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大气压强一、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定义。掌握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特别是托里拆利实验。认识生活中与大气压强相关的现象和应用。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大气压强现象,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大气压强的存在和定义。托里拆利实验的原理和操作。2. 教学难点:理解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解释生活中与大气压强相关的现象。三、教学器材马德堡半球托里拆利实验装置(包括长玻璃管、水银、烧杯、橡胶塞等)注射器吸管纸片水杯气球塑料吸盘刻度尺绳子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引导学生感受大气压强的存在。提问:为什么需要用力才能拉开两个紧密贴合的半球?2. 新课讲解(10分钟)定义大气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或气压。讲述托里拆利实验的历史背景和实验原理。强调大气压强与海拔高度的关系:大气压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小。3. 实验探究(20分钟)实验一:托里拆利实验步骤:1. 在长玻璃管中注满水银,用手指堵住管口,将玻璃管倒插在水银槽中。2. 放开手指,观察水银面的变化,直到水银面稳定。3. 测量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并记录。4. 分析实验结果,计算大气压强的值。实验二:利用注射器感受大气压强步骤:1. 拔掉注射器的活塞,用手指堵住前端小孔。2. 用力推活塞,感受需要多大的力才能推动。3.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大气压强对活塞的作用。实验三:吸盘实验步骤:1. 将塑料吸盘压在光滑平面上,如玻璃或瓷砖。2. 用力拉吸盘,观察需要多大的力才能拉开。3. 分析实验结果,讨论大气压强对吸盘的作用。4. 课堂小结(5分钟)总结大气压强的定义、测量方法和相关现象。强调大气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五、学生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与大气压强相关的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讨论大气压强对高原地区居民生活的影响。思考并讨论如何利用大气压强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或应用。六、巩固练习1. 选择题下列现象中,能表明大气压存在的是( )A. 用手捏橡皮泥,橡皮泥发生形变B. 医生用注射器给病人注射药液C. 塑料吸盘紧贴在光滑平面上,很难被拉开D. 水往低处流关于托里拆利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玻璃管内径越大,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越小B. 往水银槽内多倒些水银,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增大C. 玻璃管倾斜,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不变,水银柱变长D. 玻璃管内顶部进入一些空气,管内、外水银面高度差不变2. 填空题大气压强的定义是:__________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托里拆利实验中,玻璃管内水银柱的高度反映了__________的大小。大气压强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__________。七、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丰富的实验和讨论活动,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大气压强的概念和相关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同时也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合作学习。在实验探究环节,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积极性。他们认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并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通过实验探究,学生亲身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加深了对大气压强概念的理解。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在实验操作中,有些学生可能没有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导致实验结果出现偏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实验操作的指导和监督,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其次,在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学生对大气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了解不够深入。他们可能只是机械地记忆了大气压强的定义和测量方法,而没有真正理解其应用价值。针对这一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对大气压强应用的讲解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观念。此外,我还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巩固练习环节表现得比较被动。他们可能对自己的答案缺乏自信,或者不知道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的来说,本节课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对大气压强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同时,我也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物理学习中取得进步和成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