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56640012192000教 案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学科 物理 学段:初中 年级 初二 教材 书名: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 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年12月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通过测定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体会测量性实验的设计思路;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学会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了解影响机械效率的有关因素,认识提高滑轮组机械效率的方法和意义。 通过实验活动中组装滑轮组以及分工测量的活动,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在提升学生实验观察与归纳总结的能力的同时,深入体会使用机械中能量的多余消耗,渗透能量观念。 教学重点: 经历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实验过程 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教学难点: 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过程 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原理: false 滑轮组的选择 分析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T、h、F、s 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测量、刻度尺、如图所示滑轮组; 实验器材的组装: 用细线缠绕动滑轮时,动滑轮特别容易翻滚脱槽,怎样克服这个困难呢? 先把钩码挂在动滑轮上,使滑轮组的整体重心降低到滑轮的轴心以下,这样整个装置就比较容易组装了 实验数据的测量方法: 怎样用弹簧测力计测量T、F? 测量这两个数据是为了计算有用功和总功提供证据,所以一定是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匀速运动的过程中读取数据,这就要求提升时要缓慢移动,同学之间配合操作。 怎样用刻度尺测量h、s? 先把钩码(的上沿或下沿)放到刻度尺某一整数刻度处,读出重物的初位置,同时用色笔在细绳的适当位置做标记,读出绳端的初位置,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后,再读出重物的末位置和绳端的末位置,重物两次位置差即为钩码上升的高度,细绳两次位置差为绳端移动的距离。 测量性实验的规范步骤: 实验原理分析、实验器材选组、实验器材组装时的注意事项、实验数据的准确采集,通过这些步骤的一一分析,为学生进行实验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并利用问题的形式将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厘清。同时让学生体会到实验中要注意分工合作,体现小组成员之间要发挥的合作精神。 实验步骤: (1)将弹簧测力计调零,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提升钩码所用拉力T并记录在数据表格中。 (2)如图甲所示组装实验器材,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匀速拉绳子自由端,绳子自由端所受拉力用F表示,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用s表示,钩码上升的高度用h表示。用弹簧测力计测出F,用刻度尺分别测出s、h。并把测量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3)更换不同的钩码,用同一滑轮组提升,将测量数据T、F、s、h记录到数据表格中。 (4)利用公式计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η,并将η值记录在表格中。 将实验步骤的规范书写呈现出来,让学生学会规范的描述方法和语言。 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使用同一个滑轮组时 a.分析实验数据,得出使用同一个滑轮组时,机械效率与提升重物的拉力T有关,拉力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b.进行理论分析: 通过对公式的推导,得到机械效率的变形式,然后利用数学手段讨论增大T后,导致机械效率增大的原因。 换用另一个动滑轮后测出的实验数据, a.进行分析,发现拉力T相同时,不同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的自重有关; b.进行理论分析:产生额外功的原因 3.进一步分析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利用如图所示是四组实验,通过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有:绳重、动滑轮重、提升不同重物的拉力、摩擦等。 4.如何提高机械效率? 进一步培养分析数据进行论证的能力,并总结出提高机械效率的方法。 小结 从W有、W额两个方面分析η的影响因素 2.使用不同的机械“费” 功性能——η可相同、可不同; 3.使用同一机械“费” 功的性能也可不同——η可变; 4. 使用同一机械,提升物重所需的拉力T越大,性能越好——η越大。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思考 思考1.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如果不用刻度尺进行重物提升高度h和绳端移动距离s的测量,能否完成实验? 解释机械效率的变形公式: 思考2.越省力的滑轮组,它的机械效率就越大,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 思考3.同一滑轮组,被提升的物体重力G越大,机械效率η就越高。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 思考4.“不计绳重、摩擦和阻力,只考虑动滑轮自重”,这样的条件对解题有什么优越性? 通过四个思考问题,将机械效率的理解进一步深化,提升对公式变形的推导能力和利用公式进行分析论证的能力。 练习 (1)图1甲是小欣测动滑轮机械效率的示意图。他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绳子自由端,将质量为200g的钩码从A位置匀速提升到B位置,同时弹簧测力计从图中的A'位置匀速竖直上升到B'位置,在这个过程中,弹簧测力计对绳的拉力为F,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1乙所示。请你根据小欣做的实验完成下列问题:(g取10N/kg) ①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 N; ②钩码上升的距离是 cm; ③拉力F做的功是 J; ④动滑轮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 (2)实验台上有组装好的实验装置,如图2所示。另外还有质量均为50g的钩码一盒(十个)、质量不同的滑轮三个(图中未画出)。小丽用上述实验装置和器材进行实验,实验数据如表一、表二所示。 表一: 19558011430序号 动滑轮重 G动/N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 高度h/m 绳的拉力F/N 绳端移动距离 s/m 机械效率 η/% 1 0.1 0.5 0.2 0.34 0.4 73.5 2 0.1 1 0.2 0.6 0.4 83.3 3 0.1 2 0.2 1.1 0.4 90.9 序号 动滑轮重 G动/N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 高度h/m 绳的拉力F/N 绳端移动距离 s/m 机械效率 η/% 1 0.1 0.5 0.2 0.34 0.4 73.5 2 0.1 1 0.2 0.6 0.4 83.3 3 0.1 2 0.2 1.1 0.4 90.9 序号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 高度h/m 绳的拉力F/N 绳端移动距离 s/m 机械效率 η/% 1 2 0.2 1.1 0.4 90.9 2 2 0.2 1.15 0.4 87 3 2 0.2 1.2 0.4 83.3 195580176530 表二: ①分析表一中数据,小丽认为:对于同一动滑轮,所提升的钩码越重,机械效率越 。 ②分析表二中数据,你的结论是:提升相同钩码时, 。 ③分析表中数据可知,F≠false,排除测量因素的影响,主要原因之一是: 。 3397253710305图2 30 20 10 0 cm 40 50 60 70 0 1 N 2 3 4 5 0 1 2 3 4 5 图2 30 20 10 0 cm 40 50 60 70 0 1 N 2 3 4 5 0 1 2 3 4 5 强化对本节课实验探究问题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