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36 正确运用判断 课件(共22张PPT)-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36 正确运用判断 课件(共22张PPT)-2024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本课关键句:虽然概念能反映认识对象的本质属性,但仅凭概念还不能明确地表达思想。人们要进行思想交流,需要将概念结合起来,形成判断。只有判断才能表达某种确定的思想。
统编新教材高三政治一轮复习
专题36:正确运用判断
高考评价体系与课标要求 考情概览
2.遵循逻辑思维要求 2.1知道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理解任何概念都是内涵和外延的统一。 2.2知道判断的基本特征;了解形成恰当判断的条件;学会正确运用判断;结合具体的判断活动,区分判断的不同类型。 2.3了解推理的类型;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学会归纳推理、类比推理;评析常见的推理错误。 2.4辨析常见的逻辑错误,掌握形式逻辑的三个基本规律。 高频考点:
1.概念的基本特征:全同、属种、种属、交叉、全异、矛盾、反对。
2.定义与划分。
3.性质判断关系判断、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
4.演绎推理(如何换质换位推理?三段论推理基本规则、常见错误?)
5.联言推理、选言推理、假言推理。
7.归纳推理方法(求同、求异、共变、求同求异并用、剩余法)
8.类比推理(根据多、属性近、前提与结论不排斥)
难点、高频易错:
1.区分划分与分解,对概念外延划分标准的理解(易错)。
2.如何正确定义?(比如,比喻定义就是错的)
3.区分性质判断与关系判断、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4.三段论推理常见几种错误。(常考、易错)。
5.掌握假言推理(充分+必要+充要)。
◆联系科学思维与文学想象的差异,讨论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特点,探究二者的关系。 ◆辨析“飞矢不动”“白马非马”等论题。运用所学逻辑知识,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类逻辑和推理错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特别提醒:选必三第二单元是高考命题人关注的重中之重,在高中政治老师界流行这么一句话“自从有了《逻辑与思维》,高考命题人终于找到了提高试卷难度和区分度的终极大杀器”,是的,尤其是第二单元,是提高高考题区分度和难度的重要关注点。所以对本单元一轮复习一定要讲透练够,否则高考也不可能搞定《逻辑与思维》。
核心考点一 判断的概述
2.判断的基本特征
(1)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是判断的一个基本特征。断定的方式有两种:一是肯定,二是否定。
(一)判断及其基本特征
判断就是对认识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1.判断的含义:
(2)判断的另一个基本特征是有真假之分。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真判断,不符合认识对象实际情况的判断就是假判断。
判断是语句的思想内容,语句是判断的语言形式。但是,不作断定、没有真假的语句并不表达判断。
3.判断的表达——语句:
依据判断本身是否包含其他判断,判断分为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4.判断的分类:
指直接由概念构成而不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简单判断包括性质判断和关系判断。
(1)简单判断:
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叫作复合判断。复合判断包括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
(2)复合判断:
核心考点一 判断的概述
(二)正确运用性质判断
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
1.性质判断的含义:
性质判断一般由量项、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表示断定对象的叫作主项。表示断定对象性质的叫作谓项。表示主项被断定范围的叫作量项。起着联结主项和谓项的作用的叫作联项。
2.构成:
核心考点一 判断的概述
3.种类
划分标准 种类 判断的质 判断的量 全称判断
特称判断
单称判断
“质”与“量”的结合上 肯定判断和否定判断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全部
断定的对象是某类事物的部分
判断主项反映的是单个对象
全称肯定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特称否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
核心考点一 判断的概述
性质判断主、谓项的周延性理解
每个性质判断都对其主项和谓项所反映对象范围作了断定。
①一个性质判断如果断定了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那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
②没有断定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
③主项和谓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其外延断定情况的变化。
所有的青年路学生 都是 中学生。
例如:
主项反映的是全部对象
谓项反映的是部分对象
主项周延
谓项不周延
所有的中学生 都是 青年路学生。
“中学生”变成主项外延变大
“青年路学生”变成谓项外延变小
【知识总结】性质判断的分类及其逻辑结构
判断种类 主项 谓项
全称肯定判断 周延 不周延
全称否定判断 周延 周延
特称肯定判断 不周延 不周延
特称否定判断 不周延 周延
单称肯定判断 周延 不周延
单称否定判断 周延 周延
【对点训练】某君请客,见三位主客只来了一位,五位陪客只来了三位,便着急地说:“唉,该来的没来!”陪客一听,有的坐不住,走了。见主客未到齐,又有陪客走了,他更着急,脱口而出:“不该走的走了!”话音刚落,所有客人都走了。此君傻了:“我错在哪儿?”此君请客失败启示我们运用性质判断要注意( )
A.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 B.要准确地使用量项
C.要准确地使用联项 D.避免主项与谓项配合不当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运用性质判断要注意不能缺少主项和谓项、避免主项和谓项配合不当、准确地使用量项和联项;该人爱请客吃饭中语言使用不当,“唉,该来的没来!”、“不该走的走了!”两句话断定过量,量项对主项的限定过大,最终错误使用量项,所有客人都走了;所以此君请客失败启示我们运用性质判断要注意要准确地使用量项,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B
(三)正确运用关系判断
断定认识对象之间关系的判断,叫作关系判断。
1.含义:
关系者项、关系项和量项。表示关系承担者的叫作关系者项;表示关系者之间关系的叫作关系项;表示关系者项范围的叫作量项。
2.构成:
事物具有多种多样的关系。“关系的性质”可分为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
3.分类:
核心考点一 判断的概述
4.意义
对称性关系和传递性关系
对称性关系(一般指两个对象间) 对称关系:对象a对b具有某种关系,同时b对a也具有这种关系。(例:老李和小张是同乡)
反对称关系:对象a对b具有某种关系,同时b对a不具有这种关系。(例:老李是小李的父亲)
非对称关系:对象a对b具有某种关系,同时b对a可能具有这种关系,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例:小王认识张经理)
传递性关系(一般存在于三个或三个以上对象间) 传递关系:对象a对b具有某种关系,b对c也具有同样的关系,那么a对c也具有这种关系。(例:小陈早于小李到达,小李早于小王到达,则小陈早于小王到达)
反传递关系:对象a对b具有某种关系,b对c也具有同样的关系,那么a对c必然不具有这种关系。(例:甲车比乙车贵十万,乙车比丙车贵十万,但甲车不可能比丙车贵十万)
非传递关系:对象a对b具有某种关系,b对c也具有同样的关系,那么a对c可能具有,也可能不具有这种关系。(例:小张和小李是同学,小李和小王是同学,则小张和小王可能是同学,也可能不是同学)
【对点训练】对以下表述及其对应的逻辑思维规则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甲比乙大两岁,乙比丙大两岁——这个关系判断为反传递关系
②我很相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信的——该观点违反了排中律
③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该性质判断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
④“真正的共产党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孔繁森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孔繁森是真正的共产党人”——该推理真实有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甲比乙大两岁,乙比丙大两岁——这个关系判断从传递性划分看属于反传递关系;①正确。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的民主属于全称肯定判断,该性质判断主项周延,谓项不周延,③正确。我很相信一位哲人的名言: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是可信的——该观点自相矛盾,违反了矛盾律,而不是排中律;②错误。“真正的共产党人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孔繁森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孔繁森是真正的共产党人”——该推理犯了“中项不周延”的错误。该推理结构无效。④错误。
B
1.复合判断及其种类
认识对象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仅仅依靠简单判断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对象的情况。这就需要运用复合判断。
(1)必要性:
(一)复合判断及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核心考点二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复合判断是其本身包含其他判断的判断,它由联结词和支判断两部分组成。
(2)含义:
根据断定情况的不同,复合判断分为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和假言判断等多个种类。
(3)种类:
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一个联言判断至少包含两个联言支。
(1)含义:
2.正确运用联言判断
当且仅当,组成它的各个联言支都是真的,这个联言判断才是真的。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
(2)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
有助于人们将认识对象的多种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考虑,多方面地分析和把握事物的情况,从而使思考更加周密、判断更为恰当。
(4)正确运用联言判断的意义:
核心考点二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既…又…”“不但…而 且…”“虽然…但是…”
(3)常用联结词:
【对点训练】(2023·重庆卷)明代思想家顾宪成在东林书院留下“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该对联
A.以直言判断形式描述当时复杂的学习环境
B.以选言判断形式呼吁要认真读书学习知识
C.以假言判断形式揭示了读书爱国的条件关系
D.以联言判断形式的倡导将读书与爱国相结合
【解析】性质判断就是断定认识对象具有或者不具有某种性质的简单判断。这种断定是直接的、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所以,性质判断又称为直言判断。“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意思是校园(书院)里,无论是周围环境的声音还是读书的声音都很好听。→表示学生要好好读书。但是光读好书对一个读书人来说是不够的,小到家事,大到国家大事,都要关心。以联言判断形式的倡导将读书与爱国相结合→联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几种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该对联以联言判断形式呈现→D符合题意→该判断不是直言判断→A排除。人们在对对象情况不能做出确切的断定时,就要估计它有几种可能的情况,或是这样,或是那样。这就是在使用选言判断。选言判断是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该对联不是选言判断→B排除。假言判断是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该对联没有以假言判断形式揭示读书爱国的条件关系→C排除。
D
是断定对象可能情况的判断。组成选言判断的支判断,叫作选言支。联结选言支的词项,叫作选言判断的联结项。
1.含义:
依据选言判断对选言支之间关系的断定情况,选言判断分为相容选言判断和不相容选言判断。
2.种类:
(二)正确运用选言判断
一个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
3.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
一个不相容选言判断是真的,要求它的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
4.不相容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
核心考点二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比较 选言判断 相容选言判断 不相容选言判断
含义 断定对象的可能情况的判断 常用联结词 “或者…或者…” “要么…要么…”
“不是…就是…”
逻辑性质 真判断 各选言支中至少有一个是真的,也可以都是真的 选言支中有而且只能有一个是真的
假判断 没有选言支是真的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言支是真的,或者没有选言支是真的
正确运用选言判断,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地表达关于对象的各种可能的情况,而且能够明确解决问题的范围和途径。
5.运用选言判断的意义:
要根据认识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应该使用相容还是不相容选言判断,不能误用;要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尽量把对象的可能情况都揭示出来,不要遗漏了有选择价值的可能情况。
6.正确运用选言判断应注意的问题:
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假言判断又叫条件判断。一个假言判断由表示条件关系的两个判断组成。
1.假言判断的含义: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必要条件假言判断和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2.假言判断的种类:
(三)正确运用假言判断
核心考点二 正确运用复合判断
比较 假言判断 充分条件假言判断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含义 断定事物某情况的存在(或不存在)是另一情况存在(或不存在)的条件的判断 常用联结词 “如果…那么…” “只要…就…” “只有…才…” “…当且仅当…”
逻辑性质 真判断 ①假言判断的真假取决于判断所揭示的事物之间的条件关系能否成立。 ②假言判断的真假不取决于前件、后件本身的真假。有时前件和后件都是假的,但事物情况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条件关系,这样的判断仍然可以是真的。 假判断 总结归纳:六种复合判断的真值表
p q p并且q p或者q p要么q 如果p,那么q 只有p,才q p当且仅当q
真 真 真 真 假 真 真 真
真 假 假 真 真 假 真 假
假 真 假 真 真 真 假 假
假 假 假 假 假 真 真 真
【对点训练】对下列判断的种类分析正确的是( )
①“一切脱离实践的理论都是纸上谈兵”属于全称肯定判断
②“美国不是'自由灯塔'”属于特称肯定判断
③“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一场健康危机,也暴露了当今世界的政治分歧以及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现象”属于相容选言判断
④“只有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才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属于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全称肯定判断是指断定一类事物的全部都具有某种属性的判断。其形式是:“所有S都是P”。可见,“一切脱离实践的理论都是纸上谈兵”属于全称肯定判断,①正确。必要条件假言判断是断定一个思维对象情况是另一个思维对象情况的必要条件的假言判断。“只有不断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才能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是必要条件假言判断,④正确。特称肯定判断指断定一类对象中部分对象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特称肯定定判断的逻辑形式是:“有些S是P”。可见,“美国不是'自由灯塔'”不属于特称肯定判断,②错误。断定几种事物情况同时存在的判断叫做联言判断。“新冠肺炎疫情不仅是一场健康危机,也暴露了当今世界的政治分歧以及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现象”是联言判断,③错误。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