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电荷 摩擦起电 教案 2023-2024学年鲁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1.1电荷 摩擦起电 教案 2023-2024学年鲁科版物理九年级上学期

资源简介

电荷 摩擦起电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电荷的两种基本类型:正电荷和负电荷。
理解摩擦起电现象及其原因:电荷的转移。
掌握判断物体带电的方法:验电器原理及应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和过程。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电荷的概念、摩擦起电的实质和判断物体带电的方法。
难点:理解摩擦起电过程中电荷的转移和守恒。
三、教学器材
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验电器、细线、纸屑等。
多媒体课件,包含电荷和摩擦起电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实验演示。
四、教学过程
【导入】(约5分钟)
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静电现象?(如冬天脱毛衣时的火花、梳子梳头发后吸引纸屑等)
引出课题:电荷与摩擦起电。
【新课讲解】(约15分钟)
电荷的概念:
讲解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强调电荷的守恒性:电荷既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
摩擦起电现象:
演示丝绸摩擦玻璃棒和毛皮摩擦橡胶棒的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摩擦后的玻璃棒和橡胶棒能吸引轻小物体。
摩擦起电的实质:
讲解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强调摩擦起电过程中电荷的守恒性。
判断物体带电的方法:
介绍验电器的原理及应用: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原理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演示使用验电器检验物体带电的实验。
【实验探究】(约20分钟)
实验一:探究摩擦起电的实质
实验器材: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验电器。
实验步骤:
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然后用玻璃棒靠近纸屑观察现象。
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然后用橡胶棒靠近纸屑观察现象。
分别用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橡胶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观察验电器的金属箔片的变化。
实验分析: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橡胶棒都带上了电荷,它们能吸引轻小物体;通过验电器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带电。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摩擦后的玻璃棒和橡胶棒会带电?电荷是从哪里来的?
实验二: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实验器材:细线、带电的玻璃棒和橡胶棒。
实验步骤:
悬挂一根细线,下端系上带电的玻璃棒。
用另一根带电的玻璃棒靠近悬挂的玻璃棒,观察现象。
用带电的橡胶棒靠近悬挂的玻璃棒,观察现象。
实验分析:
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这一原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学生活动】(约5分钟)
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所学知识讨论摩擦起电的实质、判断物体带电的方法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
分享交流: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教师总结并点评。
【巩固练习】(约5分钟)
选择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摩擦起电创造了电荷
B.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荷的转移
C. 玻璃棒与丝绸摩擦后带负电
D. 橡胶棒与毛皮摩擦后带正电
填空题: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电荷。
验电器是利用____的原理制成的。
简答题:
请简述摩擦起电的实质和过程。
如何利用验电器判断物体是否带电?请简述操作步骤和现象。
五、课后反思
教学过程反思:
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讲解、实验探究、学生活动和巩固练习等环节,系统地呈现了电荷与摩擦起电的相关知识。学生在动手实验和小组讨论中积极参与,对电荷和摩擦起电有了深刻的理解。
在实验探究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能力,通过实验的设计和实施,学生亲身体验了摩擦起电的实质和过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精神。
教学效果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了电荷的概念、摩擦起电的实质和判断物体带电的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同时,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于电荷的守恒性和摩擦起电过程中电荷的转移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实例分析和应用练习。
教学改进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采用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开展静电实验比赛、制作静电小玩具等活动。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静电原理设计节能高效的除尘装置等。
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此外,在实验环节可以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提高实验的可见度和趣味性,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在理论讲解方面,可以引入更多生活实例和物理现象来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原理,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未知领域,拓展知识视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