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寒假分层作业(含解析) 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09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寒假分层作业(含解析) 高二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

资源简介

【寒假分层作业】高二历史(统编版)
第09练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
(1)初步形成
①推动因素: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
②过程: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大规模殖民掠夺;17-18世纪,荷英、法等欧洲国家纷纷加入殖民地争夺行列,建立海外殖民地。
③影响: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业联系,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2)基本形成
①原因:工业革命后,大机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需要更广阔的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更为便捷。
②影响:资产阶级凭借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在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把越来越多的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3)最终形成
①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材料外,还利用资本输出,榨取大量财富,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②影响: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二、世界经济的发展
(1)苏联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
①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②过程:实施新经济政策,使社会经济得到恢复;斯大林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使苏联工业总产值于1937年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
(2)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
①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了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空前严重的经济危一。
②表现: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扭转危机;德国、意大利、日本走上法西斯道路,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变化
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通过经济计划、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人政策以及福利政策等,将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②现代科技进步促进了新兴产业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升级,极大提高了工业、农业、能源、交通、通信等部门的生产效率。
(4)经济全球化下的经济危机
①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没有解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固有矛盾;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贫富分化加剧。
②表现: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严重影响。
(5)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①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原因:指令性计划和官僚化管理效率低下、运转不灵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结果:改革陷入困境,最终导致东欧发生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经济面临挑战
②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过程: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通过改革开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功开辟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影响:经济飞速发展,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6)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①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先的殖民地与半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将经济独立作为首要目标,并通过发展国有经济与制订经济计划加速自身的工业化进程。
②成效: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前期,一些国家的经济实现了高速发展。
③局限:由于自身经济结构存在问题,加上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道路仍然充满挑战
(7)21世纪以来的世界经济
①特点: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突出,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日益严重。
②中国的应对措施: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倡议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
1.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里市场上去交易。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2.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
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
3.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4.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A.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5.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 )
A.世界市场的雏形的出现 B.“价格革命”的影响
C.“商业革命”的影响 D.亚洲人口的膨胀
6.16世纪初,从中国运往葡属印度市场分销的中药材土茯苓价格奇高,几乎只有权贵才能消费;到16世纪末期,销往该地的土茯苓价格下降,普通民众皆可消费。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东西方贸易渠道的拓展 B.中医药在欧洲得到普及
C.社会等级观念逐渐淡化 D.价格革命改变消费结构
7.据统计,1954年1月到4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分馆俄文书刊借阅总数为1953年同期的5倍,为1952年同期的50倍,东北各研究所俄文书刊借阅量也大幅增加。这表明当时
A.科学研究已与国际前沿接轨 B.科教兴国战略已展开
C.对苏联经验的反思蔚然成风 D.工业化建设需求迫切
8.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学到什么?》。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
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英格兰拥有373个市镇,根据规模和功能分为三种类型:一种300~400人口的小城镇,市场的影响所及为周围几英里的农村;第二种是人口在600~1000人口的市镇,几乎所有的郡都有6个这样的市镇;最大的市镇在郡府所在地,英国东南部五大郡中各有两个彼此竞争的郡城,具有悠久的自治传统,在经济和思维方式上影响着广大农村。
——徐浩《中世纪西欧市场和市集制度探析》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随着江南经济的发展,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市镇逐渐兴起。到万历以后,其市镇总数不下200个,其中规模大、功能全的镇至少有160个。这些市镇之间的距离大体在10——30里之内,一般最大距离不超过农家一日舟行往返足以完成买卖的路程。在每个市镇的周围,都有密集的从事小商品生产的村坊和初级集市环绕,这些市镇作为商品集镇,形成一个以水路舟行为基本交通脉络的网状结构。
——齐涛主编《中国古代经济史·第七章》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中、英两国市镇发展的异同,分析促进英国市镇发展的因素。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英市镇经济发展的不同结果,并简析其原因。
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9.17世纪,英国失地农民的数量还比较有限。1536年法令规定: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然后遣返原籍。随着圈地规模的扩大,英国政府逐渐认识到,农民进城流浪的问题是社会转型带来的。1572年法令规定:对贫民要进行救济,要求治安法官给每个教区的贫民登记造册,将他们遣返回乡,由当地安置。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失业问题成为比流民更为严重的问题。1629年诰令明确指出:要尽一切可能“为贫民提供资金和原材料,安排他们就业”。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工业化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参加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能靠劳动谋生。
——摘编自刘书增《社会转型时期英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问题》
材料二 尽管苏南地区近代工商业有长足的发展,而且也需要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但其本身发展并不充分,容量也有限。据1933年的调查,苏南地区工厂工人为337222人,这其中苏南籍的农民工人约占60%,总数仅在20万人左右。伴随近代化的步伐,一些近代城市相继兴盛起来,城市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刺激了对农产品的大量需求,因而,在这些城市近郊逐渐兴起了一批以种植蔬菜、花卉和水果以及养殖奶牛、蜜蜂为业的农户或畜牧树艺等新式农场。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植棉业、蚕桑业、园艺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内部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达70%。
——摘编自周中建《近代苏南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政策的变化,并说明其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近代我国苏南地区和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苏南地区出现这些不同的原因。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事物。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处于不断扩张之中。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国际贸易迅速发展(如表4所示)。现有研究表明,1870到1914年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
世界贸易指数和贸易总额
年份 贸易指数(以1913年为100) 贸易总额(单位:10亿法郎)
1870 24 45.5
1880 36 68.8
1890 49 94.2
1900 68 118.2
1910 85 162.4
1913 100 192.4
——摘编自刘宗绪主编《世界近代史》等材料二
——摘编自斯蒂芬·布劳德伯利等编著《剑桥现代欧洲经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基本历程。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故B项错误;“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
2.B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更为开放的城市设计”指的是“市"突破了空间上的限制,“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指的是“市"突破了时间上的限制,故B正确;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属于“全天候的生活方式”,故A不符合材料主旨;两宋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原有“市”的管理已经不适应新的经济形势了,故D错误。
3.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涉及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一事,主要考查它的客观影响。据“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C选项说法错误,晋商和徽商在明清时期盛行,并未因定都北京受到抑制;D选项错误,宋以后南方经济文化逐渐超过了北方,直至明清亦是如此。明成祖迁都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使跨区域的贸易盛行,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区域型经济交流
4.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虽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金银,但并未将其转化为资本积累,而是将之应用于向英、荷等国购买昂贵的奢侈品,排除B项;金银大量输入,导致“价格革命”,即金银价值下降,物价暴涨,依靠固定地租为生的封建地主地位下降,资产阶级实力上升,,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故本题选择D项;17、18世纪的世界霸主分别为荷兰和英国。故排除A项;C项应为荷兰和英国。与题目中的国家“西班牙”不符,故排除。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
5.C
【详解】依据材料“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可以看出新航路开辟的推动,世界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贸易中心的转移,促使联系更加紧密,C项正确;世界市场的雏形的出现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排除A项;价格革命体现的是价格的变化引发阶层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亚洲人口的膨胀,排除D项。故选C项。
6.A
【详解】16世纪末期,随着东西方贸易网络的完善,贸易渠道增多,销往印度市场的茯苓数量增多,成为大宗商品,导致价格下降,因此普通民众皆可消费,A正确;B中的“普及”表述绝对,排除;普通民众能消费起茯苓,是因为供应量增大,而非社会等级观念淡化,排除C;茯苓供应量增加属于商业革命内容,而非价格革命,排除D。
7.D
【详解】由时间“1954年”可知,当时我国正在开展以苏联援助为特色的一五计划,意在改变我国工业化基础薄弱的状况,故俄文书刊借阅书增加显著,故选D;当时两大阵营尖锐对峙,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和封锁我国,所以我国科学研究难以与国际前沿接轨,排除A;科教兴国始于1995年,时间不符,排除B;由我国借阅苏联书刊大幅增加来看,反映出我国学习苏联经验蔚然成风,而反思苏联经验要到1956年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排除C。
8.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对应的正是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危机时期,因此欧美把目光投向苏联,探讨为什么苏联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当时的苏联是被外国资本主义封锁的 ,所以经济危机未波及到苏联,排除A;本题题干中提到了苏联的“一五”计划,“一五”计划在苏联主要是发展重工业,因此农业发展并不是美国人所关注的,排除C选项,选择B选项。D选项范围过大,一五计划主要是在重工业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考点定位】俄国十月革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成就
【名师点睛】俄国自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在20世纪20-30年代显现出明显的优越性。相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毒瘤——经济危机,苏联的公有制经济建设却蒸蒸日上。西方的学者开始研究这种优越性的体现,产生了凯恩斯主义,也就是提出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这一理论最重要的实践就是罗斯福新政。但是在20世纪70年代这种制度的弊端又显现出来,因此市场和政府这两只手如何平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把握好一个度才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9.(1)同:规模大小与人口有关;小规模市镇环绕大规模市镇;异:市镇间交通方式不同;市镇管理方式不同。
因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殖民扩张刺激商业发展;自治体制保证城市发展自主权。
(2)不同结果:中国市镇经济孕育出的资本主义萌芽夭折,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最终没有孕育出资本主义经济;市镇经济发展促进英国资本主义长足发展,英国最终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不同结果的原因: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抑制商业;古代商业的自身缺陷;传统观念限制商业发展
英国:殖民扩张扩大市场;城市自治体制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圈地运动增加城市人口
【详解】第(1)小问的第一问,16世纪中、英两国市镇发展的共同点有,根据材料“一种300~400人口的小城镇”“第二种是人口在600~1000人口的市镇”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英两国市镇规模大小都与人口有关;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6世纪中、英两国市镇发展小规模市镇环绕大规模市镇;不同点有,“具有悠久的自治传统”可知市镇管理方式不同;根据所学知识可得知16世纪中、英两国市镇发展在市镇间交通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第二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英国市镇的发展,对外殖民扩张刺激了商业的发展,从而推动英国市镇的发展,“具有悠久的自治传统” 自治体制保证城市发展自主权等角度回答。
第(2)小问的第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仍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中国市镇经济孕育出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进一步发展,最终也没有孕育出资本主义经济;而英国的市镇经济发展促进英国资本主义长足发展,英国最终成为资本主义强国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从两国的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分析回答。第二问,中国的市镇经济孕育出的资本主义萌芽没有进一步发展,最终也没有孕育出资本主义经济是因为中国在政治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高度强化,政策方面推行“重农抑商”及“闭关锁国”的经济政策抑制商业,及古代商业的自身缺陷和传统观念限制商业发展等导致,而英国进行的殖民扩张扩大市场,推动经济的发展,城市自治体制有利于资本主义制度形成,同时英国圈地运动增加城市人口,从而市镇经济发展促进英国资本主义长足发展,英国最终成为资本主义强国。
10.(1)变化:从以惩罚为主过渡到以救济为主,继而发展.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积极影响: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就业联系起来,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英国社会的转型。
(2)不同之处:英国主要流入城市和工业,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产业内流动;英国与国家政策引导关系密切,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
原因:中国工业化缺乏有效市场基础,城市化程度低;传统耕织结构的影响;政府经济职能的欠缺。
【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所有健康的人,一旦被发现乞食,要被剥光衣服,绑在马车后游街示众,同时鞭打至流血,然后遣返原籍”“对贫民要进行救济,要求治安法官给每个教区的贫民登记造册,将他们遣返回乡,由当地安置”“要尽一切可能‘为贫民提供资金和原材料,安排他们就业’”可知,从以惩罚为主过渡到以救济为主,继而发展.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积极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处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政策变化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根据材料“随着工业革命的逐步开展,工业化地区需要更多的劳动力”“贫困者必须进入济贫院,参加劳动。其目的是培养受救济者的劳动习惯,使他们能靠劳动谋生”可知,把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就业联系起来,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留在城市,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促进了英国社会的转型。
(2)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可以得出,英国主要流入城市和工业,根据材料“苏南地区工厂工人为337222人,这其中苏南籍的农民工人约占60%,总数仅在20万人左右”可知,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产业内流动;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解决与英国与国家政策引导关系密切。根据材料“农业内部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了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途径”可知,苏南地区则主要是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工业化缺乏有效市场基础,城市化程度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传统耕织结构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政府经济职能的欠缺。
11.(1)原因:新航路开辟以来全球联系的日益密切;资本主义开放性和扩张性的本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制度的普遍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
(2)历程:①一战后到二战结束:经济全球化总体呈下降趋势。原因:两次世界大战阻碍了经济交流;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人类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资本主义对其经济封锁;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造成货币贬值、汇率混乱,很多国家提高关税、实行贸易壁垒。
②二战后至今:经济全球化总体呈上升趋势。原因:战后和平的国际环境;美苏冷战一定程度上限制金融一体化和移民,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战后世界经济从无序到有序、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20 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市场经济发展;各国注重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的推动。
【详解】(1)根据材料一“经济全球化并不是一个新近出现的事物。自新航路开辟以来,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处于不断扩张之中……”,可得出,经济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是:新航路开辟以来全球联系的日益密切;根据材料一“……从19世纪后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1870到1914年间经济全球化达到一个小高潮”,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代议制民主制度的普遍建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等方面分析经济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可知,经济全球化在1870到1914年间达到小高潮的原因还有资本主义开放性和扩张性的本质。
(2)根据材料二可知,从1910年到1945年前后,世界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程度、移民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由此得出①一战后~二战结束:经济全球化总体呈下降趋势。结合所学知识,从两次世界大战阻碍了经济交流;俄国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人类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资本主义对其经济封锁;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造成货币贬值、汇率混乱,很多国家提高关税、实行贸易壁垒等方面阐述理由。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可知,从1945年以来,世界贸易开放度、金融一体化程度、移民指数虽有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由此得出②二战后至今:经济全球化总体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从二战后和平的国际环境;美苏冷战一定程度上限制金融一体化和移民,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恢复发展;战后世界经济从无序到有序、朝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两极格局解体,市场经济发展;各国注重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的推动等方面阐述理由。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