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熔化和凝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

资源简介

三、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1、知道熔化过程要吸热,凝固过程要放热。
2、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
3、掌握熔化和凝固过程的温度时间图象,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4、了解熔化、凝固在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应用。
【教学重点】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熔化和凝固过程的温度时间图象;熔化、凝固在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应用。
【教学难点】
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对比法、图像法
【器材准备】
铁架台、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火柴、碎冰块、烛蜡、温度计、试管、秒表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一、情境创设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全长6363千米。 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干流先后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年入海水量9513亿立方米,长江可供开发的水能总量达二亿千瓦。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你可曾想过,这气势磅礴、奔腾万里的滔滔巨流,其源头是由格拉丹东雪山冰雪消融的点点滴滴水滴汇集而成的 小结: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叫熔化,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叫凝固。 二、新授课 活动1:探究冰和石蜡熔化的特点(演示实验) 如图2-29(A)所示,将装有适量碎冰的试管置于烧杯内的温水中,在碎冰中插入温度计,读出冰的温度,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变化,知道冰全部熔化2分钟之后为止。 实验注意点:1、适量碎冰,2、用温水,3、读温度,4、看状态,5、不需要酒精灯 如图2-29(B)所示,将适量烛蜡碾碎后装入试管并置于烧杯内的水中,在烛蜡中插入温度计,读出烛蜡的温度,用酒精灯进行加热,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变化,直到烛蜡全部熔化2分钟之后为止。 实验注意点:1、适量烛蜡碾碎,2、水要加热,3、读温度,4、看状态,5、需要酒精灯 设计表格,记录数据并绘制图像 时间/min 物质 00.511.522.533.544.55··冰温度/℃状态烛蜡温度/℃状态
分析论证: 冰在熔化之前温度逐渐上升,到0℃时冰开始熔化,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保持在0℃不变,直到冰块全部熔化成0℃水后,继续吸热,水温上升。冰的熔化曲线中平行于时间轴部分表示的意义:冰在熔化过程中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平行于时间轴一段所对应的温度值,即为冰的熔点0℃。 学生思考:冰熔化的条件什么? 是:①达到熔点 ②继续吸热。 如何理解并验证继续吸热这一条件——模仿水的沸腾实验 小结:1、水浴法的作用,使其受热均匀 2、熔化过程要慢,便于观察和记录 3、了解冰熔化时的固液共存态和烛蜡熔化时先软后稀 4、正确描绘图像的方法 5、熔化的特点: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变,需要吸热;烛蜡在 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需要吸热。 了解晶体、非晶体 、熔点的概念 物质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其过程中需要吸热。有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即具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这类固体叫做晶体,如:冰、海波、各种金属等,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还有一些固体在熔化过程中,只要不断吸热,温度就会不断上升,即没有固体的熔化温度,这类属于非晶体,如:蜡、松香、玻璃、沥青等,非晶体没有熔点。 活动2:阅读书P40页表格,了解钨、金、锡、冰、水银、酒精等常见的晶体熔点 思考:哪种晶体熔点最高?熔点是多少?哪种最低?最低是多少?能否用铝锅来熔化铁?灯丝为什么用钨丝?为什么说真金不怕火来炼?电烙铁为什么用锡来焊东西等生活中常见问题。 活动3:阅读书P41页内容,了解凝固的定义、晶体和非晶体凝固时的特点和条件,熔点和凝固点的关系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晶体凝固的特点是:①温度不变 ②继续放热 非晶体在凝固特点是:要不断地放热,且温度不断降低 晶体凝固的条件是:①达到凝固点 ②继续放热 晶体熔化凝固图象: 分析: 图中AD是晶体熔化曲线图,晶体在AB段处于固态,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在BC段是熔化过程,吸热,但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CD段处于液态,吸热温度升高,熔化时间t1~t2;而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EF段是凝固过程,放热,温度不变,处于固液共存状态。FG 为固态放热温度降低,凝固时间t3~t4。 活动4:熔化凝固的应用 (1)指导学生阅读图2-32至图2-35,回答熔化、凝固的应用 (2)学生列举熔化、凝固在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如在我国寒冷的北方,为防止冬天地窖里的蔬菜被冻坏,常在地窖内放几桶水等。 (3)讨论熔化、凝固对我们产生的不利影响,应如何避免? 三、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校本作业】
<基础知识>
1.春天,万物复苏,冰雪消融,这是_______现象.出炉的钢水变成钢锭,这是_______现象。
2.下列各组固体中具有确定熔点的一组是(  )
A. 蜡 玻璃 沥青 B. 蜡 铝 玻璃
C. 冰 铁 铝 D. 冰 铁 沥青
3.有两种固体A和B,其熔化图像如图所示,则A是__________(晶体/非晶体);A和B在熔化过程中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第5 min,晶体开始熔化 B. 晶体熔化过程持续20 min
C.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吸收热量 D. 晶体的熔点是80 ℃
5.在北方的冬天,为了很好地保存蔬菜,人们通常在菜窖里放几桶水,水结冰能使窖内温度不会太低.这是利用了水 (  )
A. 熔化吸热 B. 汽化放热 C. 液化吸热 D. 凝固放热
6.户外活动时,为了给食物保鲜,将结了冰的矿泉水和食物一起放在泡沫塑料箱中,就制成了一个简易冰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食物保鲜利用了冰熔化吸热 B. 食物保鲜利用了矿泉水结冰放热
C. 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汽化形成的
D. 取出食物,外包装上的水珠是熔化形成的
7. 如图所示的四幅图像中能反映晶体凝固特点的是(  )
8. 在标准大气压下,保温瓶中盛有半瓶0 ℃的水,现将温度为-10 ℃的冰投入水中,并盖上瓶盖,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
A. 水和冰的温度都不变 B. 水和冰的质量都不变
C. 水的温度降低,冰的温度升高 D. 水的质量减少,冰的质量增加
<能力提升>
9. 如图所示为甲、乙两种物质温度T随加热时间t变化的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物质是晶体,乙物质是非晶体 B.甲物质的熔点为210 ℃
C.乙物质在BC段时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乙物质在BC段温度不变,不吸热
10.如图所示,一个烧杯中盛有0 ℃的碎冰,把装有0 ℃碎冰的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中
(试管底部不接触烧杯底),对烧杯缓缓加热,当烧杯中的冰有一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将
A.不会熔化 B.熔化一半 C.全部熔化 D.熔化少于一半 (  )
11.标准大气压下海波的熔点为48 ℃,则标准大气压下48 ℃的海波(  )
A. 一定处于固态 B. 一定处于液态
C. 一定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D. 以上都有可能
12.沥青路面在烈日下由硬变软,在这个过程中沥青的温度不断升高,说明沥青是
_______(晶体/非晶体).它在熔化时要_______(吸/放)热。
13.把-5 ℃的冰块拿到10 ℃的房间里,冰块_______(会/不会)立即熔化,理由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标准大气压下,保温瓶中盛有半瓶0 ℃的水,现将温度为-10 ℃的 冰投入水中,并
盖上瓶盖,将会发生的现象是(  )
A. 水和冰的温度都不变 B. 水和冰的质量都不变
C. 水的温度降低,冰的温度升高 D. 水的质量减少,冰的质量增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