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教学设计
一、新课标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开国大典,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伟大意义。
内容分析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伟大的里程牌意义,中华民族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发展起来,随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三、教学目标
唯物史观:了解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开国大典,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中国和世界历史的伟大意义。
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知道西藏和平解放的基本过程和重要意义。
家国情怀: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远大理想。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讲授新课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教师活动
阅读课本P2,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相关史事。
(2)学生活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正式确立。
2.开国大典
(1)教师活动
(2)学生活动
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教师活动 合作探究:
为什么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学生活动
3.西藏和平解放
(1)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结果:双方经过充分协商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意义: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五、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学习三部分内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三部分以时间为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建新中国,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影视资料再现1949年开国大典的盛况场面,问题设计可让学生边观看边思考。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设计要有针对性,各知识点之间过渡要自然。还需要注意的是本课识记的知识点多,例如: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意义,开国大典的意义等,学生记起来不是很容易,可在教案设计中将问题一一列出,学生通过看书、看影视资料、再记忆等环节设计,来解决这一问题,以突出本课重点,突破难点。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