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4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课件(共59张PPT)-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34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课件(共59张PPT)-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59张PPT)
《逻辑与思维》
本书思路:第一单元科学思维为总论部分,主要学习什么是思维,什么是逻辑。人人都会思维,但不是每个人的思维都是正确的,只有符合逻辑思维规则和辩证思维方法的思维才是我们崇尚的科学思维,所以第二单元和第三单元分别学习了逻辑思维规则和辩证思维方法。第四单元是科学思维的运用,强调要创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学会运用科学思维探索世界、认识世界。
选择性必修三 《逻辑与思维》
研究思维的规律和方法的学问
思维
意识
理性认识
广义
狭义
逻辑学
辩证逻辑
形式逻辑
广义
狭义
《逻辑与思维》
科学思维
逻辑思维规则
辩证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能力
遵循
运用
本册主线
第一单元
第四单元
阐述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主要阐述辩证思维的方法
主要阐述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运用
解决问题
《逻辑与思维》的学习主线可以概括为树立科学思维观念、遵循逻辑思维规则、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创新能力。
项 目 内 容
第一单元 绪论,思维、科学思维的含义和特征,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第二单元 逻辑思维的主要内容(概念、判断、推理)
第三单元 辩证思维(分析与综合、质量互变、辩证否定)
第四单元 创新思维(联想、发散、聚合、逆向、超前)
莆田二中 谢志逸
统编新教材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专题34: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高考评价体系与课标要求 考情概览
1.1描述常见的思维活动,体会思维是人所特有的属性,了解思维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懂得正确思维的基本条件。 1.2区分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掌握科学思维的特点,体悟学会科学思维的意义。 高频考点:
1.树立科学思维观念(注意:树立科学思维观念是本册内容的总论,所以,当主观题考查“科学思维”时,答题范围不仅仅是第一单元,而是要全册通盘考虑,2022北京卷第17题,答案涵盖四个单元知识)。
2.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
3.思维的特征,思维的基本形态(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
难点、高频易错:
1.比较思维的间接性、概括性、能动性。
2.如何区分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的不同。(尤其是矛盾律与排中律难理解,万金油陷阱)。
3.如何区分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容易搞错)
4.学会准确地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联系实际,探究人的思维的特征、思维形态的差异,说明不同思维形态的独特功用、彼此相辅相成的关系。 ◆列举生活中正、反两方面的事例,通过故事讲述、主题演讲等形式,分享如何运用科学思维处理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联系科学思维与文学想象的差异,讨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特点,探究二者的关系。 本单元关键句:“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思维方法不同,效果大不一样。思维科学,问题解决起来事半功倍;思维不科学,往往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学习科学思维,要把学习同思考、观察同思 考、实践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要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就思维自身而言,思路必须清晰。 思路是否清晰,要看是否合乎逻辑。科学思维离不开逻辑。
第一单元导语
【理论评析】
1.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精神为向导的思维,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维,是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要求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2.科学思维之所以需要逻辑,是因为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一致性、明确性,这是任何正确思维都必须具备的品质。能不能正确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顺利地推进工作,既是思维品质和水平如何的体现,也是思维是否科学的表现。学会科学思维,终身受益。
观看视频,结合甘肃救援方案,思考:
1.为什么说人们需要学习逻辑学?逻辑思维素养对人来说有多重要?
2.什么是科学思维?为什么说科学思维离不开逻辑?
本课关键句:人的思维究竟有怎样的特征?思维的基本形态有哪些、其特征有哪些?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将揭开思维的神秘面纱,了解思维及其基本特征,理解不同思维形态的独特功用以及彼此相辅相成的关系。
第一课 走进思维世界
核心考点一 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思维的含义
由于有思维参与其中的人类社会实践,人成了万物之灵。
(1)思维的意义:
只要我们在“想”、在“考虑”,就能切身体会到我们在思维。
(2)体悟思维:
思维是人的特有属性
人的思维存在具有普遍性
①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思维与意识同义,狭义的思维与理性认识同义。
(3)思维的内涵
②“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指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反映。
【对点训练】思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逻辑与思维”中所说的“思维”主要是从狭义角度来讲的,与理性认识同义。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
B.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D.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更深刻
【解析】D。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注意设问强调的是两者的关系!感性认识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因此感性认识不如理性认识更深刻,D符合题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是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认识,不能简单说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AC错误。该项不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的表述,B不符合题意。
D
(4)思维的方式
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
①类型:
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意义:
【对点训练】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2013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扎尔马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首次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习主席从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开辟丝绸之路讲起,他用“山间回荡的声声驼铃”“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唤起大家共同的历史记忆,在总结历史经验、讲述中外交往故事的过程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从思维形态角度,“声声驼铃”“袅袅孤烟”体现了抽象思维基本单元的概念性
②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习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坚持了辩证思维
③从创新思维角度,习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坚持了逆向思维
④从思维方式上看,习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坚持了历史思维、创新思维等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习近平主席在总结历史经验、讲述中外交往故事的过程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坚持了孤立、发展和全面的观点,坚持了辩证思维,从思维方式上看,坚持了历史思维、创新思维,②④符合题意。从思维形态角度,“声声驼铃”“袅袅孤烟”体现了形象思维基本单元的形象性,故①说法错误。为了全面认识事物可能具有的性质与功能,人们往往有意识地逆向性地思考既有的认识,这就运用了逆向思维。材料表明主席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坚持了辩证思维、历史思维等,没有涉及逆向思维,故③说法错误。
D
【对点训练】习近平指出,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其中,战略思维是习近平反复强调的重要思维方法。战略思维,就是高瞻远瞩、统筹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下列选项体现战略思维的是( )
①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城
②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
③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④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战略思维指的是高瞻远瞩、统筹全局,善于把握事物发展总体趋势和方向,“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城”和“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体现了高瞻远瞩、统筹全局的战略思维,①④符合题意。“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强调法治的重要性,体现的是法治思维,②不选。“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强调历史的重要性,体现的是历史思维,③不选。
B
2.思维的特征
(1)思维风格的差异:
人人都会思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风格。不同风格的思维在速度、方式、质量乃至结果上有很大的差异。
(2)思维的共同特征
特征 内涵
间接性
概括性
能动性
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思维能够提炼加工感性材料,形成有别于客观实际的认识。正确的思维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错误的思维歪曲地反映认识对象
【难点突破】 思维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特征关系   思维的间接性 思维的概括性
区别 含义 指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指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及其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原因 人们不可能对所要认识的每一个事物都去直接感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不可能直接感知到,但思维能够凭借获得的感性材料、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透过事物的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知事物的认识 思维能够从多种事物各种各样的属性中,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把握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
作用 能够弥补直接感知的不足,克服感性认识的局限,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客观事物。这种间接性也可能因为感性材料的虚假或片面,或加工制作的失误,导致认识失真 凭借思维的概括性,人们才能以简驭繁地认识世界,从千差万别、纷纭复杂的事物现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联系 间接性和概括性是思维的两个基本特征。正因为思维具有概括性,人们才凭借已获得的感性材料、经验和知识,舍去表面的、非本质的属性,从而抓住内在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思维才体现出间接性的特点 【对点训练】下列对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
A.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够帮助人们
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B.思维具有概括性,总是可以抓住
事物的内在的共同本质
C.思维具有间接性,能帮助人们透
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人们可以感知事物的本质,但其规律要靠理性思维去把握
【解析】C。
A:思维具有能动性,能够帮助人们通过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A错误。
B:思维具有概括性,总是可以抓住事物的内在的共同本质,“总是”说法过于绝对,B错误。
C:思维具有间接性,能帮助人们透过现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所以漫画中的人物说只能看到苹果落地,不能看到引力,C符合题意。
D:人们可以感知现象,不能感知事物的本质, D错误。
C
【对点训练】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哲学家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通过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探究出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哲学上物质概念的探究体现了( )
①思维具有预见性 ②思维具有概括性
③思维具有确定性 ④思维具有能动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D。思维的主要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 人的思维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能能动的认识世界。通过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探究出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体现了思维具有概括性和能动性,②④符合题意。
人的思维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创造性,材料没有涉及思维是否具有预见性;思维不具有确定性,①③排除。
D
核心考点二 思维形态及其特征
(一)思维的基本形态
1.思维形态的分类
划分标准 类型 含义
从思维的方向看 发散思维
聚合思维
从思维对认识对象的思考角度看 综合思维
分析思维
从思维反映认识对象的方式看 辩证思维
形而上学思维
根据思维运行的基本单元的不同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向不同方向扩散的思维
向同一方向收敛的思维
整体地认识对象的思维
分别地认识对象的思维
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的思维
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了事物的共同属性,通过语词巩固下来,形成了概念,并以概念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人的思维抽象和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
(二)思维基本形态的特征
基本单元的概念性、运行方式的推导性和思维表达的严谨性。
(1)抽象思维:
基本单元的形象性、运行方式的想象性和思维表达的情感性。
(2)形象思维:
1.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主要特征
两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在实际思维活动中,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各有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但又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2.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关系:
核心考点二 思维形态及其特征
【难点突破】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关系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区别 含义 人们把以概念作为基本单元进行的思维,称为抽象思维 如果人的思维抽象、概括的是事物的形象特征,并以感性形象作为思维的基本单元,就属于形象思维
基本单元 概念 感性形象
思维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感觉、知觉、表象
联系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根据思维加工时所使用的基本单元而区分的两种不同思维形态;无论是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都来源于实践。形象思维是抽象思维的基础,抽象思维依赖于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有待于上升到抽象思维 本课关键句:说话能否打动听众,写文章能否折服读者,辞藻和章法固然重要,但基础性的问题还是在于语言是否符合逻辑。语言的明快,在于思维的清晰、敏捷。要想准确鲜明地表达思想,思维必须合乎逻辑。
第二课 把握逻辑要义
核心考点一 “逻辑”的多种含义
1.“逻辑”的多种含义
现代汉语中的“逻辑”,或者与“规律”同义,或者指“逻辑规律与规则”,或者指认识问题的某种“思维方法”,或者指“逻辑学”这门学问。
(1)“逻辑”是一个多义词:
“规律”意义上的“逻辑”是所有科学的研究对象。“逻辑规律与规则”,以及“思维方法”意义上的“逻辑”才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2)逻辑学研究的对象:
(一)“逻辑”的不同用法
逻辑学研究试图将逻辑规律与规则运用到实际思维中,以区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不正确的思维方法。作为工具性学科的逻辑学是为把握“规律”服务的。
(3)逻辑学研究的目的:
【对点训练】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坚持底线思维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等六种思维能力。这六种思维能力( )
①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是人们将头脑中的理性具体变成客观现实具体的能力
③是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对事物本质及规律的正确反映
④是对人们把握事物本质和规律有着重要作用的思维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B。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均属于理性认识,是对人类理性认识方式的高度概括,是人们认识事物本质、把握事物规律的重要的思维方式,是具有指导性和针对性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①④符合题意。
材料中六种能力均属于思维范畴,并不能人们将头脑中的理性具体变成客观现实具体,②错误。
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思维的逻辑形式、逻辑规律及简单的逻辑方法的科学,而材料并未涉及逻辑学的研究对象,而材料主要讲述六种思维能力的作用,③排除。
B
(二)狭义逻辑学与广义逻辑学
人们把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其规律的形式逻辑视为狭义的逻辑学,而把含有狭义的逻辑学和研究辩证思维中的规律、规则与方法的辩证逻辑等视为广义的逻辑学。
1.含义:
形式逻辑特别关注推理问题。其核心任务是要把握从真前提推导出真结论的规律和规则。
2.形式逻辑的核心任务:
学习狭义逻辑学的基本知识与方法,是学习广义逻辑学的基础。遵循形式逻辑的规律与规则,是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
3.意义:
核心考点一 “逻辑”的多种含义
核心考点二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确定性的思维。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事实与规律,必须让思维确定下来,该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游移不定。这就要遵循同一律的要求。
1.作用:
通常用公式“A是A”来表示同一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如果是真的,就是真的;如果是假的,就是假的。
2.内容:
(一)同一律:思维的确定性要求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保持自身同一性。不能混淆概念,也不能转移论题。故意违反同一律的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作“偷换概念”或“偷换论题”。
3.要求:
在不同的时间或不同的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概念或判断,同一律并不要求它们一定是同一的。同一律并不否认认识对象的复杂多样性及其变化和发展。它所反对的,只限于在时间、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任意变更概念或判断。
4.误区:
核心考点二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对点训练】(2023·北京卷)2023年4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火星全球影像图”发布。借助这批影像,国际天文联合会根据相关规则,以中国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命名了火星上的22个地理实体,杨柳青、古田、周庄、漠河等中国地名“刻印”在火星大地。基于上述材料,下列三段论推理违反“同一律”要求的是(  )
【解析】注意,本题既考查了“三段论”推理又考了“同一律”,属于单元融合类(知识点融合了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考查方式。“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少须保持自身同一性。B中,中项“古田”在大前提中指是福建省宁德市古田县这一历史名镇,而小前提中“古田”指的是命名的一个火星地理实体,中项两次出现意思表达是不一样的,违反了“同一律”→B符合题意。A中,小项“杨柳青”在小前提中为特称主项,是不周延的,而结论中“杨柳青”为全称主项,是周延的,违反了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这一规则,犯了“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并未违反“同一律”要求,A不选。C中,两个前提均为否定判断,违反了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这一规则,并没有违反“同一律”要求,C不选。D中,中项“地名”在大前提和小前提中均为肯定谓项,都是不周延的,而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要求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该三段论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并没有违反“同一律”要求,D不选。
B
A.所有的文化名镇都在地球
有的杨柳青是文化名镇
所以,所有的杨柳青都在地球
C.有的周庄不是地球地名
有的火星地名不是周庄
所以,有的火星地名是地球地名
B.古田是历史名镇
古田是火星地理实体
所以,有的火星地理实体是历史名镇
D.地球上的漠河是地名
火星上的漠河是地名
所以,火星上的漠河是地球上的漠河
【对点训练】交通协管员在路口拦下一辆闯红灯的汽车,质问司机:“你怎么不遵守交规?闯红灯撞了行人怎么办?!”司机答道:“你又不是警察,考我什么交规?”从思维逻辑基本规律看,这位司机的回答( )
A.符合同一律的要求,做到了“首尾一致”
B.遵循排中律的要求,避免了“两不可”的错误
C.违反了不矛盾律的要求,作出“自相矛盾”回答
D.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
【解析】交通协管员质问司机怎么不遵守交规,司机却说“你又不是警察,考我什么交规”,这位司机的回答中途改变了讨论的对象或论述中心,违背了同一律的要求,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D正确,A错误。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时间、对同一对象、同一方面.相互否定的思想必有一真,这位司机的回答与排中律无关;B排除。 这位司机的回答犯了“转移论题”的错误,而不是作出“自相矛盾”回答,C与题意不符。
D
【对点训练合乎逻辑的思维必须是具有确定性、一致性和明确性的思维,违反上述要求就会犯逻辑错误。情景:一教室门前,就学生迟到问题,师生对话。下面学生的回答,违反逻辑规则要求的是( )
①老师:“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了 ”学生:“我一向守时,这是第一次迟到。”
②老师:“你今天迟到了吗 ”学生:“我既没有迟到,也没有早到。”
③老师:“你经常迟到吗 ”学生:“以往我都很守时,但今天迟到了。”
④老师;“说说你今后应该怎样做 ”学生:“我今后一定会按时到,偶尔会迟到。”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老师:“你今天为什么迟到了 ”学生:“我一向守时,这是第一次迟到。”老师问迟到的原因,学生回答有没有迟到,违反了同一律即思维的确定性要求,犯了“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①入选。学生的回答违反了矛盾律即思维的一致性要求,所犯的逻辑错误叫做“自相矛盾”,④入选。
学生这两个回答没有逻辑错误,不违反逻辑规则,②③排除。
B
合乎逻辑的思维是具有一致性的思维。要避免思维出现不融贯一致的逻辑错误,就要遵循矛盾律的要求。
1.作用:
通常用公式“A不是非A”来表示矛盾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它的否定论断“非A”不能同真,其中必有一假。
2.内容:
(二)矛盾律:思维的一致性要求
核心考点二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成立。违反矛盾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自相矛盾”。
3.要求:
(1)思维中出现的自相矛盾不同于唯物辩证法所讲的事物的客观矛盾。
4.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注意区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
(2)客观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此事物可以变成彼事物。从不同时间、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所作的相反论断,并不是自相矛盾的。
【对点训练】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对以下语句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金属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吗?——违反同一律,出现“两不可”的错误
②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 ——违反矛盾律,出现“自相矛盾”的错误
③本案所有证据都是可信的,本案有些证据不可信.——违反排中律, 出现“偷换概念”的错误
④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不是长江最大的支流。——违反矛盾律, 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矛盾律要求思维保持前后一致。我坚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不要相信任何人的话” ——出现了前后不一致情况,违反矛盾律,出现“自相矛盾”的错误,②正确。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不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前后不一致,违反矛盾律,出现“自相矛盾”的错误,不能同真,必有一假,④正确。违反同一律,会出现“偷换概念”的错误,而不是“两不可”的错误,①说法错误。本案所有证据都是可信的,本案有些证据不可信。——出现“自相矛盾”的错误,违犯了矛盾律而不是排中律,且违反排中律会出现“两不可”的错误,不是出现“偷换概念”的错误,③错误。
C
逻辑思维既要排除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也要反对在“是”与“非”之间骑墙居中,在矛盾关系的论断之间持“两不可”的态度。这就要遵循排中律的要求。
1.排中律的含义:
通常用公式“A或者非A”来表示排中律的内容。这个公式的意思是说,在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所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同假,其中必有一真。
2.排中律的通用公式:
(三)排中律:思维的明确性要求
核心考点二 逻辑思维的基本要求
同一时间、从同一方面、对同一对象形成的论断“A”和“非A”,不能断定它们都不成立。违反排中律要求的逻辑错误叫作“两不可”。
3.遵守排中律的要求:
矛盾律表明,论断“A”和“非A”必有一假;排中律进一步表明,“A”和“非A”必有一真。识别与把握“A”和“非A”这种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的矛盾关系,对于提升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意义。
4.排中律意义:
5.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只有遵循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才有可能成为科学的思维,而违背形式逻辑基本规律的思维,不可能是科学的思维。
【知识整合】比较形式逻辑三大基本规律
规律名称 基本内容 公式 适用范围 要求 逻辑错误
同一律 思想自身同一 A是A 概念和判断 确定性(自身同一) 偷换概念、偷换论题
矛盾律 一个思想及其否定不能同真 A并且非A 矛盾判断和反对判断 一致性(不能同真,必有一假) 自相矛盾
(两可)
排中律 互相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 A或者非A 矛盾判断 明确性(不能同假,必有一真) 两不可
如何简单粗暴记住形式逻辑的三大规律?
这三个词比较容易搞错,仔细观察发现这三大规律的名称上有某些可用于联想记忆的因素!
我们可以把这三大规律简单记忆为“确一确”:
确定性(同一律)、一致性(矛盾律)、明确性(排中律)
【对点训练】某天,一辆小轿车被盗,公安机关经过半个月的侦察,现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在审讯中,四人口供如下:
甲:我不是罪犯。 乙:丁是罪犯。
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 丁:盗车的不是我。
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说真话,请问罪犯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解析】A。首先,已经确定犯罪嫌疑人是甲乙丙丁四人中的一人。根据四人供词——甲:我不是罪犯。乙:丁是罪犯。丙:乙于五天前找人卖盗车。丁:盗车的不是我。→可知乙、丁供词相互矛盾,假定这四人中只有一人供词为真,根据排中律,相互矛盾的思想不能同假,必有一真,因此,唯一的真话在乙、丁中。→甲、丙的供词为假,甲说他不是罪犯为假,则甲是罪犯。故A符合题意,BCD与题意不符。
A
第一单元 树立科学思维观念
第三课
领会科学思维
核心考点一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科学思维的含义
(1)科学思维,泛指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2)科学思维与不科学思维相对立。不科学思维是主观臆想的、不合逻辑的、片面僵化的思维。
(3)科学思维不是与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并列的思维形态,而是对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的统称。
【对点训练】历史上,人类每一次战胜大灾大疫,都离不开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科学思维始终是应对疫情的有力武器。下列对科学思维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科学思维是正确反映认识对象本质和规律的思维
②科学思维是正确反映认识对象现象和外部联系的思维
③科学思维是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过程
④科学思维是思维形式正确,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科学思维是正确反映认识对象本质和规律的思维,是思维形式正确,遵循逻辑规则的思维,①④符合题意。科学思维即正确的思维,是对认识对象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②错误。任何思维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但思维有科学和非科学之分,内容和形式统一的思维不一定是科学思维,③错误。
B
(1)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科学思维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
2.科学思维的特征
(2)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科学思维总是通过对事物历史与现实材料的分析,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发展前景作出合乎逻辑的推断。
(3)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科学思维能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接受实践的严格检验,修正错误,坚持真理。
核心考点一 科学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对点训练】“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宣言砸碎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三个有利于”的理论在更大范围内激发出人民的创造力;“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更加聚焦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党的上述百年奋斗历程蕴含的智慧有( )
①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把握我国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
②注重思维结果的可检验性,奋斗历程要接受真理的严格检验
③尊重矛盾的特殊性,以不同时期的指导思想作为工作出发点
④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宣言为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打下了坚实基础;“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三个有利于”的理论在更大范围内激发出人民的创造力;“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更加聚焦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这体现了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把握我国不同时期的发展特点,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①④符合题意。党的上述百年奋斗历程注重思维结果的可检验性,奋斗历程要接受实践的检验,②错误。尊重矛盾的特殊性,以不同时期的客观实际作为工作出发点,③错误。
B
【对点训练】近期,专家组在“超级稻”种植示范基地对第二代“超优千号”进行测产。在抽选的三块地里测量得出超级稻的亩产高达2270斤,并且是连续4年亩产超过2200斤。这意味着,经过中国农业学家们的多年努力,水稻亩产1吨已实现!从中可以体会出( )
①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
②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
③学习科学思维能提高政治站位
④被实践检验的思维才是科学思维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专家组在“超级稻”种植示范基地对第二代“超优千号”进行测产,水稻亩产1吨已实现!从中可以体会出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也说明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①②符合题意。不能体现学习科学思维提高政治站位,③错误。被实践检验的思维不一定是正确的思维,不一定是科学思维,④错误。
A
【对点训练】近日,中科院精密测量院研究团队与澳大利亚、加拿大两国的研究团队合作,实现了迄今最灵敏的测量光偶极势的方法。他们从实际出发,通过氦原子的精确计算和精密测量,研究人员在三百万分之一水平上验证了量子电动力学这一基本物理理论。这说明( )
①科学思维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科学思维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 ④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他们从实际出发,通过氦原子的精确计算和精密测量,研究人员在三百万分之一水平上验证了量子电动力学这一基本物理理论。这说明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总是从实际出发,力图如实地反映认识对象,思维的结果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③④符合题意。思维属于意识的范畴,不具备直接现实性,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①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科学思维具有主体差异性,②不合题意。
D
(1)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纠正逻辑错误,驳斥诡辩,捍卫真理。
1.思维素养意义
(2)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3)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核心考点二 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对点训练】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随风摇曳的现象发现了单摆等时定律;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通过观察墙壁上挂着的世界地图创立了“大陆漂移学说”。同学们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对此发表各自的看法,你认为正确的( )
①小明.这说明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
②小刚.这说明思维具有概括性和社会历史性
③小亮.学习科学思维,有利于我们把握本质和发展规律
④小华.这说明科学思维的结果不具有可检测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伽利略通过观察吊灯随风摇曳的现象发现了单摆等时定律;德国科学家魏格纳通过观察墙壁上挂着的世界地图创立了大陆漂移”学说,这说明思维在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①正确。运用逻辑与思维的知识有利于我们把握本质和发展规律,③正确。社会历史性不是思维的特征,②错误。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可检验性,而不是不具有可检测性,④错误。
B
【对点训练】随着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生态挑战,收集环境数据将对开发有助于治愈自然界的技术非常重要。2022年科研人员受蒲公英种子的启发,将一个金色的塑料盘和微小的电子元件组合在一起,设计了微小的无电池传感器,圆盘被激光切割成可被风携带的形状,通过无人机散布在风中,以实现大面积的收集数据。从蒲公英到“蒲公英”传感器的诞生( )
A.运用了类比推理,使科研工作者能够获得
相关研究所需的准确数据
B.发挥联想思维的作用,为科学有效地进行
环境监测提供了新的方法
C.运用了科学思维,促进科研工作者纠正逻辑错误、全面动态地把握客观事物
D.展现了认识经历了由感性具体到思维具体,再从思维具体到思维抽象的过程
【解析】科研人员受蒲公英种子的启发,将一个金色的塑料盘和微小的电子元件组合在一起,设计了微小的无电池传感器,这是发挥联想思维的作用,为科学有效地进行环境监测提供了新的方法,B项正确。从蒲公英到“蒲公英”传感器的诞生,是类比推理的运用,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数据不一定精准,A错误。科研工作者运用了科学思维,但材料并没有体现纠正逻辑错误、全面动态地把握客观事物,C与题意无关。人的认识过程包括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再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D说法错误。
B
(1)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认清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性特征,正确认识不同的社会实践中的国情和世情,准确把握我们所在的历史方位,提高我们的政治站位,提升我们的思想水平和政治觉悟。
2.思想政治意义
(2)学习科学思维,有助于我们发扬科学精神,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和谐,助力国家强盛和民族复兴。
核心考点二 学习科学思维的意义
【对点训练】2022年3月,中国科技馆入选首批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名单,参观者可以从我国的科技成就、科学家小故事等中体会到科学家们“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执着精神和“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这种科学家精神( )
①意在把握情况、解决问题以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②能使人在实践中纠正逻辑错误,捍卫真理
③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④能助推我们成为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只唯实的执着精神和“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有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③符合题意。弘扬科学家精神,学习科学家严谨治学的精神,能助推我们成为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④符合题意。科学家们的执着精神和求实精神,与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无关,①不符合题意。科学家精神与人在实践中纠正逻辑错误无关,②不符合题意。
D
综合探究一 学会科学思维 提升思维品质
1.你认为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做才能培养科学思维 (1)要理性思考问题,坚持实事求是,避免被情绪左右,避免主观臆断和先入为主。(2)要遵循科学思维的客观性。(3)既要从实际出发,又要遵循思维规律。(4)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发挥思维在不同环节中的整体性作用。(5)要在实践中遵循逻辑思维要求、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创新性解决问题。
2.谈谈如何实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互补
(1)形象思维偏重于认识对象的特殊性,而抽象思维偏重于对事物普遍性的把握。(2)要正确认识对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就必须将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结合起来,发挥思维在不同环节中的整体性作用。
3.理论评析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的思维风格虽然不同,但都具有间接性、概括性和能动性等共同特征。思维有不同的形态,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是思维的两种基本形态,二者各有特点,却又相辅相成。思维的方法不同,效果千差万别。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精神为导向的思维,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维,是符合认识规律、遵循逻辑要求的思维,是能够达到正确认识结果的思维。
科学思维之所以需要逻辑,是因为合乎逻辑的思维具有确定性、 一致性、明确性,这是任何正确思维都必须具备的品质。能不能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有效地解决问题,顺利地推进工作,既是思维品质和水平如何的体现,也是思维是否科学的表现。学会科学思维,终身受益。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以下各项对二十大的主题相关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
①“自信自强”说明思维的能动性把人们的预期目标变成客观现实的存在
②“守正创新”表明科学思维坚持从实际出发,但不盲目相信书本的结论
③“踔厉奋发”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客观规律发挥作用的前提
④“勇毅前行”意味着在科学思维方法的助力下,青年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解析】自信自强(→有自信才能自强→说明思维的能动性能为人的实践提供精神力量但不是强调把人们的预期目标变成客观实在→排除①),守正创新(→科学思维坚持从实际出发,但不盲目相信书本的结论→②符合题意),踔厉奋发(→强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但这不是客观规律发挥作用的前提,客观规律发挥作用的前提是要尊重客观规律→排除③),勇毅前行(→勇敢向前并且坚毅笃定才能更好地成长并服务社会→意味着在科学思维方法的助力下,青年能更好地服务社会→④符合题意)。
【对点训练】由于自由落体运动受空气阻力因素的干扰,亚里士多德作出了重物体比轻物体先落地的结论。而伽利略撇开空气阻力的因素,设想在纯粹状态下的落体运动,从而得出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如果不计空气阻力,轻重物体的自由下落速度是相同的),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的结论,伽利略的设想( )
①避开了客观存在的真实联系,属于形而上学的观点
②体现了意识活动特有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③说明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需要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④属于思维抽象,推动了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解析】对事物进行设想体现意识的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说法正确。设想属于思维抽象,能够推动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转变,④说法正确。伽利略的设想是在特定的条件下的真理,不能避开了客观存在的真实联系,不是形而上学,①说法错误。材料不体现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③说法错误。
【对点训练】安全管理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思维上必须强调对安全活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认识,提高超前思维能力,将历史、现实和将来相联系,把握安全的现实状况和走向,增强对事故发生的预见能力,从而适时调整安全策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这说明( )
①科学思维能够指导人们辩证地把握客观事物
②科学思维能够指导人们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③思维可以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④思维能够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目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A
【解析】“提高超前思维能力,将历史、现实和将来相联系”体现了科学思维能够指导人们辩证地把握客观事物,①符合题意。提高超前思维能力,把握安全的现实状况和走向,体现了科学思维能够指导人们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②符合题意。思维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思维能帮助人们在实践中实现预期目的,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③④说法错误。
【对点训练】(2022·北京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记忆】北京雨燕春天来到北京筑巢繁衍,夏末带着新生的小雨燕跨越中亚远赴非洲,待来年再准时飞回北京。古建筑上空北京雨燕飞舞的景象,是人们美好的记忆
【两难】为了避免污损和破坏,古建筑的
屋檐斗拱加装了防护网,却无意间把在此筑巢
的北京雨燕挡在了“家门”外。既要避免古建
筑受损,又要保证北京雨燕安居,成为难题。
【共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理念指导和相关技术支持下,文物、园林绿化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为北京雨燕在古建筑上留出“繁殖窗口”。同时,志愿者积极为北京雨燕搭建新家,帮助它们向现代建筑迁移筑巢。在多方呵护下,北京雨燕的种群正在恢复和壮大。雨燕和古建筑在城市中实现了和谐共生。
结合材料,运用《逻辑与思维》知识,说明北京雨燕保护是如何体现科学思维的。(6分)
【记忆】北京雨燕春天来到北京筑巢繁衍,夏末带着新生的小雨燕跨越中亚远赴非洲,待来年再准时飞回北京。古建筑上空北京雨燕飞舞的景象,是人们美好的记忆。
【两难】为了避免污损和破坏,古建筑的屋檐斗拱加装了防护网,却无意间把在此筑巢的北京雨燕挡在了“家门”外。既要避免古建筑受损,又要保证北京雨燕安居,成为难题。
【共生】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理念指导和相关技术支持下,文物、园林绿化等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为北京雨燕在古建筑上留出“繁殖窗口”。同时,志愿者积极为北京雨燕搭建新家,帮助它们向现代建筑迁移筑巢。在多方呵护下,北京雨燕的种群正在恢复和壮大。雨燕和古建筑在城市中实现了和谐共 。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
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理念指导和相关技术支持下。→科学思维尊重客观规律,追求认识的客观性,符合合理推断与实践预期。
古建筑修缮与保护影响雨燕的繁衍生息→人与自然矛盾出现。
多部门配合留出繁殖窗口。→创新性思维,打破常规,预留“繁殖窗口”,保护生物多样性。
雨燕和古建筑和谐共生。→辩证思维,把握古建筑保护与雨燕的对立统一,使结果朝着有利于实践目的方向转化。
【参考答案】
北京雨燕保护,体现了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在实践中认识北京雨燕生存和繁衍的规律,对保护的总体效果作出合理推断,并在实践的检验中不断更新保护理念、改进保护措施;运用矛盾分析法处理古建筑保护和北京雨燕保护的关系,将两者统一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辩证思维方法;多角度思考如何实现北京雨燕与古建筑的共生,发掘北京雨燕的文化价值,体现了创新思维能力。
【对点训练】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三亚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调研时强调种子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关键。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种源要做到自主可控,种业科技就要自立自强。这是一件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早在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强调,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是国家宝贵的农业科研平台,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
我国目前面临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不足、育种创新水平不高等问题,海南气候条件适宜,全国7成以上的农作物品种经过南繁孕育。近年来,海南立足实际,发挥“育种天堂”的优势,积极推进“南繁硅谷”建设,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配套设施,吸引科研人才为种业科技创新搭建公共科研平台。随着实验室平台的建立和人才聚集,多项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以三亚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为例,他们研发的耐盐碱水稻产业的推广示范效果显著。海南“南繁硅谷”的建设推进了我国种子育种产业化进程,为我国的种业振兴和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结合材料,运用“科学思维的特征”的知识,阐释在海南建设“南繁硅谷”的原因。(9分)
【参考答案】 
①科学思维追求认识的客观性。根据我国目前面临的种业问题和海南的自然区位优势,海南立足实际,积极推进“南繁硅谷”建设,为种业科技创新搭建公共科研平台。
②科学思维的结果具有预见性。海南尊重发展规律,建设“南繁硅谷”。随着实验室平台的建立和人才聚集,多项科研成果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的种业振兴和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③科学思维结果具有可检验性。海南建设“南繁硅谷”,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多项科研成果的推广示范效果显著,有利于提高种源的自主可控能力,实现种业科技的自立自强。(每点3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