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平面镜【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关系,理解平面镜成像的主要特点,知道平面镜成虚像及平面镜在实际中的应用。2.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过程,培养通过观察提出假想、制定探究计划、动手操作、收集证据和分析概括等方面的研究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分享探究成果,并初步养成甄别假设、调整探究计划的意识。3.通过探究物、像和镜面三者间的关系,领略平面镜成像中的简洁对称之美,体会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时的喜悦,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平面镜成像原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教学重点】经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过程【教学难点】组织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教学方法】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归纳、合作交流【器材准备】蜡烛、水杯、玻璃、夹子、电池(2只)、白纸、直尺【教学流程】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一、情境创设 演示蜡烛在“水中燃烧”或播放其视频,通过向点燃蜡烛的火焰浇水而火焰没有熄灭,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入本节课题:平面镜。 二、新授课 视频末尾揭秘:原来蜡烛的火焰浇不灭的原因是有一个平面镜,水浇在火焰的像上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平面镜成像有哪些特点。 1.师生共同探究 提出问题:平面镜中的像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猜想与假设:像好像在镜后的某个地方 设计实验: (1)在实验桌上铺一张白纸,并用笔画一条直线,将玻璃板沿直线竖直在桌面上,在玻璃板前后各放一枚相同的电池A、B (2)调节电池B的位置,使电池B与电池A在镜中的像重合并用笔做好记号。 (3)不断变换电池A的位置,重做几次。 (4)移开电池B,用白纸做屏幕放在该位置上,直接观察白纸。 得出结论:像确实在镜子的后面 由刚才的实验,你还能得出什么结论?你得出此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评估:平面镜能成虚像;像与物体等大;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学生自主探究 除了以上一些结论,你还有哪此猜想?你还想探究什么问题? 教师从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再组织同学们去探究。 如:①把像(电池B)所在的位置与物(电池A)所在的位置连起来,它们的选线与镜面是否垂直? ②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会改变? ③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左右相反的吗? …… 3.活动小结 ①平面镜所成的像______(能/不能)呈现在白纸上,是______(实/虚)像。 ②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_______(相等/不相等)。 ③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垂直/不垂直)。 ④像到镜的距离与物到镜的距离______(相等/不相等)。 ⑤像与物______(是/不是)上下颠倒的;_______(是/不是)左右相反的。 4.引导归纳并讨论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大小相等;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2)关于实像和虚像的讨论: 虚像:能被人看见,但不能在屏幕上呈现的像。 实像:能被人看见,且是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能在屏幕上呈现的像。 (3)关于“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设计的讨论: 为什么要用相同的蜡烛?——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为什么用玻璃,不用平面镜?——为了能看到另一侧的蜡烛,以确定像的位置、比较像物大小。 为什么有时候怎么移动蜡烛,都不能让像与物重合?——可能平面镜没有与桌面垂直。 5.引导解释本节开始时观看的视频中蜡烛火焰浇不灭的原因,用学到的知识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6.平面镜成像作图 抛出问题:如果已知平面镜前有一个物体,能不能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呢?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平面镜前有一物体AB(如图)。引导学生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说出如何作出平面镜中AB所成的像,边画图边讲解作图的要领,并告诉同学们这种方法叫“对称法”。 学生练习:分别改变物体AB的方向和镜面方向,要求用对称法作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7.平面镜的应用 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平面镜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归纳。 (1)成像(如梳妆台的镜子、潜望镜); (2)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大楼的玻璃墙面反射太阳光、潜望镜)。 8.光污染 讨论:(1)夜间行车时,为什么车内不宜开灯? (2)为什么小汽车前面的挡风玻璃都是斜的,而不是竖直的? 阅读课本第82页“光污染”阅读材料。 9.巩固练习 身高1.68m的小明同学站在一竖直的平面镜前2m处,他在镜中的像距小明本人_____m,他在镜中的像高_____m;当他后退0.5m时,则他在镜中的像距离平面镜_____m。 三、布置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校本作业】<基础知识>1.令人心旷神怡的“天空之镜”很多景点都有,其实就是安装一组或多组平面镜,利用平面镜成像“创造”出美丽的景色。如图所示,是游客拍摄的一张照片。仔细观察照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两个双胞胎小男孩摆出完全相同的poss拍摄出来的B.只有一个小男孩,其他三个都是虚像C.有四个小男孩在摆拍D.所有平面镜都在同一平面上2.如图所示,小明采用透明玻璃板、蜡烛等器材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该实验在较亮的环境下观察效果更好,且玻璃板越厚越好B.实验时选用的两支蜡烛大小应相同,以便于探究像与物的大小C.用透明玻璃板替代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摆放时应该与纸面垂直D.将光屏放在B蜡烛位置处始终承接不到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3.一只小猫正在平面镜前欣赏自己的全身像,如图所示,此时它所看到的全身像应是图中的( )A. B. C. D.4.东城河的夜晚,当河边上的灯光开亮时,河水上实景与河中“倒影”交相辉映,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图案,已知河水深为3m,河边一彩灯距水面6m,则该彩灯的“倒影”距水面 _____m;若河水再上涨0.5m,则该彩灯与其对应的“倒影”相距 _____m。5.如图,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MN中所成的像A'B'。<能力提升>1.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有一块圆形玻璃转盘,距转盘上方2m高处有一盏灯成像在其中。灯的像距离该灯 m;若用手水平拨动转盘,则会观察到灯的像的位置 (选填“改变”或“不改变”)。2.在平面镜成像特点教学中,老师做了“水中的蜡烛”实验,为了使学生看清水中的蜡烛,老师采取的措施正确的是( )A.使用的玻璃板应该厚一些B.老师应让学生位于玻璃板左侧观察水中的蜡烛C.该实验应在明亮的环境中进行D.点燃的蜡烛靠近“镜子”,盛水的玻璃杯也应靠近“镜子”3.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实验时,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___________;(2)选用两根外形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 ___________关系;(3)除图中提供的器材外,实验中还用到一种测量工具,它是 ___________;(4)在寻找蜡烛A像的位置时,眼睛应在蜡烛 ___________(选填“A”或“B”)的一侧观察。实验时小明发现蜡烛A的像较暗,用手电筒对着玻璃板照射蜡烛A的像,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使像变亮;(5)若将光屏放在蜡烛B所在的位置,直接观察光屏,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___________(选填“实”或“虚”)像;(6)若在玻璃板背面放置一块不透明木板(如图),则在玻璃板中 ____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6.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斜放着一个平面镜,桌面上有一个小球向镜面滚去,要使平面镜中小球的像沿竖直方向下落,则镜面与桌面间的夹角α应为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