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专用)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一轮知识点梳理 第十一讲 温度与物态变化(共45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贵州专用)2024年中考物理复习一轮知识点梳理 第十一讲 温度与物态变化(共45张PPT)

资源简介

(共45张PPT)
第一部分 考点过关
第十一讲 温度与物态变化
温度与温度计
1.温度
(1)定义:物体的  冷热程度  叫温度.
(2)单位:  摄氏度  ,符号:  ℃  ;在1个标准大气压下,将纯净的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  0  ℃,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  100  ℃,把0~100℃之间划分为100等份,每1等份为1℃.
(3)国际单位制中所采用的温度是热力学温度,它的单位是开尔文,简称开,符号是  K  .热力学温度(T)和摄氏温度(t)的换算关系是T=273+t.
冷热程度
摄氏度

0
100
K
(4)常考的温度估测:人体正常体温是37℃左右;人体感觉舒适的环境温度为18~25℃;洗澡水的温度为40℃左右.
2.温度计
(1)原理:常用温度计是根据液体  热胀冷缩  的原理制成的.
(2)测量范围:-20~110℃,分度值为1℃.
(3)使用方法(测液体温度):
①估:估计被测液体的温度范围.
②选:根据估测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热胀冷缩
③看:看清温度计的  量程  和分度值.
④放:玻璃泡  全部浸入  被测液体中,不要接触  容器底或壁  .
⑤读: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  不能  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与液柱的液面  相平  .
量程
全部浸入
容器底或壁
不能
相平
3.体温计
(1)测量范围:35~42℃,分度值为0.1℃.
(2)使用(测人体温度):使用前,必须将体温计中的水银甩回到玻璃泡中.
(3)特殊构造:有缩口,  可以  离开人体读数.
可以
练1 如图所示的温度计,关于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D
A.在使用甲图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可以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B.以上只有甲图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C.乙图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
D.丙图温度计此时的示数为3℃
练2 通过观察图中的两个温度计,  乙  是寒暑表,  甲  是体温计,甲、乙两个温度计的示数分别为  38.5  ℃和  -5  ℃.


38.5
-5
物态变化
物态变化 概念 吸、放热 举例
熔化 从  固  态变成  液  态  吸  热 冰雪消融
凝固 从  液  态变成  固  态  放  热 路面结冰
汽化 从  液  态变成  气  态  吸  热 酒精降温
液化 从  气  态变成  液  态  放  热 雾、露的形成
升华 从  固  态变成  气  态  吸  热 樟脑丸变小
凝华 从  气  态变成  固  态  放  热 霜、雪的形成


















易错提醒:“白气”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练3 人工降雨时,飞机向云层中播撒干冰,干冰  升华  吸热,使高空温度降低,水蒸气  凝华  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当大到一定程度就下落,并在下落过程中  熔化  成水,从而形成降雨.(均填物态变化名称)
练4 下列关于物态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升华
凝华
熔化
D
A.杯中热水冒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B.美丽的“雾凇”是凝固现象
C.湿衣服在太阳下被晒干是液化现象
D.樟脑丸放一段时间后变小是升华现象
练5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C )
A.“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该过程需吸热
B.“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液化现象,该过程需吸热
C.“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该过程需放热
D.“小寒冻土,大寒冻河”,河水结冰是凝固现象,该过程需吸热
C
晶体和非晶体
  分类 项目   晶体 非晶体
定义 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 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
举例 冰、食盐、钻石、石墨、金属 松香、石蜡、沥青、塑料、玻璃
熔点和凝固点  有   无 


  分类 项目   晶体 非晶体
熔化 图像 AB段持续吸热,温度  升高  ,为固态 BC段持续吸热,温度  不变  ,为固液共存态,此温度为熔点 CD段持续吸热,温度  升高  ,为液态
整个过程持续  吸收  热量,温度持续  升高 
升高
不变
升高
吸收
升高
  分类 项目   晶体 非晶体
凝固 图像 EF段持续放热,温度  降低  ,为液态 FG段持续放热,温度  不变  ,为固液共存态,此温度为凝固点 GH段持续放热,温度  降低  ,为固态
整个过程持续  放出  热量,温度持续  降低 
降低
不变
降低
放出
降低
练6 如图是某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根据图像可以判断( B )
B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该物质的熔点是80℃
C.第10min时,该物质已完全熔化
D.该物质在10~25min内没有吸收热量
汽化的两种方式
方式 蒸发 沸腾
不同点 发生 部位 液体  表面  液体  内部和表面  同时发生
发生 条件 在  任何  温度下 达到  沸点  ,持续吸热
表面
内部和表面
任何
沸点
方式 蒸发 沸腾 方式
不同点 剧烈 程度  缓慢  的汽化现象  剧烈  的汽化现象
影响 因素 液体种类、空气湿度、液体上方的空气流动速度、  温度  、  表面积  供热快慢、气压高低
相同点 都是  汽化  现象,都需  吸热 
缓慢
剧烈
温度
表面

汽化
吸热
如图,将烧瓶内的水加热至沸腾后移去火焰,水会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把烧瓶倒置并向瓶底浇冷水.
实验现象:瓶内水中出现大量的  气泡  ,迅速上升变大,即水  重新沸腾  .
气泡

新沸腾
现象解释:向瓶底浇冷水时,瓶内气体温度突然降低,瓶内水蒸气遇冷  液化  ,液面上方气压  减小  ,导致  沸点降低  ,所以水重新沸腾.
实验结论:气压减小,沸点  降低  ;气压增大,沸点  升高  .
液化
减小
沸点降低
降低
升高
练7 下列是小李同学在劳动实践活动中采取的系列措施,其中为了减缓蒸发的是( D )
①使用酒精灯加热,不使用时盖上灯帽
②植树时剪掉多余的枝叶
③把洗过的衣服晾晒在通风处
④培育玉米苗时盖上地膜
⑤将收割的小麦摊开晾晒
D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②④
实验一  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器材】  温度计  、  停表  、铁架台、陶土网、酒精灯、烧杯、试管、水、搅拌器、冰块(海波)、石蜡等.
【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温度计
停表
【设计与进行实验】
1.实验应选用  碎冰块  (选填“碎冰块”或“大冰块”),利用水浴法进行加热,在加热过程中使用搅拌器是为了使冰块  受热均匀  ;使用陶土网可使  烧杯底部受热均匀  .
2.安装器材时,应按照  自下而上  (选填“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顺序,用酒精灯的  外焰  加热.
3.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插入冰块中,且不能碰到试管的  壁或底  .
4.试管中的冰要  浸没  在水中,且试管不接触烧杯的  壁或底  .
碎冰块
受热均

烧杯底部受热均匀
自下而上
外焰
壁或底
浸没
壁或底
5.实验过程中,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4  ℃.
6.实验数据表格设计及数据记录: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4 -2 0 0 0 0 1 2
【实验结论】晶体有一定的  熔点  ,熔化时不断  吸收热量  ,温度  保持不变  ;非晶体熔化时不断吸收热量,温度  不断升高  .
-4
熔点
吸收热量
保持不变
不断升高
【分析数据和现象】
7.图像分析:图丙是根据冰熔化的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时间图像.
(1)由图可知,冰为  晶体  (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其熔点为  0  ℃,表示其熔化过程的是线段  BC  (选填“AB”“BC”或“CD”),第4min时,其处于  固液共存  状态.冰的熔化过程持续了  3  min.
晶体
0
BC
固液共存
3
(2)冰在熔化过程中的特点是  吸收  热量,温度  不变  ;在第5min时的内能  大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第3min时的内能.
思维点拨:物体吸热,内能增大.
(3)线段AB与CD的倾斜程度不同,因为冰与水的  比热容  (选填“比热容”或“密度”)不同.
吸收
不变
大于
比热容
【交流与反思】
8.在冰的熔化过程中,将试管取出并浸入到另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发现冰  停止  (选填“停止”或“继续”)熔化,该现象说明  固体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  .
9.实验中,烧杯上方出现的“白气”和试管、烧杯壁出现的水珠均是由水蒸气  液化  (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停止
固体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
液化
(1)提高水和被加热物体的初温.
(2)减少水和被加热物体的质量.
(3)酒精灯换用更大火焰加热.
10.为了缩短实验时间,可采取的方法:
11.试管中的冰全部熔化后,继续加热,试管中的水最终  不会  沸腾.
12.如图丁,不加热,让盛有碎冰粒的烧杯在室温下熔化,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此方法不仅使冰  受热均匀  ,还能延长实验时间,更清晰地观察冰的熔化过程.
不会
受热均匀
实验二  探究水在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
【实验器材】  温度计  、  停表  、铁架台、陶土网、酒精灯、烧杯、水、有孔的纸板.
【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温度计
停表
【设计与进行实验】
1.使用陶土网可使烧杯底部  受热均匀  ;给烧杯加盖子(纸板)可减少热量散失,缩短加热时间;纸板上留小孔可  保证烧杯内外气压相等  .
2.为了缩短加热时间,应使用  热水  (选填“热水”或“冷水”)进行实验,且水的质量不宜过大.
3.安装实验器材时,应先固定图甲中的部件  B  (选填“A”或“B”).
4.如图甲,装置错误的地方是  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容器底  .
受热均匀
保证烧杯内外气压
相等
热水
B
温度计的玻璃泡接触到了容器底
5.读温度计示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  不能  (选填“能”或“不能”)从水中取出,视线应与液柱的液面  相平  ;如图乙,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94℃  .
6.实验数据表格设计及数据记录: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8 98
【实验结论】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  吸收热量  ,但温度  保持不变  .
不能
相平
94℃
吸收热量
保持不

【分析数据和现象】
7.图丙是根据两次实验记录绘制出的温度-时间图像,则:
(1)此时水的沸点为  98  ℃,当地的大气压  小于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1个标准大气压.
(2)两次实验图像不同的原因可能是  水的质量不同  (写出一条即可).
(3)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
98
小于
水的质量不同
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8.图丁中,  B  (选填“A”或“B”)是水沸腾时的情景.
【交流与反思】
9.水的沸点不等于100℃的原因:
(1)当地的气压  不等于  1个标准大气压.
(2)杯口的盖密封较严,使烧杯内的气压  高于  1个标准大气压,导致水的沸点高于100℃.
(3)水中  有杂质  、温度计的示数不准确等.
10.实验时,烧杯口处产生“白气”和温度计表面变得模糊不清的原因:  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  .
B
不等于
高于
有杂质
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小水珠
11.加热过程中,水的内能  不断增大  .(选填“不断增大”“先增大后不变”或“保持不变”)
12.水沸腾后,将酒精灯撤走,稍等一会儿,水停止沸腾,该现象说明  水沸腾时需要吸热  .
13.撤去酒精灯,水  不会  (选填“会”或“不会”)立即停止沸腾,是因为  陶土网的温度较高,水会继续吸收热量  .
14.完成实验后,移走酒精灯,当水停止沸腾时,用连有注射器的橡皮塞塞住烧瓶口,然后向外拉注射器活塞,如图戊所示,会看到烧瓶中的水重新沸腾起来,这是因为  瓶内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  .
不断增大
水沸腾时需要吸热
不会
陶土网的温度较高,水会继续吸收热量
瓶内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
14.完成实验后,移走酒精灯,当水停止沸腾时,用连有注射器的橡皮塞塞住烧瓶口,然后向外拉注射器活塞,如图戊所示,会看到烧瓶中的水重新沸腾起来,这是因为  瓶内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  .
瓶内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
命题点1 物态变化的辨识与应用
1.(2023贵州)“走遍大地神州,醉美多彩贵州.”梵净山主峰时而薄雾缭绕,时而雾散峰青.此现象主要包含下列哪两种物态变化( B )
A.熔化和凝华 B.液化和汽化
C.汽化和熔化 D.凝固和升华
B
2.(2021贵阳)盛夏,从冰箱里取出矿泉水,一会儿水瓶外壁会附着一些小水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经下列哪种物态变化所形成的( A )
A.液化 B.汽化 C.升华 D.凝华
A
3.(2019贵阳)冬季,通常可以看到教室的窗户玻璃上附着一层小水珠,当室外气温更低时,还会看到窗户玻璃上结有冰花.下列关于水珠、冰花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D )
A.它们均是水蒸气凝华形成
B.它们均附着在窗户玻璃的室外一侧
C.它们均是水蒸气液化形成
D.它们均附着在窗户玻璃的室内一侧
D
4.(2020贵阳)游泳者出水后,由于水分蒸发吸热的缘故导致身体会感觉到冷,此时他会不自主地将身体蜷缩起来,这其实是为了  减慢  (选填“加快”或“减慢”)水分蒸发.
5.(2022贵阳)国家速滑馆内一场速滑赛结束,运动员穿戴的冰刀鞋使赛道冰面产生了凹凸不平的划痕,如图所示.为迎接下一场比赛,工作人员通过浇水并喷洒干冰对冰面破损处进行修复.请用物态变化的知识说明浇水并喷洒干冰能快速修复冰面的原因.


答:干冰升华吸收大量热,将冰面破损处水的温度迅速降至水的凝固点以下,水能快速凝固.
命题点2 物态变化的相关实验
6.(2019贵阳)小明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探究水沸腾的特点.
(1)请指出图1中的操作错误: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
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2)图2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的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由图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水继续吸热,温度  不变  .
(3)为说明水在沸腾过程中是否需要吸热,应  停止加热  ,观察水是否继续沸腾.
不变
停止加热
(4)小明再次实验时为节省加热时间,减少了水的质量,请在图2中画出大致能体现这项措施的图线.
7.(2022毕节)某同学用图甲的装置“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特点”的实验:
(1)实验前调整器材时,图甲中应该先调节  A  (选填“A”或“B”)的高度.
A
(2)图乙是两组同学分别根据实验数据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Ⅰ和Ⅱ,由图线可知水沸腾时的特点是  温度保持不变  .由图还可以知道,沸腾前Ⅰ、Ⅱ两条图线不重合的原因是水的  初始温度  (选填“初始温度”或“质量”)不同.
温度保持不变
初始温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