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近三年高一(上)期末统考政治主观题(必修2部分)分析课件(共16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重庆市近三年高一(上)期末统考政治主观题(必修2部分)分析课件(共16张PPT)

资源简介

(共16张PPT)
重庆市近三年高一上学期思想政治期末统考必修2主观题部分
(结合2023版教材修订部分参考答案)
2022年
22. 阅读材料,完成相应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推行了一系列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以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重点,加快打造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梯队;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总抓手,推动乡村振兴,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作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大决策,确立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1.91%增长到2021年的2.44%,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从第三十四位上升到第十二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行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在绿色低碳发展中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更加鲜明。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知识分析,上述举措是如何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这对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有何积极作用。
【答案】①贯彻了创新、协调、绿色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布局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2023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重视科技创新,使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建设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坚持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②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上述举措有利于促进我国区域城乡协调发展,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增强经济发展动力,推动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问题的解决,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23. 2022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正式印发,明确提出要建立统一市场制度规则、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经济循环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畅通流动等,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当前,我国市场体系仍存在着制度规则不统一、要素资源流动不畅通、地方保护“画地为牢”等突出问题,影响了市场功能及规模效益的发挥。《意见》明确了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基本路径,强化了以统一制度规则为基础、以高标准基础设施联通为支撑、以统一要素和资源市场为重点、以高水平统一商品和服务市场为目标、认为公平统一市场监管为保障的改革逻辑,同时强调对不当市场竞争和市场干预行为的进一步规范,体现了中央对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心。
结合材料和《经济与社会》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原因。(2)现代市场体系应具有哪些特征?分析如何推进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
【答案】(1)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当前,我国市场体系的突出问题,影响了市场调节作用的有效发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有利于资源优化配置。
(2)①特点: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2023版教材已删除)
②措施: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要完善统一的产权保护制度、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统一的公平竞争制度、健全统一的社会信用制度。(2023版)
2021年
24.(31 分)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征程上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经济制度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决定性地位。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将基本经济制度优势转化为经济治理的显著效能,既要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又要支持民营经济在新时代共同富裕的征途中发挥更大作用。
实现共同富裕需要推动分配制度改革逐步深化,既促进效率提高,又让人民更好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通过多种方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提高再分配的公平性。
结合材料和《经济与社会》相关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1)在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为什么既要发挥公有制主体作用,又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12 分)
(2)我国应如何完善个人收入分配以促进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12 分)
(3)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共同富裕要靠广大人民群众勤劳智慧来创造。你如何看待劳动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作用?(7 分)
【答案】 (1)①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生产资料公有制能防止两极分化,有利于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P4)
②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有利于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为实现共同富裕厚植物质基础。(P7)
(2)①坚持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在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同时实现劳动报酬同步提高;
②初次分配要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坚持多劳多得;完善按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2023版】
③在再分配方面,加大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促进公平【2023版】
④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每点 3 分,答到其中四点即得 12 分)
【答案】
(3)
①劳动是财富的源泉。
②劳动者要弘扬劳动精神,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
③要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致富。(P47+60)
()本题具有开放性,只要学生答案符合设问要求均可酌情给分)
2020年
25.(16 分)
2020 年 8 月 27 日,重庆市《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若干措施》(下称《措施》)正式出台。《措施》提出:进一步放开重点领域市场准入,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市场竞争,依法保障不同所有制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参与招投标活动的合法权益;建立完善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政策体系,对冲疫情影响,增强发展动力,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费负担,巩固和拓展减税降费成效,切实降低企业水电气和物流成本;支持民营企业加强创新,牵头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整合科技资源向民营企业开放共享,支持民营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积极吸引民营企业参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重大规划、重大项目、重大工程。
引导民营企业聚焦实业守法、合规经营,积极投身以扶贫开发为重点的光彩事业和公益慈善,踊跃参与精准扶贫。主动讲好民营企业和企业家故事,挖掘我市优秀民营企业案例、企业家故事,加强对优秀企业宣传报道。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相关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1)分析重庆市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举措对民营经济和国民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10 分)
(2)重庆的举措为我国其他地区发展民营经济提供了哪些有益借鉴?(6 分)
【答案】(1)①民营企业作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加强对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支持,有利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和社会氛围,提高民营经济的创新能力,引导民营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经济活力,稳定经济增长。
(2)①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
②支持民营经济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
③促进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26.(14 分)
“十三五”时期,我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规模推进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成效之显著、影响之深远,前所未有、世所罕见,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2016 年至 2019 年,超过 5000 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绝
对贫困。贫困发生率从 2016 年的 4.5%下降至 2019 年的 0.6%,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得到解决。
全国贫困人口建档立卡数据显示,全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 2016 年的 4124 元增加到 2019 年的 9057 元,年均增幅 30%。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水平明显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总体解决,兑现了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与社会》的相关知识,完成下列任务:
(1)运用“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知识,说明我国坚持消除贫困的原因。(8 分)
(2)2020 年,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巩固扶贫成果的任务又摆在了我们面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从国家和脱贫群众角度,就如何巩固扶贫成果拟定一份建议提纲。(要求:①围绕主题;②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③字数 150 字左右)(6 分)
【答案】
(1)①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
②坚持消除贫困是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要求;
④是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2)答案示例:
①国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支持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结合起来。(3 分)
②贫困群众:转变依靠政府脱贫的观念,勤劳致富;学习掌握技能、技术,增强就业、创收能力;了解市场信息,使生产与市场对接,增强生产有效性。(3 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