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新课标标准
中国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中国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
内容分析
社会生活是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映,是社会进步程度的表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从衣、食、住、行、娱等方面来看,人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明显提高,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交通、通信建设 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三、教学目标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人民生活发生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状况,知道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变化,理解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唯物史观:了解我国交通、通信事业的发展状况,分析交通、通信的发展对我国人民的生活的影响,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了解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理解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二)讲授新课
1.日常生活的变化
(1)教师活动
(2)学生活动
衣:从单调→多彩
食:从温饱→健康
住:从狭窄→宽敞
娱:从单一→休闲
教师活动
结合所学,思考关于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还有哪些
学生活动
2.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
(1)教师活动
(2)学生活动
五、课堂总结
本课主要学习两部分内容:日常生活的变化和交通、通信的不断发展。二者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在现代社会中,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幅度就会呈现上升趋势,同时对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要求也就越高;完善的交通、通信基础设施既能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能带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在学习本课时,教师可让学生结合实际调查与纵横比较亲邻好友近几年来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通过数字、票证、图片、影像等历史资源,体会改革开放为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好处,从而理解提高生产力、发展经济对于人们改善生活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