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寒假分层作业】高二历史(统编版)第12练医疗与公共卫生一、中医药的成就时间 主要成就战国 扁鹊已经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进行诊断西汉 《黄帝内经》总结了先秦秦汉时期大量的医家经验,以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是一部重要的中医基础理论著作东汉晚期 ①华佗精通外科手术,创制了麻醉药“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戏”②医学家张仲景因族人大量死于伤寒,立志从医,积累临床经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提出辨证施治的原则,著成《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基础唐代 ①《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药典②孙思邈著成临床百科全书《千金方》,他被后人尊称为”药王”明代 李时珍著成《本草纲目》,集中药学知识之大成,被誉为“东方药学巨典”新中国成立后 ①在中西医结合方针的指导下,新老中西医团结协作,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使得中医药的治疗水平取得长足进步②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受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记载的启发,从青蒿中分离出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③21世纪以来,中医药蓬勃发展,走向世界二、“黑死病”对欧洲历史的影响1.经济:“黑死病”给欧洲人口带来了巨大损失。在一些人口密度较大的城市,死亡率超过50%。人口的大量死亡造成劳动力的严重缺乏。2.政治:“黑死病”带来的社会动荡和政治变革,直接导致了贵族领主地位的下降和资产阶级地位的提高。3.文化:“黑死病”削弱了欧洲文化的稳定性,持续的高死亡率减少了学者、知识阶层的人数。对教育机构特别是大学造成了明显的影响,黑死病造成生源严重不足,在校学生人数大幅度下降。4.宗教信仰:这场疫病给人们带来巨大痛苦和恐惧,极大地冲击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许多人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和变化,禁欲主义逐渐退出,人文主义逐渐兴起,人们把目光从对天国的期许转向了对现世的关注。人们逐渐冲破基督教神学的桎梏,进行一场思想的大解放,使人文主义、世俗主义大行其道,使欧洲迎来了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铺平了道路,促使近现代欧洲文化的形成。5.医学:医疗体系受到很大的冲击,医学开始走向职业化。6.社会影响:人们在同疫病进行抗争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总结防疫经验,开始有意识地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个人卫生状况,促进了教育和卫生防疫制度的发展。三、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1)促进了人民健康状况的改善①世界:20世纪下半叶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基础医学突飞猛进,为治疗一系列威胁人们健康的疑难杂症奠定了基础;许多国家把防疫工作视为医疗卫生事业的重中之重,疫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孕产妇与初生婴儿死亡率大大降低;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增长。②中国:医疗技术发展迅速,在断肢再植手术、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造瓣膜、试管婴儿等领域都取得了世界领先的成就;人民健康状况明显改观,平均预期寿命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①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和地区注重公共卫生的建设;刷牙、洗手、洗脸、洗澡等行为成为个人卫生习惯。②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把公共卫生事业当作一件大事,开展形式多样的清理环境、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爱国卫生运动,有助于人民群众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方式。(3)强化了全民的卫生意识①讲卫生成为现代公民的基本素质。②注重精神卫生,大力普及精神医学知识;普通人也重视心理健康,从而实现身心幸福。1.如表为秦汉时期治疗疫病的相关记载。这表明当时国家为救治疫病措施 出处被处以刑罚的人,如果得了麻风病,该如何论处?应送往麻风病人收容所。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平帝元始二年,郡国大旱、蝗,青州尤甚,民疾疫者,腾空房舍,为置医药。 《汉书·平帝纪》皇甫规讨陇右,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成悦。 《后汉书·皇甫规传》A.发挥地方主导作用 B.建立了最早的救治机构C.建立完备法律体系 D.重视采取隔离救治措施2.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 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 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3.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唐朝的孙思邈提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 )A.重在教化病人的心理 B.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C.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 D.受到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4.明清两代,传染病流行,医药学家对传染病的认识仍未超出汉代“伤寒论”的范围,但他们深入研究传染病等热性病发病原因和医疗方法,创立了温病学说,疗效显著。这表明( )A.明清医学理论取得重大突破B.医药学家认识到传染病本质C.社会需求推动医学理论发展D.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5.在古代中国,疾疫往往被认为是鬼神的作为或阴阳失序(疫气说)所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这些变化表明A.国人普遍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B.鬼神致疫说已被医学界遗弃C.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 D.晚清政府重视公共卫生教育6.1910~1911年间,当鼠疫波及华北之时,颇有影响的《大公报》刊载了天津官院的来稿,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还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报刊宣传A.加速了清朝防疫体系的建立 B.开启了对疫情的专业研究C.推动了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 D.控制了疫情的暴发和扩散7.建国初期,一位老大爷谈到种痘运动说:“现在的国家真好,共产党毛主席处处关心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没听说哪个地方闹天花,也看不见有麻子的孩子啦。我家的四个孩子,要是在过去请‘花先生’栽‘花',顶少也得一石来粮。”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A.社会主义改造成效显著 B.新中国获得民众政治认同C.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 D.卫生防疫体系的全面建立8.1883年,德国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医疗保险法》,1884年又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第一部《老龄和残疾保险法》。这三大保险法旨在A.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B.应对现代化社会的挑战C.否定自由资本主义原则D.推动企业自觉科技创新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代国家对疾疫的制度性救疗基本阙如,只是有时会临时性采取一些救疫措施。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动和支持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他们请医生尽力诊治,施医送药,还会利用自身影响力建议官府救治,积极刊刻散送药方,甚至还会举行集体的祈神驱疫的活动。——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疫病救疗事业探析》等材料二 清末,北京沿袭旧制,尚无专门的疾病防治机构。后来,新成立的警察机构,开始采用宣传疫病知识和推广种痘的方式对抗疫病。民国时期,传染病医院开办后,京师警察厅建立起一套以该院为核心的疫病防治制度,应对突发性疫病。与此同时,新设的中央防疫处致力于从欧美国家引进各类疫苗并研制各类疫苗,为推行注射疫苗预防疫病提供技术性保障。自1934年起,北平市卫生行政机构开始以运动的形式,大规模推行预防疫苗注射,开启了以预防医学为指导的疫病防治新制度。——摘编自杜丽红《近代北京疫病防治机制的演变》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类疫病肆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权面对来自环境的压力时,沉着应对,在整合和利用医疗卫生组织、资金、人才等方面的过程中,将疫病防控与国家改造和社会移风易俗结合起来,采用多样化的资源整合方式,发挥多方面的合力作用,建立及时快捷的反馈与纠错机制,将“防病”、"医愚”与“治心”相结合,化“危”为“机”,成功地遏制了疫病的流行。——王冠中《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整合政治资源防控疫病的举措及经验》(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疫病防治的主要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以北京为例,指出近代疫病防治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病防治措施的主要作用。10.人类防治疫病的历史为当今各国的健康卫生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古罗马伴随着对外征战和城市的扩大,曾发生过多次瘟疫。但当时罗马人把瘟疫的发生与神罚联系起来,于是大量修建神庙,定期向神献祭,而医疗和医生都得不到重视。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他们认为最佳的预防方式是卫生清洁,于是在罗马城修建大量的公共浴场和公共厕所,修建了许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作为维护城市用水的机构,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摘编自刘琳琳《古罗马城输水道、排水道的建设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意义》材料二 1831和1848年英国曾爆发了两次霍乱,当时正值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拥挤的住房、恶劣的卫生环境加剧了霍乱的流行,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以查德威克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改革者们认为,预防疾病要比遭受这些疾病带来的后果更划算,他们推动议会在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组建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公共卫生机构,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推动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就此展开。——摘编自毛利霞《19世纪中叶英国霍乱与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古罗马和英国在疫病防治方式上的共同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19世纪中叶英国公共卫生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世纪后期起,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空前发展起来。伦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统的建设,自来水的使用、室内抽水马桶的使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卫生得到很大改善;184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该法明确规定政府必须设立国家和地方卫生委员会,为英国的卫生改良运动奠定了改善城市卫生和市民健康状况,控制结核病、伤寒、霍乱等传染病的基础。当时的英国社会和卫生改良运动的内容包括反对消费烈性酒,降低婴儿死亡率,进行监狱和精神病院改革,建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等。19世纪中叶细菌学和寄生虫学的建立,使人们开始注重对传染病的积极预防及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欧洲一些城市率先实现公共卫生事业近代化。材料二 新中国的公共卫生事业奠基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1949年10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以及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1949年11月,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国家注意统筹城市乡村公共卫生协调发展,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任务。这些基层机构的卫生医务人员相互配合,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活动,成功执行公共卫生计划。新中国成立初期,西医人才少,又多集中在城市,数量在西医十倍以上的中医大夫们活跃于乡村与城市中,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新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上的成绩和经验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获益”的“中国模式”,并在世界其他国家宣传和推广。——摘编自胡克夫《试论新中国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与欧洲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相似之处,并简析中国与欧洲重视公共卫生事业的意义。(2)根据材料,概括与英国等西方国家相比,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公共卫生事业形成“中国模式”的优势。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D【详解】根据“应送往麻风病人收容所。”“腾空房舍,为置医药”“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成悦。”可得出这些措施都是隔离救治措施,故D项正确;ABC项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2.B【详解】由材料“《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可知,古代中国药物学著作大都是由国家或者朝廷制定或颁行的,由此得出,古代药学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B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国家对药学发展的支持,没有体现政治制度的影响,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商品经济发展的相关信息,C不正确;药学的发展与宋明理学没有必然联系,D不正确。点睛:本题考查古代科技的成就,与时代热点紧密结合。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和支持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3.B【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古代医术重视“仁”的道德标准,结合所学,“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可见古代中国医术浸润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B项正确;中国古代医术重视“仁”,是强调医学家的仁心和医德,并非强调教化病人的心理,排除A项;儒家思想影响了医德观念,但并非古代中国医术的理论基础,排除C项;强调“仁”体现了儒家道德的积极影响,“受到约束”的说法不恰当,排除D项。故选B项。4.C【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温病学说的提出是因为明清时期传染病流行,说明医学理论的发展受到社会推动,C项正确。明清时期我国的科技主要处于总结性的阶段,并未有理论性的重大突破,A项错误。材料反映医药学家仅仅是创立了温病学说,并未认识到传染病本质,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医药学研究推动了人口增长,而是强调社会需求推动医学理论发展,D项错误。5.C【详解】根据“国人自办刊物中,微虫(细菌)致疫的解释日益增长,疫气说则呈递减趋势,鬼神致疫说则基本绝迹了”可得出,新的思想认识主要是受到西方科学的影响,因此体现了西方文明不断冲击传统认知,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国人的态度,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医学界的态度,排除B;材料与政府的措施无关,排除D。6.C【详解】在鼠疫肆虐之时,《大公报》详细介绍了鼠疫的危害、病因、症状以及预防鼠疫的方法,并开设专栏介绍防疫知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民众公共卫生意识的增强,故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对官方的影响,故A说法错误;“开启了”说法欠妥,材料信息无法确定对疫情的专业研究是从此时开始的,故B错误;报刊宣传无法控制疫情的爆发,故D错误。7.B【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民众对中共领导全国人民抗击天花等疫病所取得的成果十分认同, 这从侧面反映出新中国获得了民众的政治认同,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三大改造的内容,排除A项;材料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C项;“全面建立”不符合建国初期的史实,排除D项。8.B【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为了应对工业化带来的严重的社会问题,缓解严重对立的阶级矛盾,19世纪后期德国政府开始采用立法的形式为工人设立社会保险,这是应对现代化社会的挑战,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是德国实施的措施,不是目的;C选项错误,这是国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和完善,并未否定自由资本主义原则;D选项错误,保险法的实施与企业科技创新无关。故正确答案为B 选项。9.(1)政府缺位,以社会力量为主;以民促官;带有封建迷信色彩。(2)变化:逐步建立科学的疫病防治机制;应急与预防并重。原因:政府的社会治理意识和能力增强;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社会变革的推动;新文化运动开展,科学知识的普及。(3)成功地遏制了疫病的流行,减少了人口死亡;初步建立了有效的疾病防控机制,具有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积极意义;夯实了党执政的社会基础,赢得了人民的拥护。【详解】本题考查清朝前期和近代疫病防治的主要特点、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病防治措施的主要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1)清朝前期疫病防治的主要特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以乡贤为主导的地方绅富集团和民间社会慈善机构为主的社会力量,在促动和支持官府实行救疗的同时,自身也开展一些救疗活动”“甚至还会举行集体的祈神驱疫的活动”等信息分析得出。(2)近代疫病防治的新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京师警察厅建立起一套以该院为核心的疫病防治制度,应对突发性疫病”“开启了以预防医学为指导的疫病防治新制度”等信息分析得出。其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新设的中央防疫处致力于从欧美国家引进各类疫苗并研制各类疫苗”,并联系所学当时的社会状况,从政府、社会和其他重大事件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疫病防治措施的主要作用,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将疫病防控与国家改造和社会移风易俗结合起来”“建立及时快捷的反馈与纠错机制”“成功地遏制了疫病的流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10.(1)政府主导;立法保障;注重疾病预防;注重修建大量公共卫生设施。(2)原因: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的发展;改善城市公共卫生状况和预防疫病的需要。意义:有利于解决城市公共卫生问题,改善城市环境;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公共管理水平;推动了人们的观念进步,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详解】(1)共同特点:依据材料“修建了许多输水和排污管道,成立了水务委员会作为维护城市用水的机构,并催生出与之配套的公共卫生法”和“议会在1848年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案》,组建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公共卫生机构,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推动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可知,政府主导、立法保障、注重修建大量公共卫生设施;根据材料“医疗条件的限制使罗马人相信对疫病的预防胜于治疗”和“以查德威克为代表的医疗卫生改革者们认为,预防疾病要比遭受这些疾病带来的后果更划算”可知,注重疾病预防。(2)原因:依据材料“1831和1848年英国曾爆发了两次霍乱,当时正值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拥挤的住房、恶劣的卫生环境加剧了霍乱的流行,导致大量人口的死亡”可知,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的发展,改善城市公共卫生状况和预防疫病的需要。意义:根据材料“建立起了城市的供水和排污系统,推动了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可知,城市有利于解决城市公共卫生问题,改善城市环境;根据材料“建了由中央到地方的公共卫生机构”可知,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公共管理水平;根据材料“根据材料英国的公共卫生运动就此展开”可知,推动了人们的观念进步,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11.(1)相似之处:国家立法保障发展;开展公共卫生运动;卫生事业涉及面广;设立卫生保健机构;将公共卫生发展与人民的健康状况相联系。意义:改善了社会公共卫生;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身体素质提高);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有利于更好地应对全球疾病,促进人类文明发展。(2)特点:预防为主;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卫生防疫网络;中西医结合;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优势: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服务人民群众宗旨的指导;创造性确立适应国情的公共卫生模式。【详解】(1)相似之处:根据材料“184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1949年10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得出国家立法保障发展;根据材料“英国的卫生改良运动”“(中国)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得出开展公共卫生运动;根据材料“当时的英国社会和卫生改良运动的内容包括反对消费烈性酒,降低婴儿死亡率,进行监狱和精神病院改革,建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等”“通过努力,我国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得出卫生事业涉及面广;根据材料“政府必须设立国家和地方卫生委员会”“建立妇幼保健院、公立医院和药房”“设立专管卫生防疫工作的公共卫生局”“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提出了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的任务”,得出设立卫生保健机构;根据材料“改善城市卫生和市民健康状况”“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得出将公共卫生发展与人民的健康状况相联系。意义:根据材料“改善城市卫生和市民健康状况”,得出改善了社会公共卫生,有利于人民的身体健康(身体素质提高);根据材料“1848年英国国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现代公共卫生法”“1949年10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员会并颁布多项除疫法规条例”“逐步组建了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妇幼保健等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机构体系”,结合所学可知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和防疫体系的创立与发展增强了政府的管理职能;根据材料“控制结核病、伤寒、霍乱等传染病”“卫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得出有利于更好地应对全球疾病,促进人类文明发展。(2)特点:根据材料“开展以预防为主的大规模爱国卫生运动”,得出预防为主;根据材料“国家注意统筹城市乡村公共卫生协调发展”,得出城乡协调发展;根据材料“县设卫生院、区设卫生所、行政村设卫生委员、自然村设卫生员”,得出健全卫生防疫网络;根据材料“中西医结合成为新中国卫生医疗系统组织的指导方针之一”,得出中西医结合;根据材料“通过发动群众开展公共卫生活动”,得出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优势:从党和政府、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情等角度来分析作答,具体而言包括: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服务人民群众宗旨的指导;创造性确立适应国情的公共卫生模式。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