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凸透镜成像规律(第二课时)教案及课后作业(表格式)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3凸透镜成像规律(第二课时)教案及课后作业(表格式) 2023-2024学年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资源简介

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凸透镜成像基本规律初步结论。
2.联系实际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
3.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数据的初步分析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5.通过合作、交流、分析、论证、归纳、表述等形式对透镜的成像规律有较好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教学重点】
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难点】
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相结合
【器材准备】
凸透镜、光具座、蜡烛、光屏、火柴等
【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 二次备课
一、【知识回顾】 1. 的距离叫做物距; 的距离叫做物距。 2.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物距像距像的性质像与物 在镜的物距与像距的关系应用u>2fu=2f2f>u>fu=f/不成像f>u/
3. 二倍焦距处(即2f 点)是 像和 的分界点 一倍焦距处(即焦点处)是 像和 的分界点。 【凸透镜成像规律应用拓展延伸】 1. 小明在房间里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情景如图所示.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只移动透镜,小明发现透镜在A、B两处时,墙壁上都能得到清晰的像,则两次所成的像 ( ) A. 都是正立的 B. 都是虚像 C. 透镜在B处时墙上成的像较大 D. 透镜在A处时墙上成的像较大 2.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及光屏处于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该凸透镜的焦距范围为7.5cm<f<15.0cm B. 光屏上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C. 透镜不动,蜡烛向右移动,光屏向左移动,可再次得到清晰的像 D. 蜡烛和光屏不动,移动凸透镜到适当位置,光屏上可再次得到清晰的缩小的像 3. 一个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cm处时,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找到一个清晰、等大的像,现将物体移动至凸透镜前15cm处时,移动光屏能找到 ( ) A. 倒立、缩小的实像 B. 倒立、放大的实像 C. 倒立、放大的虚像 D. 正立、放大的虚像 4. 如图所示,线段AB为一凸透镜成像的物距倒数和像距倒数的对应关系.下列推测正确的是 ( ) A. 该凸透镜的焦距等于5m B. 物距为0.3m时,所成像为正立、放大虚像 C. 当物距从0.25m增至1m的过程中,所成像逐渐变小 D. 物距从0.1m增至0.8m的过程中,所成像为倒立、缩小的实像 5. 物理小组的同学们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他们先用焦距为20.0cm的凸透镜进行实验,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光屏上呈现清晰烛焰的像.接下来他们想改用焦距为10.0cm的凸透镜继续进行实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 A. 要使光屏再次成清晰的像,可只将光屏向右移 B. 要使光屏再次成清晰的像,可只将蜡烛向左移 C. 若只移动光屏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像将变大 D. 若只移动蜡烛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像将变大 6.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物距从12cm变化到18cm的过程中,调节光屏的位置,光屏上先后成放大和缩小的像,那么凸透镜焦距f的取值范围是   cm<f <   cm. 7.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如图所示,要使物体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光屏应向 下 移动,当物体距离凸透镜24cm时,调节另一侧光屏的位置,可得到物体清晰、 、  (放大/等大/缩小)的实像,将物体从图示位置逐渐向右移动10cm,该过程中像的大小 将   (变大/不变/变小). 8. 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将焦距为10.0cm的凸透镜A固定在光具座上50.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30.0cm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到 70.0 cm刻度线处,烛焰在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将凸透镜A换成焦距为15.0cm的凸透镜B并保持位置不变,为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应将光屏   (向左/不/向右)移动.此时光屏上的像的大小将   (变大/不变/变小). 三、【巩固练习】 1.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蜡烛与光屏分置于凸透镜两侧,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放在如上中图所示的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 (1)当蜡烛位于______点时,屏上出现放大的像; (2)当蜡烛位于______点时,屏上出现缩小的像; (3)当蜡烛位于______点时,屏上出现等大的像; (4)当蜡烛位于______点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找不到像. 2.如上右图所示,F、F'到凸透镜的距离均等于焦距,P、P'到凸透镜的距离均为2倍焦距。那么,烛焰在光屏上成的应是倒立、_______ (填“放大”、“缩小”或“等大”)的实像;若把蜡烛移到P与F之间,调整光屏后,在光屏上得到的像将会_______ (填“变小”、“变大”或“不变”)。 3. 如图是爱动脑筋的小明用手机和透镜自制的简易投影仪,它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射到白墙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手机到透镜的距离应大于透镜的二倍焦距 B.墙上呈现的是手机画面的正立、放大的虚像 C.制作简易投影仪的透镜可以制作放大镜镜片 D.要使墙上的像变大,应增大手机与透镜间的距离 4. 昆虫观察盒的盒盖是一个凸透镜(如图所示),盒盖到盒底的距离为10 cm,利用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像的原理可以方便地观察小昆虫.在一次实验中,小明不小心把盒盖上的凸透镜打碎了.为了修好观察盒,老师分别给他提供了焦距为4 cm、8 cm、10 cm 和12 cm的凸透镜各一个,他应该选择(  ) A.焦距为4 cm的凸透镜 B.焦距为8 cm的凸透镜 C.焦距为10 cm的凸透镜 D.焦距为12 cm的凸透镜 5. 如图是投影仪成像的示意图,其中凸透镜的作用是成    (填“等大”“缩小”或“放大”)、    (填“正立”或“倒立”)的实像.投影仪上有一块平面镜,它的作用是      ,使光能够投射到屏幕上.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校本作业】
<基础知识>
1.由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知,(1) 对于某个凸透镜来说: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 倒立  有关.主光轴上有两个位置是成像性质的分界点:①   处,是物体成缩小实像与放大实像的分界点;②   处,是物体成倒立实像与正立虚像的分界点. 
(2) 凸透镜所成的实像总是 倒立 的,像与物在凸透镜的 异 (同/异)侧;凸透镜所成的虚像总是 正立 、 放大 的,像与物在凸透镜的 同 (同/异)侧.
2. 凸透镜成像的动态变化规律:
(1)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逐渐   ,且像变    .可以概括为一句简单易记的口诀:物近→像    、像变   ;反之,物远→像   、像变   .
(2) 凸透镜成虚像时,物距增大,像距逐渐   ,且像逐渐变   .可以概括为一句简单易记的口诀:物远→像   、像变   ;反之,物近→像    、像变   .
<能力提升>
1. 如图所示,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若将点燃的蜡烛依次放在a、b、c三处,其中蜡烛放在   处得到的实像最大,放在   处得到的实像最小.
2.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某次实验的成像情况如图所示,小组成员提出“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光屏上的像变大”的问题,经过讨论后形成两个方案,而且结果都达到目的.方案一: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只将凸透镜向   移动适当距离;方案二: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和光屏都向   移动适当距离.
3. 如图所示,把焦距为12cm的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焦点6cm处,则蜡烛通过该凸透镜所成的像 ( )
A. 一定是倒立的 B. 一定是正立的 C. 一定是放大的 D. 一定是缩小的
4.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时,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 ( )
A. 透镜焦距一定在10cm到15cm之间
B. 透镜焦距一定在15cm到20cm之间
C. 把蜡烛向左移动少许,光屏适当向左移动可得到大些的实像
D. 把蜡烛向右移动少许,光屏适当向右移动可得到小些的实像
5. 兴趣小组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过程中,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和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之间关系的图像,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判断正确的是( )
A. 实验中所使用的凸透镜的焦距为16cm
B. 物体放在A点对应的位置上,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C. 物体放在C点对应的位置,成放大、倒立的实像
D. 物体从A点移到C点的过程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小
6. 如图所示,小张同学将一只薄凸透镜放在花盆前,通过凸透镜观察到的花是正立的,则( )
A. 此时通过凸透镜看到的是花缩小的虚像
B. 此时通过凸透镜看到的是花放大的实像
C. 如果让凸透镜靠近花盆一些,那么凸透镜所成花的像将变大一些
D. 如果让凸透镜逐渐远离花盆,那么凸透镜所成的有可能是花倒立的实像
7.小明在光具座上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当光屏、透镜及烛焰的相对位置如图所示时,恰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由此判断,他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
A.一定大于20cm
B.一定小于8cm
C.一定在10cm到16cm之间
D.一定在8cm到10cm之间
8.如图所示,线段AB为一凸透镜成像的物距的倒数1/u和像距的倒数1/v的对应关系,若用此凸透镜成像,当物体距透镜0.3m时,物体所成像的性质是 (需说明像的虚实、大小、正倒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