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新人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知识梳理第一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体液:生物体内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统称为体液。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 细胞内液 (存在于细胞内,约占 2/3 )1. 体液: 细胞外液 (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1/3 ),主要由 血浆 、 组织液 和 淋巴 组成。2.各种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细胞名称 所处的内环境 细胞名称 所处的内环境大多数组织细胞 组织液 血细胞 血浆毛细血管壁细胞 血浆和组织液 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淋巴或血浆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淋巴和组织液3.血浆、组织液、淋巴(液)之间的联系:2. 内环境:血浆、组织液和淋巴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为了区别于个体生活的外界环境,人们把这个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1)体液各组成之间的关系3.内环境的成分(1)血浆的化学成分:血浆中约90%为水、蛋白质(7%~9% )、无机盐(约1% )血液运输的其他营养物质(葡萄糖)、激素、各种代谢废物等。(2)淋巴与组织液的化学成分:组织液和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与血浆相近 ,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蛋白质 (血浆蛋白) ,而组织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质含量很少。特别提醒: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归纳①细胞内和细胞膜上特有的物质,如血红蛋白、呼吸酶等胞内蛋白和载体蛋白等膜蛋白;②属于外界环境的液体成分,如消化液中的特有成分等;③不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如纤维素、麦芽糖等。4. 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 、 酸碱度 和 温度 。(1)溶液渗透压①概念:指溶液中 溶质微粒 对 水 的吸引力。②决定因素: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 溶质微粒 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 ,对水的吸引力 越大 ,溶液渗透压 越高 ;溶质微粒越少,即溶液浓度 越低 ,对水的吸引力 越小 ,溶液渗透压 越低 。③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 无机盐 、 蛋白质 的含量有关。④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有明显优势的是 Na+ 和 Cl-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Na+ 和 Cl-。0.9%的生理盐水是血浆的 等渗 溶液。⑤组织水肿原因分析组织液浓度 升高 或血浆、细胞内液浓度 降低 ,引起水分移动,使血浆、细胞内液中的水渗透到组织液,组织液积累增多,从而引起组织水肿。具体原因分析:(2)酸碱度①正常人的血浆近 中性 ,pH为 7.35~7.45 。②血浆pH之所以能保持 相对稳定 ,与它含有的 HCO3-、HPO42- 等离子有关。③调节血浆pH的物质: 缓冲 物质,如H2CO3/NaHCO3(主要)、NaH2PO4/Na2HPO4等。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 左右。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为 37℃ 左右。幼年 ≥成年 ≥老年女性≥男性同一个人1日内不超过 1 ℃代谢越旺盛,释放的能量越多,温度也相对越高。5. 内环境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1)体内细胞可以直接与 内环境 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同时又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2)内环境与 外界环境 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 器官 、 系统 的参与,同时,细胞和内环境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3)内环境与体内各器官、系统的联系①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有 消化系统 、 呼吸系统 、 循环系统 和 泌尿系统 ,器官有 小肠、肺、肾脏、皮肤 。②营养物质→ 消化 系统→ 循环 系统→内环境→组织细胞内环境→ 循环 系统→泌尿 系统和 皮肤 。③O2→ 呼吸 系统→ 循环 系统→内环境→组织细胞内环境→ 循环 系统→ 呼吸 系统。④静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 血浆 ;肌肉注射时,药物直接进入 组织液 。(4)葡萄糖与O2进入组织细胞被利用穿膜层数分析①葡萄糖至少穿过 7 层膜:小肠黏膜上皮( 2 层)→进毛细血管( 2 层)…→出毛细血管( 2 层)→组织细胞( 1 层)。②O2至少穿过 11 层膜:肺泡壁( 2 层)→进毛细血管( 2 层)→进红细胞( 1 层)…→出红细胞( 1 层)→出毛细血管( 2 层)→组织细胞( 1 层)→线粒体( 2 层)。注:肺泡壁、毛细血管壁、毛细淋巴管壁、小肠黏膜上皮都是由单层细胞构成。第二节 内环境的稳态1. 内环境稳态的影响因素:外界 环境因素 、体内 细胞代谢 活动。随着外界 环境因素 的变化和体内 细胞代谢 活动的进行,内环境的各种 化学成分 和 理化性质 在不断发生变化。2. 内环境的稳态(1)含义:正常机体通过 调节 作用,使各个 器官、系统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相对稳定状态。(2)实质:内环境的每一种 化学成分 和 理化性质 都处于 动态平衡 中。(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网络(4)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稳态会被破坏的原因:①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②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有障碍。(5)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3. 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1)维持稳态的基础:人体各 器官 、 系统 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直接参与稳态维持的系统有 消化系统 、 呼吸系统 、 循环系统 和 泌尿系统 。思考:①淀粉分解为葡萄糖并最终被肝脏组织细胞吸收,涉及的系统有: 消化系统 、 循环系统 。②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CO2最终排到体外,涉及的系统有: 循环系统 、 泌尿系统 。③尿素等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会使人患 尿毒 症。(2)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现代观点): 神经—体液—免疫 调节网络。稳态调节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 神经系统 、 内分泌系统 和 免疫系统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 有一定限度 的。当 外界环境 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 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导致细胞 代谢紊乱 ,疾病发生。4.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内环境稳态 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1) 血糖 含量和血液中的 含氧量 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才能为细胞代谢提供充足的反应物。(2)适宜的 温度 和 pH 等条件保证酶正常地发挥催化作用。5.【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1)实验原理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通过向 自来水 、 缓冲液 、 生物材料 中加入 酸或碱 溶液引起pH的不同变化,定性说明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从而说明生物体pH性对稳定的机制。(2)实验结果与结论曲线图:以 酸或碱的滴数 为横轴,以 pH 为纵轴,画出各次实验中pH变化的曲线。(3)实验结论比较以上三曲线的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 缓冲液 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 缓冲物质 ,因而能够维持pH的相对稳定.新人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知识梳理第三章 体液调节第一节 激素与内分泌系统人和高等动物体内都分布着许多能分泌物质 的腺体。外分泌腺:分泌腺中的分泌物经由导管而流出体外或流到消化腔的。如皮脂腺、汗腺、消化腺等内分泌腺:分泌腺(没有导管)中的分泌物——激素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处。如垂体、甲状腺、肾上腺等。1. 促胰液素的发现(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 促胰液素 )(1)沃泰默实验(重在理解)①实验假设:胰液的分泌受 神经 调节的控制。19世纪,学术界普遍认为, 胃酸 刺激小肠的神经 ,神经将兴奋传给 胰腺 ,使胰腺分泌 胰液 。②实验过程及分析实验过程(填“分泌/不分泌”) 实验分析a.稀盐酸小肠肠腔→胰腺 分泌 胰液 b.稀盐酸血液→胰腺 不分泌 胰液 c.稀盐酸小肠肠腔(去除神经,只留血管)→胰腺 分泌 胰液 实验中用 稀盐酸 代替胃酸,刺激小肠 a与b、b与c对照,说明刺激 小肠 时才能促进胰腺分泌胰液;a与c对照,说明小肠内神经的有无 不影响 (影响/不影响)胰液分泌③实验结论:将稀盐酸注入 小肠肠腔 内引起胰液分泌是一个十分顽固的 神经 反射。实验评价:研究思路正确,但解释错误,坚持认为促进胰液分泌是一个神经反射过程。(2)斯他林和贝利斯实验(重在理解)①假设:在 盐酸 的作用下, 小肠黏膜 产生了一种 化学物质 ,随血流到达 胰腺 ,引起胰②实验验证过程 液的分泌。设置对照组:排出稀盐酸、小肠黏膜自身成分对实验结果的干扰。稀盐酸同一条狗的静脉胰腺不分泌胰液小肠黏膜提取液同一条狗的静脉胰腺不分泌胰液③实验分析:三组实验对照,说明小肠产生了一种 化学物质 ,随血流到达 胰腺 ,引起胰液分泌。④实验结论:在 稀盐酸 作用下,小肠黏膜产生了 促胰液素 ,引起胰液的分泌。2. 激素调节:由 内分泌器官(或细胞) 分泌的 化学物质 进行的调节。3. 内分泌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内分泌腺 激素 化学本质 主要功能下丘脑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 多肽 促进 垂体 合成并分泌 促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释放激素 促进 垂体 合成并分泌 促性腺激素抗利尿激素 促进 肾小管 、 集合管 对 水 的重吸收垂体 促甲状腺激素 (TSH) 蛋白质 ①促进甲状腺的 生长发育 ②促进甲状腺合成和分泌 甲状腺激素促性腺激素 ①促进性腺的 生长发育 ②调节 性激素 的合成和分泌生长激素 促进 生长发育 ,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 含碘氨基酸 衍生物 ①促进 生长发育 ;②对 中枢神经系统 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 兴奋性 ; ③提高(促进) 细胞代谢 的速率,增加 产热性腺 睾丸(雄) 雄性激素 固醇 ①分别促进雌、雄生殖器官的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形成 ②激发并维持各自的第二性征 ③雌性激素还能激发和维持雌性正常的性周期卵巢(雌) 雌性激素胰 腺 胰岛A细胞 胰高血糖素 多肽 升高 (升高/降低)血糖胰岛B细胞 胰岛素 蛋白质 降低 (升高/降低)血糖肾上腺(髓质) 肾上腺素 氨基酸衍生物 ①促进 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 ,使血糖升高 ②提高(促进) 细胞代谢 的速率,增加 产热胸腺 胸腺激素 多肽特别提醒:多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只能 注射,不能口服 ,因为 口服会被消化酶分解而失效 ;固醇类和氨基酸衍生物类激素 既能注射,也能口服 。思考:①幼年时若生长激素分泌不足会使人患 侏儒 症,若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人患 呆小 症。②人体内甲状腺激素过多(甲亢),表现为 食欲旺盛、身体消瘦,神经系统兴奋性高 。③给小蝌蚪饲喂 甲状腺 激素,可使其在较短时间内发育成小型青蛙。④治疗糖尿病时,胰岛素只能 注射 ,不能 口服 ,因为 胰岛素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口服会被蛋白酶分解而失效 。第二节 激素调节的过程1. 激素调节实例实例1: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来源 正常值 去路① 食物中糖类 的消化吸收 血糖 ( 0.8~1.2 g/L) ① 氧化分解 生成CO2和H2O,释放能量② 肝糖原 的分解 ②合成 肝糖原 和 肌糖原③ 脂肪等非糖物质 的转化 ③转化为 脂肪 、 非必需氨基酸 等(2)调节血糖的激素激素名称 分泌部位 作用途径 作用效果胰岛素 胰岛B细胞 抑制 肝糖原 分解和 非糖物质 转化为葡萄糖; 促进 组织细胞加速摄取、利用和储存葡萄糖 降低血糖胰高血糖素 胰岛A细胞 促进 肝糖原 分解和 非糖物质 转化为葡萄糖 升高血糖肾上腺素 肾上腺(髓质)相互关系: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的作用相反,表现为 拮抗 作用。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的作用相同,表现为 协同 作用。知识拓展:胰腺:外分泌部:分泌胰液,其中含有能消化食物的 消化酶,如蛋白质酶等 。内分泌部:分泌激素,如调节血糖的 胰岛素 和 胰高血糖素 。思考:能否通过研磨胰腺的方法获得胰岛素?为什么?不能,研磨破坏了细胞结构,胰岛素会被外分泌部细胞释放的蛋白酶分解 。(3)调节过程①血糖平衡的调节机制为 神经—体液 调节,神经中枢在 下丘脑 。血糖调节中的反射活动均为 非条件 反射。②胰岛A(或B)细胞可直接感知 血糖含量 的变化,也可接受有关 神经 的控制。而肾上腺只接受有关 神经 的控制。③胰高血糖素能 促进 (促进/抑制)胰岛B细胞活动,使胰岛素的分泌 增多 ;胰岛素能 抑制 (促进/抑制)胰岛A细胞的活动,使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减少 。思考:血糖调节中激素含量的变化①进食后,血糖含量 升高 ,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是 胰岛素 。②饥饿时,血糖含量 降低 ,血液中明显增多的激素主要是 胰高血糖素 。(4)反馈调节①概念: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 工作的效果 ,反过来又作为 信息 调节该系统的工作。②意义: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的调节机制,对于机体 维持稳态 具有重要意义。实例2: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1)结构:A. 下丘脑 、B. 垂体 、C. 甲状腺 。(2)物质(激素):a.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 、b. 促甲状腺激素 。(3)作用:Ⅰ. 促进 、Ⅱ. 抑制 。(促进/抑制)(4)过程:甲. 分级 调节、乙. 反馈 调节。(分级/反馈)①下丘脑调节垂体活动,垂体又调节甲状腺活动,这种调节方式叫做 分级 调节。②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变化会反过去影响 下丘脑 和 垂体 的活动,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 调节。当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对下丘脑和垂体的 抑制 作用增强,它们的活动减弱,相应激素的分泌量 减少 ,进而使甲状腺激素的分泌 减少 。小动物的甲状腺被切除后短期内血液中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含量会 增多 ,促甲状腺激素的含量会 增多 。(5)甲状腺激素:作用:提高 细胞代谢 的速率,增加 产热 。(5)甲状腺激素:靶细胞: 几乎体内所有细胞 。(5)激素a的靶器官: 垂体 ;激素b的靶器官: 甲状腺 ;【拓展训练】性激素分泌的调节(1)结构:A. 下丘脑 、B. 垂体 。(2)物质(激素):a. 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b. 促性腺激素 、c. 性激素 。(3)作用:Ⅰ. 促进 、Ⅱ. 抑制 。(促进/抑制)(4)过程:甲. 分级 调节、乙. 反馈 调节。(分级/反馈)2. 激素调节的特点(1)通过 体液 运输:内分泌腺 没有 (有/没有)导管,分泌的激素 弥散 到体液中,随 血液 流到 全身 ,起 调节 作用。(2)作用于 靶器官、靶细胞 :能被 特定激素 作用的器官、细胞就是该激素的 靶器官、靶细胞 。只有靶器官、靶细胞上才有该激素的特异性 受体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会被 灭活 ,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 动态平衡 。(3) 作为信使传递信息 :激素是信息分子、有机分子,传递着各种信息。(4) 微量高效 :激素种类 多 、量 极微 ,既不组成 细胞结构 ,又不提供 能量 ,也不起 催化 作用,而是作为信息分子随体液到达靶细胞,使靶细胞原有的 生理活动 发生变化。归纳总结:酶、激素、神经递质、载体(1) 酶 、 激素 具有高效性。 酶 、 激素 、 神经递质 、 载体 都具有专一性。(2)能产激素的细胞 一定 能产生酶,能产酶的细胞 不一定 能产生激素。(一定/不一定)(3) 激素 、 神经递质 作为信息分子,与受体结合发挥作用后就被灭活而失效。 酶 具有催化作用,在反应前后不变。 载体 具有运输作用。第三节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1. 体液调节: 激素 、 CO2 、H+等化学物质(调节因子)通过 体液 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 激素调节 。2. 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 体液 调节;人和高等动物体内, 神经 调节和 体液 调节都是机体调节生命活动的重要方式,但 神经 调节占主导地位。3.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比较项目 作用途径 反应速度 作用范围 作用时间神经调节 反射弧 迅速 准确、比较局限 短暂体液调节 体液运输 较缓慢 较广泛 比较长4.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协调实例一:体温平衡调节(1)热量的来源:主要是细胞中有机物的 氧化放能 。注:细胞呼吸的实质是氧化分解 有机物 ,释放能量,其中大部分能量以 热能 形式散失,作为体内热量的来源,小部分能量储存在直接能源物质 ATP 中,用于 各项生命活动 )(2)体温平衡的原因:机体的 产热量 与 散热量 动态平衡。①产热途径:以 骨骼肌 和 肝脏 产热为多。②散热途径:主要通过皮肤 汗液的蒸发 散热、皮肤内 毛细血管 的散热,其次还有 呼气 、排尿 和 排便 等。当环境温度高于体温时,唯一的散热方式是 汗液蒸发 散热。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产热少,散热也少。外界环境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也多;外界环境温度高时,产热少,散热也少。(3)体温调节的结构基础①体温调节中枢: 下丘脑 ;温觉(即冷觉热觉)中枢: 大脑皮层 。②温度感受器:分为 冷觉 感受器和 温觉 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膜和内脏器官中。(4)调节过程①温度感受器接受的适宜刺激为 温度 的变化,而不是“冷”“热”本身。②寒冷环境中的体温调节机制为 神经—体液 调节, 甲状腺激素 和 肾上腺素 的分泌量增加,它们都能提高 细胞代谢 速率,增加产热,表现为 协同 作用;炎热环境中主要是 神经 调节。③寒冷环境下,机体通过增加 产热 和减少 散热 来调节体温;在炎热环境下,机体主要通过增加 散热 来调节体温。④体温调节中的反射活动均为 非条件 反射。练习:写出寒冷环境中骨骼肌收缩的反射弧: 冷觉感受器→传入神经→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传出神经→骨骼肌 ,其效应器具体为 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骨骼肌 。实例二:水和无机盐平衡的调节(1)水盐的来源与排出:从 饮食 中获得水和各种无机盐,主要通过肾脏形成 尿液 排出一定的水和无机盐。(2)参与调节的激素—— 抗利尿激素(ADH)①合成分泌部位: 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 。 ②释放部位: 垂体(后叶) 。③作用: 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 。(3)调节过程①水盐平衡调节机制为 神经—体液 调节。②渴觉中枢在 大脑皮层 ,水盐平衡调节的感受器、神经中枢和效应器都在 下丘脑 。③对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的有效刺激是 细胞外液渗透压 的变化。提醒: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既能产生 兴奋 ,也能分泌 激素 。练习: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提高肾脏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请填写下表。抗利尿激素分泌量 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 重吸收水量 排尿量饮水多、盐分丢失多 少 降低 减少 增加缺水、脱水、食物咸 多 提高 增加 减少5. 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联系(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 中枢神经系统 的调节。这种情况下, 体液 调节可以看做神经 调节的一个环节。(2) 内分泌腺 所分泌的 激素 也可以影响 神经系统 的发育和功能。如幼年时甲状腺激素缺乏(如缺碘),就会影响 脑 的发育;成年时,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降低 ,分泌过多会使神经系统的兴奋性 升高 。总之,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 神经 和 体液 的调节。新人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知识梳理第四章 免疫调节第一节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一、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1)扁桃体 :通常指咽腭部的扁桃体,左右各一,形状像扁桃。其内部有很多免疫细胞,具有防御功能。(2)淋巴结 :呈圆形或豆状,是淋巴细胞集中的地方;沿淋巴管遍布全身,主要集中在颈部、腋窝部和腹股沟部等处,能阻止和消灭侵入体内的微生物。(3) 脾 :呈椭圆形,在胃的左侧,内含大量的淋巴细胞;也参与制造新的血细胞与清除衰老的血细胞等。(4)骨髓 :位于骨髓腔或骨松质内,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发育的场所,是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5) 胸腺 :位于胸骨的后面,呈扁平的椭圆形,分左、右两叶。胸腺随年龄而增长,在青春期时达到高峰,以后逐渐退化。胸腺是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2. 免疫细胞(1)概念:执行 免疫 功能的细胞。(2)来源:来自__骨髓的造血干细胞__。(3)种类:各种 白细胞 。如: 巨噬 细胞、淋巴细胞、 树突状 细胞等。淋巴细胞:包括B(淋巴)细胞和T(淋巴)细胞等。T细胞又可以分为辅助性T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等。树突状细胞:分布于 皮肤 、消化道、呼吸道等很多 上皮 组织及淋巴器官内,成熟时具有分支;具有强大的 吞噬 、呈递抗原功能。巨噬细胞:几乎分布于机体的各种组织中,具有 吞噬 消化、抗原 处理和呈递 功能。免疫活性物质(1)概念: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2)来源: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3)种类:抗体: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 (一种抗体只能与一种抗原结合)。能随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到达全身各处。细胞因子:淋巴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溶菌酶:(多种细胞如唾液腺细胞、泪腺细胞都能合成)。二、免疫系统的功能1.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三道防线(1)非特异性免疫:先天遗传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 多 种病原体都有防疫作用。第一道防线: 皮肤 、 黏膜 的屏障作用。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 (溶菌酶)和 吞噬细胞 (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等)。(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后天形成的,并非人人都有,有特异性,只对 特定 病原体起作用。第三道防线:包括 体液免疫 和 细胞免疫 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 血液 循环和 淋巴 循环组成的。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防御 :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 的一种免疫防护作用,是免疫系统最基本的功能。免疫自稳 :免疫自稳:是机体清除衰老或损伤的细胞 ,进行自身调节,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功能。免疫监视 :是机体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 ,防止肿瘤发生的功能第二节 特异性免疫1. 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1)当病原体突破了前两道防线,第三道防线的“部队”就会紧急动员起来,产生__特异性免疫__。第三道防线的作战部队主要是__众多的淋巴细胞_。(2)特异性免疫的方式:体液免疫: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__抗体__,由于抗体主要存在于_体液_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当病原体进入__细胞内部__,主要靠_T细胞_直接接触靶细胞来“作战”。体液免疫(1)体液免疫基本过程(2)二次免疫:再次接触 相同抗原 时,记忆细胞快速作出的免疫应答 。特点:比初次反应更快速、更强烈。能在抗原侵入机体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其消灭,从而使患病程度降低。曲线分析:细胞免疫(1)辅助性T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的作用(2)细胞免疫基本过程(3)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协调配合比较项目 体液免疫 细胞免疫参与细胞 B细胞、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记忆B细胞、浆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辅助性T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记忆T细胞作用对象 侵入内环境 的抗原 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自身突变的细胞、移植的组织或器官、自身衰老损伤的细胞作用方式 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细胞毒性T细胞与被病原体入侵的宿主细胞结合引起实例 外毒素 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联 系 侵入细胞的病原体,需要细胞免疫使靶细胞裂解,将病原体从靶细胞释放出来然后由体液免疫将其彻底消灭。(4)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第三节 免疫失调1.过敏反应(防卫功能过强,是一种异常的体液免疫)(1)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 再次 接受 相同的抗原 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的免疫反应。(2)过敏原:能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叫做 过敏原 。(3)机理:在接触过敏原时,在过敏原的刺激下,B细胞 会活化产生抗体。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4)特点:①有_快慢_之分:过敏者可能在接触过敏原后数分钟出现反应,也可能24h后才有症状。②有明显的 遗传倾向 和 个体差异 。(5)主要预防措施:找出过敏原并且尽量避免再次接触该过敏原 。(6)举例:荨麻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休克等。2.自身免疫病(防卫功能过强)(1)概念:自身免疫反应对组织和器官 造成损伤并出现症状。(2)举例: 类风湿性关节炎 、 系统性红斑狼疮 、风湿性心脏病等。(3)风湿性心脏病发病机理:某种链球菌的表面有一种抗原分子 ,与心脏瓣膜上一种物质的结构十分相似,当人体感染这种病菌后,免疫系统不仅向病菌发起进攻,而且也向心脏瓣膜发起进攻。3.免疫缺陷病(防卫功能过弱)(1)概念:指由机体免疫功能不足或缺乏 而引起的疾病。(2)种类:①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②获得性免疫缺陷病——大多数免疫缺陷病,如艾滋病(3)实例: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 AIDS )抗原(病原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简称 HIV 。致病机理:HIV侵入人体后,能够攻击人体的 免疫 系统,特别是能够侵入 辅助性T细胞 ,使其大量死亡,导致患者 体液免疫下降,细胞免疫丧失,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 ,各种传染病则乘虚而入。主要传播途径: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预防措施:①采取安全的性行为;②避免注射吸毒;③接受检测并积极治疗HIV等性传播感染;④不与他人共用牙刷和剃须刀;⑤不用未经消毒的器械文眉、穿耳等。第四节 免疫学的应用我国是世界上_最早_用_免疫_的方法预防传染病的国家;法国科学家_巴斯德__有关疫苗的研制,开创了_科学__地进行__免疫接种__的新时期。1. 疫苗(1)概念:通常是用_灭活__的或_减毒_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2)机理:接种疫苗后,人体内可产生相应的__抗体_,从而对 特定_的传染病具有抵抗力。(3)疫苗种类:①灭活疫苗:将抗原病原微生物用物理方法灭活后制作而成。制备简单,保存时间长且相对较安全,接种量大,且需要多次接种。例如,狂犬疫苗等。②减毒疫苗:丧失致病能力,毒性减弱或基本无毒的活菌或病毒。接种一次,且接种量少免疫时间长,效果好。例如,卡介苗、牛痘疫苗、麻疹疫苗等。③DNA疫苗:以现代基因工程的手段,由病毒DNA的一段无毒序列制成。安全性好,但需多次强化。例如,新型乙肝疫苗、某个亚型的禽流感疫苗等。2. 器官移植(1)概念:用正常的器官 置换 丧失 功能 的器官,以 重建 其生理功能的技术。(2)意义:治疗多种重要疾病的有效手段。(3)原理:每个人的_细胞表面__都带有一组与别人不同的蛋白质——_组织相容性抗原_,也叫人类白细胞抗原,简称_HLA_。它们是标明细胞身份的标签物质,每个人的__白细胞_都认识这些物质,因此正常情况下不会攻击自身的细胞。如果将别人的器官或组织移植过来,白细胞就能识别出_HLA_不同而发起攻击。因此,器官移植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供者与受者的__HLA__是否一致或相似,研究表明,HLA的相似度达到 50% 以上就可以进行器官移植。(4)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及希望:(1)问题:免疫排斥、供体器官 短缺等。(2)希望:利用干细胞培养相应的组织、器官;更多的人自愿捐献器官。3. 免疫预防:是指在患病前将各种人工制备的免疫制剂(菌苗、疫苗或血清等)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体产生抗体及记忆细胞,增强人的免疫力,以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4.免疫治疗:患病后的措施。即通过对人体输入抗体、胸腺素、淋巴因子等某些药物或生物制剂等,调整病人的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项目 免疫预防 免疫治疗时间 病原体感染前的预防 病原体感染后的治疗注射的物质 疫苗(经处理的抗原) 抗体、细胞因子、血清等目的 激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 产生抗体和记忆细胞 直接注射免疫活性物质, 增强人体抵御病原体的能力免疫诊断:由于抗原抗体反应的高度特异性 ,免疫学技术和制剂在临床诊断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检测病原体和肿瘤标志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