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7张PPT)唯物辩证法第三课:把握世界的规律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矛盾分析法联系观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您的内容打在这里,或者通过复制您的文本后,在此框中选择粘贴,并选择只保留文字。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的含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联系的特点联系的普遍性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联系的客观性把握固有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联系的多样性善于分析把握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树立全局观念,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原理小结1:联系的普遍性原理① 联系是普遍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原 理方法论原理小结2:联系的客观性原理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原 理方法论①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具有客观性,但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原理小结3:联系的多样性原理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多样的,具体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原 理方法论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一切要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原理小结4: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原理及方法论① 整体是事物的全局或发展的全过程,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② 部分是事物的局部或发展的各个阶段,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服从和服务于整体,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原 理(强调整体)(强调部分)方法论① 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② 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原理小结5: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原理及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之间的关系,系统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基本特征。原 理方法论①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②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③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④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又叫系统优化方法原理及方法论)1.“五年规划”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2021—2025年是我国第十四个五年规划时期,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编制好这一锚定我国发展新航标、并用于指导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审时度势,在两个百年历史的交汇期,民生保障不再是满足基本需求;同时,我们又处于要素资源稀缺争夺期、动能转换风险管理期、卡脖子高技术猛攻期……为此,需要出台符合新时代、迎接新挑战、实现新转变的新规划,为开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擘画蓝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十四五”规划要立足整体,着眼全局,统筹好发展和安全,需要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国家通过互联网就“十四五”规划编制向全社会征求意见,这在我国五年规划编制史上还是第一次,广大民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广泛而具体,充分表达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是如何编制好“十四五”规划的。①联系具有普遍性,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我国深刻认识到“十四五”规划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②联系具有多样性,善于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我国审时度势,出台符合新时代、迎接新挑战、实现新转变的“十四五”新规划。③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树立全局观念,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十四五”规划立足整体,统筹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把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2. 2022年4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白皮书全面介绍了新时代党和政府为青年发展创造的良好条件、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进新征程、,是一部记录新时代中国青年发展事业成果的重要文献。新时代的中国青年,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展现出更加全面的发展,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将自己对中国梦的追求化作一件件身边实事,在磨砺中长才干、壮筋骨。正是这样一个个个体的拼搏奋斗,汇聚成浩浩荡荡的时代前进发展的潮流;一代代的青年奋斗者,追寻着信仰之光,成就了一个蓬勃发展的中国,一个青春盎然的中国。结合材料运用整体和部分的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将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①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和个人奋斗的“小目标”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二者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谁是整体、谁是部分)②整体居于主导地位,决定部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着眼于整体,统筹全局;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的实现为个人追逐奋斗的“小目标”搭建舞台、奠定基础。③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要求我们重视部分,以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一代代的青年奋斗者,追寻着信仰之光,成就了一个蓬勃发展的中国把个人奋斗的“小目标”融入党和国家事业的“大蓝图”中。发展观【小结】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前进性和曲折性关系(发展的趋势)量变与质变关系(发展的形式或状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坚持适度原则。原理: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方法论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区别和联系方法论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面对挫折与考验原理: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 求原理小结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原理】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与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与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树立创新精神,支持新事物的成长。。问题1: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的原因① 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强大生命力、远大前途,新事物,从旧事物中产生,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具有旧事物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② 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最终会走向灭亡③ 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原理】①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②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③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① 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 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③坚持适度的原则。 (当人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就要把量变控制到一定的范围之内)原理小结2: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①任何事物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②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通过克服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其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③辩证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方法论】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原理小结3:辩证否定观原理及方法论【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方法论】① 要求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促使其成长壮大;② 还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面对挫折和考验。原理小结4: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原理与方法论(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蹴而就)1. 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绘就了中国现代化第一份蓝图:建设160万公里公路、约16万公里铁路、三峡大坝……如今,这些都已成为现实,中国的现代化程度已远远超出孙中山当初的设想。党用伟大奋斗创造了百年伟业,也一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业。从新中国成立后提出的“四个现代化”,到改革开放后提出的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与时俱进、砥砺前行,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民族复兴的蓝图已绘就,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我们要抓住时机,在“新长征”中大胆探索。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的状态相关知识,阐述你对“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的认识。①事物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我们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砥砺前行的“长征”。②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党在百年伟业的基础上创造新的伟业,强国复兴的蓝图在实践探索中一步步变为现实。③量变到一定程度,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我们要抓住未来五年的关键期,促成质的飞跃。2.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中国产品遍布全球每一个角落。全世界有70%的鞋和玩具,50%以上的个人电脑、手机、彩电、空调以及40%的纺织品都来自中国。“中国制造”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并发挥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的骄傲。然而,中国制造的危机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在种种不利因素下,中国制造业企业正努力破除旧的生产方式,着力培养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等核心竞争力。此外,为适合当前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国务院颁发《中国制造2025》,文中提出,用十年左右的时间来实现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目标,虽困难重重,但改革决心坚定,信心满怀,前途可待。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知识,分析我国从“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智造”应走怎样的发展道路。①发展具有普遍性,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国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发展,适时调整发展战略。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因此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对传统制造业既克服又保留,实施升级改造。③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中国制造业的升级虽然困难重重,但我们要坚定信心,要勇敢地接受困难和挑战。④事物的发展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需要一个量的积累过程,因此我们要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不断促进产业升级。(综合)3.北斗系统,大国重器。2020年,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北斗的建设,遵循了中国航天“三步走”稳扎稳打的惯例。第一步,建设北斗一号系统,实现卫星导航从无到有;第二步,建设北斗二号系统,从有源定位到无源定位;第三步,建设北斗三号系统,实现全球组网。回首来路,从80年代陈芳允院士提出“双星定位”概念,到1994年北斗一号建设正式启动,再到今日北斗三号全球星座部署完成……汇聚几代人的心血,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中国北斗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北斗人以“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忠诚使命重于一切”的责任担当,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结合材料,说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是如何体现发展观的?①事物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北斗的建设坚持三步走战略,从北斗一号到北斗二号,从北斗二号到北斗三号,一步一个脚印实现全球组网。②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北斗的建设历经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区域到全球,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发展道路。③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要树立创新意识,。北斗人立足实践,汇聚几代人的心血,自主创新掌握核心技术④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北斗的建设符合客观规律和人民利益,具有强大生命力,其建设是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综合)4.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乌克兰危机的爆发,让本来就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动荡,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面临着严峻挑战。个别国家为追求自身绝对安全,热衷于拉帮结派,严重威胁全球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安宁,必须坚持正确的安全观。当今世界,各国人民命运与共、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4月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强调要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共同维护世界和平和安全。用全球安全倡议凝聚共识、促进行动,各国一定能共同创造持久的安全稳定环境,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迎来人类更加光明美好的未来。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分析我国倡导的全球安全观的科学性。①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样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世界各国命运与共、唇齿相依,坚持共同、综合、可持续的安全观,有利于构建安全命运共同体。②整体统率部分,要立足整体,树立全局观。应对当前复杂局势,要摒弃“小圈子”“小集团”,从全球安全共同的角度,实现持久和平、普遍安全。③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全球安全倡议顺应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全世界人民对和平和发展的期盼。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对未来充满信心,不断克服困难,支持新事物的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全球安全观倡议凝聚共识,有利于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发展观的观点:1.发展具有普遍性,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2.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原理3.事物发展的形式或状态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原理及方法论4.辩证否定观矛盾原理总结11.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原理】矛盾即对立统一。【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原理】① 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固有的相反相成的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②矛盾的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③ 矛盾的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方法论】① 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坚持两点论、两分法。)② 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③ 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双方向有利的方向转化。 (趋利避害)原理总结2: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方法论】① 对任何事物,我们都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② 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原理总结3: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关键词]分析问题,看问题。一方面,另一方面、既·.·.··又·····”、虽然··.···但是、双赢、双刃剑、成就和困难、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利与弊、机遇和挑战、优势与劣势、优点与缺点、相反相成。例如,·.·.··取得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特殊性。【方法论】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理总结4: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方法论要求【原理】①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② 特殊性与普遍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③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场合)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①要求我们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中国发展的启示)②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既要从矛盾的特殊性中概括出矛盾普遍性,又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研究矛盾的特殊性,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原理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原理】①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②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③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①办事情要抓住重点,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原理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关键词:重点、中心、关键、中心环节、第一要务、根本(主要)任务要害、首要、首位、突破口、突出任务、核心问题、重中之重·...·.【原理】①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主导作用。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方法论】① 要求我们在看问题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还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不能忽视支流② 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原理7:矛盾的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要求关键词:抓主流、方向、大局、趋势、形势、性质、主流、总体等8.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原理原理内容: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方法论:①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②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1.全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事关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国家机关、学校、等重点领域应该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通用语言文字包括普通话、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等。国家积极倡导社会大众学习使用普通话,促进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之间增强沟通交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贡献了力量。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多文字的国家。方言里有源远流长的底蕴,有博大精深的风采,有生生不息的乡愁。近年来,城市化步伐加快,人口流动加剧,普通话得以推广普及,但方言使用人群渐少、使用范围窄化,方言传承正面临着严重断档。通用语言文字和方言承担的社会功能不同,在不同的维度发挥各自作用。通用语言文字可以吸收方言中的词汇,丰富表达;方言可以借鉴通用语言文字的注音方式,方便传承。有人认为,普通话必然会取代方言。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对这一观点进行反驳。(高二哲学主观题强化训练 7题)同一性:相互吸引,相互联结。斗争性:相互排斥,相互对立①普通话和方言承担的社会功能不同体现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在不同的维度发挥各自作用共同构成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支撑体现矛盾的同一性。②方言不会被普通话所取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不能脱离,矛盾双方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矛盾的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普通话和方言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一个能丰富表达一个方便传承,能够实现相互借鉴、相融共生。③方言不能被普通话取代。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此构成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既需要推广通用语言文字,也需要传承方言,实现历史文化传承和经济社会发展。2.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带领人民历经艰辛、不懈探索开辟出的新路,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和本质要求之一。西方近代化历程伴随着环境污染、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近几十年来,又通过把重污染、高消耗的低端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转嫁环境和资源压力。我国没有照搬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而是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将眼前与长远、国内与国际结合起来,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并向世界郑重承诺逐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充分彰显了大国的担当与胸怀。中国式现代化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努力开创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结合材料,运用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的正确性及其意义。(高二哲学主观题强化训练 5题)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特殊性包着普遍性,要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我国没有照搬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而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克服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探索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进模式(特殊性)。③中国式现代化是共性与个性、绝对和相对的统一,对内满足了我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个性),同时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选择和借鉴,具有深远的国内和国际意义(共性)。3.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但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保障形势严峻也是现实的问题。为了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他指出:我国的黄河治理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仍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治理黄河要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减缓黄河下游淤积,确保黄河沿岸安全;不同地区各有其特点,治理黄河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游要以水源涵养等为重点,中游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下游要做好保护工作,促进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3.3)的相关知识,谈谈如何使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高二哲学主观题强化训练 6题)①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求我们坚持问题导向,承认矛盾,直面矛盾,分析矛盾,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黄河面临的生态环境脆弱等问题不能忽视。②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黄河治理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同时也要清醒的看到存在的困难。(矛盾主次方面)③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求我们办事情要抓重点,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完善水沙调控机制。④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地区各有其特点,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4.当下网络空间里,一些“奢侈拜金”的影视剧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带来不少负面影响。这提醒我们,影视剧创作必须注意到青少年可塑性强、正处在“拔节孕穗期”这个特殊阶段,亟须正能量的内涵发挥主旋律的精神引领作用。如2021年1月首播的扶贫攻坚剧《山海情》,运用恰当的艺术手法巧妙地讲述了西海固人民顽强拼搏,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正能量,对广大观众特别是青少年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主旋律和正能量的影视剧从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进行简单转移,而要根据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打造新颖独特的影视剧产品,使其既能传达正确的价值理念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又能以动人心弦的叙事手法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赢得广大观众的好评,以推动我国影视剧创作良性发展。结合材料,运用矛盾特殊性的三种具体情形的知识,谈谈应如何进行影视剧创作。(高二哲学主观题强化训练 8题)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我们要根据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针对不同受众群体打造新颖独特的影视剧产品。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青少年可塑性强,正处在“拔节孕穗期”这个特殊阶段,影视剧创作亟须丰富其艺术形式和正能量的内涵。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同一网络空间里的影视剧创作良莠不齐,各有其特点,同一影视剧里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两个不同方面的内容,影视剧创作要自觉弘扬主旋律和正能量,抵制“怪力乱神”和“奢侈拜金”。5.2023年9月12日,工信部公布数据显示,8月份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84.3万辆和84.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2%和27%。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已连续8年位居全球第一,保持“快车道”发展态势。但还面临一些困难挑战:整车和动力电池结构性产能过剩风险,新能源汽车产业出现盲目扩张、投资过热苗头;新能源汽车的可靠性、安全性仍不时受到质疑,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率不断提升,续航注水、电池自燃、刹车失灵等风险事故曝光越来越多;新能源车配套设施不能满足需求,如充电难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等等。结合材料,运用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相关知识,说明应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①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坚持重点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总体形势良好,这是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存在产能过剩、安全性受到质疑等问题,要求我们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能忽视其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②因此,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正确看待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过程,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更好发展。6.继长江保护法实施后,黄河保护法经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将从2023年4月起施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将有法可依。黄河保护法坚持问题导向,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针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明确国家在农业节水增效、工业节水减排和城镇节水降损措施,有效实现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针对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不充分问题,规定流域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资源型产业转型,发展特色优势现代产业和清洁低碳能源,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等优化调整。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分析法,说明黄河保护法如何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①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用全面/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黄河保护法统筹兼顾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开发利用两个方面。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黄河保护法针对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发展不充分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了相应制度措施。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黄河保护法围绕水沙关系调节,扎实推进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矛盾主要方面次要方面:要求善于抓住主流,不忽视支流。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原理:要求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要学会统筹兼顾,不能忽视次要矛盾。矛盾的普遍性,对立统一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要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寻找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矛盾的对立统一原理,要求我们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