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内能及其改变 教案 2023-2024学年鲁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9.3内能及其改变 教案 2023-2024学年鲁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学期

资源简介

内能及其改变
一、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内能的概念,知道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掌握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理解热量、内能、温度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学会利用图表、模型等辅助工具描述和解释内能及其改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内能及其改变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培养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内能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难点:
理解内能与温度、热量之间的关系。
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内能改变的结论。
三、教学器材
酒精灯、火柴
铁丝、钢锯条
温度计
热水、冷水
橡皮塞、注射器
数据记录表和笔
四、教学过程
【导入】(约5分钟)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为什么冬天搓手会感觉暖和吗?”引出内能的概念。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摩擦双手、拍打衣服等)进一步说明物体内部存在能量。
【新课讲解】(约15分钟)
内能的概念:
讲解内能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强调内能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与物体的宏观运动状态无关。
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
做功:通过外力对物体做功或物体对外做功来改变物体的内能。
热传递:通过物体间的温度差来进行热量的传递,从而改变物体的内能。
热量、内能、温度之间的关系:
讲解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那部分内能。
温度是物体分子热运动平均动能的标志,与内能有关但不完全等同。
【实验探究】(约20分钟)
实验一:探究做功对内能的影响
步骤:
取一根铁丝,用手快速弯折几十次,触摸弯折处,感受温度的变化。
取一根钢锯条,用酒精灯加热一端,观察其弯曲程度。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做功对内能的影响。
实验二:探究热传递对内能的影响
步骤:
准备两杯等量的热水和冷水,分别测量它们的温度。
将一根温度计插入热水中,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将另一根温度计插入冷水中,再将这支温度计从冷水中取出,迅速插入热水中,观察温度计的示数变化。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热传递对内能的影响。
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热水溅出或烫伤。
观察时要仔细,记录数据要准确。
实验结束后要及时清理实验器材和场地。
【学生活动】(约5分钟)
小组讨论: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内能改变的方式和影响因素。
分享交流: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其他组进行补充和评价。教师总结并点评。
【巩固练习】(约5分钟)
选择题: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一定升高
B. 物体吸收了热量,内能一定增加
C. 物体的温度升高,一定吸收了热量
D. 做功和热传递都能改变物体的内能
关于内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0℃的冰块没有内能
B. 物体内能大小与温度无关
C. 热量总是从内能大的物体向内能小的物体传递
D. 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填空题:
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是________和________。
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转移的那部分________。
简答题:
请简述实验探究中观察到的做功对内能的影响及其原因。
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说明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五、课后反思
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内能的概念及其物理意义?
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认真观察和分析?是否能够从实验中总结出内能改变的规律?
教学亮点与不足:
本节课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内能改变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内能及其改变的理解。
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
然而,在实验器材和场地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限制,导致某些实验效果不够理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考虑改进实验装置或采用虚拟实验等方式来弥补这一不足。
教学改进方向: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优化实验设计和教学过程,使实验更加贴近实际生活,提高实验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应用。
加强与学生和家长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意见,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来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