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2019)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课件(共22张PPT)-统编版(2019)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政权更迭



220

221

222
三国220-280
西晋
266-316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晋
317-420






南朝 420-589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 439-581
383年
秦晋淝水之战
西晋完成统一280-316
一、三国与两晋
1、政权更迭



220

221

222
三国220-280
西晋
266-316
西晋完成统一280-316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实行屯田制;大力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一、三国与西晋1、三国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曹丕220年刘备221年孙权229年220年曹操去世后,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国——东汉灭亡,正式进入三国时期。2、西晋西晋户数人口兵力魏103万443万60万蜀28万94万10.2万吴52.3万230万23万三国实力比较表司马懿出身于世族豪门,曹丕死后辅佐魏明帝曹叡。魏明帝死时,托付曹爽与司马懿辅佐齐王曹芳。他死后,先后由其子司马师、司马昭掌权。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建立西晋。263年,司马昭派兵灭蜀汉。280年,晋灭吴,三国鼎立局面结束, 西晋统一。3、少数民族内迁及民族融合五族内迁后,西晋向其收重税,征兵派役,掠卖人口。由于受到西晋统治者的压迫,由此民族矛盾激化。江统《徙戎论》指出:"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士庶玩习,侮其轻弱,使其怨恨之气,毒於骨髓。"原来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西晋时,山西、陕西内迁的各族人口,已经占当地总人口的一半。内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历史上称为“五胡”。6
01
02
03
04
大臣石崇与国舅王恺斗富
少数民族内迁
八王之乱
百姓无粟米充饥,何不食肉糜?
八王之乱,耗竭国力。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少数民族内迁,民族矛盾激化。
简要说明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思考,西晋灭亡的原因?
晋惠帝昏庸,朝政腐败
影响:中国历史进入政权分立时期
二、东晋与南朝
1、政权更迭



220

221

222
三国220-280
西晋
266-316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晋
317-420




南朝 420-589
二、东晋与南朝1、东晋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刘汉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南迁,史称衣冠南渡。公元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今南京),史称东晋。晋元帝司马睿420-589年的170年里,中国南方政权更替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2、南朝东晋的门阀政治——东晋虽然是司马氏政权的延续,但本身司马氏在政治上威望不高,整个朝廷都由世族大家把持,最先的一个乃出身琅琊王氏的王导,其后又有陈郡谢氏的谢安、谢玄、王敦等。“旧时王谢庭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东晋初年政治上由王导主持 ,军事上依靠王敦王与马,共天下3、士族门阀政治3、士族门阀政治(1)士族:士族制度:门阀政治:(2)形成原因:(3)特点:(4)影响:又称门第、世(势)族、世家、门阀,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曹魏兴起、西晋发展、东晋鼎盛、隋唐衰落士族垄断政府重要官职,又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经济因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政治因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重要保障。政治:按门第高低分享政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经济: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庄园经济(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崇尚清淡,占据高级文官职位(修家谱)政治:把持政权 经济:影响江南经济发展民族关系:推动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思想、科技文化:士族文化、魏晋玄学、文学书法绘画等4、江南的开发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嬴蛤,不待贾而足,地孰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列传第十四》)
表现:
农业:土地大量开垦,农作物品种增加,产量提高。
手工业:纺织、矿冶、陶瓷、造船、造纸等有了明显进步。
商业:长江沿岸最为活跃,外贸港口——番禹。
原因:
1)北方长期战乱,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2)北民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充实劳动力资源;
3)南方相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4)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影响:江南经济快速发展,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为南北抗衡提供了物质基础;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国家统一和繁荣奠定了基础;环境问题。
三、十六国与北朝
1、政权更迭



220

221

222
三国220-280
西晋
266-316
十六国
(前秦统一北方)
东晋
317-420






南朝 420-589
东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北朝 439-581
383年
秦晋淝水之战
1、民族融合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先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合称“十六国”。大多由内迁少数民族建立的割据政权采取中原模式的国号、典章制度等打乱原有族群布局,缩小民族差异前秦一度统一,经淝水之战迅速崩溃。
三、十六国与北朝
(1)东汉以来,西北少数民族内迁大大推动了民族交融。西晋,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鲜卑。
(2)西晋末年起,北民大批南迁。江南开发的过程中,山区少数民族逐步与汉族交融。
(3)十六国时期北方政权向中原学习,长期混战中推动了民族交融。
2、民族交融
淝水之战 ( 383年)
4世纪下半叶,氐族建立的前秦统一北方,随后大举进攻东晋,被击败于淝水。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前秦军。
……(谢)玄等既破(苻)坚,有驿书至,(谢)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投鞭断流
东山再起
为何东晋能够以少胜多?
北魏(386-557)的建立与孝文帝改革
2、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评价)
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
嘎仙洞遗址的发现证实了鲜卑拓跋部发源地就在大兴安岭北部地区。拓跋部在北魏建立之前曾建立过代国,不过被前秦所灭,娜水么战后,趁乱复国,统一了北方,建立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
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政治经济文化落后于中原地区
(拓跋珪)帝初拓中原,留心慰纳,诸士大夫诣军门者,无少长,皆引入赐见,存问周悉,人得自尽,苟有微能,咸蒙叙用。(《魏书·太祖纪》)
以汉治汉
内容: 政治方面:
1)学习汉族官制。整顿吏治,议定百官秩品,分九品,每品又分正、从,颁俸禄制。
2)迁都洛阳。
经济方面:
1)劝课农桑。
2)行均田制, 对不同性别的成年百姓和奴婢、耕牛都作了详尽的受田规定。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魏书·食货志》)
魏晋墓葬壁画
经济生产方式的变化
冯太后与孝文帝
均田制:
① 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② 受田农民纳租调、服徭役和兵役
社会风俗:全面汉化
禁胡服、穿汉服
又后魏初定中原,军容号令,皆夷语,后染华俗,多不能通(多不通鲜卑语),故录其本言,相传教习,谓之“国语”。 (《隋书·经籍志》)
断北语、说汉语
改汉姓
胡汉通婚
(孝文帝) 雅重门族,以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义、太原王琼四姓,衣冠所推,成纳其女,以充后宫。陇西李冲以才识见任,当朝贵重,所结姻娃,奠非清望,帝亦以其女为夫人。 (《司马光.责治通鉴·齐纪》)
如何评价孝文帝的改革?
孝文帝改革顺应了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缓和了阶级矛盾,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发展,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及隋唐盛世打下基础。
大同云冈石窟
洛阳龙门石窟
总结:民族交融
内涵、原因、方式、双向性、魏晋时期表现、
影响:
1.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也给汉族
社会注入新鲜血液
2. 为恢复中原地区生产和开发江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3. 加强了民族团结,为统一王朝的创建提供了条件
三国两晋
南北朝
政治
1.封建国家分裂,南北对立,
政权交替频繁,中央集权制度
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但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2.士族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
经济
思想文化
民族融合
江南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并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
儒学受到佛道冲击,魏晋玄学形成,科技文艺进一步发展
民族融合不断加强,五胡内迁、民族杂处、胡汉互鉴、民族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阶段特征:承上启下
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断撞击、融合,北方经济在遭到破坏过后逐步恢复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