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学案(含解析)2023-2024学年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4.3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学案
【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说出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的差异。
2.通过模拟圈地运动,理解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3.通过不同聚落房屋建筑设计活动,能举例说出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正确的人地观。
4.培养学生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一)学习重难点
1.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聚落的保护与发展。
【预习新知】
(一)预习新知
1.乡村和城市
(1)聚落——我们把人们的集中聚居地——乡村和城市统称为聚落。
(2)聚落的分类:
①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居住在这些地方的人们分别从事耕作、放牧、捕鱼、伐木等生产活动。
②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3)不同聚落的景观差异:
(4)同类聚落的景观差异:
①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特征:
②世界各地的城市聚落也风格迥异。
2.聚落与环境
(1)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适于耕作。
②自然资源丰富(林、渔、矿等)。
③交通便利(交通沿线的交汇处、沿海港口等)。
(2)聚落的分布:
①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比较密集。
②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聚落的建筑外貌、建筑材料等因环境而异。
3.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1)聚落发展带来的利与弊
①聚落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发生了很大变化;占地面积越来越大,建筑物越来越多,道路越来越完善。聚落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好的居住环境。
②聚落的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有特色的民居正逐步消失。
(2)聚落的保护
①原因:传统的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从不同侧面记录了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信息,如果不加以保护甚至任意破坏,将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
②措施:a.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传统聚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b.各国各级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法规和政策。)
【思考探究】
(一)思考探究
1. 聚落分为哪两种类型?它们的特征有哪些不同?
2. 为什么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景观会有这么大的差异?
3. 了解聚落的发展变化过程
4. 世界各地的乡村聚落有不同的景观特征,三张照片所示的村落哪个分布于亚洲?哪个分布于非洲?哪个分布于欧洲?
【巩固训练】
(一)巩固训练
1.有利于聚落形成的地理条件是( )
A.地形崎岖,资源贫乏 B.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C.交通闭塞,通讯不畅 D.人口稀少,资源丰富
2.“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歌词中表现的聚落类型及判断理由是( )
A.乡村,这里有板桥 B.乡村,这里以农业生产为主
C.城市,这里有道路. D.城市,这里以工业生产为主
3.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居,无论造型、结构,还是材料、功能,都受当地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读我国不同地区的民居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①是北京的传统民居_______,四面有房屋,房屋砖墙较厚,这样有利于冬季防风并起到_______作用。
(2)图②民居是_______,主要位于我国的_______(地形区)地区。它具有省工、省地、_______等优点。
(3)图③民居是_______,易于拆装,搬迁方便,适用于_______民族经常搬迁的流动生活。
(4)图④是傣族的传统民居_______,当地的气候环境是_______。
(5)我国西北地区屋顶坡度小,甚至完全是平的,主要是因为当地气候_______。
4.世界各地的传统民居、建筑受自然环境影响,其式样和建筑材料都有很大区别。下列四幅图片属终年气候寒冷的极地地区的民居或建筑的是( )
A. B.
C. D.
5.我国各地传统民居中,东北有木屋火炕,西北有土坯荫房,黄土高原有窑洞,云南傣族是竹楼,这一现象体现的是( )
A.文化的地理差异 B.服饰的地理差异 C.饮食的地理差异 D.建筑的地理差异
土墙平顶屋是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特色民居,墙面多为土石结构,屋顶坡度很小(一般小于10°),外墙北面开窗很小,甚至有些不开窗,南面开窗较大,屋檐较窄。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土墙平顶屋反映了当地( )
A.降水少,平顶屋方便晾晒东西
B.降水多,平顶屋便于收集雨水
C.环境脆弱,土石建造保护生态
D.土石丰富,土石结构便于拆建
【小题2】土墙平顶屋“外墙北面开窗很小,甚至有些不开窗,南面开窗较大,屋檐较窄”的原因是( )
A.北面开窗小甚至无窗有利于冬季防冻保温
B.南面开窗较大有利于夏季通风防晒
C.屋檐较窄有利于雨季排水与旱季收集雨水
D.当地人的文化喜好,没有实际意义
下图为荷兰画家梵高的油画《收获景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油画中的景观反映的是( )
A.城市聚落 B.乡村聚落 C.工业生产 D.林业生产
【小题2】一般来讲,有利于聚落形成的自然条件有( )
①水源充足
②交通便利
③气候温暖湿润
④工业发达
⑤地势平坦
⑥自然资源丰富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①③⑤⑥
8.右图是某地1949年到2022年城区发展示意图,该城区没有向西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交通和地形 B.河流和气候 C.地形和人口 D.交通和气候
9.下列地区与传统民居对应正确的是( )
A.黄土高原——窑洞 B.华北平原——竹楼
C.青藏高原——冰屋 D.云贵高原——蒙古包
下图为我国东南丘陵某地等高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小题1】图中甲河段的流向大致是( )
A.由东北向西南 B.由北向南
C.由西北向东南 D.由东向西
【小题2】乙处果树林位于( )
A.山谷 B.山脊 C.山峰 D.陡崖
【小题3】图中的耕地分布在( )
A.高原地区 B.丘陵地区 C.山地地区 D.平原地区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聚落的形成与环境密切相关。一般来讲,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方比较容易形成聚落。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条件: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等。B正确,AC错误。聚落的形成要有一定规模的人口数量,人口稀少的地方也难以形成聚落,D错误,故选B。
2.答案:B
解析:抓住题中诗句的关键字“板桥斜”说明地形崎岖,是山地地形;“鸡鸣”“村路”都是农村的景物和活动,因此这个地方是乡村聚落,但最主要的判断理由还是因为当地的活动主要是农业生产活动—养蚕等,B对,ACD错。故选B。
3.答案:(1)四合院;防寒保暖
(2)窑洞;黄土高原;省料
(3)蒙古包;游牧
(4)竹楼;高温多雨
(5)干旱
解析:(1)读图可知, 图①是北京的传统民居四合院,是我国北方地区民居建筑的代表,以北京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四面有房屋,房屋砖墙较厚,这样有利于冬季防风并起到防寒保暖作用。
(2)读图可知,图②所示传统民居是窑洞,位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这种民居利用黄土具有直立性且较干燥的特点挖掘而成,体现了当地降水较少的特点,它具有省工、省料、省地、冬暖夏凉等优点。
(3)读图可知,图③所示传统民居是蒙古包,便易于拆卸、搬运、安装,便于游牧民族搬迁,位于我国的内蒙古地区。
(4)读图可知,图④是傣族的传统民居是竹楼,具有屋顶坡度大、双层、窗户大的特点,利于排雨水、防潮、通风散热,是我国云南地区的传统民居,反映了当地气候最突出的特点是湿热,高温多雨。
(5)我国西北地区屋顶坡度小,甚至完全是平的,因为当地降水少,气候干旱而且平顶可以晾晒玉米、辣椒等,当地叫“仓房”。
4.答案:B
解析:本题通过读图,从图片可以辨别,A是我国新疆的荫房,C是内蒙古地区的蒙古包,AC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B是北极地区的冰屋,该地区气候中年寒冷;D是东南亚的高架屋,主要在热带。故选B。
5.答案:D
解析:由于我国各地地理位置不同,导致气候条件差异显著,建筑的地理差异也很显著。受此影响,东北有木屋火炕,西北有土坯荫房,黄土高原有窑洞,云南傣族是竹楼。故选:D。
8.答案:A
解析:据图可知,在1949年老城区沿河分布,到2014年新城区沿河流和交通线延伸,西部有等高线,可推断地形可能为山地或丘陵,没有公路,所以没有向西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交通和地形,故A正确,BCD错,本题选A。
9.答案:A
解析:黄土高原地区的居民依据黄土的直立性质,挖掘了冬暖夏凉适宜居住的窑洞;西双版纳地区富有民族特色的民居是傣族的竹楼;北极地区气候寒冷,因纽特人就地取材用冰块建造了冰屋居住,保温功能很好;我国内蒙古高原蒙古族的主要民居是蒙古包,便于拆迁,适宜游牧民族的需要。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