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分散系胶体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知道泥水是一种复杂的分散系,能够对分散系进行分类;(2)认识胶体,了解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3)了解丁达尔效应、聚沉等胶体的基本性质;(4)能够运用正确的方法对溶液、悬浊液、胶体进行分离。2.过程与方法(1)重视将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在观察、猜想、实验、交流中获取新的知识,建立新的认知模型。(2)运用类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在开放的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由讨论,自主形成结论的科学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巧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培养学科兴趣。(2)在探究和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赞赏化学科学对社会生活的重要贡献。【重点】分散系的概念、分类;胶体的性质【难点】探究泥水是怎样的分散系;胶体的性质探究及制备【课型】新课【实验准备】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细口瓶、激光笔、试管、滴管、渗析装置等药品:泥沙、五水硫酸铜、氯化铁、硫酸、硝酸、硝酸银、氢氧化钠、蒸馏水等【现代教育技术运用】多媒体一体机、视频资料、PPT、摄像录音设备等【学习过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引入】视屏:小朋友在泥坑里面快乐的玩耍,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设问】 (1)泥坑给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快乐,泥坑中的泥水你了解它吗? (2)从实验盒中找到装有泥水的烧杯,观察烧杯中的泥水,搅拌后再次观察 。 【观察、思考、回答】 泥水是浑浊的、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的悬浊液。 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为本节课内容的展开提供素材。 观察泥水,一方面复 习了初中所学的悬浊液的概念,另一方面也为本节课的新概念分散系的学习做好铺垫。【概念自学】阅读教材P25-26内容,自学分散系的相关概念,并完成学案上对应内容 阅读教材、自学概念 分散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 分散剂: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 回归教材、培养学生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设问】 (1)分散质一定是固体、分散剂一定是液体吗? (2)分散质可以有几种状态?分散剂呢? (3)根据分散质和分散剂的聚集状态,两两组合有几种情况 【思考、回答、总结】 按照分散质和分散剂的聚集状态:(气、液、固)来分,有9种类型。 通过设问,让学生自己得出根据分散质和分散剂的聚集状态不同可分为9种类型。【设问】 (1)将泥水中的泥沙分离出来用什么方法? (2)过滤的原理? (3)过滤后的泥水是悬浊液吗? (4)从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的角度思考,悬浊液的概念是什么? (5)已知一个离子、分子直径的数量级为10-10 m(0.1nm),则多少个离子、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能形成直径大于100nm的微粒? 【思考、回答、总结】 (1)过滤; (2)滤纸的孔径只允许直径小于100nm的微粒通过,直径大于100nm的微粒不能通过。(1nm=10-9 m); (3)不是 (4)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悬浊液。 (5)成千上万个分子、离子聚集在一起的粒子其直径才能大于100nm! 通过设问,让学生自己得出悬浊液的概念,并识到悬浊液的聚集程度较大。【设问】 (1)过滤后的泥水是纯水吗? (2)那是什么? 【实验探究】 用激光笔照射泥水、过滤后的泥水和硫酸铜溶液,并从侧面观察现象。 【思考、回答、猜测】 (1)不是 (2)猜测:溶液;胶体 【实验、观察、结论】 过滤后的泥水:有一条光亮的通路透过 泥水和硫酸铜溶液:没有一条光亮的通路透过 结论:过滤后的泥水是胶体 通过设问,让学生思考并大胆的提出猜想,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出问题-猜想-实验验证。【概念自学】 (1)阅读教材p27-28并从分散质粒子直径角度思考胶体的概念是什么?丁达尔效应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叫丁达尔效应? (2)胶粒大约是由多少个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的? 【阅读、总结、回答】 (1)胶体: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 nm~100 nm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丁达尔效应产生的原因:胶体粒子对可见光发生光线散射。 丁达尔效应: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由于胶体粒子直径在1nm~100nm之间,能对可见光发生光线散射从而形成的光亮的“通路”的现象。 (2) 几十到几百个分子聚集而成 。 再次回归教材,让学生重视从教材中获取知识;通过总结得出胶体、丁达尔效应的概念;知道丁达尔效应产生的原因并认识到胶体粒子的聚集程度比悬浊液低。 此部分设计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类容,培养了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设问】 (1)泥水既有悬浊液的成分也有胶体的成分,那到底有没有溶液的成分呢? (2)假设有,请参考过滤的原理,思考怎样将胶体和溶液分离? 【实验】 教师:胶体和溶液的分离实验分享 (3)你认为泥水都含有哪些分散系?三者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思考、讨论、回答】 (1)有 (2)找一个孔径更小的“滤纸”只允许直径小于1nm的微粒通过,直径大于1nm的微粒不能通过。 【实验】 倾听、思考 (3)溶液、胶体、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不同。 通过设问,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加以验证。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去寻求新问题的解决方案,将原有的认知结构 进行了发展和升华。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类比学习能力提升了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设问】 (1)泥沙可以形成胶体,其它的物质能不能形成胶体呢? 【实验】 (1)取2ml氯化铁溶液于试管中,滴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教师:胶体和溶液的分离实验分享 (2)在小烧杯中加入20ml沸水,向沸水中滴入5-6滴饱和氯化铁溶液,继续加热煮沸至溶液呈红褐色,立即停止加热,用激光笔照射观察现象。 【思考、猜测】 (1)猜测:能 【实验、观察、结论】 (1)产生红褐色沉淀,说明 没有制得胶体 FeCl3+3Na(OH)====Fe(OH)3 +3NaCl (2)有丁达尔现象,说明制得了胶体 FeCl3+3H2O====Fe(OH)3(胶体) +3HCl 结论:胶体不是一类物质,而是几乎任何物质都可能形成的一种分散状态 再次设问,让学生提出猜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最终验证猜想。 即了解了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对比学习能力、总结归纳能力。【设问】 (1)溶液稳定,悬浊液不稳定,那胶体的稳定性如何? 【实验】 (1)取2ml氢氧化铁胶体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稀硫酸溶液,观察现象。 (2).取2ml氢氧化铁胶体于试管中,用试管夹夹持好后加热20s左右,观察现象 【思考、猜测】 (1)胶体的稳定性大于悬浊液小于溶液,具有介稳性 【实验、观察、结论】 (1)有红褐色沉淀产生,说明胶体不太稳定,加入少量 稀硫酸后聚集程度增大,形成了沉淀。 (2)有红褐色沉淀产生,说明胶体不太稳定,在加热条件下聚集程度增大,形成了沉淀。 结论:胶体的稳定介于浊液和溶液之间,具有介稳性。在加热、加入电解质(硫酸)等干扰条件下,易聚沉。 发现问题→提出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这种科学的探究方法学生已经掌握。在了解到胶体的介稳性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学反思】从生活走进化学、从自然走进化学、让化学走向社会。本节课用能够引起学生感同身受的生活情境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交代了清楚了学习任务即认识泥水。在真实情境的问题解决中,培养了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合作意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转变。新课改倡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课中通过概念自学及五大核心思考与探究模块层层铺垫、推进,通过核心问题驱动、自主思考、小组讨论、小组实验探究、组间分享、总结等形式,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与社会责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