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 青藏地区目录一、单元信息 2二、单元分析 2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 4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4五、课时作业 5(一) 第一课时 感受青藏地区的魅力 5(二) 第二课时 见证高原湿地的变化 8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111地理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基本信息 学科 年级 学期 教材版本 单元名称地理 八年级 第二学期 人教版 青藏地区单元 组织方式 团自然单元 重组单元课时信息 序号 课时名称 对应教材内容1 感受青藏地区的魅力 自然特征与农业2 见证高原湿地的变化 高原湿地— 三江源地区二、单元分析( 一) 课标要求根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21年版)》 的要求,本章内容属于“认识 中国”主题中“认识分区”部分,课标具体要求见表 1。表 1 “认识分区”内容标准和学业要求标准 学业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 能够描述中国不同地区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要性。 的主要地理特征 (区域认. 结合实例,描述不同区域的差异,说明区域联系 知),比较区域差异,从区和协同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 .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区域城乡分布和变 化,推测该区域城乡发展图景。 . 进行野外考察或运用相关资料,说明自然环境与 地方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 域的视角说明人类活动 与自然环境和资源的关 系 (综合思维),初步形成 因地制宜发展的观念 (人 地协调观)。(高寒牧区) (海拔高,平均海拔4000米) (原因) (生产) (表现) (高寒的青藏地区) (服饰) (饮食) (生活) (民居)(二) 教材分析1. 知识框架(植被、土壤、河流)河谷农业影响(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图 1 “青藏地区”知识框2. 内在逻辑认识区域是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在描述不同尺度的区域时,侧 重点也有所不同。描述宏观区域,侧重关注区域的整体性,描述微观区域时,更 关注区域的差异性。本章主要包括两节内容,第一节是“自然特征与农业” ,第 二节是“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从逻辑结构上来看,存在着总分的结构, 即第一节内容的展开,是从青藏地区的地形入手,介绍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突出 特征——高寒;而第二节内容,主要在认识青藏地区整体性的基础上,深入学习 具有典型地理特征的区域——三江源地区。从教材的内容上来看,本章渗透着自 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理念:前者表现在青藏地区因高而寒,因高寒而影 响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进而影响青藏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 活,后者表现在低海拔的河谷地带因热量相对较为充足,适宜发展种植业,而高 海拔地区因高寒草甸广布,适宜发展畜牧业。同时,也应该注意到区域地理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在第二节提到 的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青藏地区内部的变化会变得更加剧烈。例如,冰川的 大量消融,会在短期内让高原上的河流和湖泊水量增多,湿地面积扩大,对当地 社会经济发展可能表现为利大于弊。但长期来看,随着冰川不断地退缩甚至消失, 又会使得高原上的河湖流量锐减,进而影响着整个亚洲区域水资源情况,不利于 流域内生产生活,表现为弊大于利。(三) 学情分析通过不同地理主题的学习,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不断提升。七年级上学期,学 生已经能够阅读和提取地图上的地理信息,并利用地理信息说明和分析地理事物 和现象。七年级下学期和八年级上学期,学生初步能够凭借所具备的空间— 区域 意识,选择、提取不同空间尺度地区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空间位置、空间分布、空 间联系等信息,并加以描述 (区域认知) ;学生也初步能够从系统、动态的角度, 简要分析区域地理特点与差异、区域间的联系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 ;学生表现 仍不理想的是,针对某区域出现的人地关系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并提出自己解决 问题的思路 (人地协调观) 的能力,这需要在八年级下学期加强。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依据课标以及教材内容的分析,制定的本单元作业目标如下:1.通过感受青藏地区的魅力,让学生认识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理解青藏地 区内部差异,体悟青藏自然与人文之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通过见证高原湿地的变化,让学生了解湿地功能和三江源的变化,认识气 候变化对当地短期和长期的影响,以趋利避害,体悟地理学科的价值,培养学生 的地理实践力。3.通过整体设计单元作业,构建单元内各课时的联系,强化区域地理学习的 方法:区域位置— 区域特征— 区域差异与联系— 区域发展,培育学生的人地协调 观、家国情怀及全球视野。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本单元的主题是“青藏地区”,以《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2021年版)》“认 识分区”相关课标为基础,结合相关材料,对本单元的作业做出如下安排:本单元作业由课时作业和单元质量检测作业组成,课时作业分为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以书面作业和实践活动为主,重在考查学生对于青藏高原地理特征的理 解;第二课时则以书面作业为主,旨在培养读图、识图、析图以及科学探究的能 力。题型包括选择、填空、连图、简答等题型。基于双减的背景,为减量提质增 效,课时作业由 1 组选择题和 2 组综合题组成。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2 组选择题和 2 组综合题组成。每组题都重在考查区域整体性和差异性,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 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本单元作业体例见表 2。表 2 “青藏地区”单元作业体例课时作业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题量 感受青藏地区的魅力 1 组题 选择题 2 组 综合题 2 组见证高原湿地的变化 2 组题题型 书面作业、实践作业选择题、综合题、活动题等时间 30 分钟以内 25 分钟以内本单元作业设计的基本流程:明确作业目标、选择合适的情景素材、设定问 题任务、评价标准和方式设计。五、课时作业第一课时:感受青藏地区的魅力作业 1:一、作业内容位于拉萨附近的波玛村曾是贫困村,近年来,该地以北京援藏项目“德吉藏 家”为依托实现了脱贫致富。“德吉藏家”以居家就业、原地扶贫为思路,将家 庭住房改造为具有藏式风格的民宿,并增加食藏餐、观花海、乐骑游、畅购物等 活动,打造藏家民俗文化旅游新亮点。“德吉藏家”不仅让游客体验到浓厚的西 藏风土人情,更成为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结合下图,完成 1~3题。(德吉藏家)图 1 青藏地区农牧业的分布 图 2 藏餐与住宿1.青藏地区高山草甸广布,生长着能适应______、______、______等特殊高原环 境的牦牛等牲畜。读图可知,德吉藏家处于__________谷地,因海拔较低,热量 较为充足,可以种植_________、_________等粮食作物。当地将传统建筑________、 ________融入到民宿建设中,充满藏式风格,吸引着广大游客前来旅游。 2.学校将组织同学们前往德吉藏家研学旅行,在开启此次旅行之前,我们要做好 表格中的工作。德吉藏家之旅预计人数 最佳时间 交通工具交通规划 学校—— ...... ——德吉藏家携带物品美食推荐特色活动3.创作表演德吉藏家日常生活情景剧。(要求分组收集德吉藏家所在地的自然地 理特点和民俗文化素材,如以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为素材创作情景剧,分角色进 行表演。采用投票方式,评选优秀小组和单项奖。)二、时间要求:15 分钟三、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水平优秀 良好 合格答题正确能够合理规划出行线路了解青藏地区特色地理环境分角色扮演,体验民俗文化传统四、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题组作业主要考查课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 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 要性。”、“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区域城乡分布和变化,推测该区域城乡 发展图景。”第一课时:高寒牧区和河谷农业的主要内容是在青藏地区特殊自然环境下的 农牧业,及在饮食住房等方面的风俗习惯。本综合题以拉萨市乡村振兴下的特色 文旅产业——德吉藏家为背景进行设计,利于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策。其中三道小题,在难度上具有一定的递进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进阶思维,具体意义:第 1 题 (简单) 通过德吉藏家所提供的藏餐、住宿入手,结合地图,分析当地主 要农作物及牲畜,延伸到主要河谷农业区及牲畜生长环境条件, 及当地生活的主要建筑类型。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较基础,对书 本内容进行一定的巩固。第 2 题 (较难) 通过拟定一份德吉藏家的研学旅行攻略,需要学生考虑出游的最 佳时间,根据当地特殊的自然特征思考旅途中所需物品,及对路 线的规划等,不仅侧面梳理所学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组织策划的 大局观念,从学生喜欢的事情出发,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学 习兴趣。第 3 题 (难) 通过创作、表演情景剧,体会地理环境对德吉藏家人类活动的影 响,增强故事性、参与性。五、参考答案:1.高寒 缺氧 低气压 雅鲁藏布江 青稞 小麦 (牛毛毡) 帐篷 碉房2.交通规划:略携带物品:防晒物品 吸氧设备 防寒衣物等美食推荐:酥油茶 糌粑 青稞酒 牦牛干等特色活动:藏族歌舞欣赏 民俗文化体验3.活动评价:主要从地理情景剧是否完整、合理,表演是否流畅、有趣等方面进 行。第二课时:见证高原湿地的变化作业 1一、作业内容扎陵湖与鄂陵湖是黄河源区两个最大的淡水湖,两湖间通过河流相连。近年来,两湖间河流多次出现断流。结合图 3,完成 1~3题。1.两湖所在的省区简称是 图 3A.青 B.藏C.陇 D.川2.关于两湖水量来源及两湖间河流流向说法正确的是A.冰雪融水 自东向西C.大气降水 自东向西B.冰雪融水 自西向东D.大气降水 自西向东3.两湖间河流断流会导致黄河鄂陵湖以下河段A.冰期缩短C.流量减小B.冰期延长D.流量增大二、时间要求:5 分钟三、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水平优秀 良好 合格知道三江源所属省区正确读取地形信息,判断河流流向能根据湿地的调节径流功能,做出合理的推论四、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题立足于黄河源区的地理环境的变化,以地理位置——空间特征——空间 联系为线索,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认识三江源湿地功能及其变化对地理环境 的影响。本题也需要学生依据材料做出合理的推论,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和综合 思维的能力。五、参考答案:A B C作业 2一、作业内容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可可西里地区气温持续上升,降水增加。发源于该地 区的楚玛尔河是长江北源之一。2011 年 9 月 14 日,卓乃湖决堤,溢出的湖水依 次贯通了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 目前,卓乃湖面积萎缩近40%,盐湖面积扩 大,水位高出青藏铁路 6 米左右。近年来,卓乃湖沿岸沙尘天气明显增加。图 4示意卓乃湖周边地区地理环境。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题。图 4(1) 该地位于我国第 阶梯,河流补给除降水外, 补给比重较 大,河流汛期出现在 季。(2) 卓乃湖溃决后,湖泊面积 (增大/减小),湖滩裸露,成为沙源地, 根据风沙影响区分布判断,该地主导风向为 。(3) 如果未来该地气候持续暖湿化,导致盐湖与清水河贯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A.卓乃湖的盐度升高C.卓乃河成为内流河B.青藏铁路的安全运行受到威胁D.卓乃河可能成为长江北源之一(4) 气候变暖对不同地区影响是不同的,也各有利弊。查阅资料,指出气候趋 于暖湿对三江源地区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当地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应对。(提示: 可以绘画、手抄报等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示出来)二、时间要求:10 分钟三、评价设计评价指标 水平优秀 良好 合格知道我国三大阶梯划分能根据沙尘影响范围分析风向合理推测河流对地理环境发展变化的影响清楚描述气候变暖对三江源区影响的利弊及应对措施四、作业分析与设计意图本题组作业主要考查课标“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出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 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自然条件对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认识因地制宜的重 要性。”本节内容要求学生,一是能够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 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二能根据 三江源地区环境的图文资料,分析该地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生 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本题组作业以三江源地理位置—补给类型—湖泊萎缩—风沙频发—预测变 化—采取措施为线索,内容上由自然到人文,时间上由现在到未来,构建对三江 源卓乃湖溃决相对完整的认识过程。四道小题,在难度上具有一定的递进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进阶思维,具体意义:第一题 (简单) 考查三江源的地理位置,理解高寒的气候对河流补给形式的影 响。第二题 (较难) 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气候向暖湿转变,引起湖泊溃决,湖泊 萎缩后,湖床裸露成为沙源地。由风沙影响范围在东侧,推断该 地盛行西风,对逆向思维能力有一定要求。第三题 (较难) 考查对长江源头的认识及地理环境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一旦河流贯通,长江北源可能改为卓乃河。盐湖水位高于青藏铁 路,一旦外泄可能严重影响青藏铁路运行安全。第四题 (难) 考查对地理环境变化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青藏高原是全球气 候变暖的放大器,地理环境变化显著,人类应该准确预测变化方 向并提出改变或适应的措施。五、参考答案:(1) 一 冰雪融水 夏(2) 减小 西风(3) BD(4) 略 (提示:气候趋于暖湿的影响应包括短期和长期的影响,应对措施应包 括减缓气候变暖的措施及如何适应气候变化的措施)六、单元质量检测作业( 一)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内容三江源和三江平原均因面积广大的湿地而闻名于世。2021 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优化调整功能分区和范围,面积扩展至 19.07 万平方公里。完成 1~2题。1. 与三江平原相比,三江源A.纬度更高C.降水更多2. 三江源生态旅游可以体验A.小桥流水人家C.高原湿地风光B.海拔更低D.夏季更冷B.冬虫夏草采挖D.珠江源头探险【解析】本题组作业主要考查了“说出某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自然地理特征”、“描述不同区域的差异”的相关要求。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与三江平原相比,纬度 更低、因海拔更高夏季更冷、降水更少,第 1 题 D 项正确。三江源旅游可以体验 高原湿地风光,采挖冬虫夏草会破坏草场,第 2 题 C 项正确。川藏铁路 (图 5) 已于 2021 年 12 月初全面开工建设,是第二条进藏铁路, 也是中国西南地区的干线铁路之一。结合下图,完成 3~5题。图 53.川藏铁路自东向西A.由亚热带到暖温带C.由内流区到外流区4.与青藏铁路相比,川藏铁路A.地势起伏更小C.建设难度更低5.川藏铁路开通后,将A.改善云南交通运输条件C.有利于四川的青稞入藏B.由第二级阶梯到第三级阶梯D.由湿润地区到半干旱地区B.地质灾害更多D.投资规模更小B.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D.增加沿线的生物多样性【解析】本题组作业主要考查了“结合实例,描述不同区域的差异,说明区域联 系和协同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拉萨地处高原气候区、第一级阶梯、外 流区及半干旱区,第 3 题 D 项正确。川藏铁路经过横断山区,地势起伏大、滑坡 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建设难度更大,投资规模巨大,第 4 题 B 项正确。川藏铁路有利于加强西藏对外联系,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第 5 题 B 项正确。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雅鲁藏布江沿岸所产油菜籽籽粒大、品质优,单位面积产量远高于我国东部 平原。图 6 示意我国西藏人口分布图(数值为各区域人口占省区总人口的百分比)。 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题。图 6(1) 描述西藏人口分布特点。(2 填写合适的字母把雅鲁藏布江谷地地理环境特征连成关联图。A I(3) 分析雅鲁藏布江河谷油菜籽单产高、品质优的气候条件。【解析】本题考查了“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区域城乡分布和变化,推测 该区域城乡发展图景。”、“进行野外考察或运用相关资料,说明自然环境与地方 文化景观之间的关系。”第 (1) 题,读图可知西藏人口主要分布在南部的雅鲁藏 布江流域。第 (2) 题,主要考查青藏地区河谷农业的分布及成因。第 (3) 题, 进一步考察雅鲁藏布江谷地农产品品质高的原因。参考答案:(1) 人口分布不均,主要分在南部雅鲁藏布江沿岸(2) H E C G(3) 该地夏季光照充足,热量较丰富, 日较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品质 高。7.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塔拉滩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南部,曾经该地草场退化严重,风 沙频发。2019 年,某企业开始在该地建设光伏发电基地,现今规模已是全球最 大。光伏电池板下面,长起了茂盛的草,该企业请牧民前来放羊。现在,光伏不 仅是“清洁能源”的代名词,还与改善生态环境、造福于民、脱贫致富这些词出 现在一起。图 7 示意塔拉滩位置及地表变化。结合图文资料,完成下题。图 7(1) 读图可知,塔拉滩地处我国第____阶梯,该地海拔高,形成独特的 气 候,降水 (多/少),光照充足。(2) 结合材料,分析光伏发电基地的建设给塔拉滩带来的效益。(可从经济、环 境、脱贫、就业等方面分析)(3) 查阅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个除青藏地区外,你认为适合推广光伏 发电基地的地区,可从选址、利弊等方面撰写,完成 150 字左右关于“光伏”的 小论文。【解析】本综合题以青海省塔拉滩地区光伏发电基地建设为背景,三道小题在难 度上具有一定的递进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进阶思维。第 (1) 题,涉及到塔拉 滩与青藏地区位置、范围、地形等基本内容,为下面两题做铺垫,也有助于学生 回顾课堂所学内容,巩固已有知识。第 (2) 题,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在塔拉滩建 设光伏发电基地带来的效益,体悟该地如何走向可持续发展。第 (3) 题,总结提升,促进学生综合思维发展,也进一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念。 参考答案:(1) 一 高原山地气候 少(2) 光伏发电规模大,经济效益高;光伏面板遮挡地表,减少蒸发,植被覆盖 率提高;草场面积大,促进畜牧业发展,有利于当地脱贫致富。(3) 略(二) 单元质量检测作业属性表序号 类型 对应单元作 业目标 对应学 难度 来源 完成时 间了解 理解 应用1 选择题 1 √ 易 原创 25 分钟2 选择题 2、3 √ 中 原创3 选择题 1 √ 易 原创4 选择题 1 √ 中 原创5 选择题 1、3 √ 易 原创6 (1) 简答 1 √ 易 原创6 (2) 填空 1 √ 中 原创6 (3) 简答 1、3 √ 中 原创7 (1) 填空 1 √ 易 原创7 (2) 简答 2、3 √ 中 原创7 (3) 简答 2、3 √ 难 原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