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含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案(含反思)

资源简介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认识北宋面临的新形势,了解辽、宋、西夏的并立史事。
内容分析
北宋的建立,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于此同时,周边民族的相继崛起又在更大范围内形成了民族政权并立的格局。北宋汉族政权与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并立,它们之间的和与战都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交往的重要方式。这些交流促进了民族交融的进一步发展,为以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
历史解释:结合地图与教材,梳理辽、西夏崛起的基本史事及与北宋和战的史实。
时空观念:通过史料分析,概括辽、西夏与北宋时期的时代特征,并分析议和的影响。
史料实证:认识到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汉族文化,推动本民族的发展。
唯物史观:一分为二、全面地评价澶渊之盟,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家国情怀:正确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有战有和,民族友好交融是我国发展的主流,树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
难点:辽与北宋的和战。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新教材等。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唐朝前期形势和边疆各族的分布图(669 年)和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北宋时期形势图(1111 年),中可以看出从唐代到宋代,中国版图发生的变化由大一统的局面到分裂割据再到宋代的割据结束而政权并立的局面。
(二)讲授新课
1.契丹族与党项族
(1)教师活动
以“图示法”展示契丹族和党项族的起源及发展,对这两个民族的起源、发展和政权的建立进行概况性的介绍。
(2)学生活动
能够将事件、人物、现象等置于历史发展的特定或总体进程及具体的地理空间中加以考察,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地位和作用。
2.辽与北宋的和战
(1)教师活动
了解燕云十六州重要的战略地位,配合教材《相关史事》,知道宋辽战争的起因是燕云十六州。
学生活动
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
教师活动
从辽与北宋关系的角度阐述和与战,体现了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间有矛盾冲突与战争,也有和平相处与友好交往。
(4)学生活动
能过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国情,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教师活动
材料一: (宋太宗认为)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瑾此。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太大的面子。且和平实现以后,北宋还能从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物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
——齐涛主编《中国政治通史》
学生活动
双方力量均衡,谁也不能统一谁。
澶渊之盟是这一条件下双方妥协的产物。
3.西夏与北宋的和战
(1)教师活动
学生合作探究设置:学完本课,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想一想会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
(2)学生活动
渠道获取历史信息,提高对史料的识读能力。
七、课堂总结
辽宋、宋夏关系都是中华民族内部的矛盾,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澶渊之盟是双方相互妥协的产物。对辽来说,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和约,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但就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我们要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八、教学反思
我们这一节课讲了辽、宋、西夏几个政权。这一时期中国政局的特点是民族政权并立。因此,我们对这种状况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各民族在开发祖国的边疆、扩展祖国的国土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