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课件(共51张PPT)-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课件(共51张PPT)-2024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51张PPT)
本单元逻辑:
哲学
文 化
活的灵魂
第3单元
文化传承与
文化创新
第七课 继承发展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
第八课 学习借鉴外来
文化有益成果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文化
(不忘本来)
文化继承
(吸收外来)
文化交流
(面向未来)
文化创新
单元导语:哲学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第三单元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第九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必修四《哲学与文化》一轮复习
(面向未来)
课程标准 高考真题及考点 考情预测
1.辨识各种文化现象; 2.领悟优秀文化作品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3.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课标·考情
1.从命题内容上看,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文化强国和文化自信,尤其是文化强国和文化自信是考查的重点;
2.从考査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试题的综合性较强;
3.备考要关注时政热点: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相关内容、春晚、传统文化类节目、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等热点,考查文化建设和发展、文化强国以及文化自信等知识点的运用。
2023年 福建高考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题)
2023年 海南高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观题)
2023年 北京高考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题)
2023年 湖南高考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题)
2023年 山东高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观题)
2023年 全国乙卷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选择题)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9.1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9.2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9.3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1)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本课内容及内在关系
(1)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3)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1)建设文化强国
(2)坚定文化自信
为什么发展
怎样发展
发展目标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考点一 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立场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一元化)
性质
基本特征
目的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
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源头)
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熔铸而成)
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根)
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要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构成。三者一脉相承、延续发展、不断升华。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十月革命
中国共产党诞生
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潮进入中国,各种主张纷纷登场亮相,但终究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都不能解决中国文化走向何处的问题,无法使中华文化走向复兴之路。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无政府主义、三民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①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把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写在自己的旗帜上,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为中华文化发展指明了社会主义方向。
②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③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了中华文化新辉煌。
1.中华文化复兴之路的探索和结果(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产生背景)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革命文化
①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②内涵:革命文化是党和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通过英勇斗争所创造出来的具有本土革命精神的文化形态。如: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③作用: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②内涵: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③作用/目标: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宗 旨 【二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基本方针 【双百】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发展方向 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基本特征 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性 质 社会主义文化
目标要求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①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一、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区别 形成 孕育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中 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形成于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时期
内涵 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 建党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二为双百、方向、三个面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作用 是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涵养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 承载着党和人民对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的不懈追求,是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联系
知识深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关系
中特共同理想和远大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习近平新时代思想等。
①一脉相承、延续发展、不断升华。
②三者共同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三者汇聚成当代中华文化的主流。构成当代中国文化优势的三大支点,共同构筑了当代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③文化是社会实践的产物,辩证统一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注意教材——五处精神标识的提法:
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
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中国革命的精神标识——
特别提醒
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
民族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革命文化
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我们如何判断一种文化是否具有生命力呢?
代表封建迷信的落后文化
只满足少数人需求的文化
违背时代发展潮流的文化
1、文化生命力的判断标准:
(1)发展方向: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
(2)实践根源: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
(3)人民需求:就是要看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对它的需求,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生命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
(1)必要性(决定因素):
②性质宗旨:
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③制度道路:
④文化发展:
由中继承和创新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
⑤自身规律:
①人民利益:
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
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国情决定文化
“五个决定”
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与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习近平
(2)重要性(意义):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
才能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
才能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文化适应国情
“四个才能”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原因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中特”发展道路与文化强国之间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
小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1.标准:
看一种文化有没有生命力,就是要看它是不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就是要看它有没有生存发展的实践土壤,人民有没有对它的需求。
2.必要性:
(5个决定)
①是由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决定的,
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决定的,
③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决定的,
④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决定的,⑤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决定的。
3.意义:
(4个才能)
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相匹配。
知识拓展: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P111)
①内涵: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②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③作用: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④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
⑤立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
⑥特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⑦性质:社会主义文化
⑧基本要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⑨目的: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素质。
课堂巩固
坚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有助于为中国道路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撑,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下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表述正确的是( )
①是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②是中华文化获得空前发展、重新走向辉煌的必然选择
③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④植根于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考点二 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
三、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文化发展
的基本路径
出发点和落脚点
创作源泉
根本目的
文化是时代的产物
文化要回答时代问题(关键)
指导思想
古今中外资源
主体
补充: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1.总要求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注意:指导思想一元化,即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多元化
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 ——习近平
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远大理想:共产主义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具体要求
原因: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
要求: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2.具体要求
A.从文化发展的主体看: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
B.从文化创作的源泉看: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C.从文化发展的目的看: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社会主义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P116)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因:
补充:文化创作的根本途径、源泉、动力、目的——社会实践
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民、为了人民
一、坚定理想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具体要求:
A.文艺创作者角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贴近人民的精神生活,热情讴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生动展示人民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和创造历史的辉煌业绩。
B:国家、社会角度:
加强社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文化事业),生产创作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文化产业),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拓展深化: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
(1)文化创造者: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人民群众是文化发展的主体,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源泉,人民群众还直接创作了大量的文化作品。
(2)文化传承者:人民群众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体,要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做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3)文化传播者:人民群众是文化传播的主体,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4)民族精神的弘扬者:每个公民都要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建设者和弘扬者。
(5)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和受益者: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提高群众思想文化道德素养是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
(2022·天津)自1987年创办以来,中国艺术节始终秉承“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办节宗旨,通过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艺术惠民活动和特色文旅活动,致力于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国家开展艺术惠民活动是基于( )
①人民是文化发展的主体
②人民是文化创作的源泉
③人民是文化成果的最终享有者
④发展文化产业能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课堂巩固
二、立足时代之基 回答时代问题(文化与时代的关系)
1、文化作品要立足时代之基的原因:
(1)每一种文化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是时代精神的展现。
(2)文化作品只有符合人类历史前进的时代潮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反映时代风貌,才能具有恒久的魅力。
2、回答时代问题的重要性:
(1)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2)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立足时代、解决特定的时代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
(3)只有倾听特定的时代声音,才能吹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号角。
理论依据:一定时代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时代的文化
理论依据:文化对经济政治具有反作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3.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
具体 要求 (1) 融通不同资源的要求
(2) 实现综合创新的要求
①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②要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特别是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优秀文化等资源。
①原则: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②要求:既向内看,深入研究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又向外看,积极探索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既向前看,准确判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又向后看,善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
③目标:通过综合创新,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三、融通不同资源 实现综合创新(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正确对待外来文化)
链接知识:
1.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以开放的心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知识拓展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和“面向未来”
①“不忘本来”,就是不忘初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传统,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虚无主义。
②“吸收外来”,就是放眼世界,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此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这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则与遵循。要坚决摒弃心胸狭隘的排外主义和妄自尊大的自我中心主义
③“面向未来”,就是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面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发展前景,准确判断世界文明发展趋势,传承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同时善于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不断推进中华文化创新创造。
(1)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2)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文化强国;
(3)根本途径: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是在人民群众伟大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孕育和创造的。人民的生活是一切文化产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4)创作导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做到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5)关键路径: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促进时代发展。
(6)基本路径: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原则,形成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7)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8)必由之路: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等不断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拓展归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要求
本课易错辨析:
1.文化创作的源泉来源于文化创作者的灵感。 (  )
×。提示:人民的生活实践是一切文化产品的创作源泉。
2.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  )
×。提示: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3.文化发展的关键是进行文化创新。(  )
×。提示: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4. 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建设文化强国(  )
×。提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目的是不断满足人民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5.文化创造的导向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
×。提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课堂巩固
课堂巩固
(2023·浙江高考真题)宁夏“文化大篷车”在农村采风,在农村演出,请农民“审稿”,演出时间、地点由农民定,送戏下乡三十九载,流动演出2万余场次,行程百万干米,被誉为“我们农民自己的剧团”。由此可见,“文化大篷车”的成功在于( )
①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②满足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③基层群众文化素养显著提升
④发展好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是目的
是结果
一、建设文化强国

考点三 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
二、坚定文化自信
感受各种各样的文化
传统的
现代的
本土的
外来的
先进的
落后的
健康的
腐朽的
1、要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一、建设文化强国
(1)原因:
①我们面对的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等。
②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文化纷繁复杂)
(2)要求: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主旋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拓展】
◇主旋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主心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弘扬主旋律≠否定文化的多样性
要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拓展延伸:比较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落后文化 腐朽文化
不 同 点 内涵 及 表现 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如看相、算命、测字、看风水;歧视妇女;大操大办婚丧事;游戏人生的思想 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黄赌毒等
危害 属于认识问题(认识上不科学、不积极、低俗),危害人们的身心健康,败坏社会风气 腐蚀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有严重危害,祸国殃民)
态度 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或剔除 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相同点 都是文化糟粕;都对个人和社会有严重危害;都与先进文化相对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对立
【注意】传统习俗≠落后文化
提示:腐朽文化比落后文化危害大
归纳总结:对各种文化的态度
对传统文化:
对落后文化:
对腐朽文化:
对先进文化:
对外来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大力支持和发展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立足国情、交流互鉴(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个人: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国家: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文化创作者:生产健康有益文化。
2、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建设文化强国
要求:
①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
②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
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一、建设文化强国
(1)原因: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2)要求:
①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理想信念)
②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激励人们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③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弘扬时代新风。
3、要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德育】
【智育】
知识拓展:区分科学文化修养与道德修养
科学文化修养 道德修养
区别 指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 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 指人们通过不断提高道德认识、道德判断水平,陶冶道德情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理想的过程。
联系 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道德修养;加强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4、要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一、建设文化强国
要求:
①协调两个效益:建立健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体制机制。
②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文化事业)
③加快发展现代文化产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质量。(文化产业)
5、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
要求:
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让国外民众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1、文化自信的含义
二、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习近平
2、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二、坚定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
(3)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3、文化自信的底气来源
(1)文化自信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
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经济、政治决定文化)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二、坚定文化自信
4、文化自信的要求
① 继续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夯实文化自信的基础。
③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② 文化自信是对全部优秀中华文化的自信,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自信。
(夯实基础)
(文化底蕴)
(根本要求)
具体内容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实际,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指导思想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发展方向 坚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前进方向
发展方针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文化传承 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制度保障 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
发展主体 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要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加强领导 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重要内容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全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结合P124-125综探)
知识拓展
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自信自立(四个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维护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创作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文化作品,丰富高品质文化消费产品的供给。112页
②立足时代之基(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回答时代问题。114页
③融通不同资源,实现综合创新。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115页
④建设文化强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或剔除落后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腐朽文化。116页
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发挥引领作用,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117页
⑥提高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传统美德、科学精神、时代新风。117页
⑦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118页
⑧坚定文化自信,夯实经济政治基础,坚定对中特文的自信和习思想的自信。119页
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强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权。
知识整合
★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2021·浙江)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含有宣扬暴饮暴食等内容的直播节目。( )
2.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
3. 《2023清明奇妙游》的成功吸粉说明文化发展的关键是进行文化创新。 ( )
4.民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
5.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
6.“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自媒体时代,要牢牢把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加强阵地建设。( )
【详解】对于腐朽文化,要坚决抵制,依法取缔。宣扬暴饮暴食等内容的直播节目属于落后文化,不属于腐朽文化,因此不能坚决抵制、依法取缔,而是改造和剔除。
易错易混知识点拨
X
【详解】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中华民族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
【详解】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关键是回答时代问题,完成时代任务。
X
【详解】最根本的是对中特文化的自信,特别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自信。
X
X
【详解】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X
【详解】自媒体时代党要把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7.“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说明了文化发展需要融通不同资源。( )
8.家风作为家庭优秀文化得以传承,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富滋养。( )
9.文化产业数字化,旨在培育文化产业新型业态,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
10.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于文化方面的发展成就。( )
11.文化工作者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作的源泉来源于文化创作者的灵感。( )
12.免票参观故宫博物院是我国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表现。( )
【详解】“为时而著,为事而作”说明了文化发展需要立足时代之基,回答时代问题。
易错易混知识点拨
X
【详解】人民是文化创造的主体,人民的生活实践是一切文化产品的创作源泉。
【详解】文化产业数字化,旨在培育文化产业新型业态,满足群众文化多样性需求。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是文化事业,而不是文化产业。
X
【详解】并不是所有的家风都可以作为家庭优秀文化得以传承,不好的家风会对家庭成员的个人修养、品德操守产生消极作用。
X
X
【详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国的经济实力、政治影响力增强了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
X
X
【详解】免票参观故宫博物院是我国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表现。
课堂巩固
1、(2023·北京)大象跑、蘑菇跑、小怪兽跑……这些有趣的名字其实是热门跑步线路。在天坛公园,跑步者沿着特定线路,奔跑于古建筑之间,应用程序轨迹图上就会逐渐出现一只吉祥的“大象”,引来众多跑步者“打卡”。这一现象说明( )
①体育运动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增加文化意蕴
②不同文化资源的融通可以丰富精神文化供给
③经济对文化实践和文化生活具有支配作用
④体育运动已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商业活动、教育、人口迁徙等
2、(2023·全国乙卷)近年来,乡村球赛“火”了。村民把十里八乡的篮球赛亲切地称为“村BA”,把足球赛称为“村界杯”。这种贴近村民生活、步入烟火人间的草根球赛推动了全民健身运动在乡村的蓬勃开展,丰富了乡村的文化生活,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由此可见( )
①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村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②乡村文化阵地需要用先进的、健康有益的文化去占领
③村民需要和接受的文化,就是值得倡导和扶持的文化
④丰富乡村文化生活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课堂巩固
A
重要任务
云南省龙陵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众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该县深挖民族民间文化、依托剪纸、刺绣、染织、篾编四大文化板块,擦亮“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名片。着力培植文化产业,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起了剪纸、刺绣、染织、民族乐器制作、篾编、傣味饮食等家庭作坊30多个。纵深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配置了农家书屋,配置图书和报刊等,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向群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加油站”,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让文化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加速器。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融合“文旅农”要素,唱响乡村振兴的“田园交响曲”。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关知识,分析云南省文化扶贫的措施对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启示。(8分)
①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深入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机构建设工作,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因地制宜支持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2分)
②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贫困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2分)
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2分)
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正能量,提升文化自信,重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升群众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2分)
云南省龙陵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众多,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该县深挖民族民间文化、依托剪纸、刺绣、染织、篾编四大文化板块,擦亮“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名片。着力培植文化产业,扶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建起了剪纸、刺绣、染织、民族乐器制作、篾编、傣味饮食等家庭作坊30多个。纵深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配置了农家书屋,配置图书和报刊等,让农家书屋真正成为向群众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加油站”,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让文化扶贫成为精准扶贫的加速器。经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同步,融合“文旅农”要素,唱响乡村振兴的“田园交响曲”。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相关知识,分析云南省文化扶贫的措施对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启示。(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