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2019)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共32张PPT)-统编版(2019)历史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资源简介

(共32张PPT)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明太祖
一、明朝的建立
灭元朝时间:
灭元朝标志:
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应天府(南京)
朱元璋 明太祖
1368年
1368年
攻占大都

皇帝
地方
布政司
民政、财政
都指挥使司
军政
按察司
监察、司法







皇帝
中书省:宰相






地方:行中书省
(行省)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思考:元朝至明朝中央机构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哪儿?
朱元璋废宰相制度
想一想,朱元璋为什么要废宰相制度?
材料: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頏,不敢相压。事皆朝庭总之,所以稳当。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思考:阅读材料,概括朱元璋废宰相制度的原因?
1、历史原因:君权和相权之间矛盾由来已久。
2、历史教训:丞相权势过重,阻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3、现实原因:明太祖废除元朝的行中书省,在地方设三司,集权于中央,使宰相职权扩大。
4、直接原因:胡惟庸骄横擅权。
实质: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2.内阁的设立
(1)背景:
(2)设立:
明成祖(永乐帝朱棣)选拔官位较低的一些文官入值文渊阁,充当秘书,称“内阁”。
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3)职责:
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称为“票拟”,再由皇帝朱笔批示,称为“批红”。
皇帝在票拟的基础上,用红笔正式批复奏章,称为“批红”。(明代往往由宦官代行)
(4)演变: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宰相 明朝内阁
相同点 职责都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不同点 地位 (权力来源) 法定,制度赋权 非法定,咨询机构;皇帝个人意愿信任
职权 统领百官参与决策 侍从机构,无决策权,不能正式统领百官
对皇权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皇权,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正常情况下,一切内外奏章由文书房登录后交司礼监由掌印太监转呈皇帝。皇帝阅后再逆行送内阁票拟。票拟之后,再返行文书房、司礼监,再经掌印太监之手呈皇帝审定。果系妥当,则令秉笔太监照内阁票拟批行,否则,再下内阁重拟。”—《监阁共理与相权游离》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设内阁
宦官比内阁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
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了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的权力。
还负责提督特务机构东厂和锦衣卫。
3.宦官专权
特务统治
为监视官民,朱元璋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掌管侍卫、缉捕、刑狱诸事,保卫皇帝,镇压官民。
明成祖时又设立了同类机构东厂。(由宦官负责,权力在锦衣卫之上)
这两个机构合称“厂卫”,成为皇帝的耳目和爪牙。
由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
二、海上交通和沿海形势
成祖……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明史·郑和传》
1、目的: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2、过程: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出海,访问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用途:慷概送礼,展现大国风度,发展友好关系;用于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
装载物品:
丝绸、瓷器、茶叶、漆器、金银货币等
郑和下西洋纪念邮票
【概念释读】朝贡贸易
所谓朝贡贸易,即入贡国家、少数民族表明臣属于中国,将自己的奇珍异物以贡品的名义进献给中国皇帝,中国再将丝绸、金银、瓷器等以“赏赐”的名义回赠给“入贡国”。——《中国对外贸易史教程》
特点:
厚往薄来;
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
明朝的外交-郑和下西洋
积极:大大加强了中国与南洋的联系,宣扬了明朝的声威,扩大了明朝在海外的影响;
消极:在海禁政策下,商业利益有限,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明朝的外交-抗倭斗争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明朝前期,严禁海外贸易,结果,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明朝的外交-抗倭斗争
(1528-1588)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戚继光抗倭
战绩:台州九战九捷
结果:稳定东南沿海形势
1561年,倭寇侵犯浙江。戚继光率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浙东倭患
戚继光与其他抗倭将领带领军民消灭福建、广东两地倭寇
使东南沿海形式稳定下来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连环画《抗倭英雄戚继光》
明朝海禁
十四世纪时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统称。
元末明初,日本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即倭寇)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 对此,洪武年间,朱元璋为防沿海军阀余党与海盗滋扰,下令实施自明朝开始的海禁政策 。早期海禁的主要对象是商业(商禁),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也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进贡除外)。 明永乐年间,虽然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是放开的只是朝贡贸易,民间私人仍然不准出海。而后随着倭寇之患,海禁政策愈加严格,虽起到了自我保护的作用,但大大阻碍了中外交流发展。
西方殖民者东来——租借澳门
1553年,葡萄牙人以“借地晾晒水浸货物”为借口,通过向明朝官员行贿,获准在澳门半岛暂时租住。
1887年,与清政府《中葡和好通商条约》占领澳门。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驶主权。
1624年,荷兰入侵台湾南部,先在安平建城设立军事据点,逐渐扩大侵略范围。
1642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1662年,郑成功率军将荷兰逐出台湾,收复台湾
西方殖民者东来——占据台湾
明朝边疆地区的治理
边疆地区的含义:王朝统治较为边远的,薄弱的地区或地带
边疆治理理论:因俗制夷,羁縻政策
羁縻政策
“羁”就是用军事和政治的压力加以控制;
“縻”就是以经济和物质利益给以抚慰。
基本保持少数民族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和管理机构,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有朝贡的义务外,其余一切事务均由少数民族首领自己管理。
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
1.与北方草原蒙古族的关系
(3)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朝订立和议,接受明朝册封。双方恢复并扩大贸易关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维持了和平局面。
(1)明朝重筑长城,防御南下
(2)明中期,土木堡之变。
土木之变亦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祸,指发生于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兵败并且被俘的事变。
2.与西南藏族的关系
(1)藏族地区在明朝称为乌思藏。
(2)明廷封授给当地的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并设立了宣慰司、元帅府等机构,任用藏族上层人士进行管理。
1.明前期进行招抚,设奴儿干都司,对女真部落首领封授官号。
3.在东北的管理
3、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
(1)满洲兴起
努尔哈赤(清太祖)
建立政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②建立大清:1635年,皇太极改族
名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大清
皇太极(清太宗)
1、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明代中后期
政治腐败
社会动荡
(1)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3)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1)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2)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导致
(二)明清易代
2、明清易代
(1)明朝灭亡:1644年,农民军首领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随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缢,明朝灭亡。
(2)清朝统一:清朝摄政王多尔衮统军进入山海关,镇守山海关的明军将领吴三桂降清,引清军入关,联合打败李自成,进占并迁都北京。此后又经过20多年的激烈战斗,清朝将农民军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残余势力逐一击败,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