,但却出版了301期。办报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在国内外几十个城市设有固定的通讯员,形成通讯员网,发表的读者来信多达几千封。这反映了当时欧洲(  )
A.科学社会主义得以传播
B.封建贵族实力雄厚
C.无产阶级革命掀起高潮
D.言论自由得到保障
7.(2023福建南平三模)1861年,马克思在《致斐迪南·拉萨尔》中说:“达尔文的著作非常有意义,这本书我可以用来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他也认为“人的存在具有特殊性,不能将自然法则直接搬用到人类社会中。”这说明了(  )
A.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诞生奠定思想基础
B.自然选择法则能准确解释人类社会发展
C.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规则
D.社会科学的研究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
8.(2023山东潍坊二模)巴黎公社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经普遍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它同时拥有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既负责公社各项法令的制定工作,同时也是各项决策的执行者,还负责执行并监督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这一体制(  )
A.反映了工农联盟的政权性质
B.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C.保障了政权的统一和稳定
D.旨在提升政府行政效率
9.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原理是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导体上就会产生电流。在此基础上,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制成了一部大功率发电机,从而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这表明当时(  )
A.技术进步离不开实践的总结
B.德国占据了技术革命的先机
C.科学进步推动生产技术革新
D.国际合作是技术革新的前提
10.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出现了以回归乡土为取向的乡土运动。其间乡土文学大行其道,传统乡村生活被想象成一种家庭和谐、生活悠然、亲近自然的“田园诗”。各地争相编撰乡土教程、乡土志,面向学校、家庭和社会广泛传播。这从侧面反映了(  )
A.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
B.浪漫主义思潮进一步传播
C.民族国家概念被普遍认同
D.小农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
11.19世纪初,拉丁美洲各国独立后,美国总统门罗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1898年,美西战争后,美国获得了古巴和菲律宾,美洲开始从“美洲人的美洲”向“美国人的美洲”转变。这一转变(  )
A.说明欧洲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B.体现了美国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
C.表明美国放弃孤立主义政策
D.反映美国即将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12.19世纪70年代,拉丁美洲进入出口贸易增长的“黄金时期”。阿根廷的羊毛、牛羊肉、小麦,巴西的咖啡、甘蔗、烟草,智利的硝石、锡、石油,这些产品的出口量保持着持续增长的势头,这反映了(  )
A.拉丁美洲日益卷入世界市场
B.拉丁美洲经济全方位快速发展
C.拉丁美洲的工业革命成效显著
D.考迪罗体制有利于经济发展
13.(2023河北张家口三模)1876年9月,比利时国王在“赞助伟大的科学研究工作”的名义下召开“布鲁塞尔国际地理学会议”。与会的英、法、德等国代表同意在欧洲设立“国际考察和开发中非协会”,由各国在下面设分会。布鲁塞尔会议通过了这一建议,并划定协会的活动范围。这说明当时(  )
A.工业文明成果向全球传播
B.西欧各国加快对非洲的争夺
C.列强之间的矛盾有所缓和
D.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14.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到来,欧美国家在亚非拉国家建立商站、租借地、移民区、殖民地,通过控制和掠夺他们的资源,构成了新兴工业世界全球经济体的中心区。上述材料反映出垄断资本主义(  )
A.推动了资本主义政治体系的确立
B.阻碍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
C.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助推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5.1918年11月,扎格鲁尔要求英军撤出埃及,成立立宪的独立埃及政府,并发起了全国性的签名运动。这(  )
A.反映了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
B.迫使英国承认埃及完全独立
C.是对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回击
D.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16.1907年,亚洲许多国家的革命者和流亡者在日本成立了“亚洲和亲会”,明确提出:“本会宗旨在反抗帝国主义,期使亚洲已失主权之民族,各得独立。”并约定:“亚洲诸国,若一国有革命事,余国同会者应互相协助。”这表明(  )
A.亚洲国家实现了革命斗争方式的统一
B.亚洲各国面临着共同的历史任务
C.联合斗争是革命取得胜利的保证
D.日本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指挥中心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在英国工业革命后,大批工人进入工厂工作,工人们忍受着恶劣的工作环境。很多棉纺织厂不仅毫无新鲜空气,混合着令人窒息的热蒸汽和煤气、毒臭,还有大量飞絮和尘埃,工人们就是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工作,身体健康受到了严重伤害,以至到了40岁就丧失了劳动能力。更为严重的是,在工业革命中,大量的童工进入工厂,干着成年人的工作却拿着更加低廉的工资。到1830年,英格兰的大工业城市中没有一个有完全安全的饮用水供应。最为典型的就是泰晤士河,河流被污染后散发出阵阵恶臭,致使旁边的议会大厦在议会开会期间都不能打开窗户。
材料二 英国议会中的改革派在全国范围内对工人阶级的工作状况作了大量的调查,向议会和政府提交了报告。经过多方的努力和斗争,1833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工厂法》,规定不得使用9岁以下的童工。1847年通过的《河道法令》规定,禁止污染饮用供水。1848年通过的《公共卫生法》要求把污水和废弃物集中处理。在1875年、1882年和1885年,英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三部《工人阶级住房法》,到1890年,议会又通过了新的《工人阶级住房法》,该法标志着英国地方机构为工人阶级提供大范围租赁住房的开始。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宏图《再造社
会:19世纪欧洲的社会革命与化解》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解决工业化问题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举措的作用。(4分)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从英国工业化发展中可以得到的历史启示。(4分)
18.近代以来,人们不断追求理想社会,走在追梦的路上。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罗伯特·欧文1771年出生于英国一个贫苦的家庭,9岁时就当了学徒。1799年,欧文在新拉纳克工厂进行改革试验,他想消灭社会上的不合理现象,消除无产阶级的贫困状态。他从缩短工时入手,实行了一系列提高工人福利的改革,为工人创办托儿所、幼儿园和模范小学,并建立了专门商店,廉价供应食品和生活必需品。此外,工厂还废除了惩罚,代之以说服教育。1824年,欧文又到美国创办了“新和谐公社”,即他追求的“理想国”,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等原则。
——摘编自冯克诚、田晓娜主编
《世界通史全编》
材料二 1894年,张謇考中状元,他是以翁同龢为首的“清流”党的决策人物之一。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张謇任实业总长,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1895年,张之洞授意张謇在通海一带创办纱厂。“大生”取自《周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大生”二字也寄托了他的理想:服务社会,造福民生。1926年,张謇去世时给南通留下的是一个拥有50多家企业、2400多万两白银、当时全国最大的民族资本集团。还有由400多所各类学校、场馆组成的教育文化体系,以及一套完整的水利、交通、供电等市政基础设施和一系列公益慈善事业,缔造了一个近代南通模式的“理想国”。
——摘编自章开沅《张謇传》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人社会理想实验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人社会理想实验的共同之处。(6分)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阶段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
19世纪中 叶前后 19世纪上半期,亚洲掀起了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等把这次革命运动推到了顶点。其中1857—1859年的印度民族大起义是一次由封建王公领导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和争取民族独立的起义
19世纪末 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人民掀起了以中国辛亥革命和印度1905—1908年的反英斗争为代表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新高潮,这次革命斗争以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为主体,也包括旧式农民起义
第二次世 界大战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洲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大大促进了亚非各国的团结和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互助合作开辟了道路。1964年,77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发表了《七十七国联合宣言》,要求建立新的、公正的国际经济秩序
从表中提炼一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发展的趋势,并加以合理解释。(14分)
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从17世纪末便在非洲从事奴隶贸易。1807年英国宣布废止奴隶贸易,随后在西非沿海建立了几个殖民据点。19世纪中期,英国与非洲国家和部落签订了不平等通商条约加紧对非洲的侵略。19世纪末,欧洲对非洲的争夺和瓜分走向高潮。英国也加紧了对非洲侵略和扩张的步伐,力图建立“从开普敦到开罗”的殖民帝国。从1890年到1900年,英国对非洲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侵略战争。到20世纪初英国在非洲夺占了20个殖民地和附属国,占非洲土地面积的29%。
——摘编自艾周昌等主编
《非洲通史·近代卷》等
材料二 1955年亚非会议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与非洲国家有了直接交流。此后,绝大多数非洲国家都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非洲国家在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人权等问题上都支持中国。50年来中国对非洲援建了近900个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项目,并免除了31个非洲国家共计105亿元人民币的债务。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对非洲投资,而非洲的石油、木材、铁矿石、有色金属等源源不断出口到中国。中国还为数万名非洲学生到中国留学提供奖学金,并派出一万余名医疗人员赴47个非洲国家援助。除此之外3000多名中国维和官兵参与维和行动,大批中国青年志愿者赴非洲工作。
——摘编自艾周昌、沐涛《中非关系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17—20世纪初英国在非洲的扩张历程。(8分)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比分析现代中非关系与近代英非关系的差异。(4分)
单元目标检测卷十一 
1.C 根据题干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时期,煤炭的大量燃烧以及城市人口增多,造成环境恶劣、疾病流行等问题,工业化进程中的问题逐渐显现,C项正确;题干材料主旨是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问题,A项与题干材料主旨不符,排除;题干材料反映了工业化进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没有体现城市化阻碍经济发展,排除B项;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此时还未出现,排除D项。
2.C 根据题干材料时间“1872年”“1879年”“1880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徒工学校为工业革命培养技术工人,故选C项;徒工学校主要针对工人,不能体现人文主义对人的关注,排除A项;题干材料中的现象是法国政府主导的,排除B项;题干材料主要体现对工人的职业素养的培养,不是国民的素质,排除D项。
3.A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工业迅速发展,工业化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此德国吸收了大量海外劳动力,故选A项;B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排除;《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的君主立宪制,保留了浓厚的专制残余,排除D项。
4.A 题干材料体现的是1901—1920年英国贵族成分发生变化,其中商人(其中一半是工业家)、专业人士等进入贵族行列,这主要是因为两次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社会结构发生分化,故选A项;B、C、D三项说法与题干材料无关,均排除。
5.C 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工业革命与英国对外贸易政策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工业革命促使棉纺织业企业家积极干预英国政府的内外经济政策,故C项正确;A项不是克拉潘强调的主旨,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工业革命对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影响,故排除B项;是否实现了工业化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来,故排除D项。
6.A 马克思、恩格斯在欧洲革命期间创办《新莱茵报》,建立通讯员网,发表读者来信,宣传了革命,传播了科学社会主义,故选A项;封建贵族实力雄厚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B项;1848年欧洲革命不属于无产阶级革命,排除C项;“被迫停刊”说明当时言论并不自由,排除D项。
7.D 根据题干材料“当作历史上的阶级斗争的自然科学根据”“不能将自然法则直接搬用到人类社会中”,可知马克思认为生物进化论对于阶级斗争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社会科学的研究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故选D项;生物进化论诞生的标志是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这一时间晚于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排除A项;根据题干材料“不能将自然法则直接搬用到人类社会中”,可知马克思强调自然选择法的理论不能和社会科学直接划等号,自然选择法则能准确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西方殖民者将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理论运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其目的是为殖民扩张服务,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是社会发展的规则的说法错误,排除C项。
8.B 根据题干材料“巴黎公社的最高权力机关是经普遍选举产生的公社委员会”,公社委员会拥有诸多实权,可知这一体制体现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故选B项;巴黎公社没有建立工农联盟,排除A项;巴黎公社很快被反动势力镇压而失败,排除C项;经普遍选举产生公社委员会,旨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排除D项。
9.C 根据材料,可知1866年,德国科学家西门子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的基础上制成了一部大功率发电机,由此开启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可见科学是技术的先导,科学进步推动了技术革新,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由科学到技术的过程,而不是技术与实践的关系,排除A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多国同时进行,德国并没有垄断技术、占据技术革命的先机,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提到了科学与技术的先后关系,没有提到法、德两国合作的内容,排除D项。
10.A 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正值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统一后的德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在生产力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城市环境造成了破坏。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希望回归到传统乡村,因而出现了材料中的“乡土运动”,故选A项;浪漫主义思潮在18世纪末兴起,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民族国家是指欧洲近代以来,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民族独立运动建立起来的、以一个或几个民族为国民主体的国家,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以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与材料“乡土运动”无关,排除D项。
11.B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从“美洲人的美洲”向“美国人的美洲”的转变出现在1898年,这时美国即将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这一转变是为了满足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A、C、D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2.A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拉丁美洲出口商品主要为农牧产品和矿产资源,属于初级产品,说明拉丁美洲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选A项;根据题干材料,可知拉丁美洲经济依赖初级产品出口,自身生产能力有限,并未实现全方位快速发展,排除B项;初级产品的出口反映了拉丁美洲自身工业生产能力有限,排除C项;考迪罗体制下,专制独裁政治盛行,阻碍了拉丁美洲国家经济的发展,排除D项。
13.B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876年9月西方列强召开殖民会议,商讨争夺非洲的问题,并划定活动范围,这说明当时西欧各国在加快对非洲的争夺,故选B项;西方列强借“赞助伟大的科学研究工作”之名成立协会,目的是争夺非洲,所以其实质并不是传播工业革命的成果,排除A项;这一会议只是暂时协调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的利益,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和缓和它们之间的矛盾,排除C项;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4.D 根据题干材料“垄断资本主义”“控制和掠夺他们的资源”“构成……中心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垄断资本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故D项正确;题干材料未涉及资本主义政治体系的确立,故A项错误;垄断资本主义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发展,故B项错误;垄断资本主义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世界市场在17—18世纪已初步形成,故C项错误。
15.A 根据材料“扎格鲁尔要求英军撤出埃及,成立立宪的独立埃及政府,并发起了全国性的签名运动”,可知扎格鲁尔要求英军撤出埃及,实现民族独立,建立埃及的立宪政府,反映了埃及民族民主意识的觉醒,故选A项;该运动迫使英国作出让步,但英国仍保留了大量特权,故埃及并没有实现完全独立,排除B项;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华夫脱党运动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独立运动,而不是无产阶级运动,排除D项。
16.B 根据题干材料“在日本成立了‘亚洲和亲会’”“若一国有革命事,余国同会者应互相协助”,可知亚洲许多国家面临着共同的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这促使各国在革命斗争中加强联合,故B项正确;亚洲国家没有实现革命斗争方式的统一,故A项错误;联合斗争不一定能够取得革命的胜利,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不能说明日本是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指挥中心,故D项错误。
17.参考答案 (1)社会问题:工人健康受损;大量使用童工;工作条件恶劣;环境污染严重。
(2)举措:加强政府监管;通过立法治理。作用:缓和了社会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行;促进环境的良性发展。
(3)历史启示:工业化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社会改革来推动,需要社会各种力量的努力;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法律手段解决社会问题;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18.参考答案 (1)背景
欧文:英国进行工业革命;工人阶级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加剧;欧文的个人经历。
张謇: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受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西学东渐,张謇是爱国和进步知识分子的代表。
(2)共同之处:两者都缺乏实现理想实验的社会基础;实业带动经济、教育、社会全方位发展;都重视实验验证。
19.参考答案 趋势: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领导阶级由封建统治阶级、农民阶级转变为资产阶级、无产阶级。
解释:19世纪中期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是由封建王公领导的,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是由农民阶级领导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和中国的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成立的。领导阶级不同与本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有关。19世纪中期,处在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低;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民族意识不断觉醒,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先进的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成为反帝反封建运动的领导力量。
(其他趋势:斗争形式由独立斗争到团结斗争;斗争目标由实现民族独立到民族独立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发展道路日益多样化)
20.参考答案 (1)简评:从17世纪末开始,英国在非洲从事奴隶贸易,建立殖民据点,加速了本国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给非洲人民带来灾难;19世纪中期,英国工业革命完成,对非洲开展不平等的通商贸易,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市场和原料,将非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完成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动侵略战争,和其他列强一起瓜分非洲,使英国得以在非洲建立庞大的殖民帝国,巩固了英国在非洲的殖民统治,也给非洲带来了灾难。
(2)差异:中国奉行合作共赢;英国奉行利益至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