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教学设计-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
【课标目标】
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
【新课导入】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21日-30日)
内容:
①决定了国名、首都、代国歌、国旗、纪年法。
解说:决定了新中国的名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都定于北平(1949年9月27日改名为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纪年采用公元纪年,国歌未制定前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国旗定为五星红旗。
②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性质)。
③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材料:新政治协商会议最主要的任务,就是组建中央人民政府。这次政治协商会议选举产生了中央人民政府的主席、副主席及全体委员。主席副主席共7人,其中非中共人士3人,分别是副主席宋庆龄、李济深和张澜;中央人民政府委员56人,其中非中共人士27人。在随后组建的政务院及其所属机关的负责人中,政务院总理副总理共4人,其中非中共人士两人,即郭沫若和黄炎培;各部、委、署主官中,非中共人士超过三分之一,……据中央人民政府21个部的统计,部长副部长中非中共人士达26人。此外,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亦由非中共人士沈钧儒担任。从这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人员构成来看,此时的中央人民政府应当是具有联合政府性质的,或者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联合政府。中央人民政府的这种格局,一直维持到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中,也存在类似的情况。——罗平汉等著:《中共党史重大争议问题研究》P207
(2)意义: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完成了建立新中国的历史任务。
解说:会议制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使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在组织上完备和固定下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但作为中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在,并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对外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政协会议召开前,中共做各民主党派的工作,要求他们承认共产党的领导。各党派基本上都愉快的答应了,纷纷表态赞成。甚至,有些小党派认为民主已经实现,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自动宣布解散。搞得周恩来不得不亲自出面阻拦。但当时,受西方自由主义影响很深的罗隆基和章伯钧并不赞成,提出愿意以在野的身份监督共产党。但在多数人的要求下,他们最终放弃了自己的主张。罗隆基和章伯钧二人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毛主席指责他们组成“章罗同盟”,要与共产党轮流坐庄,成为毛泽东钦点的右派,至今没有平反。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
(1)概况: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举行第一次会议,决议接受《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员就职,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下午3时,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国大典。
(2)意义:
①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和剥削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
条件。
③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中国人民站起来)
人民政权的巩固——新中国的第一年
引言:新中国成立时,国民党残余军队还盘踞在华南、西南地区。人民解放军仍在进行人民解放战争的后期作战,肃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装。为了巩固人民政权,新中国必须完成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克服财政经济上的巨大困难,还要面对美国发动的侵朝战争给国家带来的安全危害。土地改革、稳定物价、抗美援朝,是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又必要的措施,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转变、实现工业化准备了条件。
1、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950-1952年)
(1)概况: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3年春,全国除一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土地改革都已完成。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共获得约7亿亩(约合4700万公顷)土地。
(2)意义:农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
2、稳定物价,打击投机资本(1949年4月-1950年2月)
(1)措施:“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打击投机资本。(陈云——红色掌柜)
材料:国民党特务狂称:"解放军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
(2)意义: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全国人民的信任。
解说: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陈云的精心指导下,从1949年4月到1950年2月,这期间虽发生了四次物价涨风,但政府始终掌握着主动权,每次都能在较短时间内加以平息,把物价波动限制在一定幅度之内,避免了恶性通货膨胀。进入1950年3月后,全国市场就完全稳住了。这样,在建国后仅仅半年时间内,就克服重重困难,把物价稳住,把市场控制住,树立起国营经济在市场上的领导地位,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但这仍旧是暂时的,还不能从根本上防止物价的波动。因为当时的财政经济没有统一起来,公粮和税收等收入大多由地方人民政府掌握和管理,自己可以先用,中央拿不到,而支出则大部分由中央人民政府负责。收在下面支在上面,中央统一调度困难重重,中央财政缺乏坚实的基础,随时有出问题的可能。
3、统一国家财政经济(1950年)
(1)措施:政务院统一全国财政收支管理、物资管理、现金管理等。
解说:要从根本上制止通货膨胀,稳定物价,就必须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管理,平衡收支。1950年3月3日,政务院颁布了由陈云亲自起草的《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决定》。同日,中共中央向各级党委发出《关于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的通知》。尔后,政务院陆续发布了《关于统一管理一九五○年度财政收支的决定》、《关于全国仓库物资清理调配的决定》、《关于国家公粮收支、保管、调拨的决定》、《关于全国国营贸易实施办法的决定》、《关于实行国家机关的现金管理决定》等一系列重要决定和法令。它们奠定了我国以集中统一为基础的财政经济管理体制的雏形。上述各项决定和法令的基本精神是节约支出,增加收入,统一管理,缩小赤字,以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好转。
(2)意义:从根本上稳定了物价,为实现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创造了条件。
4、抗美援朝(1950年10月-1953年7月)
(1)原因:美国介入朝鲜内战,阻挠中国人民解放台湾,严重威胁到中国国家安全。
(2)意义: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造就了国内前所未有的团结统一和社会稳定。
三、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内容:
内 容 含 义 意 义
另起炉灶 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不急于取得帝国主义对新中国的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必须取消,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必须实现。 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
一边倒 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 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
意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
活动设计:阅读下列材料,你如何看待“三大政策”?
材料1:关于建国后我国的外交政策,许多人在事后都概括为:"我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其实,这是极不确切的。因为在建国后头30年,我国执行的并不完全是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执行的"一边倒",算不得独立自主,这是很明显的。七十年代执行联美反苏的"一条线",也不算独立自主。这是邓小平首先指出的。1985年8月4日,他对缅甸总理吴奈温说,"我们过去曾说建立'一条线'的反霸统一战线。现在不搞那些,执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宋以敏:《胡耀邦在对外关系上的拨乱反正》《炎黄春秋》2009年第5期
材料2:(曾任张闻天的秘书)何方指出,执行这些原则的结果,首先是把自己完全孤立起来;其次是放弃了反法西斯战争中四大强国的地位,不再有大国强国的份儿,成了一个和印度、巴西相提并论的发展中国家(头二三十年的国际地位还不如印度)。发展到后来提出“打倒帝修反”,就更使我们几乎要与全世界为敌了。——芦笛:何方眼里的新中国外交
2、1954年4月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26日至7月21日)
概况:1953朝鲜停战后,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威胁。1954年4月,日内瓦会议开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讨论国际问题的重要会议。由于美国的阻挠,会议并未解决朝鲜问题。由于中国所作的努力,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解说:1953年7月的《朝鲜停战协定》仅仅实现了停火,至于停火之后,双方的军队是否撤出、朝鲜半岛统一等问题如何解决并没有达成协议。所以,日内瓦会议要解决这些朝鲜战争的遗留问题,但是朝鲜战争平局的结果让美国颜面扫地,美国下定决心,不允许达成任何有关朝鲜问题的解决办法。所以,日内瓦会议的前半程没有就朝鲜问题达成协议。
意义: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显示了刚刚登上国际舞台的新中国坚持正义、维护世界和平的形象和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所起的积极作用。
解说:日内瓦会议的后期,即从1954年5月8日开始讨论印度支那问题,中国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讨论印度支那问题的过程中,采取了尽可能争取法国等多数国家、着重反对美国破坏、大力把会议推向前进的做法。当会议因各方分歧停滞不前时,中国代表团多方斡旋,最终达成了协议,实现了印度支那的停战,结束了法国在这个地区进行多年的殖民战争。印度支那停战协定,为1954年7月20日法国在日内瓦与北越、南越、老挝、柬埔寨签订的协定。参与者还包括中国、苏联与美国。协定规定:与会国保证尊重越、老、柬三国的独立、主权、统一和领土完整,并对它们的内政不予任何干涉。美国没有在最后宣言上签字,仅声明"将不使用威胁或武力"妨碍协议的实施,但后来它并未履行这一诺言。1954年8月,法属印度支那停战,而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也因此宣布独立。但是北越由于迟不进行自由选举,导致南北越的长期分裂。
3、1953年12月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引言:1953年12月,中印两国政府就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一些问题举行谈判。周恩来代表中国首次提出,两国应根据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的原则解决两国之间悬而未决的问题。五项原则的措辞后来稍有变动。1954 年中印、中缅联合声明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在 1955 年 4 月亚非会议的发言中,周恩来又将“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内容到表述更加完整准确。
(1)过程:
①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首次提出。
②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缅甸和印度,在中印和中缅两国总理会谈的联合声明中双方一致同意,并共同倡导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
(2)意义: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②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解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突破了新中国建立初期“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也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实际上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因为1950年代末以后,由于“左”倾思想的影响,中国政府实行“革命外交”,造成了外交上的逐渐孤立和对外封闭。实际上,在毛泽东时代,中国的外交方针受到“革命外交”和务实外交的双重影响,外交政策不断变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周恩来务实外交方针的体现,提出之后,周恩来迅速将其付诸实践,起到了积极作用。
4、1955年4月参加亚非万隆会议(4月18日至24日)
(1)概况:1955年4月,亚非会议在万隆举行。这是战后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上,中国提出并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会议朝着达成协议的方向前进,避免了可能走上歧路的危险。中国代表团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
解说:亚非会议上存在分歧是难免的。美国利用这些分歧,在会前会外多方活动,使会议很难不受干扰。有少数代表的发言就重复了尽人皆知的西方的反共观点,并把矛头指向中国。有的诬蔑共产主义是一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有的指责中国进行“颠覆活动”,要中国代表团表明“对和平共处的诚意”;有的提出“亚非国家当前面临的问题不是反对殖民主义,而是反对共产主义”,并要与美国联合反对共产主义。这些发言一度把会议气氛搞得相当紧张,引起普遍忧虑和不安。针对这种情况,4月19日周恩来在全体会议上要求做了一个补充发言,提出了“求同存异”方针,受到与会各国的欢迎。
(2)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解说:万隆会议上,菲律宾是对中国有抵触情绪的国家之一。由于周恩来的努力,会后菲律宾外长罗摩洛说:“周恩来是我去的时侯的敌人,回来的时候的朋友。”
【小结】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有哪些
①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实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政策;
②1953年底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③1954年4月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日内瓦会议;
④1955年4月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圆满成功。
解说:大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实际上建国后实行的是锁国政策,对外多与社会主义国家交流,极少与非社会主义国家交流,且其交流多处于官方形式而非民间。1950年代末中苏交恶以后,中国锁国政策达到高峰,将自己孤立于世界。
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材料1:1949年9月政协会议期间,曾有党外人士询问毛泽东,要多少时间过渡到社会主义去 毛泽东说:大概二三十年吧。那时的设想大致是:经过一段“相当长久”的时间,估计至少要10年,多则15年或20年,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就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材料2:据薄一波回忆,从1952年下半年开始,毛泽东就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十年到十五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到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十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从这时到1953年上半年,毛泽东一直思考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经过半年多的酝酿,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罗平汉等著:《中共党史重大争议问题研究》P219
材料3: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经毛泽东两次修改过的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这个提纲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表述如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1953~1956年)
(1)内容: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①农业和手工业:集体化,建立生产合作社。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政策,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解说:中国共产党从中国的国情出发,确定了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政策,即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方式,在一定年限内让资本家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得一部分利润,逐步把资本主义企业改造成社会主义企业。这种赎买政策,在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对私股实行定息办法。此外,还给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安排工作,他们的原有工资不降低。赎买政策的实行,不但减少了资产阶级对社会主义改造的阻力。而且有利于逐步把资本家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2)意义: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解说:“三大改造”,中国人民都变成了无产者,只能任由政府宰割了。它实际上是把斯大林模式的经济体制引入中国,由于计划经济和单一公有制的低效,为中国后来经济建设的低效埋下了伏笔。
2、“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
(1)背景:
①新中国政权得到巩固,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完成。②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一穷二白)
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1956年12月7日,毛主席在同民建和工商联负责人谈话时说
(2)特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重工业基础薄弱、加强国防的需要、学习苏联的经验)。
②主要分布在东北(东北工业基础好、自然资源丰富、靠近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③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结合。(一化三改造)
(3)意义: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
3、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9月15日至28日)
(1)内容:
①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五四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解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称“五四宪法”。由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起草,历时7个多月,随后又进行了3个月的全民讨论,累计有1.5亿多人提出了11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
毛泽东同志曾形容说:“一个团体要有一个章程,一个国家也要有一个章程,宪法就是一个总章程,是根本大法。”但是1961年,毛泽东在北戴河协作区主任会议上的讲话说:“法律治多数人,民法和刑法那一类法律都不需要了。民法刑法那样多条谁记得了?宪法是我参加制定的,我也记不得。……我们每个决议都是法,开会也是法……我们主要靠会议,一年搞四次会。大跃进,就没有时间犯法!不靠民法刑法来维持秩序。”
②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
解说: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朱德为副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董必武为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鼎丞为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大会根据毛泽东主席的提名,决定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2)意义:标志着基本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在此前后发展确立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本课小结】本课的重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有哪些、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措施、三大改造、一五计划。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