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从局部抗争到全面抗战 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2课 从局部抗争到全面抗战 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23课 从局部抗争到全面抗战
【课标目标】
了解日本的侵华罪行;通过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
【新课导入】1927年6月13日,田中急召驻华公使芳泽谦吉和驻上海、天津、沈阳等地总领事回国,研究解决“急务”。最后决定召开一次有军事、外交主要头目参加的专门会议,即后来被人称之为“东方会议”。会上详细讨论中国时局,内阁再次做出出兵济南干涉北伐的决定,公然将中国领土分为“中国本土和满蒙”。会议的另一产物就是田中密奏日本天皇的《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这就是著名的《田中奏折》。《田中奏折》包括21项内容,确定了“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的战略。
一、局部抗战(1931-1937年)
1、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背景
①历史:侵略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大陆政策)
②根本:日本发展资本主义的困境;(面积小,资源少,市场狭小)
③现实: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
④国际:绥靖之风盛行,纵容了日本法西斯的侵略;
⑤中国:中国国内国共对峙、军阀割据给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机。
(2)经过
①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14年抗战的开始。随后,日军进一步扩大侵略,占据中国东北的大好河山。
②1932年制造一二八事变,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得到全国民众的积极支援。
③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溥仪做傀儡,建立伪满洲国。
④1933年2月热河事变:日本关东军、伪满军10余万人,以锦州为基地分三路进犯热河。蒋介石被迫抽调兵力北上,组织长城抗战,被迫签订《塘沽协定》。
⑤1935年11月华北事变:欲变华北为第二个满洲国。
解说:1933年长城抗战《塘沽协定》签订之后,日本暂时将对中国"武力鲸吞"的露骨侵略方式转变为有序推进的"渐进蚕食"方式,即企图一口一口啃噬掉中国。1935年11月11日,土肥原贤二向平津卫戍司令宋哲元提出《华北高度自治方案》,诱其出任华北共同防赤委员会委员长,限20日前宣布。25日,土肥原见宋哲元未如期宣布"自治",转而先策动滦榆区兼蓟密区行政督察专员殷汝耕在通县成立脱离南京中央政府的冀东防共自治委员会(一月后改称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同时继续对宋及南京政府施加压力。经过日军、宋哲元、南京政府之间一系列的讨价还价,12月18日,终于在北平正式成立了既保存南京中央政府和宋的体面,又有一定"自治"之实的冀察政务委员会,在日本侵略者的压力下,南京国民政府特派宋哲元为委员长,由日方推荐的著名汉奸王揖唐、王克敏等为委员。冀察政务委员会名义虽隶属南京国民政府,但它实际上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势力对它有很大影响和控制力,实际上成为变相的"自治",使冀察两省实际上置于中国行政区域之外。
华北事变表明,中华民族的危机已到了空前严重的程度。
⑥1936年11月绥远抗战:百灵庙战役,中国绥远地方当局傅作义部与日本支持的德王等蒙古分裂分子之间发生的一场局部战争。以中国晋绥军、中央军全胜而告终。
2、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
(1)内容: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
原因:
材料:“攘外必先安内”有违背大众意愿、消极抵抗的一面,也有权衡整体国力,在当时形势下不得已的隐衷;有对内镇压和武力反共的迫切要求,也有最后关头准备起而抵抗的决心。是当时内外交困局面下,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应付时局的一种复杂无奈的抉择。——黄道炫: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研究 《抗日战争研究》2000年第 2期
①客观:中日两国综合实力相差悬殊;②政治:日本侵略尚未危害国民政府的核心利益。③心理:恐日惧日心理严重。④外交:对西方列强(英美)和国际联盟存在幻想。
材料1: 蒋介石所采取对日妥协政策的重要原因,是由他们的阶级特性所决定的。在他们看来,落后的中国,无力打败日本,“中国一切不如人”。蒋介石一再表示“不求急功于一时”,不“博一时之虚荣”。 他在 1934 年 7 月《对庐山军官训练团精神训话》中说:“我们中国没有现代作战的条件,不够和现代国家的军队作战,如果不待时而动,贸然作战,那只有败亡而已,不仅是十天之内,就是三天之内,它就可以把我们中国所有沿海地方都占领起来”。 这种民族失败主义的“三日亡国论”,说明蒋介石当时既不想抵抗,也不敢抵抗。 以“和外”求苟安,集中力量“剿共”,是他政策的核心。——《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 1000 个为什么》
3、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1)民间:
1935年12月9日的北平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即一二·九运动。
1936年5月,在共产党人的积极参与下,宋庆龄、沈钧儒、邹韬奋、陶行知、章乃器等爱国民主人士发起成立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
(2)政府:1933年2月,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长城抗战)
中共:
①1935年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发表《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193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3万余人,牵制了大量日军。
解说:1930年代上半期,法西斯势力日益成为世界人民的主要威胁,迫切需要共产党同社会民主党等政党联合起来,建立工人阶级统一战线,共同反对法西斯。为适应这一变化,1935年7月25日至8月20日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大会揭露了呼吁各国人民行动起来,反对法西斯,制止战争爆发,要求各国共产党同社会民主党采取联合行动,实现工人阶级的统一,并联合其他民主阶层建立反法西斯人民阵线,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无产阶级要争取建立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统一战线。会议还决定,鉴于国际形势日益复杂,各国具体情况又极为不同,共产国际执委会"一般不直接干涉各国党内部组织的事务"。8月1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10月1日正式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和中共中央的名义公开发表。这个宣言是根据共产国际七大关于建立反法西斯人民统一战线的精神提出的。宣言呼吁各党派各军队和各界同胞停止内战,集中力量一致抗日。
4、1936年12月西安事变
(1)经过: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1936年12月,蒋介石亲赴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全力“剿共”。张学良和杨虎城在反复劝说蒋介石应以国家和民族大义为重、容纳抗日主张的努力失效后,发动“兵谏”,于12月12日晨,扣留蒋介石,以武力逼蒋抗日。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派周恩来为代表,奔赴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一起,同国民政府代表举行谈判。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2)影响: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二、全面抗战的开始 1、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在北平西南的宛平城外和卢沟桥举行“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日军遭到拒绝后,竟然向宛平城射击,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这就是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中国全面抗战由此开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过程:
①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正式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路线。
解说:长征中的中国工农红军于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11月下旬,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所派代表张浩(林育英)回到陕北,向中共中央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建立广泛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精神和八一宣言的内容。瓦窑堡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发展,遵义会议只对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作出决议,而瓦窑堡会议则解决了政治路线问题。它总结了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基本经验,批评了"左"倾关门主义,解决了遵义会议没有来得及解决的党的政治策略问题,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路线,有力地推动了全国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此时,国民党也在做抗战的准备。红军长征以后,蒋介石认为共产党的威胁已经基本解决,因此试图以和平的方式迫使共产党放弃抵抗。据此,中共和国民党中央展开了秘密谈判,国民党要求共产党像宋朝的水浒好汉归顺中央,交出武器和地盘。共产党鉴于大革命的教训,则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保留自己的武装和根据地。所以,由于双方分歧较大,谈判没有成功。但共产党却成功打动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等地方实力派,建立了局部的统一战线。
②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西安事变爆发,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内战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建立。
③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解说:《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说:“中共深切知道,在实现这个崇高目标的前进路上,须要克服许多的障碍和困难,……因此,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原因:
①主要: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共产党:中共的积极倡导。
③民众: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推动(民族意识的觉醒)。
④国民党:日本侵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集团的利益,国民党政策的调整。(由攘外必先安内到国共合作抗日)
三、日军的侵华暴行
1、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国民政府迁往重庆,重庆成为战时陪都。日军在南京进行了持续6周的烧杀劫掠,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据战后中国南京审判日本战犯的军事法庭查证,日军占领南京后,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达30万人以上。
解说: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中国首都南京。根据中方统计,日军在占领南京后进行了持续40多天的大屠杀,导致30多万人遇难,强奸10万多起。2014年2月,中国全国人大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政治上,日本侵略者实行“以华制华”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
1940年3月,在日本扶植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并签订大量卖国协定。
经济上,日本侵略者实行“以战养战”,对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
垄断沦陷区工矿、金融、交通业。日军直接将粮食规定为军用物资,实行“粮食统制”,强行“争购”和“配给”,造成普遍的饥馑和死亡。他们还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对敌后抗日根据地,日军实施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三光”政策。
从1941年到1942年,日军在华北连续5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对抗日根据地疯狂“扫
荡”。被烧光、杀光、抢光后的华北乡村变成一片焦土。
5、重庆大轰炸
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大轰炸的死者达1万人以上,绝大多数为平民,市区大部分繁华地区被毁坏。
践踏国际公法,实施细菌战,残杀中国军民。
九一八事变时,日军组建了细菌部队。1938年,细菌战元凶石井四郎的细菌部队迁至哈尔滨平房镇,成为臭名昭著的731细菌部队。1938年至1945年,731部队曾以活人试验和活人解剖等灭绝人性的手段杀害中国军民3000多人。
6、推行“慰安妇”制度
日本军队还在中国强征随军性奴隶,推行“慰安妇”制度,约20万中国女性遭受蹂躏。这是日本侵略者违反人道主义、违反战争常规的政府犯罪行为。
解说:据统计,抗日战争给中国造成的财产和人口损失极大,按1945年货币折算,财产损失约为6500亿美金。有估计认为,中国抗战直接伤亡人口合计可能在4100万上,合战时失踪被俘等项数字,战争直接给中国造成的死亡、伤残及失踪等项人口损失共计超过4500万人;而从人口损失的角度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口损失总数应在5000万人以上。
【本课小结】本课的重点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的原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原因、日军侵华的暴行有哪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