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含反思)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第17课 明朝的灭亡教案(含反思)

资源简介

第17课《明朝的灭亡》教学设计
一、课标分析
通过明末李自成起义,清中叶以来的政治腐败、故步自封和19世纪的国际局势,认识当时中国社会面临的严重危机。
内容分析
明朝大力加强君主专制,一度出现强盛局面,但明朝中后期政治上的僵化和腐朽,导致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明朝最终在农民起义和东北满族进逼的双重夹击下崩溃。清兵入关后,清朝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成为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
三、教学目标
时空观念:识读地图,了解李自成起义的经过,明确明朝灭亡和满洲兴起的时间线。
唯物史观:列举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的表现,思考和认识李自成起义与明朝灭亡之间的内在联系。
史料实证:通过阅读和分析史料,了解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和李自成起义能迅速发展的史实。
历史解释:合理讨论分析明朝灭亡的原因,认识清兵入关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家国情怀:认识到政治腐败导致明朝中后期统治危机的出现,反映明朝的没落,李自成“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民众的欢迎和拥护。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满洲兴起与清兵入关。
难点: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教学法、图示法、史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历史图片、历史地图、文字材料、多媒体、新教材等。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有明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始。——(明代)黄宗羲。
有明一朝,自扒皮始,至扒皮终,可谓始终不变!——鲁迅
我读《明史》最生气,明朝除了太祖、成祖两个搞的比较好外,其余都不好,尽做坏事! ——毛泽东
在我看来,自称日月双悬的'明,乃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和最沉闷的朝代。
——易中天
(二)讲授新课
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1)教师活动
政治上日益腐败、经济上土地兼并严重导致社会动荡不安,统治危机日益加深。
(2)学生活动
认识政治腐朽导致明朝中后期的统治危机,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腐朽,表明明朝已走向没落。
2.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
(1)教师活动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腐败、赋税苛重,直接原因是陕北连年灾荒。通过阅读教材,引导学生总结李自成农民起义目标明确、规模浩大、作战勇敢与深受百姓欢迎等突出特点。“均田免赋”口号的提出是第一次把对土地的要求作为一个口号明确提出来,标志着中国农民斗争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学生活动
充分体会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3.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教师活动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史称后金,完成并巩固了女真各部的统一;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次年改国号为清,完成统一东北地区的大业,并促进了满洲社会形态的转变。
学生活动
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
七、课堂总结
明末农民起义军和明清军队经过30余年的反复较量,推翻了明朝,打击了清朝,在中国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推动社会历史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虽然以失败告终,但明末农民战争持续时间之久、规模之大、斗争之激烈、影响之深远都为以往农民起义所不及。
八、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再现了明末农民起义和明亡清兴的过程,通过对明末农民起义的探讨学习,了解明末政治腐败的严重危害,知道农民战争对于明代封建秩序产生了猛烈地冲击与破坏。继立的清王朝以明亡为借鉴,革除了明政府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诸多弊政,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措施,由此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需要引领学生从多角度全面分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