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北京重点校初一(下)期中生物汇编: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习题(Word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3北京重点校初一(下)期中生物汇编: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习题(Word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2023 北京重点校初一(下)期中生物汇编 发生在肺内的气体交换
一、单选题
1.(2023 春 · 北京东城 ·七年级北京二中校联考期中)人体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相比,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
的变化为( )
A. 增加、增加 B. 减少、减少 C. 增加、减少 D. 减少、增加
2.(2023 春 · 北京大兴 ·七年级统考期中) 人体吸入、呼出气体中各成分所占比例如下表所示,下列叙述正
确的是( )
气体成分 氮气 氧气 二氧化碳 水蒸气 其他气体
吸入气体中的含量(%) 78 21 0.03 0.07 0.9
呼出气体中的含量(%) 78 16 4 1.1 0.9
A. 人体吸入的气体是氧气, 呼出气体是二氧化碳
B. 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多于氧气
C. 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减少, 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增多
D. 人体呼出气体中增多的二氧化碳主要由肺产生
3.(2023 春 · 北京大兴 ·七年级统考期中) 下列关于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叙述错误 的是( )
A. 血液与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依靠气体扩散实现
B. 血液与组织细胞间气体交换的结果是静脉血变为动脉血
C. 血液中的氧气主要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D. 流经组织细胞的动脉血中氧气的含量高于组织细胞中氧气的含量
4.(2023 春 · 北京通州 ·七年级统考期中) 下图为呼吸时膈肌位置变化演示模型图, ①②分别表示不同的状
态。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
A. 此模型可观察到外界与肺泡间的气体交换
B. 甲模拟的器官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和湿润
C. 乙模拟的器官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单位是肺泡
D. 图中表示呼气状态的是②,此时膈肌收缩
5.(2023 春 · 北京大兴 ·七年级统考期中) 肺具有与气体交换功能相适应的特征,下列叙述错误 的是( )
A. 肺泡小、数量多,总面积大 B. 肺泡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C. 肺泡壁厚由多层细胞构成 D. 肺泡壁上有很多弹性纤维
第1页/共13页
6.(2023 春 · 北京 ·七年级北师大实验中学校考期中)图为人体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示意图。下列相
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肺泡数目多,面积大
B. 肺泡壁薄,仅由一层细胞构成
C. 肺泡壁外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D. 血液流经肺泡外毛细血管后二氧化碳增加
7.(2023 春 · 北京 ·七年级北师大实验中学校考期中)下图表示人呼吸运动的不同状态, 如处于乙状态,则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膈顶下降 B. 肋间肌舒张 C. 胸廓容积变大 D. 气体进入肺
8.(2023 春 · 北京 ·七年级北师大实验中学校考期中)学习了呼吸系统的相关知识后,某兴趣小组探究了“ 呼
吸过程中气体成分的变化”设计如图实验,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两瓶中都装有澄清的石灰水,在吸入气体时, 捏住乙瓶橡皮管,松开甲瓶橡皮管
第2页/共13页
B. 依据的原理是澄清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
C. 实验现象是乙瓶中石灰水浑浊程度比甲瓶中大
D. 说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最高
9.(2023 春 · 北京东城 ·七年级北京二中校联考期中)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外界气体经过呼吸道进入肺
B. 胸廓容积变小时, 肺收缩,气体从肺内排出
C. 肺泡与毛细血管气体交换后肺泡内氧气含量增加
D. 肺泡数量多,气体交换面积大
10.(2023 春 · 北京 ·七年级北师大实验中学校考期中)当血液通过肺泡周围毛细血管时, 氧含量发生变化。
下列能正确表示该变化的曲线是( )
第3页/共13页
A.
B.
C.
D.
11.(2023 春 · 北京 ·七年级北师大实验中学校考期中)吸入的氧气会从肺泡内进入血液的过程,其原理是
( )
A. 呼吸作用 B. 扩散作用 C. 消化作用 D. 呼吸运动
二、综合题
12.(2023 春 · 北京东城 ·七年级北京二中校联考期中)临床上, 呼吸衰竭的患者常通过气管外部插管使用呼
吸机进行辅助治疗。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正常情况下,呼吸道能对吸入的空气进行一定的处理。上述呼吸机治疗时,吸气气源先流经呼吸机的过 滤器, 对空气进行一定的 ;之后流经的湿润器是模拟人体鼻腔和气管壁的 , 以补偿气管插管患
者失去的呼吸道的湿润处理。
(2)正常情况下,人体的 、肋间肌等呼吸肌 ,使肺内气压 (选填“大于”或“小于”) 外界大气
压,气体进入肺。根据如图判断,该呼吸机能够辅助呼吸衰竭病人完成的过程是 (填字母代号)。
a.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b. 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c.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d. 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
(3)无论是自主呼吸还是用呼吸机辅助治疗,进入肺泡的气体经过扩散作用与包绕在肺泡外的毛细血管进行
气体交换, 其中的氧气被运往全身各处供组织细胞利用, 为人体生命活动提供 。
13.(2023 春 · 北京 ·七年级北师大实验中学校考期中)我国于 2015 年开始启动马铃薯主食化战略,马铃薯
成为小麦、玉米、水稻外的又一主食。请结合下图回答相关问题。
(1)马铃薯可以作为主食是因为它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中的大分子, 是人体主要的 物质。但因大 分子物质无法透过 ,故必须被消化。如图 1 所示, 淀粉被消化的部位是[ ] 和[ ] ,其
终产物葡萄糖主要在[ ] 处被吸收进入血液, 最终运至全身组织细胞。
(2)葡萄糖的分解需要在氧气的参与下进行。吸气时,肺内气压 外界气体压力,外界空气进入肺泡。
如图 2 所示,血液流经此处时, 由 血转化为 血。
(3)血液中的氧气与红细胞中的 结合,随血液循环运至全身组织细胞,最终通过细胞的 作用,将
葡萄糖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4.(2023 春 · 北京通州 ·七年级统考期中)据了解,我国每年有 5 万名儿童因意外伤害而死亡,其中因呼吸
道被异物堵塞引起窒息而死亡的儿童有近 3000 名。在紧急情况下,可采取图 2 中的方法实施救助。请据
图回答相关问题:
第4页/共13页
(1)图 1 体呼吸系统结构模式图。正常吞咽时, C 处的会厌软骨盖住喉的入口处,避免食物进入喉和[ ]
阻塞呼吸道。
(2)当花生、果冻等异物阻塞儿童的呼吸道后, 使得气体无法进入肺,进而影响图 3 中的肺泡与① 之
间的气体交换, 最终导致②组织细胞缺少氧气供应,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3)据图 1 和图 2 分析, 施救者快速向后上方挤压儿童的上腹部,挤压会导致儿童[ ] 顶部上升,胸腔
容积缩小, 肺内气压骤然 ,多次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异物被肺内气体冲出呼吸道。
(4)为防止儿童被异物阻塞呼吸道,家长在生活中应注意 (写出一条即可)。
15.(2023 春 · 北京东城 ·七年级北京二中校联考期中)近期,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发表了对肺泡
发育过程的研究成果。如下图所示。
(1) 肺泡上皮祖细胞位于树枝状的支气管末端。胚胎发育后期,祖细胞通过 形成扁平的Ⅰ型细胞和 立方体状的Ⅱ型细胞。其中, Ⅰ型细胞主要行使气体交换功能; Ⅱ型细胞可分泌表面活性物质, 还可作为成
年肺泡的上皮干细胞,帮助肺泡再生。由图可知, 肺泡Ⅰ型、 Ⅱ型细胞交替排列,均为 层细胞。
(2)从图中可以看出肺泡外还有 细胞构成的弹性纤维, 使肺泡有良好的弹性。
第5页/共13页
(3) 由于胎儿肺泡内充满羊水, 无法进行呼吸运动,生命活动所需氧气通过 从母体获得。羊水逐渐对
肺泡祖细胞产生压力,使部分肺泡祖细胞被拉伸成扁平状形成肺泡 细胞。
(4) 羊水减少导致胎儿的肺功能不全,根据此项研究,请分析原因 。
三、实验探究题
16.(2023 春 · 北京大兴 ·七年级统考期中) 过敏性鼻炎是秋冬时节常见的疾病,主要有鼻塞、鼻痒、流鼻 涕、打喷嚏等症状。鼻渊通窍颗粒是一种常用于过敏性鼻炎的中成药, 匹多莫德为一种免疫调节剂, 两种 药物均可以用于过敏性鼻炎的治疗, 为了研究两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医生进行了相关研究, 研究过程和结
果见下表。
组别 A B C
患者数(人) 71 71 71
用药方案 鼻渊通窍颗粒 匹多莫德 联合使用鼻渊通窍颗粒和匹多莫德
症状表现 鼻塞 流鼻涕 鼻塞 流鼻涕 鼻塞 流鼻涕
治疗前症状评分 4.82 4.50 4.87 4.46 4.79 4.42
治疗后症状评分 2.75 2.41 2.63 2.37 1.21 1.07
注: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是由专业耳鼻咽喉科医师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鼻塞、流鼻涕等) 进行评分,评
分为 1~5 分,评分越高则症状越严重。
(1)过敏性鼻炎会使鼻腔黏膜充血肿胀造成患者呼吸困难, 患者时常要进行深呼吸, 当吸气时 和
收缩, 胸廓容积 (填“增大”或“缩小”),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内。
(2)研究时,应记录每组中每位患者治疗前后症状评分,并计算出 , 作为本组数据。据表分析, 三组 患者治疗前 症状表现较为严重, 三种用药方案均能够使患者的症状 ,治疗效果最好的用药方案
是 。
第6页/共13页
参考答案
1. C
【分析】人体呼出的气体大部分是在肺内与血液进行了气体交换后的气体, 经过了呼吸道的温暖、湿润,
正常环境中,(在环境温度低于人体温度的情况下) 呼出气要比吸入气的温度较高, 水分增加。熟记吸
气、呼气过程中肺内气体组成、含量的变化即可解答。
【详解】下表是测得的吸入气体和呼出气体的成分表。
气体成分 吸入气体(%) 呼出气体(%)
氮气 78 78
氧气 21 16
二氧化碳 0. 03 4
水 0. 07 1. 1
其他气体 0. 9 0. 9
通过表格直接就看出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相比,呼出的气体中,水分的含量也增加,氧的含量减少, 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氮气没有什么变化。水蒸气的含量增加说明人体也排出了少量水分。氮气无变化说
明人体的生理活动不需要氮气。呼出气体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原因是气体在肺内发生了气体交
换。肺内的氧气扩散到血液里, 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内。故正常情况中,呼出的气体和吸入的气体
相比, 其变化是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C 正确, ABD 错误。
故选 C。
2. C
【分析】如图所示: 因此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其最终来源是组织细胞。
【详解】A. 据表中数据可见: 人体吸入的气体不全是氧气, 人体呼出的气体不全是二氧化碳, A 错误。
B. 据表中数据可见: 人体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少于氧气, B 错误。
C. 据表中数据可见: 人体呼出气体中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增多, C 正确。
D. 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是由细胞内的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时释放出来
的,即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产生的二氧化碳又通过呼吸排出, 因此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
其最终来源是组织细胞, D 错误。
故选 C。
第7页/共13页
3. B
【分析】此题考查的是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 血液中的氧气运送到组 织细胞处, 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氧气可以透过较薄的血管壁进入到组织细胞内, 同时,细胞所产生的二
氧化碳气体也通过扩散作用进入到血液中。
【详解】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血液中的氧气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通过红细胞运输, 运送 到组织细胞处, 流经组织细胞的动脉血中氧气的含量高于组织细胞中氧气的含量, 于是可以通过气体的扩 散作用,氧气可以透过较薄的血管壁进入到组织细胞内, 同时,细胞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也通过扩散作 用进入到血液中。这样血液由含氧丰富的动脉血变为含氧较少的静脉血,进入细胞的氧气, 最终在细胞内
的线粒体中参与呼吸作用,分解有机物, 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因此 ACD 正确, B 错误。
故选 B。
4. D
【分析】图中甲气管,乙肺。
【详解】A. 此模型可观察到外界与肺泡间的气体交换时肺的变化, A 正确。
B. 甲模拟的器官是气管,气管上的黏液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和湿润, B 正确。
C. 乙模拟的器官是肺, 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单位是肺泡, C 正确。
D. 图中②表示呼气状态,此时膈肌舒张, D 错误。
故选 D。
5. C
【分析】肺是呼吸系统中最主要的呼吸器官, 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部
位。
【详解】ABC. 肺是呼吸系统中最主要的呼吸器官,是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泡是进行气体交换的 主要部位, 肺泡虽小,肺泡数目很多,增加了气体交换的效率;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
维;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 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这些特点都有利于肺泡与血液内的气体交
换, AB 正确, C 错误。
D. 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D 正确。
故选 C。
6. D
【分析】呼吸系统包括呼吸道和肺。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构成肺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肺泡。肺
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 与这个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是:肺泡数目多,增加了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壁很
薄,仅由一层细胞构成; 肺泡外表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
【详解】A. 肺泡数目极多, 表面积很大, 适于气体交换, A 不符合题意。
BC. 肺泡外缠绕着许多毛细血管,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紧贴在一起,且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都只是由一层
上皮细胞构成, 适于进行气体交换, BC 不符合题意。
D. 当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由于吸入肺泡内的空气中氧的含量比血液中的多,二氧化碳的含量
比血液中的少, 因此氧便由肺泡扩散到血液里,血液里的二氧化碳扩散到肺泡中, 这样,血液流经肺后,
第8页/共13页
氧的含量就增多了、二氧化碳的含量就减少了, D 符合题意。
故选 D。
7. B
【分析】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 膈肌顶部升高,结果胸
廓容积减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详解】乙状态似呼气状态,膈顶上升, 肋间肌舒张, 胸廓容积变小, 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气体排
出体外。
故选 B。
8. D
【分析】图示的装置是验证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实验过程中利用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
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据此解答。
【详解】A. 在实验中, 两瓶中都装有澄清的石灰水,在吸入气体时, 捏住乙瓶橡皮管,松开甲瓶橡皮
管,在呼出气体时, 捏住甲瓶橡皮管,松开乙瓶橡皮管, 通过甲和乙的对照,探究呼吸过程中气体成分的
变化, A 正确。
B. 实验过程中利用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原理, B 正确。
C. 人呼出的气体通过橡皮管进入乙瓶内; 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一段时间后, 实验现象是
乙瓶中石灰水浑浊程度比甲瓶中大, 所以说明人体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C 正确。
D. 吸入气体含量: 氧气 21%, 二氧化碳 0.03%,氮气 78%,水 0.07%, 其他气体 0.9%;呼出气体含量: 氧气 16%,二氧化碳 4%,氮气 78%,水 1.1%,其他气体 0.9%,由此, 可知呼出的气体中氮气含量最高,
D 错误。
故选 D。
9. C
【分析】解答此题要从人体呼吸最终目的去分析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成分的变化。
【详解】AD. 外界空气经过呼吸道的处理进入肺, 在肺里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肺富有弹性,由许多肺 泡构成,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肺泡的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 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
成,这些特点都有利于气体交换,因此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 AD 正确。
B. 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肺也随之回缩, 气
体从肺内排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 B正确。
C. 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 进入肺泡, 肺泡内的氧气进入血液, 使血液由静脉血
转变成动脉血, 肺泡内的氧气减少, C 错误。
故选 C。 .
【点睛】做此题最容易马虎,把呼出气看成吸入气来进行分析。做题一定要仔细, 切忌犯此类错误。
10. D
【分析】一种气体总是由多的地方向少的地方扩散,直到平衡为止,这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人体内的气体
交换也是通过气体的扩散作用完成的。
第9页/共13页
【详解】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既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直到平衡 为止。 肺动脉内流得血液中含有较多的二氧化碳, 氧气很少。在流经肺泡时,由于肺泡内是从外界吸入的 空气, 氧气的浓度高于血液中的氧气的浓度, 而二氧化碳的浓度低于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浓度, 根据气体 扩散作用的原理,氧气就会自肺泡扩散到血液中, 直到平衡, 所以血液中氧气的含量应该是增多,直至平 衡,不能无限增多; 二氧化碳会从血液中扩散到肺泡中, 直至平衡,故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是逐渐减少 的,直至平衡的。根据上述,只有选项 D 符合题意。根据气体扩散的原理血液中的氧气不可能全部扩散到 组织细胞, 因此血液中氧气不能为 0, 也不能无限增多;因此选项 A、 B、 C 不符合题意;选项 D 曲线体
现气体扩散后, 达到平衡, D 正确。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气体扩散的原理。
11. B
【分析】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直到平衡为止。据此答题。
【详解】气体总是由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扩散, 直到平衡为止;人体经过吸气,肺泡内充满了新 鲜的空气, 肺泡内氧气浓度大于血液中氧气的浓度,而二氧化碳的浓度比血液中的浓度小; 因此,氧气由
肺泡扩散到血液里, 二氧化碳由血液扩散到肺泡里;这样,血液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后就由静脉血变成了动
脉血。 因此,吸入的氧气会从肺泡内进入血液的过程,其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故选 B。
12. (1) 清洁 黏膜
(2) 膈肌 收缩 小于 a
(3)能量
【分析】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造成胸廓有规律的扩大与缩小叫呼吸运动, 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体积增大,肺也随之扩张,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 气压, 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 完成吸气;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体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 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气压,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人体内的气体交换包括肺泡里的气
体交换和组织细胞里的气体交换。
【详解】(1)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
道,对吸入的气体进行处理,使肺部的气体温暖、湿润、清洁。所以使用呼吸机时,往往需要将呼吸机的 插管经过病人的鼻腔、口腔或切开的气管置于病人的气管内进行送气, 依据呼吸道的功能, 为保证病人经 呼吸机吸入的气体与健康状态下自主呼吸时经呼吸道处理的气体类似, 呼吸机应提前对通入病人气管内的 气体进行加湿、加温处理,同时还应除去气体中的灰尘和细菌等。因此,正常情况下, 呼吸道能对吸入的 空气进行一定 的处理。上述呼吸机治疗时,吸气气源先流经呼吸机的过滤器对空气进行一定的清洁; 之
后流经的湿润器是模拟人体鼻腔和气管壁的黏膜, 以补偿气管插管患者失去的呼吸道的湿润处理。
(2) 当肋间肌和膈肌收缩时,胸廓体积增大, 肺也随之扩张, 肺内气压低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通过 呼吸道进入肺, 完成吸气;当肋间肌和膈肌舒张时,胸廓体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肺内气压高于外界大
气压, 肺内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因此, 正常情况下, 人体的膈肌、肋间肌等呼吸肌收
缩, 使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气体进入肺。根据上图判断,该呼吸机能够辅助呼吸衰竭病入完成的
第10页/共13页
过程是 a 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3) 氧气被运往全身各处供组织细胞利用,本质是参与了细胞的呼吸作用, 呼吸作用利用氧气分解有机
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同时释放大量能量, 因此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3. (1) 能源 细胞膜 ①口腔 ③小肠 ③小肠
(2) 低于 静脉 动脉
(3) 血红蛋白 呼吸
【分析】 1. 人体的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消化道自上而下依次是: 口腔、咽、食道、胃、小 肠、大肠和肛门;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肠腺和胰腺,其中唾液腺、肝脏和胰腺位于消化道外,
肠腺和胃腺位于消化道以内。图 1 中: ①口腔、 ②胃、 ③小肠、 ④大肠。
2. 肺由大量的肺泡组成, 肺泡数目多,增加了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面积。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 血管, 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 是一层扁平上皮细胞,这样肺泡与血液很容易发生气体交换。肺泡中 的氧气透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进入血液;同时血液中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这些毛细血管壁和肺泡壁进入肺 泡,然后随着呼气过程排出体外。经过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后, 血液由静脉血变为动脉血。进入血液中的氧
气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 通过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的组织细胞里。
【详解】(1)马铃薯富含淀粉, 淀粉等糖类是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人体进行各项生命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 要来自糖类的氧化分解, 约占人体能量供应量的 70%所以。淀粉属于糖类中的大分子, 无法透过细胞膜, 故必须被消化。淀粉在①口腔中开始被消化, 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 部分淀粉被分解成麦芽糖;当淀粉
和麦芽糖进入③小肠后, 在肠液和胰液的作用下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 葡萄糖最终运至全身组织细胞。
(2) 膈肌与肋间肌收缩, 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肺随 之扩张,造成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 完成吸气。所以, 人吸气时,肺内气 压低于外界气体压力,外界空气进入肺泡。根据气体扩散作用的原理, 血液流经肺泡外的毛细血管时,与 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扩散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气扩散进入血液,因此血液由含氧少的
静脉血转变为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3)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一种红色含铁的蛋白质。血红蛋白的特性是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
形成氧合血红蛋白, 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血红蛋白的这一特性,使红细胞具有运输氧的功
能。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 供给生命活动 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做呼吸作用。呼吸作用的部位是所有活的细胞,主要场所是细胞中的线粒体。可见, 血液中的氧气与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随血液循环运至全身组织细胞, 最终通过细胞的呼吸作用,将
葡萄糖氧化分解,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14. (1)[E]气管
(2)血液
(3) [H]膈
增加
(4)密切注意孩子的动向; 把零碎的小物件收藏好, 避免孩子接触(合理即可)
【分析】图 1 中: A 是鼻, B 是口, C 是喉, D 是咽, E 是气管, F 是支气管, G 是肺, H 是膈。
第11页/共13页
图 3 中: 呼吸是指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一)肺的 通气、(二)肺泡内的气体交换、(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四) 组织里的气体交换; ①是血液, ②是
组织细胞。
【详解】(1)人们吞咽食物时, 喉上升, 会厌软骨向后倾斜, 将喉门盖住, 食物顺利进入食管。下咽动作 完成以后, 会厌软骨又恢复直立状态,以便进行呼吸。所以, 图 1 中, 正常吞咽时, C 喉处的会厌软骨盖
住喉的入口处, 避免食物进入喉和[E]气管阻塞呼吸道。
(2) 氧气从外界到达组织细胞需依次经过:肺的通气(即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肺泡内的气体交换(即 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间的气体交换(即血液与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四个 过程。当花生、果冻等异物阻塞儿童的呼吸道后, 使得气体无法进入肺,进而影响图 3 中的肺泡与①血液
之间的气体交换,最终导致②组织细胞缺少氧气供应,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3) 当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 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 膈肌顶部升高, 结果胸廓容积缩 小,肺也随之回缩, 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肺内气体排出肺,完成呼气。据图 1 和图 2 分析,施救 者快速向后上方挤压儿童的上腹部, 挤压会导致儿童[H]膈顶部上升,胸腔容积缩小,肺内气压骤然增加,
多次重复上述操作, 直至异物被肺内气体冲出呼吸道。
(4) 为防止儿童被异物阻塞呼吸道, 家长在生活中应注意:密切注意孩子的动向; 把零碎的小物件收藏
好,避免孩子接触等。
15. 分化(细胞分化) 单(一) 成纤维 胎盘、脐带 Ⅰ型 羊水减少,给以祖
细胞压力不足, 无法形成扁平的Ⅰ型细胞, 影响气体交换
【分析】肺泡是肺的功能单位, 肺泡外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
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有利于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
【详解】(1)研究者发现,在肺泡祖细胞开始分化之前, 部分肺泡祖细胞会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诱导 下,向基底侧伸出由肌球蛋白构成的伪足;随后这部分祖细胞的细胞体迁移到终末气管基底侧。随着胚胎 的发育,肺的呼吸运动开始增强,羊水被吸入到终末气管中。这种呼吸运动对肺泡祖细胞产生机械力,从 而导致没有迁移的那部分肺泡祖细胞被拉伸成扁平状并最终分化成肺泡Ⅰ型细胞;迁移的那部分肺泡祖细胞
则可以抵抗胚胎呼吸运动产生的机械力, 并维持了这些细胞的立方体细胞形态,最终分化成肺泡Ⅱ型细
胞。肺泡是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的, 非常非常薄, 最薄的地方只有 40 纳米。
(2) 肺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 与这个功能相适应的特点是: 肺泡数目多, 增加了气体交换的面积; 肺 泡壁很薄, 仅由一层细胞构成; 肺泡外表面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弹性纤维,使肺泡
有良好的弹性。
(3) 胎儿是通过脐带连接到胎盘,母亲的动脉血(充满氧气) 同时输送到子宫,氧气通过胎盘进入胎儿
的血液。羊水逐渐对肺泡祖细胞产生压力,使部分肺泡祖细胞被拉伸成扁平状形成肺泡Ⅰ型细胞。
(4)羊水减少, 给以祖细胞压力不足, 无法形成扁平的Ⅰ型细胞,影响气体交换,导致胎儿的肺功能不
全。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肺泡适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点。
16. (1) 肋间肌/膈肌 膈肌/肋间肌 增大
第12页/共13页
(2) 平均值 B 组 减轻 联合使用鼻渊通窍颗粒和匹多莫德
【分析】吸气时,肋间肌收缩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同时膈肌收缩, 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都增大,这样胸廓的容积就增大,肺也随着扩张,肺内的气压低于外界大气
压,外界空气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的过程。
【详解】(1)过敏性鼻炎会使鼻腔黏膜充血肿胀造成患者呼吸困难,患者时常要进行深呼吸,当吸气时膈 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 膈肌顶部下降,胸廓的容积扩大, 肺随之扩张,
造成肺内气压减小, 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
(2) 为保证实验的准确性、避免实验的偶然性、减少实验的误差, 研究时, 应记录每组中每位患者治疗 前后症状评分, 并计算出其平均值, 作为本组数据。 A 组患者治疗前症状综合评分 4. 66; B 组患者治疗 前症状综合评分 4. 665; C 组患者治疗前症状综合评分 4. 605,故 B 患者治疗前症状表现较为严重;从 表格数据可以看出: 三种用药方案均能够使患者的症状减轻, 但是治疗效果最好的用药方案是联合使用鼻
渊通窍颗粒和匹多莫德, 治疗后症状综合评分为 1.14, 其它两组均比 C 组高。
第13页/共13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