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赏洞庭美景,品作者心境——《登岳阳楼》《念奴娇·过洞庭》对比阅读教学目标1.掌握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借助对意象的解读手法的理解,赏析语言,把握作品的意境美;3.通过两篇作品的对比,感受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教学重点借助对意象的解读和手法的理解,赏析语言,把握作品的意境美。教学难点通过两篇作品的对比,感受诗词中情与景的关系。教学设想以洞庭湖景色为着力点,分析两篇作品的写景手法和意境特点,联系诗人的经历与情感,体悟意境特点的生成原因——一切景语皆情语。01视频导入,激发兴趣播放洞庭湖航拍视频“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范仲淹对洞庭湖的赞美,“八百里洞庭美如画,我们生活在画里边”是今人对洞庭湖的讴歌,古往今来,洞庭湖的美景激发了无数人的想象与诗心,今天我们将学习两篇写洞庭湖的作品——一首律诗,一首词,看看这两首古诗词是如何来描绘洞庭之景的。02因声求气,涵咏诗韵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念奴娇·过洞庭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1.学生自由朗读2.播放朗读音频3.全班齐读03缘景明情,置身诗境1.大家读完之后对洞庭湖的景色有什么感觉呢?活动:找出写景的句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2.这两篇作品都是写洞庭的美景,那么在写景上有什么异同呢?活动:小组讨论,完成表格。3.小组分享,教师引导04品味情感,感悟诗心1.同样是写洞庭湖之景,为什么两个人选择的意象、创造的意境不同呢?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呈现其实与作者的情感和心境相关。预设:①杜甫忧国忧民,“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尽显其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这种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与洞庭湖的壮阔恢宏形成共振,因此杜诗的意境是气势磅礴的。②张孝祥因人进谗言而被罢官,他用“肝肺皆冰雪”来评价自己的官场生活,由此看出其高洁的人格与磊落的胸襟,这种人格的高洁与月光的皎洁、银河的明亮相互呼应,开阔的胸襟也与洞庭湖的恢弘气势相合,因此张词的意境空阔澄澈。2.有感情地齐读,结束课堂。05课后作业,巩固提高将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杜甫的《登岳阳楼》进行对读,分析二者写景抒情的异同,写一篇400字左右的分析。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楼。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