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一、新课标标准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意义。内容分析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挥了巨大作用,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三、教学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知道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过程,认识它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作用。时空观念、历史解释:以知识结构图的形式梳理中国十六大、中国十七大、中国十八大、中国十九大、中国二十大等史事,了解大会的主要内容和地位。家国情怀:感悟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奋斗、追求强国富民的政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巨大,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二)讲授新课1.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教师活动初步产生——中共十二大学生活动首次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师活动基本形成——中共十三大学生活动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教师活动充实发展——南方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学生活动意义: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教师活动最终确立1992 年召开的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1997 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作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报告。学生活动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1)教师活动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2)学生活动指导思想:“三个代表”3.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教师活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2)学生活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4.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教师活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2)学生活动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5.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教师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2)学生活动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6.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1)教师活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伟大建党精神,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2)学生活动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五、课堂总结本课六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内容上,都是前后承接的关系。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运用列大事年表的方法来顺时归纳整理知识,了解新时期的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特色”就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实行改革开放,理解觉在各个时期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补充与完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