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汽化和液化(第二课时)教案 (表格式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汽化和液化(第二课时)教案 (表格式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二、汽化和液化(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对生活中常见现象的讨论、分析,了解液化是一种由气态变为液态的普遍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了解液化现象产生的条件,及液化的两种方法,通过演绎推理得到液化需要放热。
3.经历科学实验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收集证据、论证的意识。
4.通过阅读、分析,能运用液化知识解释自然、生活中的现象,形成爱护环境,注意安全的意识,体会物理学在促进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
探究并了解液化现象产生的条件,及液化的两种方法;运用液化知识解释自然、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难点】
通过演绎推理得到液化需要放热。
【教学方法】
讲授、探究、实验、阅读、对比
【器材准备】
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烧瓶、金属盘、烧杯(×4)、玻璃片、实物展台、注射器、乙醚、冷水、热水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一、情境创设 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现象,引入液化的概念。 情景1:玻璃窗上的画作 问题设计:①同学们,有像这样在玻璃窗上创作过? ②你是否留意过,窗户的表面有什么?在窗玻璃的哪一侧? ③玻璃表面沾的小水珠中的水,从哪里来? 情景2:口中呼出的“白气” 问题设计:①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感觉到什么? ②试一试,现在你能不能呼出“白气”? ③在我们泰州地区,通常什么季节可以做到? ④你看到的“白气”是什么状态?从哪里来? 情景3:自然美景 问题设计:①请同学描述一下,这是什么自然现象? ②据你的观察,一天中的什么时间最有可能形成雾? ③回忆一下,在早晨,尤其是骑车穿越浓雾的的同学,头发有什么变化? ④雾是什么状态?从哪里来? [归纳]:通过同学们熟悉的三个情景,你能说出有哪些共同的点?提出新的可探究问题? 预设:水蒸气也能变成水、与温度有关等 生成: [小结]: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叫作液化。 二、新授课 活动1:观察水蒸气的液化 要观察水蒸气的液化,首先要利用水汽化得到水蒸气,汽化的方式有蒸发和沸腾,从安全角度出发,分为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 [演示实验] 1.在烧瓶中注入适量的水,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瓶内和瓶口上方,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实验中,水汽化后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预设:瓶颈内壁有小水珠、瓶口有白气、水汽化变成水蒸气后又液化变成水 生成: 2.在烧瓶口上方放置一个金属盘,观察金属盘的底面,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家中厨房烧水、炖汤时,也能在哪里看到这种现象?锅盖的温度会怎样?说明液化需要什么条件? 预设:底部有许多小水珠、金属盘变热、液化需要放热 生成: 质疑:我们知道汽化吸热,能推理得出液化放热,但从这个实验不能确定液化放热,因为金属盘温度升高还有可能是因为水蒸气本来温度就高,就像冬天手捧着热水袋,手变暖和。 为进一步研究,请利用提供的烧杯、玻璃片、冷水、热水、酒精灯(电加热保温)等设计实验验证液化的条件。 [学生实验] 1.由蒸发快慢与温度有关可知,我们可以提供不同温度的水进行对比实验;因为液化可能与温度有关,所以我们可以用酒精灯微微加热玻璃片对比常温的玻璃片,这样就有4种组合。 2.学生动手探究液化条件,教师提醒注意安全,实验结束,汇报实验现象,拍照投屏。 预设: 只有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才会发生明显的液化现象。 生成: 质疑:这个实验表明液化的条件是遇到比它温度低的物体,即降低温度,推出放出热量,但还是不能从玻璃变热判断出液化放热,要想再进一步研究,就需要借助于测量工具,进行定量的研究,部分同学可以组成小组,设计方案、课后交流,延伸探究。 活动2:读一读 课本P37《自然界中的液化现象》 想一想:①自然界中有哪些现象与水蒸气的液化有关? ②云中的小水滴是怎样形成的?落到地面形成什么? ③露和雾形成过程的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以上活动中,使气体液化的方式都是降低温度,实际生产、生活中还会遇到另一种方式。 活动3:乙醚的汽化和液化 [演示实验]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器。 ①向外拉动活塞,观察到什么现象? ②再推压活塞,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③上述现象表明什么? 实验表明: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能使气体液化。如气体打火机中的燃料就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变成液体的。 汽化和液化相关知识与生活息息相关,被广泛应用到生产、科研中。 活动4:补充阅读《举世瞩目的“天路”》课本P51 想一想:①人们为什么将青藏铁路称为“天路”? ②保持路基冻土的难题是用什么技术创作性解决的? ③“热棒”被称为不用电的“空调”,它是怎样实现温度基本不变的? 青藏铁路的设计建造,有着重要的意义,推动了我国的民族团结和西北的发展,是科学技术和综合实力的体现。 活动5:阅读《防止水蒸气烫伤》课本P38 想一想: ①生活中有很多地方会遇到高温蒸气,由于其无色透明,稍不注意就可能发生意外烫伤。 ②水蒸气的烫伤通常比开水烫伤更严重,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 ③事物是辩证的,液化放热也能为人所用,如:蒸箱、蒸汽熨斗等。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校本作业】
<基础知识>
1.液化:物质由_______变成_______的过程叫液化,液化_______热.
2.液化的方法有_______和_______.气体打火机是利用 方式变为液态储存。
3.冰箱中取出的苹果,常看到苹果先湿后干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先 后 形成的
4.我国民间有句谚语:“水缸穿裙子,天就要下雨.”其中,“水缸穿裙子”是指盛水的水缸外表面出现了一层密密麻麻的小水珠.小水珠是由( )
A.水缸中的水蒸发形成的 B.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水缸中的水汽化形成的 D.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5.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它是水蒸气,a处较浓
B. 它是水蒸气,b处较浓
C. 它是小水滴,a处较浓
D. 它是小水滴,b处较浓
6.如图所示装置中,A为盛水的烧瓶,B容器中装有适量的水,C为温度计,玻璃管由A容器通入B容器的冷水中,对烧瓶A加热并使其中的水沸腾,隔一段时间会看到:B容器中的水面会逐渐 ,温度计C的示数会 。这个是由于A容器中的水沸腾时产生大量水蒸气,通过玻璃管送入B容器的冷水中,发生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同时 热量,使B中的水量增加,温度升高。
7.打开冰箱门时,常会看到电冰箱门的附近出现一股“白气”,用你学过的知识判断,这种情况最常出现在______季(填写季节名称),这种“白气”是________(填写来源)水蒸气____(填写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能力提升>
8.无论是盛夏还是寒冬,在装有空调的汽车玻璃窗上常附有小水珠,小水珠是水蒸气_____形成的,夏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的_____(选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冬天,水珠常常出现在车窗的_____(选填“内侧”、“外侧”或“内、外侧”)。
9.用电热壶烧水时,水沸腾后,从壶嘴里冒出“白气”;夏天打开冰棒纸时,可以看到冰棒周围也出现“白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壶嘴里冒出的“白气”,是水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
B.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冰棒发生由固态直接变成的水蒸气
C.在这两种“白气”形成的过程中,都需要吸收热量
D.这两种“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10.如图所示,甲、乙两个房间里的相同的两壶水放在相同的电炉上都已烧开,我们可以根据所观察的 房间壶嘴的上方“白气”较多,判断出 房间的气温较高.
11.如图所示,关于“观察水蒸气液化”的实验,下列几个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烧瓶内水的减少主要是因为水的沸腾
B. 金属盘中放冰块可使液化现象更明显
C. 瓶口上方的“白气”是大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D. 根据金属盘温度升高这一现象不能得出气体液化会放热的结论
12.如图所示,在两个相同试管甲和乙中分别装入质量和初温相同的水,然后将沸腾时产生的水蒸气直接通入试管甲的水中,水蒸气在甲中几乎全部液化,待甲中的水面上升一段高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测出此时甲中水的温度为t,以下能验证水蒸气液化放热的操作是( )。
A.测出乙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B.测出烧瓶中的水温并与t比较
C.将烧瓶内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D.将另一杯开水倒入乙中直至与甲中水面相平,摇匀后测出乙中水温并与t比较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